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斯拉Model S Plaid
icon
搜索文档
从特斯拉到众多新势力都对TA情有独钟,这种材料究竟有多神奇?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06 11:21
碳纤维在汽车行业的应用与优势 核心观点 - 碳纤维凭借轻量化、高强度特性成为汽车制造革命性材料,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续航与安全性能 [4][5][7] - 行业应用从超跑向新能源车渗透,技术融合催生"智能碳纤维"生态 [9][10] 材料特性 - 密度仅为钢材1/5,抗拉强度达钢材5-10倍,实现减重与性能双重突破 [5] - 概念车应用碳纤维后整车重量锐减68%,新能源车减重10%可提升续航6%-8% [5] - 生产能耗较传统钢材降低25%,全生命周期环保效益显著 [7][8] 新能源汽车应用案例 - 特斯拉Model S Plaid采用碳纤维电机实现322km/h极速,Model Y碳纤维部件年省电量支持额外行驶1200公里 [6] - 特斯拉4680电池碳纤维外壳减重30%,散热效率与寿命各提升20% [6] - 碳纤维电池包外壳使针刺实验热失控风险降低40% [7] 安全与性能升级 - 碳纤维车顶减重5公斤同时抗扭刚度提升30% [7] - 兰博基尼碳纤维弹簧减重80%,实现阻尼系数精准控制提升驾乘稳定性 [8] - 碳纤维刹车片耐温2500℃,制动距离较传统产品缩短15% [9] 技术演进与产业趋势 - 日本东丽微波解聚技术实现碳纤维废料90%再生利用 [8] - 广汽飞行汽车90%车身采用碳纤维,总重减轻30% [9] - 兰博基尼光纤植入技术赋予碳纤维车身实时损伤监测能力 [10] - 高性能碳纤维国产替代加速,成本下探推动行业普及 [10]
绕不开的中国稀土
投资界· 2025-07-06 15:25
稀土产业现状与战略地位 - 稀土在电动车中不可或缺,从车灯到主驱动电机均需稀土永磁材料,尤其钕铁硼永磁体性能关键[5][6] - 中国企业控制全球65%重稀土开采、88%精炼产能,超90%钕铁硼永磁体供应[6] - 2010年钓鱼岛事件后中国对日稀土出口配额骤降,主要稀土氧化物价格涨幅超5倍,镝铽铕涨幅达15-20倍[7] 稀土技术壁垒与产业链 - 稀土壁垒主要在加工环节,中国已实现6N纯度提纯,美国仅达2N-3N级别[29] - 中国稀土精炼产量占全球92%,重稀土精炼产能高达99%[30] - 国内政策推动稀土行业整合,从"1+5"方案最终形成北方稀土和中国稀土两大集团[34] 电动车与稀土应用 - 每辆电动车使用1.5-3kg稀土,永磁同步电机装机量份额达96%[21] - 通用奥特能平台SUV每辆使用约160克镝[23] - 钕铁硼永磁体磁能积远超铁氧体,N35牌号可吸附自身重量600倍以上金属[14] 国际竞争格局 - 美国芒廷帕斯矿曾供应全球大部分稀土,但2015年因中国放宽出口配额破产[35] - 2024年芒廷帕斯矿80%营收仍依赖向中国出售精矿[37] - 日本钕铁硼磁体自给率60%,但原料依赖中国供应链[50] 中国稀土产业升级 - 中国钕铁硼产量从全球80%中低端产品升级至2022年高性能磁体出口占全球70%[47][48] - 形成"稀土矿开采-精炼加工-新能源汽车"三角关系,实现内循环[49] - 中国全年钕铁硼产量超30万吨,远超日本4500吨[51]
绕不开的中国稀土
远川研究所· 2025-07-03 20:53
稀土供应链现状 - 中国企业控制全球65%的重稀土开采、88%的精炼产能以及超过90%的钕铁硼永磁体供应[4] - 美国能源部测算重建完整稀土供应链需10年时间,目前其精矿仍需运至中国加工后再返销[5][27] - 中国稀土精炼产量占全球92%,重稀土精炼产能高达99%,提纯技术达6N级别远超美国的2N-3N[27] 稀土在汽车产业的应用 - 电动车平均使用1.5-3kg稀土,永磁同步电机装机量占比达96%,依赖钕铁硼永磁体[17] - 钕铁硼永磁体添加镝或铽可提升耐热性,通用奥特能平台SUV单车使用约160克镝[18][19] - 特斯拉通过优化将Model 3稀土用量减少25%,但永磁体仍占电机成本30%[37][39] 技术壁垒与产业整合 - 稀土分离提纯是核心环节,中国通过政策引导完成行业整合,形成北方稀土和中国稀土两大集团[31] - 海外企业难以规模化生产,日本钕铁硼磁体自给率60%但原料依赖中国,中国年产量超30万吨[45][46] - 中国高性能磁体出口量占全球70%,下游新能源车需求推动产业链升级[44] 历史与竞争格局 - 美国芒廷帕斯矿曾主导全球供应30年,但2015年因中国放宽出口配额导致价格暴跌破产[24][33] - 钕铁硼专利战从日美转向中日,2016年日立金属关键专利被裁定无效,中国逐步掌握话语权[42] - 稀土矿-精炼-新能源车形成内循环三角关系,中国从生产大国转变为消费大国[45]
