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经济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AI假象”带不来流量
经济日报· 2025-11-13 06:24
行业现象与风险 - 外卖档口利用AI技术包装出"精品堂食店"的宣传图片与实地场景大相径庭,引发消费者批评并导致商家声誉受损 [1] - AI生成内容日益逼真,若被误用、滥用或恶意使用会带来很大安全风险,公众担忧其成为虚假宣传的帮凶 [1] - 商家使用AI生成内容若与实际情况不符,即便一时吸引顾客也难以长久发展,并可能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甚至构成消费欺诈 [2] 合规要求与标准 - 商业推广中利用技术手段包装产品和服务必须确保内容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信息 [1] - 平台店铺使用AI生成内容须严格遵循《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办法》,对生成的文本、音频、图片、视频等添加显式和隐式标识 [1] - AI生成内容的标识字号大小、节奏快慢、时长等均须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不能随意添加 [1] 监管与责任划分 - 司法裁判已明晰规则,例如未经许可利用AI技术擅自创设、使用自然人虚拟形象构成对人格权的侵害 [2] - 平台应加强监管,督促撤换不真实或不符合要求的图片,善用客户评价机制履行"把关人"责任 [3] - 有关部门需完善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监管方式,制定符合实际的监管规则或指引以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3] 行业建议与消费者应对 - 商家应诚信经营,若使用AI生成内容装点门面应主动按规定作出标识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3] - 消费者面对平台上光鲜亮丽的"精品堂食店"应多留一个心眼,仔细辨别、理性判断以避免被"AI假象"蒙蔽 [3] - 技术应当向善不能成为非法牟利的工具,商家需用技术提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非制造假象 [3]
萌宠消费升温快
经济日报· 2025-11-13 06:24
行业核心观点 - 中国城镇宠物(犬猫)数量超过1.2亿只,宠物消费市场快速扩大,宠物角色从“动物伙伴”转变为“家庭成员”是核心驱动力 [1] - 宠物主人消费意愿提升,推动市场发展,宠物服务成交量同比增速达3.9倍,多个品类成交量增速超1倍 [1] - 宠物消费呈现从满足“吃饱”到追求“吃好”的升级趋势,品质宠物粮及提升生活品质的用品快速增长 [1]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城镇宠物(犬猫)数量超过1.2亿只 [1] - 猫食品与狗食品在宠物用品成交额占比中位列前两位,总成交额占比超过65% [1] - 宠物服务成交量同比增速达3.9倍,猫狗日用品、主粮、零食、玩具等品类成交量增速同比均超1倍 [1] 消费趋势与品类表现 - 传统膨化宠物粮成交额占比最高,但烘干宠物粮、肉条/肉块等品质宠物粮成交量快速增长 [1] - 宠物清洁用品、猫狗柜/爬梯的成交量实现大幅提升 [1] - 消费趋势显示宠物主人更加注重宠物健康和生活品质 [1] 地域市场特点 - 宠物用品成交额居前的多为东部省份,消费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度相关 [2] - 海南、山西、江西、安徽等省份显示出较强的宠物经济发展潜力 [2] 行业挑战与未来方向 - 宠物行业繁荣背后面临标准缺失等挑战 [2] - 行业未来需要企业持续创新,深耕精准营养与健康管理,同时需要政策扶持与标准规范 [2] - 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并关注宠物福祉是实现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 [2]
专项抽检超227万批次、查办案件逾1.3万件——堵住食品添加剂使用漏洞
经济日报· 2025-11-13 06:23
抽检结果与不合格率 -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完成食品添加剂项目抽检22745万批次 检出不合格样品212万批次 不合格率为093% 较去年同期下降002个百分点 [1][2] - 抽检结果显示饮料、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乳制品等7个大类食品未检出不合格样品 而粮食加工品、糕点、饼干等14个大类食品不同程度检出食品添加剂违规使用 [3] 监管行动与处罚措施 - 对于抽检发现的不合格食品和问题样品 市场监管总局将督促相关企业下架、召回不合格食品 并对相关企业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1][3] - 截至目前全国市场监管部门累计查处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案件13180件 涉案金额2331万元 罚没款9038万元 其中89件已移送公安机关 [1] 重点品类与精准监管 - 市场监管总局组织本级食品添加剂专项抽检 聚焦食用农产品、蔬菜制品、粮食加工品等21类"两超"问题高发品类 [2] - 