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bZ5
icon
搜索文档
“更中国”的丰田,上半年在华销量逆势增长7%
观察者网· 2025-07-20 10:12
中国汽车市场合资品牌现状 - 中国汽车市场合资品牌整体面临严峻挑战,市场份额一度下滑至30%以下 [1] - 丰田汽车在中国市场逆势复苏,上半年销量达83.77万辆,同比增长6.8% [1] - 丰田在华累计销量突破2500万辆,成为首个达到这一里程碑的日系车企 [1] 丰田在华销售表现 - 广汽丰田上半年累计销售36.42万辆,同比小幅增长 [3] - 凯美瑞6月销量突破2万辆,赛那连续4个月销量破8000辆 [3] - 三大旗舰车型(凯美瑞、汉兰达、赛那)上半年总销量达18万辆,占品牌总销量近一半 [3] - 一汽丰田销量达37.78万辆,同比增长16% [3] - 电动化车型销量18.52万辆,占比接近一半 [3] - TNGA-K平台及以上高端车型销量22.66万辆,占比提升至60% [3] - 雷克萨斯上半年销量超8.5万辆,成为唯一销量正增长的进口豪华车品牌 [3] 丰田在华战略变革 - 管理层调整:董长征担任副董事长,李晖出任总经理,首次由中国人担任高层管理职位 [5] - 研发体系整合:将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和比亚迪丰田的研发机构与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整合,构建独立研发体系 [5] - 建立"中国首席工程师(RCE)体制",由中国人担任车辆开发负责人 [5] - 上海车展期间,四款重量级车型的中国首席工程师首次公开亮相 [5] 产品与市场策略 - "油电同智"双轨并行战略: - 燃油车领域强化卡罗拉、凯美瑞、汉兰达等传统优势车型 [7] - 新能源赛道中,铂智3X起售价不到11万元,6月交付超6000辆,累计订单破3万份,累计交付量破2万辆 [7] - 推出"活力系列"和"城市系列"改装方案,满足户外出行和年轻消费者需求 [7] 本土科技企业合作 - 汉兰达、凯美瑞等车型接入腾讯智能生态 [7] - 铂智3X与Momenta合作开发的辅助驾驶系统将在年内通过OTA升级,新增近50项功能 [7] - 广汽丰田成为首家同时与华为、小米合作的合资厂商 [7] - 铂智7将接入小米"人车家"生态,未来搭载小米智能对讲机、车载手机支架等设备 [7] - 广汽丰田将全面上车鸿蒙智能座舱5.0,并使用华为DriveONE电驱系统,首款搭载车型为铂智7,预计2026年一季度上市 [7] 电动化布局 - 在上海投资建设独资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工厂,由丰田纯电动汽车工厂总裁加藤武郎担任总经理 [9] - 雷克萨斯全新一代ES首次于中国举行全球首发 [9] - 丰田章男强调将认真对待纯电动车开发,让全球领导者亲自打磨电动车产品 [9] 长期战略与展望 - "立全球 更中国"成为丰田在电动化、智能化时代的主导思想 [9] - 累计2500万辆的里程碑背后,丰田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变革仍在持续 [9]
日系三强6月在华销量分化:丰田领跑 日产回升 本田承压
犀牛财经· 2025-07-16 15:59
丰田销量表现 - 6月销量15 77万辆 同比增长3 7% 连续5个月正增长 [2] - 上半年累计销量74 2万辆 同比增长8 63% [2] - 一汽丰田亚洲龙单月销量突破1 1万辆 凯美瑞以2万辆成绩成为最畅销B级轿车 [2] - MPV领域赛那与格瑞维亚组合销量达1 4万辆 是腾势D9的2倍 [2] - 雷克萨斯6月销量突破2万辆 ES系列单月销量破万 RX车型销量达5000辆 [2] - 新能源车型广汽丰田铂智3X累计订单超3万辆 一汽丰田bZ5以12 98万元低价策略抢占市场 [2] 日产销量表现 - 6月销量5 38万辆 同比增长1 9% 终结连续15个月下滑 [3] - 纯电轿车N7上市两个月售出6189辆 占品牌总销量11 5% [3] - N7起售价11 99万元 针对中国家庭需求打造 得房率83% 全系标配8155芯片 [3] - 日产启动供应商增产会议 目标将N7产能翻倍 [3] - 6月新能源车渗透率达11 5% 远超合资品牌平均5 3%水平 [3] 本田销量表现 - 6月销量5 85万辆 同比下滑15 2% 上半年累计销量31 52万辆 同比下降24 2% [4] - 新能源转型缓慢 2025年推出的P7和S7纯电车型市场反响平平 [4] - CR-V上半年售出8 87万辆 仍高度依赖燃油车 [4] - 宣布2027年后停止投放新燃油车型 2035年实现100%纯电销售 [4] - 计划2030年前推出13款混动车型 但将电动车销量占比目标从30%下调 [4] 行业格局变化 - 6月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达64 2% 同比提升5 6个百分点 [4] - 日系品牌零售份额仅12 0% 同比下降2 3个百分点 [4] - 比亚迪 吉利 长安等自主品牌新能源渗透率达75 4% 形成降维打击 [4] - 合资品牌燃油车被迫以价换量 但政策已对"价格战"踩刹车 [5]
一汽丰田的中场赛事:变阵、蓄力、冲高
北京青年报· 2025-07-14 11:12
销量表现 - 1-6月累计销售新车近38万辆,同比增长16%,成为主流合资车企中少有的正增长范例[1][3] - 电动化车型销量达18.5万辆,占比49%,体现电动化转型成效[3] - TNGA-K平台以上高端车型销量22.7万辆,占比60%,高端化转型显著[6] 产品战略 - 全新纯电SUV bZ5上市,定价12.98万-15.98万元,订单火爆,展现爆款潜质[3][4] - bZ5是丰田RCE体制下首款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的纯电产品,采用正向开发,重塑丰田电动汽车形象[3] - 经典车型普拉多焕新,强化硬派越野性能,带动高端车型销量增长[6] 运营机制变革 - 销售公司办公地址由北京迁至天津基地,缩短决策链路,提升市场响应速度[6] - 建立研产销一体化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实现高效灵活决策[6] - RCE体制赋予中国工程师更高权限,本土化研发更贴近市场需求[10] 市场战略 - 提出"合资新力量"战略,聚焦"新用户"、"新汽车"、"新营销"、"新使命"[7] - "新用户"定位为理性、独立思考的群体,拒绝盲从营销,追求产品本质价值[9][10] - "新营销"如"时光焕新计划",针对残值焦虑推出车龄增值补贴,体现长期主义[11] 下半年规划 - 7月升级"时光焕新计划",车龄换购补贴最高16000元,bZ5综合优惠超38000元[14] - RCE体制将应用于更多新车及改款车型,下半年或迎来爆发式增长[14] - 销售体系与RCE体制联动,实现"以快对快"的市场应对策略[12]
从销售公司乔迁,看一汽丰田的变与不变
中国经济网· 2025-07-11 10:40
公司搬迁与战略调整 - 一汽丰田销售公司从北京朝阳区环球金融中心搬迁至天津滨海新区泰达MSD大楼,完成跨省搬迁 [1] - 搬迁核心目的是实现产业链紧密整合,降低内部损耗,提升生产、研发、销售三端融合效率 [4] - 销售公司与总部/工厂距离从上百公里缩短至10分钟车程,显著提升"需求-反馈-落实"闭环效率 [6] 历史发展与市场表现 - 公司22年累计销量近1200万辆,累计纳税达千亿级规模 [3][7] - 2025年1-6月销售新车377821辆,同比增长16%,其中电动化车型占比49%,高端车型占比60% [6] - 产品矩阵涵盖卡罗拉、皇冠、荣放、亚洲龙等经典车型,智能电混双擎技术形成省油标签 [5][7] 新能源转型与本土化战略 - 推出RCE体制下首款产品bZ5,配备全新智能座舱和Toyota Pilot辅助驾驶系统 [8] - 采用"中国用户出题,现地研发作答"模式推进本土化战略 [8] - 