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创新公司债
icon
搜索文档
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与深化
中国证券报· 2025-10-31 23:24
文章核心观点 - 科技创新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但科技型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结构性短板 [1] - 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金融服务体系,是打通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通道,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16][26] 我国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与成效 - 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完善,从2014年多部门联合发布意见到2025年发布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地方层面也推出多项专项政策 [2] - 多元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初步形成由银行信贷、股权市场、债券市场、担保与保险机构等构成的协同格局 [3] - 银行信贷是中流砥柱,大中型银行已在总行和省分行层面设立专门科技金融部门,全国设立科技支行2178家 [4] - 股权市场是重要力量,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发展迅速,政策支持进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 [6] - 债券市场推出"科技板",截至10月17日已发行1088笔债券,融资12767.16亿元 [11] - 科技保险提供保障,截至2024年底保险业全年提供科技保险保障约9万亿元,投资科技企业超过6000亿元,并开展多批长期投资改革试点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 信息不对称严重,科技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难以通过传统财务报表量化评估 [14] - 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银行风险偏好低导致对科技型企业贷款积极性不足 [14] - 金融链条不完整,在"早期投入—中期孵化—后期扩张"环节衔接不畅,存在融资断档 [14] - 区域发展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完善,而中西部及部分东北地区供给明显不足 [15] 构建全链条周期科技金融服务的建议 - 构建"投、贷、保、债、租"一体化体系,通过股权投资引领创新,信贷精准投放,保险增强风险抵御,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融资租赁支持设备投入 [17][18][19][20] - 强化政银企协同机制,政府搭平台、引资源、降风险,银行创新机制、专设团队,企业完善治理、提升信用 [21] - 建设数据驱动的科技信用体系,建立科技企业信用档案和评级标准 [22] - 培育区域科技金融中心,依托国家创新型城市、高新区等打造中心群,推动经验复制 [23] - 针对企业生命周期制定差异化金融服务,初创期侧重风险补偿和政府基金,成长期强化投贷联动和股权融资,成熟期借助资本市场和并购融资,转型期关注创新再融资与技术升级支持 [24][25]
“三位一体”锚定科创赛道 长城证券构建科技金融特色模式
证券时报· 2025-10-27 01:45
公司战略规划 - 公司在2021年的"十四五"战略规划中明确将"科创金融"作为特色化发展方向之一 [2] - 公司战略愿景为建设精于电力、能源领域的特色化一流证券公司 [2] - 公司打造区别于传统的新型产融业务模式,在价值发现、资产定价、资源整合、风险管理方面加强建设 [2] 业务模式与能力构建 - 公司紧紧围绕产业化、特色化核心战略,充分利用产业平台优势和资源禀赋开拓业务 [2] - 成立产业金融研究和产业金融业务创新团队,集中投行、资管、研究力量 [2] - 综合利用股债融资、REITs等工具,积极服务战新产业和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2] - 以系统性思维构建服务矩阵,整合内部资源,成立集团与战略客户部 [2] - 推动投行、产业研究、资管、子公司等条线成立4个服务专班,联动分支机构建立"1+N"服务模式 [2] 具体业务举措与成果 - 公司于5月9日成功发行深交所首只证券公司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5亿元,期限2年,票面利率1.79% [3] - 所融资金直输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3] - 近期连续主承多期科技创新公司债,构建对科创类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3] - 2025年5月21日,公司助力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发行全国首单"绿色+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债券,规模10亿元人民币 [3] - 今年6月6日,公司助力招商资本成功发行深圳地区创投机构首单科技创新债券 [4] 科创金融港平台建设 - 公司重点打造"科创金融港"产业金融服务新模式,作为聚焦重点赛道产业链科创类企业的集成载体 [5] - "科创金融港"旨在围绕"双碳"产业链中具有核心技术的科创型中小企业,打造新型产业赋能平台 [5] - 截至2025年9月,已累计储备华能产业链企业432家,邀请40家企业入港,推动多单产融合作项目落地 [5] - 组织大型论坛、走进华能产业调研及专家交流等活动18场 [5] - 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融合发展,产业金融生态圈日益完善 [5]
区域券商如何实现“特色化、精品化”发展?——财达证券“十四五”期间多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浪财经· 2025-10-17 17:06
