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战
搜索文档
阿里被曝涉军被美政府盯上,股价闪崩!西方媒体传谣配合金融战?
搜狐财经· 2025-11-16 12:10
在周五的美国股市交易中,市场整体呈现复杂波动态势。多重因素交织推动下,美股主要指数虽最终"触底反弹",但中概股板块却遭遇显著冲击,个股集体 下挫。作为中概股龙头的阿里巴巴股价更是在盘中上演"过山车"行情,成为引发市场连锁反应的关键导火索。 当日交易时段初期,阿里巴巴股价曾上涨1.6%,市场情绪一度向好,然而午后风云突变,股价突然直线跳水,最终收跌3.78%。这一剧烈波动迅速波及其他 中概股,引发板块整体承压。 | US BABA 阿里巴巴 | | | | | 港股 美股 | | | --- | --- | --- | --- | --- | --- | --- | | 153.800美元 -6.040 -3.78% | | | | | 盘后 154.750 +0.950 +0.62% | | | 已收盘 11-14 16:00:00 美东时间 | | | | | 11-14 19:59:48 美东时间 | | | 今开 156.940 最高 | | | 162.620 | | 成交量 | 3399万股 | | 昨收 | 159.840 | 最低 | 151.780 | | 成交额 | 52.86亿 | | 换 ...
特朗普五天访三国,联手日本建稀土链、拉拢东盟,目标直指中国?
搜狐财经· 2025-10-28 20:09
中美贸易谈判进展 - 中美高层将于10月30日共同前往韩国进行会谈,贸易战谈判取得重要进展,全球市场反应积极[1][2] - 谈判后美股、期货指数大幅上涨,原油和比特币价格随之上升,离岸人民币汇率突破近期上限[2] - A股上证指数在10月27日一度逼近4000点,创下十年新高,显示全球资本对会谈的高度关注[2] - 美国财长贝森特表态不考虑对中国征收100%关税,特朗普于10月26日表示有信心达成全面协议,极端风险消退[4]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布局 - 特朗普将在本周用五天时间接连访问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进行合纵连横[4][6] - 美国与日本计划联手打造全新稀土产业链,旨在将中国排除在外[4] - 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宣布提高军费并承诺购买美国大豆、汽车和天然气,强化美日同盟[6] - 美国重点拉拢东盟,特朗普在马来西亚参加停火协议活动并签署矿产合同,东盟是中国最大外贸合作伙伴[6] 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周 - 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将于本周公布利率决定,这些国家GDP总和占全球50%以上[8] - 若美联储宣布降息,可能导致资金从美国流出,进入中国、欧盟等股市债市,历史数据显示美债收益率下跌概率超80%[8][9] - 历史降息周期中,标普500指数在1984年降息期间上涨49.1%,但在2007年降息期间下跌39.9%,资产表现不一[9] - 中国LPR利率保持不变,为潜在的金融领域较量储备更多政策“弹药”[10] 全球资产价格历史表现 - 根据历史数据,美联储降息期间万得全A指数在2024年降息周期中上涨31.7%,创业板指上涨43.1%[9] - 美元指数在1984年降息周期中下跌28.6%,但在1995年周期中上涨7.4%,汇率影响不一[9] - 黄金价格在2001年降息周期中上涨30.3%,原油价格在1984年周期下跌49.7%,商品价格波动显著[9]
美国祭出最后绝招?如果中国不提供稀土:美国敢将中国踢出SWIFT?