提出"合资新力量"概念,包含新用户、新汽车、新营销、新使命四大维度 [8] 营销策略与促销活动 - 实施"时光焕新计划",车龄每增加一年补贴增加1000元,最高补贴16000元 [9] - 7月推出夜间延长服务、部分车型用品5折、bZ5八重尊享礼等促销措施 [9] - bZ5购车可享价值超38000元综合优惠,包括0首付3年0息、置换补贴等 [9] 未来发展规划 - 目标年销量80万辆,通过研产销一体化提升市场竞争力 [11] - 坚持长期主义发展策略,平衡产品品质提升与用户信任度建设 [7][11] - 在智能新能源时代保持灵活应变能力,推动产品迭代焕新 [8][11]
逆势上扬,一汽丰田开启变革新征程
贝壳财经· 2025-07-10 15:36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销售公司搬迁至天津总部附近,构建研产销一体化生态,提升市场响应速度[1][2][5] - 通过RCE体制推动本土化研发,由中国工程师主导产品开发,提升中国市场适配性[6][7] - 2025年上半年累计销售新车377821辆,同比增长16%,电动化车型占比49%,高端车型占比60%[8] 产品与技术创新 - 纯电车型bZ5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起售价12.98万元,上市即热销[10] - 高端车型普拉多售价44.98万-55.98万元,通过极限测试提升产品可靠性[11] - 发布IT'S TiME 2.0智能电混双擎技术品牌,深耕混动领域[14] 营销与服务创新 - 推出"时光焕新计划",通过车龄增值补贴机制解决消费者二手车贬值痛点[11] - 连续7年获中国汽车用户满意度测评售后服务冠军,10次获丰田全球服务金奖[12] - 亚洲龙、皇冠陆放分别以53.20%、61.91%的三年保值率位居行业前列[14] 行业趋势与竞争 - 汽车行业面临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变革,公司以"合资新力量"姿态应对挑战[1][14] - 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公司通过差异化产品设计和用户需求导向策略脱颖而出[10][11] - 高端SUV市场竞争白热化,公司通过产品品质和性能测试赢得消费者青睐[11]
主流合资车企回暖态势强劲 上半年销量最高增幅16%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9 19:16
合资车企销量回暖 - 主流合资车企上半年销量普遍增长,最高增幅达16% [1] - 一汽丰田销售37.78万辆同比增长16%,一汽-大众销售43.61万辆同比增长3.5%,上汽大众销售52.3万辆同比增长2.3%,上汽通用销售24.51万辆同比增长8.64%,广汽丰田销售36.42万辆实现正增长 [2] - 销量回暖主要得益于"油电并进"战略、"油电同智"策略和"一口价"营销策略 [1] 油电同智战略成效 - 合资车企通过智能化升级燃油车稳固基盘,如全新探岳L上半年销售87205辆同比增长38.8% [3] - 广汽丰田凯美瑞、赛那、汉兰达三大燃油车旗舰上半年总销量17.91万辆同比增长30%,占比提升至49.2% [3] - 上汽通用昂科威Plus上半年销量同比增幅近200% [3] - 一汽-大众制定"燃油车三步走"智驾路线图,目标2026年实现100%高速和城市路段覆盖 [3] 本土化研发加速智电转型 - 一汽丰田推行"RCE体制",电动化车型销量18.52万辆占比49% [5] - 大众计划2026年起为中国市场推出超11款新车,引入CMP电动平台和CEA电子架构 [6] - CMP平台开发流程缩短30%并实现40%成本优化,CEA架构由大众与小鹏合作开发 [6] - 广汽丰田铂智3X中国供应商占比65%,6月交付6030辆,累计订单破3万辆 [7] - 通用汽车Q2在华销量超44万辆同比增长20%,新能源车型销量同比增长50% [7] 一口价营销策略 - 上汽大众首推限时一口价7.99万元的途岳新锐,2025年多家合资车企跟进 [8] - 合资燃油车3月促销比例达21.5%,部分车型优惠3万至5万元 [8][9] - 上汽通用别克全面推行"一口价",简化购车流程并提升价格透明度 [8][9] - 上汽大众将50%经销商佣金与服务质量挂钩,逐步扩大"一口价"应用范围 [10]
