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

搜索文档
这里是梦想的新起点 ——探访中方承建的特多凤凰工业园
经济日报· 2025-07-26 10:20
公司概况 - SMJ饮料公司是加勒比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饮料生产企业之一,创立于1924年,拥有百年历史 [1] - 公司旗下拥有十余个品牌,产品远销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1] - 公司原材料部门经理表示目标是打造国际化品牌,凤凰工业园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平台 [1] 凤凰工业园项目 - 凤凰工业园是中国和特多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旗舰项目,由中国企业北京建工集团承建 [1] - 园区位于特多第二大港利萨斯角港,占地约58万平方米,于2023年7月完工 [1] - 目前园区入驻了26家企业,包括8家中国企业,整体入驻率达98% [1] - 园区内建有5栋现代化标准厂房,SMJ公司租用其中两栋作为原材料仓库 [1] 区位与基础设施优势 - 园区地理位置优越,靠近高速公路和港口,物流运输高效,从园区到工厂车程仅需半小时 [2][3] - 园区基础设施专业化设计包括装卸坡道、上下货平台,提升了物流周转效率,降低了时间成本和损耗风险 [3] - SMJ公司仓库内生产原材料堆放密集但分区清晰,作业井然有序,存放有数十吨来自中国江苏的瓶用PET树脂原料 [4] 产业定位与政策支持 - 凤凰工业园定位为高附加值环保轻工园区,聚焦轻工业、绿色建材、食品饮料和仓储物流等产业集群 [4] - 园区契合特多政府推动经济多元化、摆脱油气依赖的发展战略 [4] - 入驻企业获得经济特区认证后可享受更优惠的产业与税收政策 [4] 未来发展计划 - SMJ公司计划2023年8月前后在园区内新建一条饮料生产线,实现从仓储到制造的产业链升级 [4] - 新生产线将生产部分瓶装饮品,项目已进入前期准备阶段 [4] - 公司表示凤凰工业园是梦想的新起点,希望从这里把特多制造的饮品送往更多国家和地区 [4]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回应关切
经济日报· 2025-07-26 10:14
政策背景与核心内容 -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积极回应民生关切,惠及千万家庭[1] -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亿万儿童健康成长,降低家庭支出是重要民生工程[1] -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改革,全国教育大会和《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普及普惠发展[1] 政策实施与预期影响 - 政策将有效降低家庭学前教育支出,减轻育儿经济负担和压力[1] - 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1] - 政策可能间接促进居民非教育消费,有利于拉动内需[1] 政策推行方式与考量 - 采取"逐步推行"方式,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步有序推进[1] -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政策平稳实施和可持续性[1] 政策落实要求 - 各地需尽快细化方案,完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和监督管理[2] - 严格落实监管责任,确保政策落实落细,真正惠及千家万户[2]
草原休牧牧民勤
经济日报· 2025-07-26 10:14
草原生态保护政策 - 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草原实施休牧政策 覆盖6794万亩草场 休牧期不少于45天 通过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让草原"带薪休假" [2][4] - 休牧政策涉及4个苏木乡镇22个嘎查村 牧民对政策拥护度较高 生产生活方式向舍饲圈养和科学养殖转变 [4] - 休牧期牧草长势显著改善 牧民廖根全案例显示未放牧草场草色明显优于放牧区域 [2] 牧民经营模式转型 - 舍饲圈养成本优势显现 牧民廖根全案例显示舍饲圈养比代放牧每年每头牛节省500-600元 通过农机补贴提升机械化水平 [2][3] - 牧旅融合成为新趋势 牧民青格尔发展高端蒙古包住宿 旺季单日收入超5000元同比增长30% [9][10] - 直播带货拓宽销售渠道 