氢燃料电池公交车

搜索文档
携手奔跑 成德眉资交出高含金量半年“答卷”
四川日报· 2025-08-13 14:45
经济总量与增长 - 成都都市圈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5171.8亿元 同比增长6.1% 增速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 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47.5% [4][6] - 四市GDP较去年同期1.39万亿元实现显著提升 以全省6.8%的土地面积贡献近半经济产出 [6] - 成都GDP同比增速5.8% 位居全国9座"GDP两万亿城市"前列 德阳与眉山增速并列全省第一 资阳以7.0%增速排名全省第四 [8] 工业与投资表现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 显著高于全省7.3%的增速 创3年多来月度累计增速高点 [6] -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4% 增速高于全省3.7个百分点 [6] - 德眉资三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眉山以17.7%增速居全省首位 德阳产品销售率达94.4% 资阳31个行业大类中18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 [8] 重点产业链发展 - 9条重点产业链(含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值总规模突破1.2万亿元 [10] - 细分领域产量高速增长:成都新能源汽车增352.2% 德阳燃气轮机增101.6% 眉山太阳能电池增179.8% 资阳铁路机车增130.8% [10] - 跨市合作企业超2860家 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圈内供应商占比超40% 绿色食品、航空装备等领域占比提升显著 [11] 新兴产业布局 - 低空经济领域签约14个产业项目 涵盖应用场景、研发制造和商业运营三大类 [6] - 德阳战略性新兴产业222户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7.7亿元 利润总额17.9亿元 [11] - 眉山集聚43家低空制造企业形成"材料—器件—整机"生态 中创新航、杉杉科技进入头部企业产业链 [11] 文旅与服务产业 -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突出 成都第三产业增加值8654.2亿元 占经济总量71.5% [14] - 成都举办营业性演出1.4万余场 大型演唱会55场 带动综合消费31.5亿元 体育消费总规模达410亿元 同比增长9% [14]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72.4亿元 同比增长6.1% 增速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 占全省比重47.8% [15] 协同发展举措 - 发布首部成都都市圈投资指南 建立合作招商长效机制 实施营商环境优化专项行动 [7] - 年度投资超370亿元推进51个重点产业项目建设 涵盖9条重点产业链 [11] - 交通同城化成效显著:市域铁路成资S3线累计客运量835万人次 日均客流量超3万人次 [15]
五年同城化进阶,从“四市协同”到万亿产业共同体的跨越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9 09:34
经济总量与集中度 - 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从2020年的2.24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2.98万亿元,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 [1] - 四市GDP占全省比重从2020年的46%提升至2024年一季度的48.5%,土地占比仅6.8%却贡献近半经济产出 [1] - 目标2025年经济总量突破3.3万亿元 [1] 企业协作与产业链发展 - 2024年成都都市圈跨市合作企业达2860家,同比增长21.8%,增速为GDP增速的3.7倍 [2] - 形成"成都研发+德阳制造"模式,产品迭代速度提升30% [6] - 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产值突破2900亿元,集聚企业近3000家 [8] - 成资"中国牙谷"产业链完整度全球第一 [8] 产业协同模式与创新 - 推行"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等协作模式,五年内9条产业链产值破万亿元 [7][9] - 建成省级中试平台21个(占全省60%),市级中试平台135个(同比增长48.4%) [8] - 天府大道科创走廊集聚加州智慧城、华为大数据中心等创新载体 [7] 机制体制创新 - 建立五级工作机制和"1+1+N"规划体系,实现"共绘一张图"治理跃升 [13]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20年约6500家增至2024年1.3万家 [13] - 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打破行政边界,如共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13] 区域协同活力 - 2024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高于全省2.8个百分点 [10] - 德眉资三市工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10] - 日均跨市流动超68万人次,形成"1小时通勤圈" [15]