合资的日子终于好过了些
36氪· 2025-06-26 10:41
合资品牌市场份额变化 - 合资品牌市场份额从巅峰时的接近70%下降到如今的不到40% [1] - 5月份部分合资品牌销量实现逆势增长,如上汽大众销量8.7万辆同比增长4.3%,一汽丰田销量6.8万辆同比增长24% [2] - 主流合资品牌5月销量47万辆,同比下降5%,但下滑幅度较2024年两位数降幅明显收窄 [3][4] 合资品牌销量触底反弹迹象 - 2025年5月主流合资品牌销量同比下滑5%,相比2024年普遍超过10%的降幅显著改善 [3][4] - 2024年1月至2025年5月数据显示,主流合资品牌销量下滑幅度从最高43%收窄至最低2% [5] - 西北、东北地区燃油车需求增长为合资品牌带来利好 [8] 销量增长驱动因素 - 以旧换新政策推动5月近70%私人购车用户换购 [6] - 主流车型完成技术升级换代,如帕萨特、迈腾、凯美瑞等更新动力系统和智能配置 [6][7] - 价格策略调整,B级车优惠达5万元,12万可购经典合资B级车 [7] - 上汽通用等推行"一口价"政策后,昂科威、君越等车型销量同比增长 [7] 新能源领域进展 - 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型开始贡献销量,如广汽丰田铂智3X月销超6700辆 [11] - 价格策略转变,新能源车型定价更激进以追求销量而非利润 [12] - 渠道改革,如东风日产实施订购、交付、服务分离模式 [12] - 一汽-大众将新能源业务并入主体系,区域经理奖金与新能源销量挂钩 [12] - 2026年主流合资品牌将迎来新能源产品大年 [13]
丰田章男:第三代继承者带领百年丰田迎战“第三次规则改变”
新浪财经· 2025-06-25 08:39
丰田汽车历史与传承 - 丰田家族1925年通过G型自动织机积累资金,为进入汽车行业奠定基础 [3] - 1933年设立汽车部,1937年成立丰田汽车工业公司,开启全球扩张之路 [3] - 第四代接班人丰田大辅主导Woven City项目,但需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经验 [6] 技术战略与创新 - 坚持多元技术路径:混合动力车累计销售2700万辆,减碳效果相当于900万辆纯电动车 [4] - 布局氢燃料电池车Mirai和全固态电池研发,构建差异化技术矩阵 [4] - 2026年目标实现L4级自动驾驶商业化,2030年构建智能移动生态圈 [6] 中国市场本土化突破 - 2025年上海车展展示铂智3X、bZ5等多款新能源车型,体现"多路径技术"战略 [5] - 与比亚迪合资研发bZ系列,优化电池成本与能量密度 [5] - 中国团队主导智能驾驶算法开发,铂智7搭载鸿蒙座舱5.0,实现技术反哺全球 [5] - 推行"中国首席工程师制度",研发决策权下放,实现"中国车,全球用"模式 [5] 企业理念与未来愿景 - 提出"敌人是二氧化碳而非内燃机",强调环保技术多样性 [4] - 将当前转型定义为"第三次规则改变",前两次分别为工业革命和精益生产 [6] - 保持"制造人人买得起的汽车"初心,通过bZ系列电动车延续品牌使命 [8] 智能化与生态布局 - 广汽丰田铂智3X实现"无图"智驾全国覆盖,具备智能绕行等高级功能 [5] - 新电子电气架构支持三屏联动与小米生态对接,语音交互兼容方言指令 [5] - Woven City项目探索未来城市形态,GR部门强化性能车技术储备 [6]
广汽丰田已经听劝,一汽丰田老调重弹
中国经济网· 2025-06-17 21:48