专项抽检重点关注标签标识中有"零添加食品添加剂""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等字样含义的食品 [2] - 违规使用主要涉及漂白剂二氧化硫、甜味剂甜蜜素、防腐剂脱氢乙酸等添加剂 [3] 行业标准与自律要求 - 新版肉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要求肉制品生产企业严格按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 并明确用量和种类 同时制定热加工熟肉制品生产等6个风险管控清单 [3] - 饮料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要求生产企业建立产品配方管理制度 列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依据和规定使用量 [4] - 《非浓缩还原果汁橙汁》等行业标准规定非浓缩还原橙汁等产品中不得添加食品添加剂 [4] - 行业协会倡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推行"非必要不添加"理念 降低对食品添加剂的依赖 [4]
铁路客票淡季打折惠民生
经济日报· 2025-11-13 06:22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据国铁集团客运中心和相关铁路局集团公司消息,铁路部门结合淡季客流特点,优化调整部分动车组列 车票价,近期对130余条线路的1300余趟动车组列车票价加大打折优惠力度,最低实行4折优惠。此次大 规模票价调整,是铁路部门持续深化灵活折扣、有升有降的市场化票价机制的重要举措。通过价格杠杆 优化运能利用,不仅降低了大众出行成本,也提升了铁路运输效率。接下来,政策落实要多维度发力。 线路方面需建立动态调价机制,对非热门线路加大折扣力度;时段上可细分工作日与周末、早晚班次差 异,如郑州局集团实行"周中周末"差异化定价。此外,针对不同群体,除学生、军人外,还可惠及务工 人员、老年人等群体,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折上折"自动核验。 ...
中德贸易有望“更上层楼”
经济日报· 2025-11-13 06:22
贸易格局变化 - 2025年1月至8月,中国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1634亿欧元,美国为1628亿欧元[1] - 德国对美国出口额在前8个月同比下降6.5%,其中8月单月同比降幅高达20.1%,创2021年11月以来最低水平[1] - 美国自8月1日起对大多数欧盟输美商品征收15%关税,直接影响德国汽车、机械、化工产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出口竞争力[1] 德国经济与产业表现 - 德国经济连续两年负增长,2023年GDP下降0.3%,2024年再次下滑0.2%[2] - 德国汽车行业利润大幅下滑,大众前三季度营业利润54亿欧元同比下降58%,保时捷前三季度营业利润暴跌99%至4000万欧元,梅赛德斯-奔驰前三季度净利润38.8亿欧元同比减少一半[3] - 从2024年6月至2025年6月,德国汽车行业净减岗位约5.15万个,占全部岗位近7%[3] 中国市场与中德合作 - 中国市场对高端设备、自动化系统、新能源装备等产品需求不断上升,与德国制造优势领域高度契合[2] - 中国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与绿色转型,为德国汽车、机床、化工、光伏及环保设备提供了稳定的出口目的地和产业合作空间[2] - 未来中德合作潜力领域包括高端制造与绿色技术,如精密制造、自动化、机器人、医疗器械、环保设备、氢能、智能制造等[4] 德国企业的战略调整 - 面对美国市场利润空间压缩,许多德国企业缩减在美业务规模或推迟投资计划[1] - 美国市场受限后,德国企业更加重视与欧洲内部及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加强与中东欧、东南亚的产业链协同[2] - 德国在努力分散风险的同时,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与完整的产业体系,为德国出口提供了稳定支点[2]
业绩说明会是诚意试金石
经济日报· 2025-11-13 06:22
业绩说明会市场参与情况 - 上证路演中心在活动季共支持举办业绩说明会1768场,覆盖85.36%的沪市公司 [1] - 全景路演平台投资者参与人数突破2.1万,价值在线平台路演活动吸引超2.5万名投资者及2778家机构 [1] - 上市公司召开业绩说明会的热情升温,资本市场信息沟通机制不断完善 [1] 业绩说明会形式与内容的演变 - 表达方式转变,将复杂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枯燥的财务数据变为直观的图表图形 [1] - 参与人员从董秘单打独斗变为高管团队齐齐亮相 [1] - 呈现形式从“线下会议室+固定流程+单向播报”标准模式演进为“线上化主导、多元化呈现、场景化互动”的多样化沟通 [1] - 部分上市公司跳出固有思维,把业绩说明会开成投资推介会、形象展示会、信心传递会 [1] 高质量业绩说明会的特征 - 会前通过公开征集、主动沟通等方式提前了解投资者关切,针对市场疑虑做足功课 [3] - 会上公司“关键少数”不仅聚焦财务指标,更主动回应行业趋势、研发进展、风险防控等深层次问题 [3] - 面对尖锐提问不敷衍不回避,将其视为压力测试,倒逼公司高管直面问题并亮明发展信心 [3] - 高质量的业绩说明会是展示公司治理水平的窗口和公司价值的放大器 [2] 低质量业绩说明会的问题 - 存在照本宣科参照财报内容,或选择性回答问题的情况,例如对股价下挫避而不答,对盈利缩水原因答非所问 [2] - 即便会议形式新颖、程序周全,若对投资者不够坦诚、对会议不够重视,也难以让市场买账 [2] - 缺乏真诚沟通的业绩说明会可能最终变成“声讨会”,难以达到稳定市场预期、提振信心的效果 [2] 业绩说明会的长期价值 - 业绩说明会成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高效交流和价值传递的重要桥梁 [2] - 检验沟通诚意的试金石在于会后公司战略是否落地、经营目标是否实现、投资者回报是否到位 [3] - 上市公司需在会上坦诚交流,会下用心提升能力、规范治理、兑现承诺,方能赢得投资者长期信任 [3]