上市即爆款:小米改写中国新能源汽车格局
经济观察网· 2025-06-27 14:53
小米YU7发布与市场表现 - 小米YU7推出3款配置车型,售价区间25.35-32.99万元,预售3分钟大定数量突破20万台,1小时超28万台[1] - 中信证券预测YU7与SU7稳态销量比为1:2,YU7有望冲击所在价格带销量TOP1和纯电车型销量TOP1[1] - 小米SU7自2024年3月上市至6月初累计销量超25万辆,前5个月月均销量达2.5万辆,远超Model 3[1] 特斯拉的历史贡献与当前挑战 - 特斯拉通过扁线电机、多合一电机、18650圆柱电池等技术推动电动车续航突破300公里,并引领自动驾驶技术发展[3] - 特斯拉上海工厂带动中国新能源零部件供应商超180家,零部件本地化率从30%提升至95%以上[3] - 特斯拉开放300多项专利降低行业技术门槛,激发创新活力[4] - 华尔街日报认为小米YU7预售表现标志着特斯拉在中国首次面临本土品牌实质性威胁[2]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突破 - 小米SU7 Ultra原型车在纽北赛道创下6分22秒091的圈速,进入全球总榜第三[7] - YU7 Max版电池容量101.7kWh,支持5.2C充电倍率,10%-80%充电仅需12分钟,15分钟补能620km[7] - SU7 Ultra搭载英伟达Thor芯片(700TOPS),算力较特斯拉HW4.0提升40%,复杂路况识别准确率达92%[8] 小米生态战略优势 - 澎湃OS系统实现"人-车-家"三位一体智能生态,车载中控屏可控制78%智能家居设备[9] - SU7车主中68%拥有5件以上生态链产品,形成数据反哺闭环[9] - 高盛指出YU7扩展了小米"人×车×家"生态系统边界,增强品牌吸引力[9] - 招商国际认为SU7成功带动手机等业务交叉销售,形成独特生态圈[10]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小米SU7销量连续6个月超过Model 3,YU7与Model Y价格重叠但配置更优[11] - 浙商证券预测2026年小米汽车交付量84.8万台,其中YU7达36万台[11] - 摩根士丹利预计小米2030年营收或突破1万亿元,市值有望对标比亚迪、特斯拉、苹果[11]
因FSD服务无法使用,女车主把特斯拉告上法庭
巨潮资讯· 2025-06-17 11:51
事件概述 - 特斯拉Model 3女车主因购买的FSD服务无法使用将公司告上法庭 [2] - 车主2021年购买Model 3后驱版并支付6.4万元增购FSD服务 [3] - 特斯拉销售人员承诺FSD将在国内通过审批后启用 [3] 技术问题 - 2025年特斯拉通知FSD功能已在国内启用但Model 3未收到OTA推送 [3] - 原因是Model 3搭载的HW3.0系统无法支持FSD功能 [3] - 车主2023年购买的Model S Plaid未配备FSD服务 [3] 消费者质疑 - 车主认为销售时未明确告知Model 3硬件不支持FSD功能 [4] - 特斯拉宣传中对FSD功能描述过于理想化未充分说明硬件限制 [4] - 车主表示若知硬件限制绝不会购买FSD服务 [4] 解决方案争议 - 车主诉求退还FSD费用或将费用转移至Model S Plaid [5] - 特斯拉仅允许2025年5月30日至6月30日期间购新车转移FSD服务 [5] - 车主已购买Model S Plaid且未配备FSD服务 [5] 行业影响 - 事件反映智能汽车行业发展面临的技术与消费者权益问题 [5] - 呼吁加强行业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5]
小米汽车,固态电池新动作
