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闪充电池
icon
搜索文档
1秒2公里,超充桩变闪充桩、快充桩变超充桩——充电功率进入“兆瓦时代”
中国能源网· 2025-11-20 09:27
行业充电设施规模与增长 - 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充电枪)总数达到1806.3万个,同比增长54.5% [1] - 现有充电设施有效保障了全国4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 [1] - 政策目标为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以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 [2] 快充技术发展与突破 - 快充桩输出功率持续提高,从60千瓦发展到超1000千瓦,充电效率显著提升 [1] - 实现“油电同速”需同时具备超高电压和超大电流,比亚迪超级e平台是全球首个量产的乘用车“全域千伏高压架构” [1] - 在1000V高压和1000A大电流下,“闪充电池”可实现全球量产最大充电功率1兆瓦(1000千瓦) [1] - 比亚迪自研的全液冷兆瓦闪充终端系统最大输出能力达1360千瓦 [2] 充电体验改善与效率提升 - 比亚迪兆瓦闪充技术可实现“1秒2公里”的充电速度,搭载该技术的汉L车型可实现闪充5分钟畅行400公里 [3] - 电动车充电5-8分钟可获得与燃油车加油相同续航里程的体验,充电时间与加油时间相当 [3] - 全国单枪功率大于250千瓦的大功率充电设施已超3.7万台,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300+” [3] 政策支持与行业保障 - 国家能源局今年出台了加强充电设施安全管理、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等政策文件 [2] - 政策推动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资金支持充电设施项目建设 [2] -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了充电设施发展的目标和行动路径 [2]
充电功率进入“兆瓦时代”
新华网· 2025-11-20 07:42
行业充电设施规模与增长 - 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充电枪)总数达到1806.3万个,同比增长54.5% [1] - 现有充电设施有效保障了全国4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 [1] - 政策目标为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2] 快充技术发展现状 - 快充桩已成为新能源车主充电的首选 [1] - 快充桩输出功率持续提高,从60千瓦、360千瓦发展到600千瓦、800千瓦乃至超1000千瓦 [1] - 单枪充电功率大于250千瓦的大功率充电设施正加快普及,全国大功率充电设施已超3.7万台 [3] 公司技术突破与产品 - 公司发布全球首个量产的乘用车“全域千伏高压架构”,将电池、电机、电源、空调等做到1000V [1] - 公司在超高电压1000V和超大电流1000A加持下,实现全球量产最大充电功率1兆瓦(1000千瓦) [1] - 公司自研全球首款全液冷兆瓦闪充终端系统,最大输出能力达1360千瓦 [2] - 公司应用“双枪充电”和“智能升压”充电技术,以提升充电桩性能并兼容公共快充桩 [2] 充电效率与用户体验 - 兆瓦闪充技术可实现“1秒2公里”的充电速度 [3] - 搭载闪充电池的车型可实现闪充5分钟畅行400公里,充电时间(5-8分钟)与燃油车加油时间相当 [3] - 全国大功率充电设施可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300+” [3] 政策支持与行业保障 - 国家能源局出台政策加强充电设施安全管理,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 [2] - 推动各地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两新”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支持充电设施项目建设 [2] -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了充电设施发展目标和行动路径 [2]
国产车芯,不惧“安世之乱”
36氪· 2025-11-17 18:33
11月5日,安世半导体荷兰官网更新了目前安世半导体公司的经营情况。 在供应链安全上,安世对美国当局暂停实施所谓的"穿透规则"一年表示欢迎。(该规则将美国出口管制 限制扩展至由美国实体清单上的企业持股50%或以上的子公司。)安世作为闻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闻泰科技")的全资子公司,原本可能受到该规则影响。此外,安世半导体期待中国能尽快获悉有关 放宽出口限制的条件、标准及程序的进一步细节。 安世半导体表示,自10月29日起"不得不"暂停向中国工厂进一步直接供应晶圆。安世同样声明,"除中 国外,安世在欧洲及亚洲其他地区的所有工厂均正常运营。所有在中国以外生产的产品均使用安世原装 晶圆和批准材料,严格遵循安世标准规范、制造流程及质量体系,并采用安世知识产权。这些产品完全 真实且合规,已持续交付并将继续交付给客户。" 10月,本田汽车发言人表示,该公司正在"应对全行业半导体供应链问题",并正在进行战略调整,以谨 慎管理现有零部件。持续一个月的安世半导体事件,让产业再次将目光对准了汽车芯片以及汽车供应链 的稳定性问题。 回顾汽车行业,曾经发生多次大型减产的"灾难"。 2011年,日本地震和海啸对日本东北部地区的工厂和基 ...
