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FT系统

搜索文档
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应用场景设计及与SWIFT系统的协同机制
搜狐财经· 2025-07-13 19:19
数字人民币的战略意义 - 数字人民币(e-CNY)是中国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代表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深化改革和提升竞争力的战略举措[1] - 通过智能合约技术,数字人民币有望在跨境贸易结算中发挥重要作用[1] - 智能合约基于区块链技术,能够自动化执行合约条款,提升结算效率和透明度[1] 智能合约在跨境贸易中的应用 - 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通过去中心化机制,自动完成支付、结算及货物交付,减少对第三方中介的依赖[3] - 智能合约自动验证交易双方信息并完成资金划拨,极大提升交易效率[3] - 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跨境支付可减少外汇转换环节,降低汇率波动风险[3] 数字人民币与SWIFT系统的协同 - SWIFT系统是全球跨境支付的重要基础设施,但存在交易时间长、费用高和中介风险等局限性[5] - 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与SWIFT系统协同可提升跨境支付效率,降低成本并增强互操作性[5] - 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能在买卖双方之间直接完成支付,简化SWIFT系统中的多中介转账流程[7] 协同机制的优势 - 数字人民币与SWIFT协同可实现跨境支付的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7] - 数字人民币充分利用SWIFT现有基础设施,避免新建支付网络的高成本[7] - SWIFT系统借助数字人民币技术优势提升服务竞争力和用户体验[7] 应用前景 - 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提升支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为全球支付体系互联互通提供新方案[9] - 数字人民币与SWIFT协同推动全球跨境支付智能化转型[9]
复旦大学朱杰进:稳定币可能削弱SWIFT体系和美元霸权
搜狐财经· 2025-07-10 08:49
美元霸权与稳定币 - 美元霸权始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凭借实力与虚力匹配支撑国际货币秩序 [1][2] - 1971年尼克松冲击后,美元脱离黄金锚定,但依靠SWIFT系统网络效应和国际治理体系授权延续霸权 [1][2] - 美国推动稳定币发展可能削弱SWIFT体系和美元传统优势,存在自毁长城风险 [1][3] 稳定币对跨境支付的影响 - 稳定币借助区块链技术构建跨境支付系统,削弱美国在传统货币阶段的霸权优势 [3] - 在稳定币阶段,数字货币多元发展导致美国不占核心地位,SWIFT系统网络效应被削弱 [8][9] - 美国稳定币法案优先考虑国内债务问题,推动私人部门购买数字资产而非巩固国际霸权 [3] 替代SWIFT系统的尝试 - 俄罗斯开发SPFS系统,截至2024年1月有20个国家550家金融机构加入 [5][6] - 伊朗启动SEPAM系统,2023年与俄罗斯SPFS系统对接以规避制裁 [5][6] - 中国CIPS系统与SWIFT互补并行,通过合作备忘录接入SWIFT全球用户群 [7] 央行数字货币跨境支付项目 - 中国香港与泰国启动mBridge项目,2021年测试交易额超20亿元人民币 [8] - 2022年mBridge完成164笔真实交易,总额超1.5亿元人民币 [8] - 新加坡Ubin、加拿大Jasper、欧洲Stella等项目快速发展,形成多元竞争格局 [8] 传统货币与稳定币阶段对比 - 传统货币阶段美元及SWIFT霸权稳固,依赖11000家金融机构的网络效应 [3][9] - 稳定币阶段数字货币百花齐放,美国霸权地位因网络效应削弱面临挑战 [8][9]
人民币获空前成果,超越欧元成全球第二,美专家:美元霸权将终结
搜狐财经· 2025-06-27 09:00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 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和第三大支付货币,这一地位在2024年11月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上海金融论坛上宣布 [1] - 人民币全球结算份额在SWIFT系统中仅为3.5%,但通过中国独立的CIPS系统实现了实际增长,中俄之间2400亿美元贸易额已使用人民币结算 [3] - 尽管人民币国际储备占比仅为2.18%,但其在贸易融资领域已打破欧元的垄断地位 [5] 美元霸权面临的挑战 - 中国在2024年减持82亿美元美债,显示出对美国经济依赖的减少 [11] - 美国面临债务危机、通货膨胀和利率调整等问题,削弱了投资者对美债的信心 [11] - 美国军事霸权的挑战,如巴以冲突中的力不从心,进一步削弱了美元的吸引力 [11] 人民币崛起的内生动力 - 中国通过拓展贸易伙伴关系,如中俄贸易绕开SWIFT系统,以及非洲免关税政策,促进了人民币结算和CIPS系统的接入 [11] - 人民币的稳定性使其成为全球经济动荡中的可靠避风港,各国寻求美元替代方案时人民币成为首选 [12] - 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尤其是在疫情后的复苏能力,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度 [14] 未来全球经济格局展望 - 人民币超越欧元对美元霸权构成压力,但美元霸权根深蒂固,彻底取代仍需时间和耐心 [14] - 人民币需要提升国际影响力并加速结算系统普及,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将是关键 [14] - 美元霸权的倒塌可能不远,但人民币的崛起也需要持续布局和扩大影响力 [16]