DT新材料· 2025-06-16 23:41
小米汽车固态电池专利技术 - 小米汽车公布"固态电池复合电极与制备方法及包含其复合电极的固态电池"专利,展示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布局 [1] - 专利采用复合电极结构设计,使固态电解质沿集流体厚度方向贯通电极材料层,大幅缩短金属离子传输路径 [2] - 实验室数据显示电极载量达500mg/cm²,2C快充下容量保持率75%,CLTC工况续航1200公里,充电10分钟支持800公里行驶 [2] - 固态电池相比液态锂电池具备更高安全性(热失控风险降低)、能量密度(超1000Wh/L)和低温性能(-20℃放电效率提升20%) [2] - 小米计划2027年小规模示范装车,2030年前后大规模量产,技术路线图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重合 [2] 固态电池技术优势与行业对比 - 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接近理论极限(300-400Wh/kg),固态电池理论能量密度超500Wh/kg [3] - 小米专利中1200公里续航数据对特斯拉Model S Plaid(780km)、蔚来ET7(700km)形成代际压制 [3] - 卫蓝新能源2024年为蔚来提供150kWh半固态电池包,并与华友钴业、恩捷股份等合作推进产业化 [4] 行业竞争格局与车企布局 - 上汽集团计划2024年底在全新MG4上量产新一代固态电池 [4] - 丰田汽车预计2025年小规模试产,2026年初期量产,2027-2028年全面商业化 [4] - 广汽集团计划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并应用于昊铂车型 [4] - 长安汽车预计2026年装车验证,2027年逐步量产全固态电池 [4] - 奇瑞汽车设2026年全固态电池上车目标,2027年规模化量产 [4] 产业链投资布局 - 小米系已投资卫蓝新能源、赣锋锂电、法恩莱特、天目先导、因势新材料等固态电池相关企业 [4]
雷军传出小米SU7 Ultra捷报:刷新德国纽北赛道圈速纪录!
搜狐财经· 2025-06-11 11:54
公司动态 - 小米SU7 Ultra量产版以7分04秒957刷新德国纽北赛道量产电动车圈速纪录,成为纽北史上最速量产电动车 [1][3] - 该车型配备赛道专业套装,于2025年4月完成破纪录表现 [5][3] - 此前纪录保持者为2023年保时捷Taycan Turbo GT(配备魏斯阿赫套件)的7分07秒55 [3][8] 行业趋势 - 纽北赛道被视为全球汽车工业技术与实力的巅峰舞台 [3] - 近年来量产电动车在纽北赛道的圈速持续提升:2019年保时捷Taycan Turbo为7分42秒,2021年特斯拉Model S Plaid为7分35秒579,2022年保时捷Taycan Turbo S为7分33秒35 [8] - 行业主要竞争者包括保时捷和特斯拉等知名车企 [3][8]
雷军:小米SU7 Ultra 量产版刷新德国纽北赛道量产电动车圈速纪录
快讯· 2025-06-11 08:38
小米SU7 Ultra纽北赛道表现 - 小米SU7 Ultra量产版首次征战纽北赛道 刷新量产电动车圈速纪录 成为纽北史上最速量产电动车 圈数为7分04秒957 [1][2][3] - 纽北赛道为全球汽车工业技术与实力的巅峰舞台 各大车企在量产电动车领域不断突破 [3] 纽北赛道量产电动车圈速历史 - 2019年8月 保时捷Taycan Turbo以7分42秒登顶 [3] - 2021年9月 特斯拉Model S Plaid以7分35秒579登顶 [3] - 2022年4月 保时捷Taycan Turbo S以7分33秒35登顶 [3] - 2023年9月 保时捷Taycan Turbo GT(配备魏斯阿赫套件)以7分07秒55登顶 [3] - 2025年4月 小米SU7 Ultra量产版(配备赛道专业套装)以7分04秒957登顶 车手为Vincent Radermecker [3] 公司未来计划 - 公司将在纽北长期驻扎 与全球顶尖同行共同进步 预计该记录在不久的将来还将被刷新 [3]
博主被索赔10000000元!让马斯克吃瓜的“风阻造假门”,谁在说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3 16:37