牧民春喜通过短视频平台年销500只羊 并开设实体店形成线上线下联动 [8] 特色产业发展 - 札萨克图刺绣产业带动增收 合作社20多位绣娘接单生产 单品售价达398元 牧民白萨仁通过刺绣实现休牧期近1万元收入 [5][6] - 奶制品加工形成产业链 蒙和嘎乐合作社奶制品年销售额50多万元 净利润超10万元 [6][7] - 草原宿集文旅项目带动50多户牧民增收 通过草场租赁 食材采购 游客导流等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 [10] 养殖结构优化 - 牧民主动调整养殖结构 廖根全案例显示转向育肥牛饲养以应对市场波动 [3] - 种养结合模式推广 利用耕地种植青贮玉米等饲料降低养殖成本 [2] - 品种改良受重视 科右前旗官方数据显示牧民更注重通过优化养殖结构提升效益 [4]
保护育种创新让“仿种子”无处遁形
经济日报· 2025-07-26 09:11
植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性 - 植物新品种权是种业创新发展的基石,直接影响行业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1] - 保护植物新品种权可鼓励育种创新、保障经济利益,推动种子工程建设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 - 植物新品种是国际农业竞争的核心要素,保护可破解种子"卡脖子"难题并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动能 [2] 政策与法律支持 - 国务院审议通过《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修订草案)》,扩大保护范围、延长保护期限并完善侵权赔偿制度 [1] - 国家构建现代种业创新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监管,为行业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1] - 通过财政激励、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2] 行业创新成果 - 新品种选育成果显著,涌现大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农作物新品种,支撑粮食安全 [1] - 种业企业研发投入增加,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 [1] - 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创新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2] 技术支持与数据平台 - 利用分子标记、基因测序等技术提高品种鉴定准确性,为确权和维权提供科学依据 [3] - 搭建植物新品种DNA指纹数据库,整合全流程信息实现共享互通 [3] - 数据平台帮助育种者查询信息、执法部门掌握侵权线索、公众增强保护意识 [3] 执法与维权机制 - 推动多部门联合执法,针对种子交易市场、电商平台开展专项整治打击侵权行为 [3] - 完善纠纷调解和仲裁机制,降低维权成本并保障权利人合法权益 [3]
期货市场交投活跃
经济日报· 2025-07-26 09:11
期货市场整体表现 - 2024年上半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40.76亿手,累计成交额339.7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82%和20.68% [1] - 商品期货市场沉淀资金4340.83亿元,同比增长15% [3] - 贵金属期货期权成交额占全国市场17.61%,受美债风险上升及地缘政治冲突推动 [2] 品种成交排名 - 按成交额统计:上期所黄金/原油/白银、郑商所菜籽油/PTA/甲醇、大商所棕榈油/焦煤/豆粕、广期所工业硅/碳酸锂/多晶硅期货 [2] - 按成交量统计:上期所螺纹钢/燃料油/白银、郑商所PTA/玻璃/甲醇、大商所豆粕/焦煤/聚氯乙烯、广期所工业硅期货/碳酸锂期货/工业硅期权 [2] - 金融期货期权成交量1837.9万手(占2.49%),成交额14.94万亿元(占28.29%),中证1000/沪深300/中证500股指期货领跑 [2] 市场结构特征 - 机构投资者与产业客户双轮驱动:期货公司资管规模同比增15%,企业套保需求显著提升 [3] - 产业客户持仓占比持续增长,商品期货沉淀资金4340.83亿元反映实体企业参与度加深 [3] 国际化进展 - 合格境外投资者可交易品种扩容至91个,新增开放16个品种 [4] - 2024年末境外客户数同比增17%,持仓量增28%,上海期交所发布国际化业务规则 [4] - 中日合作里程碑:大阪交易所挂牌上海天然橡胶期货合约 [4] 服务实体经济案例 - 铸造铝合金期货解决再生铝行业定价不透明问题,大正金属集团采用复合型套保策略 [7] - 菜油期货60%以上现货贸易采用基差点价模式,纯碱交割库覆盖74%光伏玻璃产能 [7] - 2024年参与套保A股上市公司达1503家,参与率28.6% [7] 创新方向 - 酝酿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液化天然气期货期权等新品种 [5] - 期货市场功能扩展至风险管控与盈利提升双重目标,如南通众福新材料案例 [7]