业务发展成果 - “十四五”期间公司债券承销家数排名实现四年连升 [1] - 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达到443.42亿元 [1] - 投资银行业务累计协助河北省完成超800个专项债项目申报发行,融资规模超1000亿元 [3] - 专项债等服务覆盖河北全部地市,区县覆盖率近50%,累计协助申报发行项目规模超千亿元 [3] 综合服务模式 - 公司构建“投行+投资+投研”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打破传统业务条线分割局限 [1] - 整合投行、投资、产业基金和研究等资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1] - 联动投行委、资管委及研发中心组建跨领域专家团队,以组团式走访模式对接重点企业和政府部门 [1] - 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构建“投行+研究”联动模式,提供定制化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5] 区域深耕与下沉服务 - 作为区域券商,公司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基于长期信任的紧密关系,对当地产业政策和经济特性有精准理解 [3] - 创新实施“地市对接人机制”和“金融赋能区县行”等专项活动,业务骨干深入河北每一个地市和区县提供贴身服务 [3] - 推行深度下沉的网格化服务机制,将服务真正扎根到基层 [3] 全国化战略与创新实践 - 公司服务全国战略成功实践,将服务河北区域经济积累的经验提炼成可复制的金融解决方案向全国输出 [4] - 2025年6月公司担任计划管理人的“丽水开发区集团商业物业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是服务全国战略的体现 [4] - 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导向和区域产业特色,大力推动创新金融产品落地 [4] - 成功承销河北省首单碳中和绿色公司债、首单科技创新公司债、首单疫情防控公司债等创新产品 [4] - 2022年7月为河钢集团成功发行河北省首单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和首单碳中和绿色公司债券,规模20亿元 [5] - 2025年5月新政后迅速响应,发行河北省首单科技创新金融次级债,募集资金5亿元,其中70%用于科技创新领域投资 [5] 行业竞争与业务挑战 - 证券行业马太效应加剧,头部券商在品牌、资本和人才上优势明显 [7] - 公司在拓展全国市场时面临巨大竞争压力,在河北本土市场也需应对其他券商的下沉竞争 [7] - 公司投资银行业务优势主要集中在债券业务,股权业务正在奋力追赶,实现股债双轮均衡发展仍需时日 [7] - 公司盈利结构的抗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7] 未来发展战略 - 公司将继续坚持市场化方向,推动改革向深水区挺进 [8] - 通过全面实施“揭榜挂帅”,构建市场化机制“群岛”生态,让资源向创效单元集聚 [8] - 持续优化考核分配机制 [8] - 坚持内生发展与外延扩张双轮驱动高质量发展,依托股东背景、区域优势、人才储备和特色业务提升综合竞争力 [8]
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大局 西部证券走深走实特色化进阶之路
证券时报· 2025-10-15 01:35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作为扎根西部的券商,通过系统性布局与区域化实践,在科技金融与绿色金融领域探索特色发展模式 [1] - 公司将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作为贯彻"1+N"政策体系的核心抓手,明确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使命 [2] - 公司建立"一把手"负责制,设立工作专班,并将相关任务全面纳入年度考核与重点工作 [2] 科技金融实践 - 公司从客户覆盖、全周期服务、资本协同、并购整合等多个维度系统性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 [3] - 公司科技创新公司债承销规模排名从2024年的第16位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第10位,业务增速显著 [3] - 公司坚持"政府+产业+金融"策略,全资子公司在省内发起设立4只基金,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等"五新领域" [4] - 公司以收购国融证券为契机,深化华北区域布局,提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 [5] 绿色金融实践 - 公司着力将绿色理念融入资本市场服务全链条,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和扩大产品供给助力区域低碳转型 [6] - 2023年以来,公司发行8只绿色债券及低碳转型债券,合计承销规模26.9亿元 [6] - 公司探索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融合,独家主承销陕西省内首只乡村振兴公司债券,并助力发行规模3亿元的乡村振兴公司债券 [7] 区域化发展 - 公司将服务本土经济转型作为践行"五篇大文章"的战略支点,依托陕西本土优势融入区域发展大局 [2] - 公司成立投资银行陕西总部、产业研究院,围绕地方政府及省内重点产业企业需求打造差异化金融服务品牌 [2] - 公司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联合陕西省引导基金设立陕西黄陵秦创原基金 [4]
“十四五”资本市场蝶变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韧性
证券日报· 2025-10-13 00:02
资本市场总体发展成就 - A股上市公司数量从4100多家增至5400多家,总市值从70万亿元迈上100万亿元 [1] - 交易所市场股债融资合计达到57.5万亿元,上市公司分红回购金额合计达到10.6万亿元 [1] - A股投资者数量突破2亿,年内日均成交额达1.66万亿元,同比增长100% [6][7] 投融资协调发展 - A股新增1444家上市公司,上市募资合计1.63万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1305家占比90.37%,募资1.41万亿元占比86.6% [2] - 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2%,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超7万亿元,增长46% [3] -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规模达到14.4万亿元,在投项目15万个,在投本金8.97万亿元,投向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分别为50%和54% [3] - 科技创新公司债累计发行1.77万亿元 [2] 市场质量与活跃度提升 - 近五年A股上市公司分红回购合计10.6万亿元 [6] - 2021年以来超200家公司平稳退市 [6] - "十四五"期间作出行政处罚2214份,罚没414亿元,较"十三五"期间分别增长58%和30% [6] - A股连续37个交易日成交额在2万亿元以上,8月份成交额突破3万亿元 [7] 双向开放进程 - 外资持有A股市值3.4万亿元,共有907家境外机构获得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 [8] - 自2021年以来新增核准14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公司 [8] - 有269家企业境外上市,其中"A+H"公司达161家 [9] - 全球机构投资者尤其看好亚洲经济增长和股市前景,中国股市成为投资新兴市场时的首选 [8]