上市公司集群崛起,大湾区跃迁“ C位担当”!
搜狐财经· 2025-11-13 09:16
文章核心观点 - 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高经济密度和上市公司集群优势,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全球化发展方面展现出强劲活力,正成为驱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1] 科创攻坚:强研发塑造核心竞争力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2025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排名中跃居全球第一,彰显区域创新实力 [3] - 2025年前三季度大湾区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总额达2373.17亿元,同比增长9.69%,占全部A股公司研发费用的20.69% [3] - 比亚迪前三季度研发费用437.48亿元,位居A股上市公司榜首,并在电池、电机、芯片及智驾算法等领域构建技术壁垒 [3] - TCL华星推出“星智”大模型,通过AI架构提升产品开发和检测能力 [4] - 道通科技研发费用率维持在15%-20%,2025年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同比大增61.81% [4] - 专家指出大湾区具备基础科研、应用技术转化和强大金融服务三大优势,尤其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方面发展迅速 [4][5] 产业升级:拓赛道竞逐新质生产力 - 大湾区在自动驾驶、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兴赛道实现突破,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 [6] - 文远知行业务覆盖全球11国30余城,是唯一拥有7国自动驾驶牌照的企业;小马智行是唯一在北上广深同时开展全无人Robotaxi收费运营的企业,计划年底车队规模达1000台 [6] - “空地一体集群智慧AI生态联盟”在惠州成立,预计未来5年将催生超万亿元规模市场 [6] - 优必选在2025年9月和10月分别获得2.5亿元和1.26亿元机器人采购大单,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 [7] - 广汽集团在多旋翼飞行汽车领域获得超千架意向订单,并推出三款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于康养、安防场景 [7] - 专家认为大湾区可借助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并在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等终端制造领域全国领先 [7][8] 扬帆出海:“走出去”打造全球影响力 - 2025年上半年大湾区上市公司境外营收达9556.04亿元,占全部A股公司境外营收的19.5% [10] - 比亚迪上半年海外营收1353.58亿元,同比增50.49%,并加速全球布局,目标2030年50%销量来自海外 [10] - 美的集团上半年海外营收1071.93亿元,其工业技术全球智能工厂达28家,研发试验中心31个 [10] - 传音控股在非洲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超40%,并通过软硬件协同模式拓展移动互联等业务 [11] - 华为、大疆、康方生物等企业实现技术、标准及创新药授权出海,例如康方生物双抗创新药以50亿美元总金额向海外授权 [11] 2025大湾区科技与金融创新发展大会 - 大会将于2025年11月18日在广州南沙举行,主题为“央地携手、金融赋能、科创跃升”,旨在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17] - 约200位来自政府部门、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及行业专家的代表将参会,探讨科技创新政策、金融赋能科创等议题 [17]
上市公司集群崛起,大湾区跃迁“ C位担当”!