五年同城化进阶,从“四市协同”到万亿产业共同体的跨越 | 万千气象看成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9 09:29
经济总量与集中度 - 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从2020年的2.24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2.98万亿元,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 [2] - 四市GDP占全省比重从2020年的46%提升至2024年一季度的48.5%,土地占比仅6.8%却贡献近半经济产出 [2] - 目标2025年经济总量突破3.3万亿元 [2] 企业协作与产业协同 - 2024年跨市合作规上企业数量达2860家,同比增长21.8%,增速为GDP增速的3.7倍 [3] - 形成"成都研发+德阳制造"模式,产品迭代速度提升30% [8] - 菲斯特科技计划在眉山建成全球最大激光显示光学屏制造基地 [9] - 成都400余户供应商为德阳东汽等链主企业配套,成资80余户企业围绕中车实现产品配套 [3] 创新体系与产业链 - 建成省级中试平台21个(占全省60%),市级平台135个同比增长48.4% [11] - "天府科创贷"发放贷款超百亿元,四市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 [11] - 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产值突破2900亿元,集聚企业近3000家 [11] - 形成9条万亿级产业链,19个产业生态圈联盟完成组建 [13] 产业协作模式 - 发展"总部+基地""研发+制造""成果+转化"等协作分工模式 [9] - 沿天府大道布局加州智慧城、华为大数据中心等创新载体,形成科创走廊 [9] - 金牛-什邡、天府新区-仁寿等产业合作园区加快建设 [13] - 2024年1-5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德眉资三市实现两位数增长 [13] 机制创新与要素流动 - 建立五级工作机制和"1+1+N"规划体系,实现"共绘一张图"治理 [17] - 高新技术企业从2020年增至1.3万家(近两倍增长) [17] - 日均跨市流动超68万人次,形成"1小时通勤圈" [18]
吕梁:“氢”装上阵逐绿新赛道
搜狐财经· 2025-07-20 11:18
吕梁氢能产业发展战略 - 吕梁市将氢能产业列为"985"重点产业链 出台15条支持措施并设立每年至少1亿元专项资金 [2] - 制定《吕梁市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2-2035)》 目标2030年制氢能力50万吨以上 氢能汽车保有量3万辆 产业链总产值超1000亿元 [2] - 氢能产业实现从"破题开局"到"全面开花"的转变 为能源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 吕梁氢能产业资源优势 - 拥有1.6亿吨煤炭 3800万吨焦化 35亿立方米非常规天然气产能 283兆瓦新能源装机 具备四种制氢方式资源优势 [3] - 每公斤高纯氢成本仅8-10元 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3] - 鹏飞集团已投运300辆氢能重卡 总行驶里程4000万公里 累计减碳2.6万吨 [3] 氢能应用场景拓展 - 市区首条氢能公交示范线投用 5辆公交车加氢10分钟续航300公里 全程无碳排放 [4] - 孝义市投放500辆氢能共享单车 采用雅迪车身和氢航燃料电池系统 续航50公里以上 [4] - 获批加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广东城市群 是山西唯一入选城市 [4] 氢能产业基础设施 - 已形成7.6万吨制氢产能 11座加氢站建成投用 [5] - 正在推进年产30万辆氢燃料电池车辆及配套核心零部件生产线 1万台电堆及配套膜电极项目 [5] - 作为广东城市群新成员 为全国产业链协同提供新借鉴 [5]
康明斯在华50年:与中国制造的“双向奔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8 22:37
公司发展历程 - 1975年首次进入中国市场,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前夜 [2] - 1979年在北京成立中国代表处,成为最早在华设立办事机构的跨国公司之一 [5] - 1981年与中国重汽签署技术协议,1986年与东风签订B系列柴油发动机技术转让合同 [5] - 20世纪90年代与重庆发动机厂、东风合作成立重庆康明斯和东风康明斯两家合资企业 [5] - 2006年建立西安康明斯,2008年携手福田汽车,2012年落子广西,2018年布局安徽,形成完善销售矩阵 [6] - 2020年至今推动从内燃机技术向新能源动力解决方案转型 [8] - 截至2024年在华企业销售收入达65亿美元,24个发动机系列中有19个已在中国生产 [8] - 在华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实现从"全球到中国"到"在中国为全球"的战略演进 [8] 技术合作与创新 - 通过技术许可、合资建厂、联合研发将全球领先发动机技术注入中国制造 [2] - 武汉东亚研发中心实现从"产品本地化"到"技术本地化"再到"人才本地化"的进化 [8] - 1999年300辆配装B5 9G型压缩天然气发动机的公交车成为亚洲首批天然气公交客车 [10] - 2000年投放满足欧Ⅱ标准的电控柴油机,2001年推广欧Ⅲ标准,2005年导入欧Ⅳ标准,均领先国家排放标准实施 [10] - 2026年将推出30升产品平台专为矿山工况打造,并发布多燃料动力总成3 0实现1 3%-6%节油效果 [11] - 即将推出新一代电桥和主驱多合一功率电子产品,升级后市场服务体系 [11] 本地化战略 - 在武汉经开区五次追加投资,建立全价值链运营体系 [9] - 深度本地化战略使其成为中国商用车动力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9] - 从技术引进到本土化深耕,推动中国商用车、工程机械等产业跨越式发展 [4] - 与中国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参与工业化进程并建立深厚合作关系 [2] 行业影响与未来布局 - 见证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节点 [4] - 成为改革开放历程中外资企业与中国经济共生共荣的典范 [4] - 当前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面临传统燃油需求放缓和新能源推广节奏不匹配的挑战 [10] - 已完成国七/非五前瞻技术储备,整合全球研发资源确保新产品落地 [11] - 以数字化、智能化及零碳技术为新支点,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升 [12]