叙利亚央行行长:自战争爆发以来,叙利亚本周通过SWIFT系统进行了首次直接国际银行转账。
快讯· 2025-06-19 16:36
国际银行转账 - 叙利亚央行宣布自战争爆发以来首次通过SWIFT系统完成直接国际银行转账 [1]
多重力量覆压,美元信用走入下坡路
第一财经· 2025-05-20 20:08
美元信用解构 - 美元作为全球核心货币的信用偏好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解构,主要因基本融资功能被反复错配以及沦为金融制裁工具 [1] - 美元通过一战突破英镑压制、二战后金本位制核心角色、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绑定石油资源等身份转换获得国际信用加持 [1] 关税政策冲击 - 特朗普关税政策导致美元指数年内疲软,加征汽车、钢铁等产品关税及"对等关税"策略将大概率提升贸易壁垒,直接损害美元信用 [2] - 关税政策破坏全球贸易体系,减少美元需求量,因贸易自由化程度降低限制美元流动范围 [2] - 关税政策可能缩减美国贸易逆差,但贸易逆差是美元全球化的基础,转为顺差将导致美元流动性退缩至美国本土 [3] - 其他国家反制措施可能扩展至服务贸易(如减少知识产权购买)和资本项目(限制美企投资),进一步压制美元影响力 [3] 国债扩张与财政赤字 - 美国国债规模突破36万亿美元,2024财年利息支出达1.1万亿美元(同比增30%),2025财年前5个月利息支出同比再增10% [7] - 美国政府陷入"财政赤字上升—增发国债—利息支出增加—赤字再上升"死循环,2025财年上半年财政赤字达1.307万亿美元 [6][7] -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未来十年国债或激增20万亿美元,短期债务占比22%导致利息压力巨大(年超9000亿美元) [8] 去美元化趋势 - 多国建立替代性支付系统:俄罗斯SPFS、欧盟INSTEX、金砖国家BRICS Pay、东盟区域支付网络等 [10][11] - 货币创新加速:南方共同市场讨论"南方"共同货币,金砖国家考虑构建货币篮子储备体系 [11] - 技术赋能去美元:47国研发法定数字货币,SWIFT美元结算服务费或十年内缩水30% [11] - 美元信用受损后重塑困难,国际货币体系向"多极化"转变趋势增强 [12] 历史与机制分析 - 美元取代英镑因美国战后经济持续增长及债权国地位,信用依托政府背书 [5] - 美元通过贸易逆差输出、资本项目顺差回流及国债发行实现流动性平衡,但此机制因信用滥用被打破 [6] - 美联储货币政策外溢效应显著,加息导致非美货币贬值及全球输入性通胀,加剧去美元需求 [10]
中美谈判终极底牌:一旦谈崩,中国真会被踢出SWIFT?
新浪财经· 2025-05-12 00:25
SWIFT系统概述 - SWIFT全称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是全球金融机构间的跨国信息传递系统,处理交易确认、账户信息等细节 [4] - 系统覆盖200多个国家,接入超过1.1万家金融机构,处理全球90%跨境支付 [6] - 典型案例:中国服装厂通过SWIFT接收欧洲零售商付款,避免因传统沟通方式延误交易 [4] 美国将中国踢出SWIFT的可行性分析 - 决策机制:SWIFT需25个董事中至少13票同意,欧洲占17席、美国仅2席、中国1席,美国无压倒性话语权 [7] - 历史先例:伊朗(2012)和俄罗斯(2022)被除名均因损害欧洲利益,当前欧美关税战背景下欧洲更可能与中国联手 [7] - 经济制约:美国依赖中国商品,若实施将导致物价大涨,其当前谈判核心诉求是降低关税而非脱钩 [9][10] 潜在影响与应对措施 - 短期冲击:出口行业受较大影响,但中国已建立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摩根大通、花旗等国际机构已接入 [11] - 长期机遇:可能加速人民币国际化,推动更多金融机构接入CIPS [11] - 资本市场:A股短期或重挫(参考贸易战单日跌幅超7%),但国家队干预和经济韧性将支撑反弹,如2018年2440点后回升及2023年3040点反弹至3300点 [13][15] 投资视角 - 极端事件导致的股市大跌可能创造投资机会,政策调控与经济基本面是长期走势关键 [17]
深度解构跨境支付