安徽芜湖 城市焕新释放多重红利
经济日报· 2025-11-13 06:22
城市发展理念转变 - 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摒弃“归大堆”“摊大饼”的粗放式发展[2] - 以设计感、娱乐感等全新思维加强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治理,打造创新宜居美丽的现代化人民城市[2] - 城市建设目标不再局限于规模增长,而是注重人的体验与品质提升,构建专项规划、片区策划、项目谋划三级实施体系[3] 工业遗存更新改造 - 对始建于1900年的芜湖老船厂进行更新改造,秉持应保尽保原则保留老建筑、龙门吊等场地记忆[2][3] - 改造后老船厂1900集文化、旅游、办公于一体,车间变美学馆、龙门吊成秀场,并搭建“超级T台”公园系统[3] - 通过首店品牌与丰富活动赋予区域持续活力,推动从城市物理空间到人文情感的多维更新[3] 公园与公共空间升级 - 神山公园通过显山露水、拆旧建绿、设施嵌入、文化赋能等方式,从传统公园向现代化“城市名片”转型[5] - 公园内展出数百件雕塑作品,改造人才会客厅,打造莲心舞台,成为汇聚人气的城市客厅[5] - 近5年建成人民城市驿站43个、城市书房57座、“芜小园·口袋公园”超过100座,以及宜邻中心17个[7] 文旅融合与品牌推广 - 举办神山音乐节大学生歌手大赛,吸引全国323所高校的120组选手从701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4] - 开展“欢乐芜湖溜达季”活动,以市集、集章互动串联古城、老船厂等更新项目作为核心打卡点[6] - 将空间重构与场景焕新转化为可体验的文旅动线,实现更新成果和“溜达文化”有机融合[6] 产城融合与产业升级 - 奇瑞全球研发中心利用原闲置土地建设,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规划容纳约1.5万名研发人员[7] - 经开区以“银湖、凤鸣湖、蜻蜓湖”三湖区域为载体,布局六大类共34个项目推动产城融合发展[8] - 聚焦数字经济、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布局“鸠兹科创湾”18个创新园区,实现城市更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9] 人才吸引与留存策略 - 通过“紫云英人才计划”等政策,结合城市文化底色和科技创新,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下[9] - 打造生态湖湾、科创山水与诗意人居交融的产城融合新格局,为留住人才奠定坚实基础[9] - 将城市吸引力转化为凝聚力,做到不仅“吸得来人”,更能“留得住人”[7]
新型储能助力全球能源转型
经济日报· 2025-11-13 06:22
行业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5年9月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 [1] - 市场侧响应积极,实现装机规模跨越式增长和系统成本大幅降低,2022年以来下降超50% [1] - 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成为促进新能源消纳、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的重要力量 [1] 政策与市场机制演进 - 中国通过构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双轮驱动机制,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速发展 [1] - 储能政策从早期的“新能源配储”向容量补偿、现货交易等市场化激励演进 [1] - 政策为储能确立了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并拓宽其价值实现渠道 [1] 技术发展与全球地位 - 中国储能产业技术格局由单一走向多元,锂离子电池仍占主导,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新技术加速示范应用 [2] - 中国在大型风力涡轮机、电池储能和核反应堆建设成本控制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1] - 中国储能企业依托先进技术和供应链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1] 国际合作与标准化 - 专家建议深入推进新型储能的国际标准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2] - 应推动国内外标准协调对接,在国际产业生态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2] - 为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提供重要动力,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1][2]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赛道