商用车出海桂冠从未易主:盘点北汽福田争创一流商用车企业的底气
证券时报网· 2025-05-30 19:36
行业趋势 - 中国商用车出海从"贸易竞速"转入"产业深耕"阶段,竞争力评判标尺从单一销量向产业链韧性、属地化深度、技术前瞻性等多维延伸 [1] - 行业仍在竞争"出口销量桂冠",但公司已转向"世界一流商用车跃升"战略,重塑中国商用车全球化逻辑 [1] 公司市场表现 - 2024年海外出口15.3万辆,占中国商用车出口总量17%,连续14年稳居出口榜首 [2] - 2025年一季度海外销售破4万辆,同比增长9.5%,产品覆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 - 区域市场表现:南非销量激增12800%,东非增长590%,西非增长118% [2] - 细分市场领先:哥伦比亚自动挡重卡市占率多年第一,菲律宾六轮轻卡销量冠军,拉美微卡领跑秘鲁、智利等市场 [2] 新能源与技术布局 - 实施"GREEN 3030"国际化战略,以电动化+智能化+全球化构建竞争力 [3] - 纯电卡车进入意大利、波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与意大利比亚乔合作开发电动商用车项目 [3] - 拉美市场交付超1400辆纯电动公交车,助力智利成为区域领跑者 [3] - 亚太市场:马来西亚纯电动公交车头部品牌,运营新马跨境首条纯电动线路 [3] - 马耳他、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市场实现纯电动及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商业化运营 [3] 全球化产业生态 - 海外累计销量突破100万辆(泰国工厂竣工时),全球销量突破1200万辆(巴西工厂投产时) [4] - 布局22个KD工厂,覆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4] - 亚太:泰国工厂竣工,规划辐射印尼、越南等东盟市场 [4] - 拉美:巴西工厂投产,实现从"产品出口"到"属地生产+技术协同"升级 [4] - "海外30·30战略"目标:2030年海外销量30万辆,新能源占比30% [4] 战略定位 - 从"产品出海"到"产业扎根",从"规模领先"到"生态领跑",体现中国商用车"世界一流"野心 [5] - 全球化实践强调产业韧性、生态思维与技术前瞻,锚定长期主义发展 [5]
日本划拨百亿补贴氢能卡车,加氢站越建越少成阻碍
观察者网· 2025-05-19 18:25
日本氢能补贴政策 - 日本经济产业省将筹措46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3亿元)对氢燃料电池卡车及公交车的氢气价格进行补贴,补贴标准为每千克氢气700日元(约合人民币35元),可覆盖氢气与柴油之间价格差的四分之三[1] - 补贴区域限制在东京、神奈川、福岛、爱知、兵库和福冈六个都县及其周边地区,将为约90座加氢站的氢气采购成本及其他费用提供补贴[1] - 经济产业省呼吁上述地区制定氢燃料电池车辆普及率目标并扩大地方支持措施[1] 氢气价格变动 - 2024年岩谷产业将氢气价格提高36%至每千克1650日元(约合人民币82元),ENEOS将氢气价格提高33%至每千克2200日元(约合人民币109元)[2] - 东京燃气练马加氢站的氢气价格涨至每千克1760日元(约合人民币87元)且不止一次涨价[2] - 尽管价格上涨,加氢站经营仍然困难,日本今年已有多座加氢站宣布停止营业[2] 加氢站运营现状 - 截至2025年4月24日日本全国共有154座加氢站正在运营[5] - 东京都杉并区加氢站已停业但仍被统计在运营中[5][6] - 日本加氢站数量近年无增长趋势,2024年4月全国有161座在营加氢站,比2021年的157座还少[7] 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 - 截至2024年6月日本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为8479辆[7] - 2025年前4个月日本氢燃料电池汽车总销量为151辆,其中4月销量仅为28辆[7] - 行业面临车企、基础设施企业和用户三方僵局:车企认为没人使用就不制造,基础设施企业认为建好也没人用,用户抱怨车型和加氢站太少[7] 行业发展困境 - 日本2017年制定全球首个国家层面氢能战略,但氢燃料电池汽车仍被认为是"迟早会需要的车"[7] - 用户购车时主要担忧高昂价格和不完善的加氢网络[7] - 行业发展六年多仍未能突破初期困境[7]
增持银行股!险资再次出手;乘联分会,最新数据来了;胖都来删除回应文章→
新华网财经· 2025-05-12 08:29