核心观点 - 阿维塔与科技博主"苏黎世贝勒爷"关于风阻系数测试结果的争议源于测试条件差异,双方数据均真实但测试车型配置不同[9][10] - 风阻系数测试缺乏统一国标导致行业存在灰色地带,车企可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优化测试结果[23][26] - 新能源车企过度营销风阻系数可能误导消费者,实际续航提升效果有限且研发成本高昂[34][35] 事件背景 - 科技博主测试阿维塔12风阻系数为0.281Cd,与官方宣传的0.217Cd存在显著差异,引发争议[4] - 阿维塔通过直播风洞测试自证清白,测得0.217Cd结果但被质疑使用特殊配置车型[5][21] - 双方进入法律攻防阶段,阿维塔索赔1000万元并要求博主公开道歉[2][6] 技术分析 - 电子外后视镜可使风阻系数降低0.018Cd,迎风面积减少60%-80%[12][13] - 空气悬架降低2cm可使风阻系数减少0.007Cd[14] - 低风阻轮毂通过封闭式设计能降低风阻约0.01Cd,提升高速续航10公里[15] - 不同测试条件下阿维塔12风阻系数波动范围达0.2169-0.2971Cd[18] 行业现状 - 国内汽车风洞实验室不足10座,单日测试成本高达12万元[28] - 三大第三方风洞实验室背景各异:天津偏政府、重庆偏行业、上海偏学术[28] - 国际主流采用SAE J2881等标准,国内仅存在团体标准T/CSAE146[29][31] - 特斯拉引领风阻系数营销趋势,多款新能源车型宣称进入0.19Cd区间[34] 潜在问题 - 车企可能通过非量产配置(如封闭进气格栅、油泥模型)获取理想测试数据[26][27] - 风阻优化导致车型设计同质化,出现大量"水滴"状流线型车身[35] - 过度追求低风阻可能牺牲用户体验,隐藏式门把手存在安全隐患[36] - 风阻系数对城市低速场景续航影响有限,实际价值或被夸大[35]
日租1万!第一批SU7 Ultra车主已经赚翻了
创业邦· 2025-03-04 18:43
小米SU7 Ultra市场现象 - 小米SU7 Ultra正式售价52.99万元,较预售价直降近30万元,10分钟狂揽6900台大定订单,两小时完成全年销量目标 [2] - 二手市场出现"灰色交易",小定订单被炒至6000元,日租金突破万元,有人靠转单赚数万元 [3][4] - 订单转让溢价2000-6000元,是对产能爬坡期时间成本的货币化折算 [9][10] 供需失衡与套利逻辑 - 2024年小米SU7全年交付13.5万台,但锁单量高达24.8万台,产能缺口持续存在 [13] - SU7 Ultra上市首日大定突破1.5万台,工厂月产能仅2.2万-2.5万台,交付周期可能被拉长 [13] - 产能与热度严重不匹配造成的"时间差"成为二手生意的温床 [14] 参与者画像 - 职业黄牛批量囤积小定订单,有团队去年底囤20个订单,转手利润超10万元 [17] - 早期下订的科技发烧友将订单转让视作"知识变现"新途径 [17] - 租车需求方包括自媒体、车评人、微商网红和急于尝鲜的真实消费者 [11] 产品价值与市场定位 - SU7 Ultra搭载三电机系统(1548匹马力、1.98秒零百加速、实测最高时速359km/h) [17] - 定位"科技豪华"代名词,拥有"上赛最速量产车"、"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等头衔 [17] - 雷军"对标保时捷"宣言放大其社交属性,成为圈层身份象征 [18]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2024年中国二手豪车租赁市场规模达47亿元,同比激增210% [25] - 年轻群体更愿为短期体验付费,而非长期持有 [22][26] - 竞争对手包括极氪001 FR、路特斯Emeya繁花、特斯拉Model S Plaid、保时捷Taycan系列 [22] 消费行为演变 - 体验式消费崛起,"开过"比"拥有"更能满足Z世代消费快感 [28] - 购车订单变成可炒作数字资产,反映供给稀缺性、社交属性和金融杠杆的三重共振 [28] - 汽车产业或将迎来比电动化更为深刻的变革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