经济日报· 2025-11-13 06:20
文章核心观点 - 未来产业代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 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和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 - 中国发展未来产业具备超大规模市场 完整产业体系和新型举国体制三方面独特优势 [2] - 推动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聚焦前沿领域强化布局 以场景为牵引探索多元路径 并构建适应其发展的创新机制 [3][4] 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现状 - 人形机器人 生物制造 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密集亮相 [1] - 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高校 科研院所与科技型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 多层次产业生态逐步形成 标杆案例持续涌现 [1] - 在量子科技领域 合肥聚集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量子科技型企业 “量子大道”集聚了30余家量子科技龙头企业 形成了全国最密集的量子产业生态圈 [1] 国际比较与国内优势 - 主要发达国家均将未来产业视为未来竞争关键 美国布局人工智能 量子信息及半导体等领域 德国通过《国家工业战略2030》强化关键领域保护 [2] - 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为新技术新业态提供丰富应用场景和快速迭代机会 [2] - 中国具备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 有利于未来技术成果的工程化 产业化落地和产业链协同 [2] - 中国能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集中资源进行前沿技术攻关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 当前挑战与发展重点 - 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工业机器人 智能传感器 先进控制系统等高端设备仍依赖进口 [3] - 数据基础建设不足 企业数智化水平参差不齐 中小微企业仍依赖传统生产模式 数据流通协同效率较低 [3] -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需坚持以数智化技术创新为核心 以高素质数智化人才为支撑 加快突破核心技术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3] 未来产业发展路径 - 需强化重点领域的系统性布局与资源支撑 瞄准量子科技 生物制造 氢能和核聚变能 脑机接口 具身智能 第六代移动通信等重点领域 [3] - 建立跨部门资源协调机制 在研发资金上向国家实验室 创新联合体倾斜 在基础设施上优先布局量子通信骨干网 氢能储运枢纽等 [3] - 积极探索多元路径 加快建立“技术研发+场景运营”一体化商业模式 推动“具身智能”优先应用于工业巡检 养老陪护等具身服务中 [4] - 构建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健全管理办法 建立投入增长和风险分担机制 为专精特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提供支持 [4]
“双11”旺季快递业务量再创新高 单日业务量峰值达7.77亿件
经济日报· 2025-11-13 06:20
快递业务量表现 - 10月21日至11月11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揽收快递包裹139.38亿件 [1] - 期间日均揽收量达6.34亿件,是日常业务量的117.8% [1] - 旺季单日业务量峰值达7.77亿件,刷新单日业务量纪录 [1] 行业运营与效率提升 - 行业积极强化与电商平台信息协同,优化邮快件处理流程 [1] - 各寄递企业加大投入,在处理场所、设施设备、运力配置和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升级 [1] - 通过科技赋能、资源整合、增派人员、调整班次等方式提升末端服务保障能力 [1] 员工权益保障 - 各地邮政管理部门督促寄递企业全面落实快递员群体权益保障工作 [1] - 确保合理劳动报酬,畅通诉求反映渠道以缓解一线快递员旺季工作压力 [1] 绿色可持续发展 - 各寄递企业联合上游电商企业使用原发包装、免胶带纸箱和可循环包装 [1] - 加大新能源车辆应用力度,特别注重打造绿色旺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