券商中国· 2025-11-12 11:39
文章核心观点 - 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正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新兴产业的拓展以及积极的全球化战略,巩固其作为中国高质量发展引擎的地位,并在全球竞争中展现出显著优势 [1][2][13] 科创攻坚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WIPO排行榜中跃居全球首位,体现区域创新实力 [4] - 2025年前三季度大湾区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总额达2373.17亿元,同比增长9.69%,占全部A股公司研发费用的20.69% [4] - 比亚迪前三季度研发费用为437.48亿元,位居A股上市公司榜首,并在电池、电机、芯片及智驾算法等领域构筑技术护城河 [4] - TCL华星构建“1湖1模3平台”AI架构,其大模型“星智”能显著提升产品开发与检测能力 [5] - 道通科技通过持续高研发投入(费用率15%-20%),2025年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同比大增61.81% [5] - 专家指出大湾区具备基础科研、技术转化和金融服务的完整创新生态,尤其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方面发展迅速 [5][6] 产业升级 - 大湾区在自动驾驶、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兴赛道实现突破,成为新质生产力主力军 [7] - 文远知行业务覆盖全球11国30余城,是唯一拥有7国自动驾驶牌照的企业;小马智行是唯一在北上广深开展全无人Robotaxi收费运营的企业,计划年底车队规模达1000台 [7] - “空地一体集群智慧AI生态联盟”成立,预计未来5年将催生超万亿元市场规模 [7] - 优必选在2025年9月和10月分别获得2.5亿元和1.26亿元的机器人采购大单,推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 [8] - 广汽集团在多旋翼飞行汽车方面已获超千架意向订单,并推出三款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于康养、安防等场景 [8] - 大湾区拥有成熟的产业基础,结合港澳的金融与国际规则优势,能通过“一点两地”战略实现优势互补 [9] 扬帆出海 - 2025年上半年大湾区上市公司境外营收达9556.04亿元,占全部A股公司境外营收的19.5% [11] - 比亚迪上半年海外营收1353.58亿元,同比增长50.49%,并加速全球布局,目标2030年50%销量来自海外 [11] - 美的集团上半年海外营收1071.93亿元,其工业技术全球智能工厂达28家,研发试验中心31个 [11] - 传音控股在非洲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超40%,并通过软硬件协同及与国内互联网巨头合作探索多元化出海路径 [12] - “湾区智造”出海模式从硬件产品扩展到产业链、技术及标准输出,例如华为的5G解决方案、大疆参与制定全球无人机标准、康方生物创新药以50亿美元向海外授权 [12]
上市公司集群崛起:大湾区经济跃迁“ C位担当”
证券时报网· 2025-11-12 10:34
文章核心观点 - 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正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新兴产业的拓展以及积极的全球化战略,成为驱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1][2][4][7][9] 科创攻坚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2025年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行榜中跃居全球榜首 [2] - 2025年前三季度大湾区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总额达2373.17亿元,同比增长9.69%,占全部A股公司研发费用的20.69% [2] - 比亚迪在2025年前三季度以437.48亿元的研发费用位居A股上市公司榜首,并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构建了技术护城河 [2] - TCL华星通过“1湖1模3平台”的AI架构,使其多模态问题解析能力超过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水平 [3] - 道通科技通过维持15%到20%的研发费用率,在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扣非净利润同比大增61.81% [3] 产业升级 - 大湾区在自动驾驶、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兴赛道实现突破,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于2025年11月6日同时登陆港交所 [4] - 文远知行业务覆盖全球11个国家的30余个城市,是全球唯一同时拥有7国自动驾驶牌照的企业 [4] - 小马智行是唯一在北上广深同时开展全无人Robotaxi收费运营的企业,车队规模计划在2025年底扩容至1000台 [4] - 预测空地一体AI解决方案未来5年将催生超万亿元规模市场 [5] - 优必选在2025年9月和10月相继斩获2.5亿元和1.26亿元的机器人采购大单 [5] - 广汽集团在多旋翼飞行汽车领域已获得超千架意向订单,并推出了三款具身智能机器人 [6] 扬帆出海 - 2025年上半年大湾区上市公司合计取得境外营收9556.04亿元,占全部A股公司境外营收的19.5% [7] - 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海外营收达1353.58亿元,同比增幅高达50.49%,并提出了2030年50%销量来自海外的目标 [7] - 美的集团2025年上半年实现海外营收1071.93亿元,其工业技术全球智能工厂数量已达28家 [7] - 传音控股在非洲智能手机市场斩获了超40%的份额,并探索软硬件协同出海之路 [8] - 华为、大疆、康方生物等企业正推动中国技术、产业链和标准走向全球 [8]
