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煤炭采矿技术交流及设备展览会在北京举行
科技日报· 2025-10-30 10:20
展会概况 - 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煤炭采矿技术交流及设备展览会于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 [1] - 展会主题为"新质赋能、智启未来" [1] - 展会规模超过16万平方米,共设置11个主题展馆 [1] - 吸引了17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家知名企业参展 [1] 展示重点 - 全面展示煤矿智能化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清洁高效利用以及新能源等领域的最新技术与装备 [1]
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测算结果显示: 增长5.3%!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科技日报· 2025-10-30 09:58
中国创新指数总体表现 - 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742(以201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53% [1] - 创新环境指数、创新投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和创新成效指数分别为1860、1626、2158和1324,分别比上年增长49%、51%、81%和19% [1] - 每万名R&D人员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数、理工类毕业生占适龄人口比重指数增速连续3年超过10% [1] 创新环境持续改善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政策的企业达137万家,比上年增长111% [2] - 理工农医类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人数达3145万人,比上年增加172万人,占适龄人口比重达到507% [2] 创新投入继续增加 - 2024年基础研究经费达2500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占R&D经费比重达到688%,创历史最高水平 [2] - 企业对全社会R&D经费增长贡献率达到771% [2]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为225477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有303万家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占比为606% [2] 创新产出较快增长 - 2024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数为1045万件,比上年增长135% [3] - 截至2024年底,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78万件,占境内有效发明专利的422% [3]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共有92万家企业拥有注册商标,比上年增长137% [3] -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994万项,成交总金额68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112%,成交合同平均金额为6876万元,比上年增加377万元 [3] 创新成效稳步提升 - 2024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3898元/人,比上年提高49% [4] - “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4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7%,占GDP的比重为1801% [4]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35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9% [4]
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保持低温原因揭示 有助研发更安全、更高能电池
科技日报· 2025-10-30 09:58
材料特性与发现 - LLZTO(氧化锂镧锆钽)是一种固态电池关键陶瓷材料,在运行过程中会保持异常低温,被认为是未来固态可充电电池的理想候选 [1] - 研究发现LLZTO的热导率仅为1.59瓦/米·开尔文,约是铜的1/250,表明低热导率是材料的固有属性 [1] - LLZTO低热导率的原因与晶格中原子的振动方式有关,材料中存在大量光学声子模式,这些不同步的振动会与主要传热的声学声子相互作用,使其散射,从而阻碍热传导 [2] 技术影响与应用 - 该材料可用作固态电解质,提供更高能量密度,同时显著降低过热和起火风险 [1] - 理解LLZTO如何天然阻碍热流,对于掌握固态电池内部温度变化、防范安全风险至关重要 [2] - 这一发现提供了在原子层面调控热量的新思路,有助于预测电池内部温度分布、改进热管理,从而设计出更安全、更高性能的电池 [2] 研发进展 -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工程师团队发现了LLZTO保持低温的原因,这一突破性发现有望推动更安全、更高能量密度的下一代锂电池研发 [1] - 为探究LLZTO的特性,研究人员采用漂浮区法生长出LLZTO单晶,单晶结构可反映材料的本征特性 [1] - 研究通过中子散射实验并结合先进模拟揭示了材料低热导率的机理 [1]
增长5.3%!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科技日报· 2025-10-30 09:47
中国创新指数总体表现 - 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742(以201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53% [1] - 分领域指数中创新产出指数增长最快,达81%,其次是创新投入指数增长51%,创新环境指数增长49%,创新成效指数增长19% [1] - 每万名R&D人员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数和理工类毕业生占适龄人口比重指数增速连续3年超过10% [1] 创新环境持续改善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政策的企业达137万家,比上年增长111% [2] - 理工农医类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人数达3145万人,比上年增加172万人,占比达到507% [2] - 基础研究经费达2500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占R&D经费比重达到688%,创历史最高水平 [2] 创新投入与企业主体地位 - 企业对全社会R&D经费增长贡献率达到771% [2]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为225477亿元,比上年增长75% [2]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303万家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占比为606% [2] 创新产出与成果转化 - 发明专利授权数为1045万件,比上年增长135% [3] - 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78万件,占境内有效发明专利的422% [3] -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994万项,成交总金额68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112% [3] 创新成效与经济发展 - 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3898元/人,比上年提高49% [3] - “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4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7%,占GDP的比重为1801% [4]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35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9% [4]