搜狐财经· 2025-10-25 17:18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措施 - 中国于2025年10月9日推出基于国家安全考虑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 针对稀土含量超标的出口产品 还包括磁体和技术 [1] - 全球70%的稀土开采和90%的加工由中国控制 美国对中国稀土进口的依赖度超过70% [3] - 管制措施是全球性的 并非仅针对美国 并拒绝出口用于外国军工的产品 此举借鉴了美国的出口管制模式 [5] 管制措施对全球产业的影响 - 一架F-35战斗机需使用数百公斤稀土 手机芯片和风力涡轮机同样依赖这些材料 短缺将导致生产卡壳 [6] - 中国重点管制镝和钐等七种稀土元素 在这些元素上中国占据全球95%以上的市场份额 美国本土产量基本为零 [9] - 美国产业界面临巨大压力 股市蒸发2万亿美元 欧洲和日本企业亦受影响 汽车公司抱怨磁体供应延迟 [9] 美国的反应与潜在对策 - 特朗普政府于10月11日宣布 作为对稀土管制的反击 将从11月1日起对中国相关产品加征100%关税 [6] - 美国内部考虑建立独立稀土供应链 但美国本土稀土储备不到全球1% 需依赖澳洲和加拿大 专家估计至少需要十年才能形成规模 [24][28] - 美国可能探索其他杠杆 如控制芯片设计软件市场 西方在该市场占据中国70%以上的份额 [19] 潜在的金融对抗与SWIFT系统风险 - 外界猜测美国可能动用SWIFT系统将中国排除 这将导致中国跨境业务成本飙升甚至瘫痪 [12] - 美国智库分析 美国可能采取逐步升级策略 包括吊销中国银行在美执照或将市值1.1万亿美元的286家在美上市中国公司踢出证券市场 [14] - 切断SWIFT接入面临巨大现实制约 可能削弱美元全球流通性并反噬美国经济 中国亦可转用欧元日元结算或抛售美元资产进行反制 [16] 中国的应对与准备 - 中国商务部回应称管制措施合法合理 是保护资源和安全的必要步骤 并指出美国早前已禁止中国矿物出口 存在双重标准 [8] - 中国已布局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 提供独立结算渠道 人民币全球支付排名第五 地位稳步上升 [26] - 中国稀土优势源于长期投资和技术积累 面对潜在金融压力 中国拥有反制经验 如查外资财产冻结存款等 [10][26] 中美博弈的长期展望 -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于10月15日讲话中强调美国不想完全脱钩 只寻求可靠供应 为局势留有余地 [18] - 中美博弈将持续 中国推动供应链自主 美国则试图拉拢盟友建立"无中国"生态 但成功率被认为较低 [31] - SWIFT排除方案落地难度大 最终取决于利益权衡 合作才是出路 但短期摩擦不可避免 [33]
新加坡联合早报:“两大国除了稀土与芯片对决,双方还剩多少筹码?美或拿出Swift
搜狐财经· 2025-10-18 00:38
地缘政治博弈下的金融战风险 - 全球两大经济体的博弈已从稀土、芯片领域延伸至金融战层面 将对手企业逐出资本市场甚至踢出SWIFT系统被用作施压手段[1] - 若强行推动对手退出SWIFT系统 将动摇美元根基 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国 该国占全球跨境支付超80%份额 其退出将直接冲击美元信用体系[3] - 美股市场可能因“金融核弹”反噬而崩盘[3] 去美元化趋势与替代系统 - 人民币跨境结算系统已在多国落地 去美元化趋势正加速形成[3] - 对手方在制造业与市场规模上的优势构成有力反制[3] - 某方已建成自主结算网络 其商品出口的刚性需求为其他经济体提供了替代方案[5] 极端金融措施的潜在后果 - 所谓“金融核弹”更像是虚张声势 某国制造业供应链的完整性及其产品在全球市场的不可替代性 使其成为难以彻底脱钩的对象[3] - 若推动极端措施 将迫使其他国家加速转向替代性结算系统 并可能让自身陷入“伤敌一千 自损两千”的困境[3] - 若将对手踢出SWIFT系统 非但无法达成施压目的 反而会为对手系统拓展全球市场份额创造契机[5]
特朗普打响金融战!启动对亿万富翁索罗斯调查,美国政策转向?
搜狐财经· 2025-09-15 11:29