金融投资动态 - 平安人寿增持招商银行H股347.55万股,持股比例由11.92%增至12%,并持续增持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银行H股[1][10] - 南方上证科创板成长ETF增加中泰证券作为发售协调人,这一角色在基金发行中较为罕见[9] - 新一批储蓄国债开售首日销售热度持续,投资者认购热情高涨[11] - 多家中小银行如微众银行、福建华通银行、上海华瑞银行调降存款利率,部分银行出现利率"倒挂"现象[12] 宏观经济数据 - 4月CPI环比上涨0.1%,同比下降0.1%;核心CPI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0.5%;PPI环比下降0.4%,同比下降2.7%[4] - 1-4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47亿元,同比增长5.3%[6] - 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4.14万亿元,同比增长2.4%;4月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5.6%,其中出口增长9.3%,进口增长0.8%[7] 汽车行业 - 4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75.5万辆,同比增长14.5%;新能源乘用车零售90.5万辆,同比增长33.9%,渗透率达51.5%[2][13] - 工信部就《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规范电动式、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安全标准[5] - 海口市将开展汽车置换更新补贴活动,最高补贴5000元/辆[6] - 全国首台商用氢能机车头在贵州试运行,同时100辆氢能重卡及4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投运[11] 科技与创新 - 首批科技创新债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上线[7] - 深圳市获批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重点面向时尚设计产业[7] - 苹果计划2026年下半年推出首款折叠屏iPhone,目前正在选择供应商[17] - 宁德时代通过AS9100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无人机、eVTOL等市场提供资质保障[20] 互联网与电商 - 京东、腾讯、网易等互联网公司将集中发布2025年一季度业绩[13] - 天猫、苏宁易购、抖音商城等电商平台宣布将于5月13日开启618预售活动[20] -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现身杭州总部,鼓励员工坚持创业精神;CEO吴泳铭呼吁回归初心,重新创业[18] 公司动态 - "胖都来"因商标风波删除回应文章,抖音账号内容被清空并遭平台处罚[2][16] - 宇树科技表示所有岗位都非常缺人,订单情况良好,正聚焦提升交付与质量[17][19] - 小米集团雷军表示过去一个多月是其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18] - 飞力达控股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9874%[19]
贵州六盘水:逐“绿”而行 “江南煤都”聚“氢”成“链”
中国新闻网· 2025-05-11 11:18
氢能产业发展动态 - 贵州省六盘水市举行氢能示范应用暨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项目二期点火烘炉仪式,标志着该市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全链条生态体系正式成型 [1] - 全国首台商用氢能机车头试运行,填补西南地区氢能铁路货运交通空白,同时100辆49吨级氢能重卡和4辆8.6米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正式投运 [1] -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全球氢能源年消费量将达5.28亿吨,是2020年的6倍,氢能将占全球能源使用量的12%以上 [1] - 中国已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战略,并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1] 六盘水市氢能产业基础 - 六盘水市煤焦化产业成熟,焦炉煤气中氢气含量达50%以上,焦炉煤气制氢技术成熟且成本较低 [2] - 2019年六盘水在贵州省率先出台《六盘水市氢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年)》,加快煤电和新型煤化工"两翼延伸" [2] - 2024年六盘水被纳入"贵阳—安顺—六盘水"氢能产业核心轴,编制《六盘水市氢能产业发展方案(2024-2030年)》推动全产业链布局 [2] - 目前六盘水已建成焦化产能600万吨/年,实现贵州省"四个第一":第一个制氢工厂、第一个加氢站、第一辆氢能公交车、第一辆运氢管束车 [2] 美锦华宇煤焦氢项目 - 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7.65米大型顶装焦炉技术,可实现年产380万吨冶金焦与4000万标方高纯氢的协同生产 [3] - 项目集成12项核心技术,构建"煤炭清洁转化-氢能高效利用-固废资源化"循环经济模式 [3] - 项目配套建设800万吨/年铁路专用线、12000方/日污水处理系统,形成"煤进焦出、氢源外送"物流网络 [3] - 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200亿元,利税25亿元,带动就业1500余人 [3] - 项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5万吨,相当于种植270万棵成年树木 [3] 氢能应用与未来规划 - 六盘水已投放2台套氢燃料电池机车、4辆氢能公交车、100辆氢能重卡示范运营 [4] - 后续将拓展智慧运营平台、商用维保中心、氢能整车装配制造产业 [4] - 六盘水计划与毕节、兴义及云南曲靖等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协作,打造西南新型煤化工示范基地,构建千亿级产业集群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