特色产业“链”动乡村振兴
经济日报· 2025-07-26 09:11
农业资源优势转化 - 吉林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每10斤商品粮中就有1斤来自吉林,同时盛产人参、鹿茸、灵芝、木耳等特色物产 [1] - 人参产业面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类单一等问题,需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吉林博大农林生物科技通过设立标准化种植基地确保品系纯正、品质优良 [1] 标准化生产与现代农业科技 - 延边州汪清县传统木耳生产方式效率低下,汪清桃源小木耳实业通过自动化菌包加工生产线显著提升产量和效率 [2] - 吉林实施百万亩棚膜工程,建设标准化育苗中心、智慧菌仓等,发展黑木耳、灵芝、桑黄等特色产品,以及油豆角、蓝莓等优质果品 [2] 产业链延伸与产品创新 - 吉林博大农林生物科技开发人参奶茶、活性参巧克力等新潮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多元销售体系形成全产业链格局 [3] - 汪清桃源小木耳研制鲜炖玉木耳羹、木耳酱等深加工产品,并与大型连锁商超合作实现"五统一"模式,带动物流、电商等产业链发展 [3] 就业带动与农民增收 - 吉林博大农林生物科技带动1300余户农户就近就业,年户均增收约6000元,2024年直接用工达5.5万人次,劳动用工费用支出620余万元 [4] - 汪清桃源小木耳直接带动就业595人,间接带动2.1万人,培育"新型农民",并为无劳动能力农户提供代种代养模式 [4] 产业发展挑战与未来方向 - 农产品精深加工面临产业链短、设备老化、企业规模小等问题,产品需求降低、产能过剩问题凸显 [4] - 吉林省计划从破除政策壁垒、培育市场主体、延链补链、区域协作、品牌营销等方面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5]
新能源车下乡要适配当地
经济日报· 2025-07-26 09:11
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成效 - 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由5部门联合启动 首站在江苏如皋开展 有望持续释放扩内需新动能[1] - 2020年启动以来累计发布10批次500余款车型 销量近1500万辆 显示绿色出行在乡村渗透率提升[1] - 政策形成供给与需求联动 带动充换电设施等新基建向乡村延伸 如皋190余辆展车与充电桩企业协同下乡[1] 农村市场面临的挑战 - 充电设施存在"重县城轻乡村"现象 电网容量不足和土地手续问题阻碍"车能路云"一体化落地[2] - 现有车型对坑洼路况适应性不足 皮卡/轻卡等生产型车辆供给短缺 难以满足"代步+生产"复合需求[2] - 售后网络下沉滞后 "三电"系统维修难且成本高 影响消费信心[2] 硬件建设解决方案 - 构建"15分钟充电圈" 在乡镇政府/农贸市场等人口密集区布局 并向旅游村/产业村延伸[3] - 结合农网改造 通过专项债/政策性贷款支持变压器增容 推广"个人桩+社区共享"模式提高利用率[3] 产品供给优化方向 - 开发高底盘/强化载重/7座MPV等"乡村定制款" 跳出"城市车型下乡"思维定式[3] - 规范新能源二手车市场 建立电池健康度评估标准 推动退役网约车安全检测后进入农村[3] 售后服务提升措施 - 车企与县域经销商共建联合服务站 将"三电"维保服务拓展到乡镇一级[4] - 开展"售后流动服务车"下乡 农忙时节进村提供免费检测 培养本土化维保人才[4] 消费理念引导策略 - 在乡镇集市设置泥泞路面试驾区/载重测试区 举办新能源汽车嘉年华增强体验[4] - 通过APP实时推送电池数据 开展"村干部带头试驾"活动 用身边案例增强说服力[4]
接住全岛封关新红利
经济日报· 2025-07-26 09:11