特朗普对索罗斯的指控 - 特朗普宣布将调查近期美国主要城市的抗议示威活动,并暗示其与乔治·索罗斯存在潜在关联[1] - 特朗普指控美国境内存在一个由职业煽动者组成的网络,这些组织接受索罗斯的巨额资金支持,并涉嫌策划煽动多起城市骚乱事件[1] - 特朗普在采访中始终避免使用索罗斯的全名,而是反复以其姓氏代指[1] 乔治·索罗斯的背景与争议 - 乔治·索罗斯是国际金融界的传奇人物,其商业行为和政治活动备受争议[1] - 他创立的开放社会基金会被指控在全球范围内资助政治运动,包括2004年乌克兰橙色革命和2013年基辅独立广场示威[1] - 索罗斯本人承认其基金会为这些活动提供过资金支持,但坚称旨在促进民主进程[1] - 俄罗斯司法部于2015年将开放社会基金会及其分支机构列入不受欢迎组织黑名单,指出其活动威胁俄罗斯宪法秩序和领土完整[2] 索罗斯在美国的政治活动 - 在美国国内政治版图中,索罗斯长期被视为民主党的重要金主[1] - 根据联邦选举委员会数据,在2020年大选周期中,索罗斯及其关联机构向民主党候选人及进步派团体捐赠了超过1.28亿美元[1] 抗议事件的背景与政府反应 - 特朗普提及的城市骚乱事件源于6月7日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在洛杉矶市中心开展的大规模执法行动,该行动拘捕了超过200名涉嫌非法居留的外国人[4] - 行动引发强烈反弹,数千名抗议者连续多日包围联邦大楼,并与防暴警察发生激烈冲突,现场有人向警察投掷燃烧瓶,执法人员使用催泪瓦斯和橡皮子弹还击[4] - 为控制局势,白宫于6月8日紧急批准向洛杉矶派遣300名国民警卫队士兵,这些部队配备了非致命性武器,主要任务是保护联邦财产和维持交通秩序[5] 事件分析与后续 - 政治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此举可能意在转移公众对政府强硬移民政策的批评,同时为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争取保守派选民支持[5] - 截至目前,白宫尚未公布任何确凿证据证明索罗斯与抗议活动存在直接关联[5] - 乔治·索罗斯的发言人表示基金会正在评估相关指控,但拒绝立即发表评论[5]
美国降息背后的宏观叙事将压制费城半导体
2025-08-26 23:02
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行业:半导体行业、AI科技行业、全球制造业、服务业 * 公司:未提及具体公司名称,但重点讨论美股市场、费城半导体指数、科技股(如苹果、特斯拉)[1][11] 核心观点和论据 * 美国高利率政策(2022年后)通过金融战压制全球制造业,推动美国服务业通胀,导致全球制造业通缩[2][4] * 美国降息周期将导致服务业通胀下降,制造业和商品通胀上升,增加美国商品通胀压力[1][5] * 美国降息或标志金融战失败,因高利率政策无法持续吸引国际资本,反而导致资金外流(可能流向中国),需承担经济调整成本[1][7][10] * 全球化使美股系统性高估(因美国为贸易逆差国,资本净流入),中国股市系统性低估,科技股存在巨大泡沫风险[1][3] * 美国服务业回落与制造业反转将恶化其盈利能力:购买商品成本上升,生产成本下降,类似企业成本上升而营收下降[8] * 美国降息旨在促进制造业回流,但需消灭金融资本,打击金融市场(尤其科技股),伴随金融泡沫收缩[10] * 全球化新拐点下,中国从生产国转向消费国,冲击美股(尤其AI科技股),费城半导体等资产面临风险,美国再造苹果或特斯拉难度加大[11]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需求方,其货币信用扩张能力和科技垄断格局将受挑战[10] * 美国降息可能引发滞胀格局及国家盈利能力恶化,推动资产价格泡沫恶化,加速AI发展风险释放[12] * 资本流动格局反转:降息周期使资金从受压国家流入美国,但美国需承担策略失败成本(如商品通胀压力和经济结构调整)[6] * 中国制度可控性对全球科技格局产生深远影响[11]
关税战玩不转,美国又要对中国使出阴险杀招?
虎嗅· 2025-08-22 15:36
地缘政治策略转向 - 美国关税政策未能削弱中国制造业竞争力 [1] - 美国金融压制措施未能实现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 [1] - 美国政府正酝酿采取更具对抗性的新战略手段 [1]
美国松了口气,中国出手增持美债,特朗普在最后一刻取消对华加税,但喊话希望中国能掏钱?