资本市场深改构筑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
证券日报· 2025-09-26 01:50
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制度支持 - 资本市场持续完善对科技企业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金融支撑 [1] - 需在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成果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形成服务"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多层次市场格局,并活跃并购重组市场 [1] - 需培育"耐心资本",推动中长期资本加大股权投资配置,并完善股权激励、再融资制度 [1] - 需拓展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范围,吸引全球资金与资源 [1] 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与政策成效 - 监管部门推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和新三板以及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各具特色、错位发展 [2] - 证监会推出"支持科技十六条"、"科创板八条"、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实施意见和科创板"1+6"改革等政策 [2] - 科创板设立成长层、启动第五套上市标准并扩大其行业适用范围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创业板启用第三套上市标准,"两创板"新受理5家未盈利企业IPO申请 [2] - 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为高科技企业,A股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数量占比过半,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1/4,高于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 [2] 提升制度包容性与高水平开放 - 资本市场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科技企业境外上市,用好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3] - 提升制度包容性需优化发行上市、交易、并购、退市等监管制度,推动债券市场创新,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差异化服务功能,并深化各板块间对接机制 [3] - 提升制度包容性关键在于打通资本形成机制、完善全链条服务、健全激励约束框架,需细化上市制度强化科创板与创业板功能分工,壮大耐心资本,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 [3] 耐心资本的作用与发展 - 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是科技创新重要资金来源,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因其长期投资属性、高风险承受力成为耐心资本重要来源之一 [4] - 证监会推动优化股权创业投资行业生态,畅通募投管退全链条机制,以发挥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 [4] -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规模达14.4万亿元,在投项目15万个,在投本金8.97万亿元 [5] -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向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在投本金占比分别为50%和54%,投向初创科技型企业数量和在投本金占比分别为32%和21% [5] - 注册制改革以来,九成以上科创板公司、北交所上市公司和超半数创业板公司在成长中获得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支持 [5] - 发展壮大耐心资本需构建多层次支持体系,包括强化顶层设计、推动社保基金等提高科技领域配置、支持国有资本设立母基金、健全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退出机制等 [5] - 发展壮大耐心资本核心在于构建与科技创新长周期特征相匹配的制度体系,需拓宽长期资金来源,完善配套机制,并将制度供给与稳定政策预期相结合 [6] 并购重组与债券市场支持 - 资本市场持续完善并购重组、再融资制度,打造股债双轮驱动服务体系 [7] - 去年9月证监会出台"并购六条"后,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提升,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及产业整合积极性增强 [7] - 债券市场支持科技创新机制不断优化,自2021年3月科技创新公司债出台以来累计发行1.77万亿元,资金主要投向半导体、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 [7] 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与质量提升 - 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下,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连年增长,目前已占全国研发经费一半以上 [8] - 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超8100亿元,同比增长3.27%,整体研发强度2.33% [8] - 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研发强度分别为4.89%、11.78%、4.63%,科技属性进一步凸显 [8] - 需优化股权激励与员工持股机制,支持再融资投入研发,并通过合理分红回购增强投资者回报 [8] - 需完善科技企业融资支持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高收益债、可转债等品种,支持科技企业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 [8]
覆盖全周期生态,华福证券“活水”来了!