南北丰田转型对比 - 一汽丰田bZ5上市发布会强调"合资新力量"概念但缺乏实质性内容,主销车型550PRO智行版搭载的Momenta 5.0系统比广汽丰田铂智3X晚上市三个月 [1][6] - 广汽丰田科技日宣布新能源专属平台、电子电气架构、AI数字底盘等硬核技术,并联合华为/Momenta/小米构建AI生态圈,成为日系合资车企中首个导入增程技术的品牌 [1][3] - 广汽丰田通过REC制度将中国工程师角色从"图纸翻译者"升级为"蓝图绘制者",下一代汉兰达/赛那增程版由中国首席工程师主导开发 [2][3] 广汽丰田战略布局 - 制定"聚变2030"分阶段目标:2024-2026年转型攻坚期,2027-2030年战略反攻期,旨在冲击智电领域头部地位 [2] - 推出中小型和中大型双新能源平台,同步布局增程动力与高性能插混车型,开启"大混动时代" [3] - 铂智3X上市3个月订单达3万辆,交付近2万辆创合资纯电交付纪录,连续两月蝉联合资销量冠军 [4] - 技术合作方面:铂智7首搭华为DriveONE电机和鸿蒙座舱,Momenta飞轮大模型全球首发于铂智3X,与小米合作统一车载生态接口 [3] 一汽丰田发展现状 - "4新思维"(新用户/新汽车/新营销/新使命)被指缺乏创新,营销理论强调"反内卷"但未解决供应链账期等实际问题 [5][6] - 产品策略滞后于行业,bZ5被质疑为口号式宣传,其技术应用较竞品存在明显时间差 [1][6] - 公司反复强调"大厂担当"概念,但用户更关注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等实质内容 [6] 行业转型趋势 - 新能源智能化重构供应链体系,传统车企需打破既有利益链,广汽丰田通过本土科技公司合作实现快速技术迭代 [1][3] - 合资品牌高增长时代终结,智电领域中国品牌已取得三电/智驾/座舱等技术先发优势 [3] - 现地化研发成效显著,中国工程师主导权提升直接反映在铂智3X等产品的市场表现上 [2][4]
「将决策权交给中国团队」、拥抱华米魔,丰田在华大转身
36氪· 2025-06-17 10:29
丰田中国战略转型 - 公司调整研发决策权,将中国车型开发主导权从日本总部下放至中国团队,构建"中国ONE R&D"本土工程师主导体系[2][5] - 在上海设立研发公司并启动中国首席工程师制度,中国工程师从"图纸翻译者"升级为"蓝图绘制者"[5] - 全新一代汉兰达和赛那车型由REC中国工程师主责研发,搭载增程动力系统实现技术本地化[5] 产品与技术布局 - 一汽丰田bZ5作为首款中国团队主导车型,配备Momenta 5.0城区辅助驾驶系统+544TOPS算力芯片,硬件含33个感知元件和激光雷达[12][18][20] - 广汽丰田铂智3X上市三个月蝉联合资电动车销冠,最高月销6727辆[23] - 铂智7成为首款搭载华为鸿蒙座舱+DriveONE电机+星闪钥匙的合资车型,深度整合小米生态[28][30] - 雷克萨斯在上海建设独资纯电动工厂,规划2027年投产,年产能10万辆并出口海外[6][41] 智能驾驶合作 - 两家合资公司与Momenta深度合作,新一代车型全面采用其智驾方案[5][18] - 广汽丰田计划2026-2027年联合本土企业研发基于"世界模型"的新智驾系统,宣称学习效率提升1000倍[36] - 一汽丰田bZ5的INP导航系统实现城区/高速/山路全场景覆盖,实测100km零接管[20] 市场表现与战略 - 2024财年公司销售收入48.04万亿日元创纪录,但净利润同比降3.6%至4.765万亿日元[37] - 电动化转型投入7450亿日元,但前期纯电车型中国市场反响平淡[38][39] - 实施"聚变2030"战略分两阶段:2024-2026转型攻坚,2027-2030全面反攻[25] - 开发两大新能源专属平台,覆盖A-D级车型并支持BEV/PHEV/REEV多动力形式[33] 行业影响 - 公司被视为合资阵营中转型最彻底品牌,形成"中国标准反向输出"模式[8][44] - 通过整合华为/小米/Momenta等本土供应链,实现制造成本下降与智价比提升[30][43] - 中国市场角色从销售中心转变为全球技术创新策源地与制造枢纽[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