搜狐财经· 2025-08-20 11:28
美债持仓动态 - 中国6月增持美债1亿美元 结束连续减持趋势 持仓规模维持在7564亿美元 远低于2022年前万亿级水平[1] - 日本同期增持126亿美元 英国大幅增持487亿美元 显示主要债权国对美债态度分化[1] - 中国持仓规模稳居全球第三 但增持幅度仅具象征意义 反映其保持金融纽带同时维持战略克制[1][3] 地缘政治博弈 - 美债增持与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调整形成联动 政府暂缓对中国购买俄油加征新关税[3] - 中国通过微幅增持美债获得政策杠杆 促使美国在贸易政策上作出让步[3] - 该操作被解读为金融战略信号 表明中国具备通过美债持仓影响美国政策的能力[3][6] 大豆贸易态势 - 特朗普公开要求中国将大豆订单翻四倍 芝加哥大豆期货应声上涨2.3%[4] - 中国采购延迟创二十年最晚纪录 往年同期通常已预订300-500万吨新季大豆[4] - 美国大豆库存攀升至九年高位 价格跌近成本线 豆农面临严重库存压力[8][4] 贸易结构变化 - 2024年中国进口1.05亿吨大豆中 巴西占比76%达7465万吨 美国仅占2213万吨[6] - 中巴贸易采用本币结算规避美元风险 巴西大豆具备免税价优优势[6] - 中国加大从俄罗斯、阿根廷等新兴产地的进口 上半年进口量同比增长[8][6] 基础设施投资影响 - 中国过去十年在巴西投资数十亿美元建设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6] - 基础设施投资进入收获期 强化了巴西大豆的供应链效率和成本竞争力[6] - 这些投资直接支撑了中国大豆进口来源的多元化战略[6][8] 金融与贸易联动 - 中国通过美债增持与大豆采购延迟形成政策组合拳[8] - 金融层面保持有限合作避免全面摊牌 贸易层面运用市场规则进行反制[8] - 美国三季度需发行1万亿美元新债 中国象征性增持对市场信心具有超出比例的影响[6][8] 政策博弈深度分析 - 关税战反噬美国农业部门 形成选举压力[6] - 中国要求美国在关税取消和科技制裁解除方面展现诚意[6] - 博弈核心围绕"谁更需要谁"展开 涉及金融稳定、农产品出口和地缘政治多重维度[8][6]
美国满盘皆输!中方减持3000亿美债,最大接盘者诞生,巴菲特自救
搜狐财经· 2025-08-07 08:28
美债减持动态 - 中国自2020年起系统性减持美债,累计规模达3000亿美元,持仓从峰值1.32万亿美元降至7674亿美元,创16年新低 [1][3][4] - 2025年3月单月减持76亿美元,呈现节奏性撤离特征而非暴力抛售 [4] - 日本成为最大接盘方,2025年3月持有量达11878亿美元,被动承接中国减持份额 [8][9] 减持动因分析 - 减持是对美国高科技封锁、军工制裁及威胁中俄合作的战略性回应 [6] - 美国财政赤字激增至34万亿美元,美元信用风险上升,巴菲特同步减持苹果股票避险 [7][13] - 中国采取"金融冷处理"策略,配合商务限制措施(如吊销美军工企业高管签证)形成组合拳 [12] 市场影响评估 - 日本被迫持续增持美债,国内面临经济衰退与通胀压力却无法停止接盘 [9][10] - 中国减持行为引发市场对美债稳定性的质疑,形成"慢刀子"式压力 [11][12] - 美债市场脆弱性暴露,34万亿美元规模如同"膨胀气球"等待破裂 [13] 未来趋势展望 - 中国可能进一步分散美元资产配置,扩大人民币结算网络 [15] - 中俄、中阿能源交易或完全脱离SWIFT系统,建立替代支付通道 [15] - 金融战场重要性超越传统军事对抗,中国已掌握战略主动权 [16][17]
从孟晚舟看茅晨月:华尔街在华操作手法为何集体失灵?
搜狐财经· 2025-08-04 07:14
核心事件 - 富国银行中国区负责人茅晨月于2025年7月在浦东机场被边检带离 引发国际资本市场震动 [1] - 事件涉及富国银行上海分行40亿美元跨境业务中2.4亿美元保理融资流向被制裁芯片企业 [1] - 监管行动揭示国际投行通过虚构贸易单据构建资金闭环 将关键技术数据伪装为普通商业信息跨境转移 [1] 监管政策变化 - 2025年6月生效的五部委联合规定首次将保理业务纳入跨境资本流动监测体系 [1] - 前七个月反洗钱罚单总额达278亿元 其中62%涉及虚假贸易融资处罚 [1] - 《金融数据安全法》细则即将落地 要求外资机构处理超百万条境内数据必须通过国家安全审查 [1] 行业操作模式 - 国际投行采用"金融迷彩"战术进行技术数据转移 类似手法在2021年摩根士丹利承销新能源企业IPO中出现 [1] - 2019年高通通过摩根大通股权质押间接控制国内AI芯片专利 形成"金融寄生"模式 [2] - 贝莱德近期禁止员工携带电子设备入境 反映机构对数据跨境流动的风险焦虑 [2] 地缘金融博弈 - 意大利协助美国扣押中国半导体专家十天后 发生茅晨月被截事件 形成"镜像执法"格局 [2] - 中国选择在金融战场实施精准打击 针对华尔街在华灰色利益链而非实体出口管制 [2] - 金融工具正演变为技术战争的武器 数据成为新时代石油资源 [4] 行业影响 - 穿透式监管威慑力显现 机构面临资产负债表合规性审查压力 [3] - 跨境资本流动规则被重塑 资本套利行为在主权安全面前将无所遁形 [4] - 金融数据安全立体防线正在构建 涉及硬科技保护与数据跨境管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