上市公司集群崛起:大湾区经济跃迁“ C位担当” |魅力湾区·相约南沙
证券时报· 2025-11-12 10:29
文章核心观点 - 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活力和创新生态,正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新兴产业布局和全球化拓展,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展现出显著的增长潜力和竞争优势 [1][3][6][9] 科创攻坚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行榜中跃居全球榜首 [3] - 大湾区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研发费用总额为2373.17亿元,同比增长9.69%,占全部A股公司研发费用的20.69% [3] - 比亚迪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达437.48亿元,位居全部A股上市公司榜首,并在电池、电机、芯片及智驾算法等领域构筑技术护城河 [3] - TCL华星构建“1湖1模3平台”的AI架构,其“星智”大模型能提升产品开发和检测能力 [4] - 道通科技研发费用率维持在15%到20%,2025年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同比大增61.81% [4] - 专家指出大湾区具备基础科研、应用技术转化和强大金融服务的完整创新生态 [4] 产业升级 - 大湾区在自动驾驶、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兴赛道实现多点突破 [6] - 文远知行业务覆盖全球11个国家的30余个城市,是唯一拥有7国自动驾驶牌照的企业 [6] - 小马智行是唯一在北上广深同时开展全无人Robotaxi收费运营的企业,车队规模计划年底扩容至1000台 [6] - “空地一体集群智慧AI生态联盟”成立,预计未来5年将催生超万亿元规模市场 [7] - 优必选于9月和10月分别斩获2.5亿元和1.26亿元的机器人采购大单 [7] - 广汽集团在多旋翼飞行汽车方面获得超千架意向订单,并推出三款具身智能机器人 [7] - 大湾区拥有成熟的产业基础,结合港澳的金融和国际规则优势,可形成优势互补 [8] 扬帆出海 - 大湾区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合计取得境外营收9556.04亿元,占全部A股公司境外营收的19.5% [10] - 比亚迪上半年海外营收达1353.58亿元,同比增幅50.49%,并提出2030年50%销量来自海外的目标 [10] - 美的集团上半年实现海外营收1071.93亿元,其全球智能工厂数量达28家,研发试验中心达31个 [10] - 传音控股在非洲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超40%,并探索软硬件协同出海模式 [11] - 华为输出5G解决方案,大疆参与制定全球无人机标准,康方生物以50亿美元总金额向海外授权创新药 [11]
上市公司集群崛起:大湾区经济跃迁“ C位担当” |魅力湾区·相约南沙
证券时报· 2025-11-12 10:15
文章核心观点 - 粤港澳大湾区凭借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新兴产业的多元化布局以及积极的全球化战略,正成为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和创新高地 [1][3][9] 科创攻坚:强研发塑造核心竞争力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2025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排行榜中跃居全球首位 [3] - 2025年前三季度大湾区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总额达2373.17亿元,同比增长9.69%,占全部A股公司研发费用的20.69% [3] - 比亚迪前三季度研发费用437.48亿元,位居A股上市公司榜首,并在电池、电机、芯片及智驾算法等领域构建技术护城河 [3] - TCL华星通过"1湖1模3平台"的AI架构提升产品开发和检测能力 [4] - 道通科技研发费用率维持在15%到20%,2025年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同比大增61.81% [4] - 专家指出大湾区在基础科研、技术转化和金融服务三方面条件优越,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充足推动技术发展比美国更快 [4][5] 产业升级:拓赛道竞逐新质生产力 - 大湾区在自动驾驶、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兴赛道实现突破,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于2025年11月6日登陆港交所 [6] - 文远知行业务覆盖全球11国30余城,是唯一拥有7国自动驾驶牌照的企业;小马智行是唯一在北上广深开展全无人Robotaxi收费运营的企业,计划年底车队规模达1000台 [6] - "空地一体集群智慧AI生态联盟"在惠州成立,预计未来5年将催生超万亿元规模市场 [6] - 优必选在2025年9月和10月分别获得2.5亿元和1.26亿元机器人采购大单,推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 [8] - 广汽集团在多旋翼飞行汽车领域获超千架意向订单,并推出三款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于康养、安防场景 [8] - 专家强调需借助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并在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制胜,利用粤港澳三地优势实现互补共赢 [7][8] 扬帆出海:"走出去" 打造全球影响力 - 2025年上半年大湾区上市公司境外营收达9556.04亿元,占全部A股公司境外营收的19.5% [10] - 比亚迪上半年海外营收1353.58亿元,同比增幅50.49%,并提出2030年50%销量来自海外的目标 [10] - 美的集团上半年海外营收1071.93亿元,其工业技术全球智能工厂达28家,研发试验中心达31个 [10] - 传音控股在非洲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超40%,并通过移动互联、扩品类及与网易、腾讯合作探索软硬件协同出海 [11] - 出海模式从硬件产品扩展到产业链、技术及标准输出,例如华为的5G解决方案、大疆参与制定全球无人机标准、康方生物创新药以50亿美元向海外授权 [11]