2025-04-27 23:11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跨境支付行业 - **公司**:乒乓支付、连连支付、派安盈、蚂蚁沃付、XTransfer、WorldFirst、Airwallex、寻汇、易宝支付、光之翼、FC、空中巡汇、Ocean Payment、PAYMAX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全球支付市场规模超2.4万亿美元,年增长率10%-15%;中国跨境支付市场规模超7.5万亿元人民币,预计2025年持续增长,中国区整体交易额增速保持在8%以上[1][2][6] - 增长得益于政策支持、跨境电商发展、互联网普及和消费理念变化[1][2] 2. **市场格局** - 全球跨境支付市场欧美占主导,新兴市场如东南亚、拉美、中东和非洲崛起[1][3] - 中国市场中,乒乓支付、连连支付、派安盈和蚂蚁沃付主导B2C跨境电商收款,XTransfer、PingPong和WorldFirst在B2B外贸收款领域占据重要地位[1][4] - SWIFT系统占全球交易系统约80%份额,新兴体系如CIPS和金砖国家支付系统短期内难以抗衡,未来十年内SWIFT仍将保持主导地位[3][8] 3. **商业模式与费率** - 跨境支付企业商业模式趋同,如PingPong通过API对接电商平台,与银行合作实现结汇和分发;B2B模式下,外贸企业通过第三方支付公司在境外开设虚拟账户,产生汇差,行业内汇差约为千一到千二[1][7] - 行业费率因竞争激烈从千四降至一客一议,大客户甚至享受零费率,第三方支付公司主要赚取汇率差,低费率导致营收减少[1][7] 4. **政策影响** - 中国政府提高出口退税率,设立专项贷款支持外贸企业,推动保税仓与海外仓联动,推广人民币跨境结算系统(CIPS),鼓励市场多元化发展,并支持香港地区虚拟货币交易[3][9][10] - 政策旨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竞争力,稳定交易成本,促进市场多元化[9] 5. **新兴支付体系与虚拟货币** - 新兴体系如CIPS和金砖国家支付系统旨在弱化对SWIFT的管控,但短期内难以替代SWIFT[3][8] - 虚拟货币及数字货币发展迅速,香港地区支持虚拟货币交易,新业态模式脱离SWIFT系统,实现快速到账,对传统商业模式带来深远影响[12] 6. **企业竞争力** - 收款业务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产品能力、风控模型和产品更新迭代速度,以及行业垂直领域深耕[21] - PingPong在跨境支付领域竞争力体现在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支持多币种收款及金融服务、独特的市场运营策略[22][23][25]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企业业务数据** - 2024年乒乓支付交易量突破400亿美元,连连支付200多亿美元,派安盈300多亿美元,四家企业合计交易量接近1500亿美元;XTransfer每月交易量达30亿美元,PingPong交易量接近150亿美元,WorldFirst与PingPong交易量相近[5] - 易宝支付等公司试点虚拟货币交易,月交易量突破2亿美金[14] 2. **海外市场布局** - 连连支付上市后在越南、泰国以及墨西哥设立团队,提供本地化服务[16] - 拥有国内支付牌照的公司积极拓展海外新兴市场,如拉美和东南亚[18] 3. **电子钱包产品** - 海外电子钱包产品迅速发展,PingPong投入大量精力完善其功能,支持收结汇资金分发,服务个人C端用户和B端用户[19] 4. **国内收单行业** - 国内收单行业未出现明显警惕度拐点或竞争格局收敛迹象,收单与收款业务场景和收益模式不同,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20]
对华关税或降至50%,“关税闹剧”出现转折点?
吴晓波频道· 2025-04-24 08:27
关税政策调整 - 特朗普政府考虑对不构成国家安全威胁的商品征收35%关税,涉及"美国战略利益"的商品征收至少100%关税,并计划五年内逐步降至50%-65% [6] - 美国财长贝森特表示当前美中贸易冲突紧张局势有望缓解,认为关税对峙状态对两国都不可持续 [3] - 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称美中贸易协议谈判"进展非常顺利",特朗普亲自表示中国将对最终关税税率"非常满意" [3][4] 美国金融市场反应 - 特朗普关税政策导致美国资本市场出现罕见"股债汇三杀",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3.86%飙升至4.59%,美元指数跌破100点至98.92 [15][18][21] - 日本银行和养老基金两周内抛售约211亿美元长期美债,创2005年以来最大规模抛售 [20] - 美股三大股指因特朗普关税态度转变连续两日上涨 [9] 人民币国际化进展 - 中国发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包含18条措施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 [27] - CIPS系统已覆盖119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结算金额达175.49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2.6% [30] - 中国人民银行与42个国家和地区央行签署本币互换协议,有效协议29份,规模超4.1万亿人民币 [35] 金融系统风险防范 - CIPS系统作为SWIFT替代方案,可保障中国在SWIFT系统被剔除情况下仍能进行国际贸易结算 [28] - 中国持有7843亿美元美国国债,需防范潜在金融制裁风险 [43] - 跨境人民币业务仍面临交易对手意愿低、政策复杂等挑战,需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方协同解决 [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