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补锂剂
icon
搜索文档
速方新能源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琢石投资出手
搜狐财经· 2025-06-25 10:19
融资与资金用途 - 公司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由琢石投资独投 见微资本担任长期独家财务顾问 [1] - 本轮资金将用于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系列产品研发和产线建设 [1] - 公司已开启新一轮融资计划 以推进研发进度和千吨级产线建设 [5] 公司背景与技术突破 - 公司成立于2023年 致力于研发全球超低电压降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1] - 创始人刘奇为香港城市大学终身教授 拥有10余年锂离子电池研究经历 曾参与华为消费电池正极材料研发 [1] - 公司突破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电压衰减难题 百吨级产线已投入运营 [1] - 采用多级精准掺杂方法 稳定富锂锰基材料的蜂窝结构 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Energy》并申请专利 [1] 产品与技术指标 - 高压纯用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已向多家电池头部厂商送样 [1] - 循环200圈电压降控制在特定指标以内 达到作为主材应用的技术门槛 [3] - 同步推出富锂锰基正极补锂剂产品 瞄准中低压混掺应用商业化突破 [1] - 产品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 并根据客户需求持续优化性能 [3] 量产与供应链 - 设备工艺可重复性为量产核心挑战 当前放大设备与三元材料生产线高度兼容 [3] - 持续引进具备正极材料投产经验的技术人才 核心团队来自国内头部一线厂商 [3] 行业前景与战略 - 富锂锰基材料可将电池能量密度提高30%以上 是行业公认的下一代高比能量正极材料 [5] - 公司采取两步走策略:长期研发高压纯用材料 同时推出补锂剂产品加速商业化落地 [4] - 目标开发4.5V电压下容量媲美高镍三元的富锂锰基材料 价格预计便宜30% [4] - 已向无人机、航模等低空经济领域客户送样 预计2026年产生销售收入 [4] 技术瓶颈与挑战 - 富锂锰基材料在高电压下对电解质体系的适配性尚未解决 传统液态电解液无法支撑4.5V以上高压稳定工作 [4] - 固态电池发展受"木桶效应"制约 正负极材料、电解质等研发进度影响大规模应用进程 [4]
德方纳米(300769):2024年报及一季报:经营性单吨净利环比改善,静待盈利回暖
长江证券· 2025-05-23 16:4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2024年全年营收下降、利润亏损,2025Q1营收回升但仍亏损,不过单吨净利环比改善,随行业盈利修复和公司自身发展,盈利有望企稳回升 [2][4][1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经营业绩 - 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76.1亿元,同比下降55%;归母净利润 -13.4亿元;扣非净利润 -13.7亿元 [2][4] - 2024Q4营业收入10.8亿元,同比 -59.4%,环比 -50.6%;归母净利润 -5.2亿元;扣非净利润 -5.2亿元 [2][4] - 2025Q1营业收入20.0亿元,同比 +5.9%,环比 +85.1%;归母净利润 -1.7亿元;扣非净利润 -1.8亿元 [2][4] 产品产能与销售 - 公司现有产能26.5万吨磷酸铁锂,11万吨磷酸锰铁锂,5000吨补锂剂,2024年磷酸盐系正极材料销量22.57万吨,同比增长5.52% [10] - 2025Q1磷酸盐系正极材料销量6.15万吨,同比增长36.85%,环比增长5.65%,第四代高压密铁锂正极材料已批量出货,出货占比或提升 [10] 盈利与费用情况 - 2024年全年毛利率 -4.64%,同比下降4.83pct;四项费用率10.22%,同比提升2.67pct,单吨盈利承压 [10] - 2025Q1单季度毛利率0.30%,同比提升0.27pct,环比提升14.36pct;四项费用率8.33%,同比下降4.59pct,环比下降9.96pct,经营性单吨净利环比改善 [10] 财务报表预测 |项目|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营业总收入(百万元)|7613|10125|12555|15066|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1338|18|363|636| |EPS(元)|-4.81|0.07|1.30|2.27|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百万元)|143|306|1844|2350| [15]