券商中国· 2025-09-22 09:40
编者按: 时代之笔擘画新章,金融活水润泽实体。在金融"五篇大文章"铺就的壮阔画卷中,证券业正以创新之墨 挥毫作答。这是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更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生动实践。证券业以"国之大 者"为经,以"民之关切"做纬,让金融血脉与实体经济同频共振,奏响中国式现代化的资本强音。证券 时报联合中国证券业协会,推出"做好'五篇大文章' 证券业作答进行时"系列专栏, 本篇为系列报道之 三十七,敬请垂注。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路径。华福证券以践行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遵 循,精准布局"投早、投小"至"并购重组"全链条服务,构建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畅通"科技-产 业-金融"循环,为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金融"活水"。 "华福证券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与 未来产业,引导社会资源持续流向国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重点发展和薄弱环节,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 展,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华福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德良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完善全链条金融服务生态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华福证券专门成立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委 ...
覆盖全周期生态 华福证券赋能科创企业提升竞争力
证券时报· 2025-09-22 01:04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以践行国家战略和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遵循,致力于构建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 [1] - 公司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国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和重点发展环节 [1] - 公司旨在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金融活水 [1] 服务模式与顶层设计 - 公司成立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委员会,并下设科技金融等五个工作小组,系统制定业务发展规划 [2] - 公司着力构建“投行+投资+投研”特色服务模式,并出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 [2] - 公司明确强化对先进制造、数字科技、新能源等关键领域的支持力度 [2] 具体举措与业务布局 - 2025年5月,公司成功簿记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5亿元,为全国首批发行科创债的证券公司之一,募集资金投向先进制造、数字科技和人工智能等领域 [2] - 公司充分发挥集团综合金融服务优势,协同银行、信托、租赁等同业机构,运用并购贷款、自有资金股权投资等多元化金融工具为企业定制方案 [3] - 公司建立覆盖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首发上市、并购重组等的完整服务链条 [4] 投资业务重点 - 公司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子公司华福资本重点聚焦半导体、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 [4] - 子公司华福投资联合银行AIC设立交融福道创业投资基金,专注于低空经济和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端制造 [4] - 公司参与的安孚科技项目入选上交所并购典型案例,并助力东宏股份完成定增、银邦股份完成可转债发行 [4] 研究业务发展 - 公司研究所持续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围绕大科技、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新质生产力赛道 [5] -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究所佣金分仓收入同比大幅增加6577万元,同比增长超310%,增长额位居行业第一 [5] 区域经济服务 - 公司坚守服务福建的初心,依托深度研判,以股权投资为纽带,协同运用多元化金融工具赋能新福建建设 [6] - 公司深入九地市举办福建企业上市工作推进会等活动,搭建资本与产业对接桥梁 [6][7] - 公司打造“闽商会客室”服务体系,并创设“同舟论坛”同业交流平台,自主研发“华福金晴”股权尽调核验模型 [7] - 子公司联合地方资本投资并招引世瞳微电子,联合设立海峡福盈基金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7]
苏州初步形成富有特色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
苏州日报· 2025-08-30 07:20