比亚迪(002594) - 2025年10月14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10-15 17:52
销量业绩 - 9月销量为396,270辆 [1] - 2025年1-9月累计销量为3,260,146辆 [1] - 新能源车累计销量超1,380万辆 [1] 技术突破 - 发布超级e平台,实现核心三电全维升级 [1] - 充电功率达1兆瓦(1000kW),峰值充电速度1秒2公里,实现闪充5分钟畅行400公里 [1] - 单模块单电机功率580kW,最高车速超300km/h [2] - 推出闪充电池、3万转电机和全新一代车规级碳化硅功率芯片 [1] - 技术首发搭载于旗舰车型汉L、唐L [2] 国际市场拓展 - 在德国慕尼黑车展展示腾势Z9GT、D9及海豹06 DM-i等七款车型及兆瓦闪充技术 [3] - 在慕尼黑车展推出官方认证二手车计划,车辆需经过179项检测,电池健康度保证不低于90% [3] - 与芬兰经销商Veho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在赫尔辛基、埃斯波、坦佩雷和图尔库新增零售网点 [4] - 在芬兰市场已推出8款车型,涵盖纯电与混动 [4] - 正式进入阿根廷市场,首批发售车型为元UP、宋PRO DM-i和海鸥 [5][6] 品牌与产品展示 - 通过慕尼黑车展向世界展示新能源汽车领导者的创新实力 [3] - 高端子品牌腾势亮相德国慕尼黑车展 [3]
“蔚小理”集体押注,赴港IPO的500亿电池巨头如何杀出血路
36氪· 2025-09-12 11:36
公司上市与市场地位 - 2025年7月30日,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成为继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之后第三家谋求"A+H"两地上市的锂电池企业 [1] - 公司在手机消费电池领域全球第一,市占率达34.3%,在笔记本及平板电脑电池领域全球第二,市占率达21.6% [1][2][6] - 公司动力类电池业务发展迅速,是增速最快的全球动力类电池及储能电池规模化厂商之一,并已进入全球前十 [2][30] 消费电池业务 - 公司由王明旺、王威两兄弟于1997年创立,专注于手机等3C消费电子的电池模组代工业务 [4] - 2011年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目前市值超过500亿人民币,在手机电池PACK领域市占率接近40% [5] - 2014年公司收购东莞锂威,实现向核心电芯环节的纵向一体化延伸,目前进行PACK加工的消费电池有接近40%使用自产电芯 [6] 动力电池业务转型与布局 - 2014年底公司成立欣旺达动力,正式进入汽车动力电池业务 [9] - 公司选择技术难度更大的混合动力汽车电芯作为切入点,2019年首款HEV电芯量产下线,打入雷诺日产等国际大厂供应链 [12][16] - 截至2023年,公司HEV电池装机量连续三年中国市场第一,2024年以1.3GWh出货量和9.2%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二大HEV供应商 [17][19] - 在增程领域,公司2024年以7GWh出货量位居全球EREV电池厂商第二,市占率13.6% [20][22] 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 - 公司研发实力雄厚,拥有约9,100项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累计研发投入达88亿元人民币,研发雇员约9,700名 [2] - 2022年公司发布全球首款量产4C超充电池"闪充电池",并搭载于小鹏G9车型 [25][26] - 2024年公司发布闪充电池3.0,峰值充电倍率达6C,可实现10%至80%电量充电仅需7-10分钟 [27] 客户合作与融资情况 - 公司客户群覆盖全球前十手机品牌中的八家,以及全球前五交流侧储能系统供应商 [2] - 欣旺达动力累计融资超过120亿元人民币,投资方包括IDG资本、深创投、理想、蔚来、小鹏等知名机构和车企 [2] - 公司是理想L系列、小鹏G9等重要车型的供应商,并与小米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是小米生态链企业 [3][29] 储能业务与新增长曲线 - 公司储能业务快速发展,2024年储能系统销量达9.6GWh,同比大增108.7%,实现营业收入18.89亿元,占总营收3.37% [31][34] - 2024年公司跻身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前十,储能系统业务毛利率从2023年的19%提升至2024年的20.4% [34][37] 全球化战略与运营表现 - 公司积极布局全球化,在印度、越南、泰国、匈牙利等地建立生产基地 [36] - 2024年公司综合毛利率逆势上升至14.6%,较2023年提升1.8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消费类电池毛利率提升至高毛利储能业务占比提高 [37] - 2024年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为69.9%,但2025年前三个月跌至53.6%,显示该业务仍面临挑战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