安达科技(830809)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13 20:55
投资者关系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业绩说明会 [3] - 活动时间为 2025 年 5 月 12 日,地点在全景网“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 [3] - 参会人员包括通过网络参与的投资者,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董事长刘建波等 [3] 生产与订单情况 - 4 月产线基本满产,订单量基本饱和,二季度各月产销计划为 8000 - 12000 吨/月 [5] 股东与合作关系 - 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比亚迪持有公司股份 1185.77 万股,占股本总额 1.97%,是前十大股东,自 2011 年起是重要客户 [5] - 第四代磷酸铁锂产品正进行客户验证,包括宁德时代,目前暂无业务往来,积极保持沟通 [9] 技术研发储备 - 磷酸铁锂材料有应用于固态电池潜力,将根据情况储备研发技术,钠离子电池在研发阶段 [6] - 补锂剂研发项目前中试验证完成,正处客户验证阶段 [10] 产品优势与产能结构 - 高压实产品使用新工艺和设备,技术性能行业领先,现有产能中高压实(3 代及以上)占比约 90%,2 代及以下占比约 10% [6] 财务与资金情况 - 2025 年 1 月申请 720 万元回购贷款用于回购股票,贷款期限一年,正陆续使用 [7] - 2023 年 5 月至 2024 年 7 月实施两轮回购,累计使用 6728.72 万元,回购 1106.04 万股并完成注销及工商变更;截至 2025 年 4 月 30 日,第三轮回购已回购 919,600 股,使用 477.77 万元 [11] - 资产负债率 60%左右,新项目融资正与金融机构沟通推进 [9] 业绩与发展规划 - 一季度亏损但所得税费用增长 361.04%,因计提递延所得税费用;扩大生产可降成本增盈利,力争 2025 年产销量大于 10 万吨,目标扭亏为盈 [7] - 未来深耕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拓展市场,优化流程,关注行业趋势和政策变化 [8] 人员与管理情况 - 2024 年度高端研发人员无流失,其他核心员工变动因退休和主动离职,已进行岗位补充和交接 [10] 在建项目情况 - 24 万吨/年磷酸铁锂项目已完成土地购买和平场工作,1.5 万吨/年锂电池极片循环再生利用项目已获备案,30 万吨/年磷酸铁锂前驱体项目前期手续办理中 [13] 第四代产品情况 - 第四代产品技术性能领先,已通过部分客户认证并批量出货,但占比较少,现有产线主要为三代产能,因资金缺乏供货有限,正筹措资金建线 [13]
东吴证券:给予德方纳米增持评级
证券之星· 2025-04-30 13:33
核心观点 - 德方纳米2024年营收76亿元同比-55% 归母净利润-13.4亿元 毛利率-4.6% 25Q1营收20亿元同环比+6%/+85% 毛利率转正至0.3% [1] - 24年出货量22.6万吨同比+6% 25Q1销量6-6.5万吨同环比增38%/8% 预计全年出货28-30万吨同比增30% [2] - 25H2有望单季扭亏 补锂剂24年出货200吨 25年有望提升至0.1万吨 [3] - 25-26年归母净利预期下修至-1.5/2.7亿元 新增27年预期6.1亿元 [4] 财务表现 - 24Q4营收11亿元同环比-59%/-51% 归母净利润-5.2亿元同环比-19%/+69% 毛利率-14% [1] - 24年铁锂均价3.7万元/吨同比-59% 单吨亏损0.6万元/吨 24Q4均价2.1万元/吨 单吨亏损1.1万元/吨 [3] - 25Q1铁锂均价恢复至3.6万元/吨 单吨亏损0.37万元/吨 [3] - 24年经营性净现金流1.4亿元同比-97.6% 25Q1经营性现金流-9.2亿元 [4] 产能与结构 - 当前产能45万吨 有效产能26万吨铁锂+11万吨锰铁锂 [2] - 24年锰铁锂出货2000吨 预计25年0.5-1万吨 锰铁锂产能利用率偏低 [2] - 铁锂产能基本满产 60-70%为储能 动力产品压实密度2.55以上 [2] 费用与资产 - 24年期间费用7.8亿元同比-39.3% 费用率10.2%同比+2.7pct [4] - 25Q1期间费用1.7亿元同环比-31.7%/-15.7% 费用率8.3% [4] - 24Q4末存货9.8亿元较年初+16% 25Q1末存货8.3亿元较年初-16% [4] - 24年资本开支4.6亿元同比-71.4% 25Q1资本开支1.3亿元 [4]