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建设 - 苏州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苏州科技金融工作的若干重点措施》及《苏州科技金融国际合作发展区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1] - 建立100项任务清单的实施工作机制推动科技金融国际合作发展区建设[1] - 配套支持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 科技保险支公司等专业特色机构[1] 金融机构与服务体系发展 - 集聚持牌金融机构302家 科技支行4家 科技保险支公司1家 科技金融特色机构58家 功能中心13家[1] - 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企业金融服务超市体系 打造"苏企融"服务品牌[1] - 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超7500亿元 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1] 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 推广"科创指数贷"创新"投贷保担"联动模式 灵活设置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2] - 落地14笔科技企业并购贷款 投放金额18.62亿元[2] - 累计发行各类科技创新债券143.3亿元 实现科技型企业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全覆盖[2] 保险与资金对接机制 - 全国首创普惠型科技保险专属产品 科技保险保费收入10.46亿元 承保企业6.28万家次 保险金额2.67万亿元[2] - 建立"险资入苏"投融资对接机制引导保险长期资金支持重大产业项目[2] - 设立AIC基金6只 金额16.71亿元 已投项目3个 金额超1亿元[2] 金融科技与国际合作 - 打造"人工智能+金融"应用场景 推动金融领域垂类大模型落地应用[3] - 推动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 开展QFLP外汇余额管理试点 累计落地6笔业务 获批试点额度5.74亿元[3] - 成立苏州科技金融国际合作发展联合会 推进苏州香港双中心建设[3]
中国能建: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报告摘要
证券之星· 2025-08-30 00:53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2,120.91亿元,同比增长9.18%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为25.21亿元,同比增长8.32% [3] - 总资产规模达9,387.35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8.02% [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34.01亿元,较上年同期-145.15亿元有所改善 [3] 业务发展态势 - 2025年上半年新签合同额7,753.57亿元,同比增长18.58% [9] - 能源电力水利主责主业收入占比达74.49%,其中国内火电和电网业务签约分别增长18%和20% [9] - 成功签约三峡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新能源基地6×项目,巩固行业领军地位 [9] 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展 - 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同比增长14.6%,占比达37.3% [10] - 电力运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31.41%和37.22% [10] - 控股投运发电项目214个,并网装机容量2,028.71万千瓦,近三年复合增长率57.6% [10] - 累计获得国内新能源开发指标超7,600万千瓦 [10] 储能技术突破 - 世界首座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能储一号"实现全容量并网,创3项世界纪录 [10] - 项目最大储能规模1,500兆瓦时,最高转化效率近70%,年均发电量约5亿千瓦时 [10] - 累计完成压缩空气储能选址签约超30座,多个示范项目加快建设 [10] 氢能产业布局 - 在国内外重点区域储备绿色氢氨醇、可持续航空燃料等项目50余个 [10] - 兰州新区绿电制氢氨项目一期年产氢量500吨 [10] - 吉林松原氢能产业园项目年产氢3.24万吨,年产合成氨16.6万吨,入选国家首批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试点 [10] 科技创新投入 - 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11% [11] - 新增获批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设立5家海外研发机构 [11] - 28个"揭榜挂帅"重大科技项目和25项科技创新专项任务通过验收 [12] - 24项首台(套)装备实现示范应用 [12] 国际业务拓展 - 境外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3.74%、12.92%和10.15% [12] - 能源电力海外新签合同额占比超80%,新能源业务签约同比增长78.6% [12] - 累计决策海外投资项目32个,其中在营项目16个,在建项目6个 [12] - 乌兹别克斯坦中资企业海外最大电化学储能项目已并网投运 [12] 公司治理与股东结构 - 第一大股东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5.21% [3] - HKSCC NOMINEES LIMITED持股20.24%,为第二大股东 [3] - 股东总数334,967户,前十大股东持股集中度较高 [3] 债券融资情况 - 存续债券包括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绿色中期票据等多品种债务融资工具 [6][7][8] - 债券发行期限涵盖3-30年不等,利率区间2.13%-3.25% [6][7][8] - 2025年新发行"25K1能建"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规模20亿元,利率2.3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