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 - 全岛封关运作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入新阶段 核心在于"一线放开 二线管住 岛内自由"的设计 实现既开放又可控 [1] - 封关后与国际联系更紧密便捷 将促进全球优质要素集聚 释放新一轮扩大开放红利 [1][3] - "零关税"商品范围从1900个税目扩大到6600个 覆盖74%商品 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均执行15%优惠税率 [1] 税收与产业政策机遇 - 年利润1000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可节省约百万元税款 对高端制造 生物医药等进口依赖型产业形成"成本洼地"效应 [1] - 加工增值政策享惠门槛降低 取消鼓励类产业收入占比60%限制 政策适用范围从洋浦保税港区扩大至全岛 [2] - "零关税"进口货物纳入加工增值政策 通过优化计算公式让生产企业获得更多实惠 [2] 新兴业态与传统产业升级 - 离岸贸易中心建设推动"纸上贸易"模式 跨境电商和国际结算企业可大幅压缩交易成本 [2] - 离岛免税购物额度提升至每人每年10万元 叠加岛内消费"零关税" 利好旅游零售业 [3] - 免签政策覆盖85个国家 59国人员可免签30天 将吸引更多国际客流 促进"旅游+医疗养生"等新型消费 [3] 长期战略意义 - 封关运作是我国在保护主义抬头背景下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 将海南打造为新时代对外开放门户 [3] - 政策制度体系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形成与高水平自贸港相适应的长效机制 [3]
人工智能如何融入千行百业
经济日报· 2025-07-26 08:39
行业动态 - 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在广西南宁启动 包含"场景突围应用创新""揭榜挂帅"产业命题和"AI大家创"全民挑战三条赛道 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1] - 人工智能已从单一技术发展为影响各行业生态的关键要素 持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形成动态网络系统[1] - 有关部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企业创新发展 通过政策鼓励突破传统模式 加速技术迭代[1] 发展挑战 - 行业面临技术、数据、人才等多方面难题 缺乏整合资源、汇聚技术、共享数据的综合性平台[1] - 跨企业跨行业数据共享需平衡安全合规与流通效率 需完善技术手段和制度规范[2] - 全球数据、算力、算法资源分布不均 需通过国际合作实现高效配置[2] 解决方案 - 建立协同高效资源整合机制 联合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主体 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2] - 加强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制定与执行 为跨行业数据流通提供保障[2] - 引入投资机构推动资本对接 强化市场导向 促进创新成果转化[2] - 企业需开放业务场景和数据 与各方共建技术应用试点 推动智能化升级[2] - 通过国际合作实现资源整合、伦理共治、人才交流 提升技术普惠性[2]
错失AI商机…英特尔上季亏损 将继续“节流”
经济日报· 2025-07-26 07:27
财务表现 - 公司第2季营收129亿美元,与去年同期持平,高于分析师预期的120亿美元 [1] - 第2季净损29亿美元,每股亏损0.67美元,远逊于市场预期的获利0.01美元 [1] - 经调整后毛利率27.7%,年比下降9个百分点,低于预估 [1] - 预期本季营收126亿-136亿美元(中位数131亿美元),高于分析师预估 [1] - 本季经调整后预计损益两平,毛利率季增6.3个百分点,仍逊于预期 [1] 业务部门表现 - 客户运算事业群(PC芯片)营收79亿美元,年减3% [1] - 资料中心与AI营收39亿美元,年增4% [1] - 晶圆代工营收44亿美元,年增3% [1] - 三大业务部门营收均高于市场预期 [1] 成本控制措施 - 计划年底前将员工总数缩减至7.5万人,暗示裁员2.5万人(幅度超20%) [2] - 取消德国和波兰晶圆厂建设计划 [2] - 将测试/组装业务整合至越南和马来西亚工厂 [2] - 放缓俄亥俄州晶圆厂建设进度 [1][2] - 明确投资需符合经济逻辑,不再提供"空头支票"式投入 [2] - 2025年将缩减资本支出 [2] 战略与技术发展 - 可能放弃下一代14A制程研发 [1] - 尚未准备好推出AI相关设备,聚焦开发未充分触及的市场领域 [2] 市场环境因素 - 部分需求增长源于消费者/企业为规避潜在关税的提前采购 [1] - 面临8月1日可能实施的半导体新关税压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