德方纳米(300769):2024年报及2025一季报点评:25Q1盈利有所改善,静待经营拐点
东吴证券· 2025-04-30 13:3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下调至“增持”评级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4Q4大幅计提减值,25Q1毛利率转正,25H2有望单季扭亏;补锂剂24年出货量200吨,25年有望提升至0.1万吨并开始贡献利润 [3] - Q1毛利率转正,业绩符合预期;24年出货量微增,25Q1恢复高增,预计全年出货量有望达28 - 30万吨,同比增近30% [10] - Q1费用管控加强,存货减少;考虑铁锂加工费降至低位,下修公司25 - 26年归母净利预期,新增27年归母净利预期,下调至“增持”评级 [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盈利预测与估值 |指标|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总收入(百万元)|16,973|7,613|8,747|10,660|12,862| |同比(%)|(24.76)|(55.15)|14.89|21.88|20.65|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1,636.24)|(1,337.65)|(145.24)|269.44|611.59| |同比(%)|(168.74)|18.25|89.14|285.52|126.99| |EPS - 最新摊薄(元/股)|(5.84)|(4.77)|(0.52)|0.96|2.18| |P/E(现价&最新摊薄)|(4.61)|(5.65)|(51.99)|28.03|12.35| [1] 市场数据 - 收盘价27.44元,一年最低/最高价22.23/53.00元,市净率1.43倍,流通A股市值6,908.11百万元,总市值7,688.36百万元 [7] 基础数据 - 每股净资产19.24元,资产负债率61.71%,总股本280.19百万股,流通A股251.75百万股 [8] 财务数据 |项目|2024A|2025E|2026E|2027E| |----|----|----|----|----| |流动资产(百万元)|7,008|7,649|7,034|9,628| |非流动资产(百万元)|10,800|10,452|10,049|9,970| |资产总计(百万元)|17,809|18,101|17,083|19,597| |流动负债(百万元)|7,962|7,801|6,500|8,375| |非流动负债(百万元)|2,963|2,963|2,963|2,963| |负债合计(百万元)|10,925|10,764|9,464|11,339| |归属母公司股东权益(百万元)|5,545|6,018|6,264|6,820| |少数股东权益(百万元)|1,338|1,318|1,355|1,439| |所有者权益合计(百万元)|6,884|7,337|7,619|8,259| |负债和股东权益(百万元)|17,809|18,101|17,083|19,597| |营业总收入(百万元)|7,613|8,747|10,660|12,862| |营业成本(含金融类)(百万元)|7,966|8,025|9,469|11,211| |税金及附加(百万元)|61|39|48|58| |销售费用(百万元)|34|31|32|23| |管理费用(百万元)|316|315|341|373| |研发费用(百万元)|248|262|288|322| |财务费用(百万元)|179|157|141|106| |加:其他收益(百万元)|31|30|36|44| |投资净收益(百万元)|42|52|32|39| |公允价值变动(百万元)|3|0|10|10| |减值损失(百万元)|(639)|(185)|(70)|(70)| |资产处置收益(百万元)|(1)|0|0|0| |营业利润(百万元)|(1,756)|(185)|350|792| |营业外净收支(百万元)|(13)|2|2|7| |利润总额(百万元)|(1,769)|(183)|352|799| |减:所得税(百万元)|(167)|(18)|46|104| |净利润(百万元)|(1,602)|(165)|306|695| |减:少数股东损益(百万元)|(264)|(20)|37|83|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百万元)|(1,338)|(145)|269|612| |每股收益 - 最新股本摊薄(元)|(4.77)|(0.52)|0.96|2.18| |EBIT(百万元)|(1,388)|74|483|876| |EBITDA(百万元)|(632)|884|1,347|1,815| |毛利率(%)|(4.64)|8.25|11.18|12.84| |归母净利率(%)|(17.57)|(1.66)|2.53|4.75| |收入增长率(%)|(55.15)|14.89|21.88|20.65| |归母净利润增长率(%)|18.25|89.14|285.52|126.99| |经营活动现金流(百万元)|143|1,047|1,511|1,990| |投资活动现金流(百万元)|1,051|(407)|(427)|(814)| |筹资活动现金流(百万元)|(1,280)|260|(2,355)|661| |现金净增加额(百万元)|(86)|900|(1,271)|1,837| |折旧和摊销(百万元)|756|810|864|939| |资本开支(百万元)|(465)|(448)|(449)|(843)| |营运资本变动(百万元)|369|11|70|131| |每股净资产(元)|19.79|21.48|22.36|24.34| |最新发行在外股份(百万股)|280|280|280|280| |ROIC(%)|(8.83)|0.51|3.41|6.25| |ROE - 摊薄(%)|(24.12)|(2.41)|4.30|8.97| |资产负债率(%)|61.35|59.47|55.40|57.86| |P/E(现价&最新股本摊薄)|(5.65)|(51.99)|28.03|12.35| |P/B(现价)|1.36|1.25|1.21|1.11| [12]
磷酸铁锂龙头进军西班牙!
起点锂电· 2025-01-21 17:25
德方纳米与ICL合资建厂 - 德方纳米与ICL集团达成协议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萨伦特镇合资建设锂电池材料工厂 投资金额为2 85亿欧元 占地25英亩 是西班牙该地区首家磷酸铁锂材料工厂 [2] - 合资工厂股权结构为德方纳米持股20% ICL持股80% 双方表示合资整合了各自优势 磷酸铁锂是锂电池关键材料 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至关重要 [3] - ICL集团主营特种矿物产品 近年来积极布局新能源领域 除西班牙项目外还在美国密苏里州建立磷酸铁锂制造厂 [3] - 德方纳米此前已对海外市场进行充分考察 本次合作是其海外布局里程碑事件 标志着公司国际化迈出关键一步 [3] 德方纳米经营业绩 - 2022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暴涨 但仅持续一年 2023年Q1亏损7 17亿元 中报亏损扩大至10 44亿元 全年营收169 7亿元同比下降24 7% 净利润亏损16 4亿元 [6] - 2024年上半年营收43 4亿元同比下降51 2% 净利润亏损5 2亿元同比收窄 前三季度营收65 3亿元同比下降54 4% 净利润亏损8 22亿元同比收窄 [6] - 公司主营锂电池上游材料 磷酸铁锂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其业绩 2023年产能过剩导致锂价下跌 叠加行业价格战和技术比拼 经营环境恶化 [7] 德方纳米最新动态 - 旗下子公司深圳市德方创域成功增资扩股1 46亿元 投资方包括深圳市国信亿合等机构 [8] - 公司凭借电池材料专利技术获评中国专利优秀奖 已承担30余项科研项目 申请专利780余项 其中90%为发明专利 参与制定标准超40项 [8] - 公司披露2025年产能规划:已建成磷酸铁锂产能26 5万吨/年 磷酸锰铁锂11万吨/年 补锂剂5000吨/年 在建磷酸盐系正极材料8万吨/年 [8] 欧洲锂电池行业现状 - 欧洲本土锂电池产能到2030年仍难以满足需求 建厂面临严格审批流程 如居民反对可能延长审核 [10] - 德国 芬兰 匈牙利等国积极建设产业链 但德国即使筹集11亿欧元基金也难以短期内满足BBA等本土品牌需求 [10] - 欧洲本土锂矿规划不足30个 锂价走低影响投资信心 新项目开发成本高于东南亚和南美 [10] - 欧洲扶持的16家电池工厂已有11家失败 如Northvolt因技术缺陷濒临淘汰 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和高效工厂建设能力 [10] - 欧洲新能源转型需与中国合作 宁德时代已与Stellantis在西班牙建厂 德方纳米项目可能与之呼应 未来亚洲电池厂或将在欧洲汽车产业链中占据强势地位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