3年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 上海明确“AI+制造”发展路线图
科技日报· 2025-10-30 09:13
随着"AI+"行动加快部署,科技生力军正在挺进制造业主战场。 近日,《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为"模塑申城"工程 再按"加速键"。《方案》以"一业一策"为路径,鼓励上海在语料、模型、平台、场景等领域形成一批创 新成果,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助力"上海制造"迈向更高水平的"上海智造"。 "AI+制造"成果丰硕 根据《方案》,上海计划用三年时间,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 型,形成100个标杆智能产品;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发展5家 左右综合集成服务商,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服务商,加快形成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生态。 这样的目标,建立在上海扎实的产业基础之上。作为AI产业与制造业的"双高地",上海近年来 在"AI+制造业"领域已取得丰硕成果。《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 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先后出台,推动AI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2025上海国际机床展上,参观者在一个进行作业演示的双臂协同机器人前驻足观看。 新华社记者方喆 摄 根据《方案》, ...
我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全价值链创新基地开工
科技日报· 2025-10-30 09:05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安铁成表示,基地将聚焦"全价值链技术创新",打造 集标准与政策研究、技术研发、测试验证、监管支撑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依托京津冀协同发 展战略优势,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据介绍,中汽中心智能网联科技创新基地投资近20亿元,占地140余亩,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规 划建设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信息安全、车联网、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的36个先进试验室集群。 根据规划,在标准与政策方面,该基地将支持在智能驾驶、智慧座舱、网联架构、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国 内、国际标准体系建设;在技术研发方面,该基地将推进人工智能、时空数据等未来产业领域的共性技 术研发和测试能力建设;在测试验证方面,该基地将在智能驾驶领域构建适应全球法规标准的整车道 路、仿真在环一体化研发测试能力等。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园园)10月24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宣布,我国首个覆盖智能网联 汽车全价值链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中汽中心智能网联科技创新基地在天津正式开工。这标志着我 国智能网联汽车全价值链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关键一步,对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 ...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企业设备更新加快推进
科技日报· 2025-10-30 09:05
新质生产力领域设备投资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增长26.8% [1]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增长32.5% [1] - 高技术制造业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增长14% [1] 全国企业设备更新总体情况 - 全国工业企业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增长9.4% [1] - 全国企业采购数字化设备金额同比增长18.6% [1] -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 [1] 民营企业设备投资与创新活力 - 民营企业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增长13% [1] - 民营企业互联网领域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增长32.8% [1] - 民营企业智能无人飞行器领域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增长70.5% [1] 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 - 前三季度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30.1% [2] - 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持续精准发力有效激发汽车消费潜力 [2]
上海明确“AI+制造”发展路线图
科技日报· 2025-10-30 07:41
2025上海国际机床展上,参观者在一个进行作业演示的双臂协同机器人前驻足观看。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新政】 科技日报记者 李 均 根据《方案》,上海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形成100个标杆智能产品;推广100个示 范应用场景,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发展5家左右综合集成服务商,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 的专业服务商。 随着"AI+"行动加快部署,科技生力军正在挺进制造业主战场。 近日,《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为"模塑申城"工程 再按"加速键"。《方案》以"一业一策"为路径,鼓励上海在语料、模型、平台、场景等领域形成一批创 新成果,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助力"上海制造"迈向更高水平的"上海智造"。 "AI+制造"成果丰硕 这样的目标,建立在上海扎实的产业基础之上。作为AI产业与制造业的"双高地",上海近年来 在"AI+制造业"领域已取得丰硕成果。《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 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先后出台,推动AI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 ...
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同时修复多个致病突变
科技日报· 2025-10-30 07:36
技术突破核心 - 基于逆转录酶开发出新型基因编辑技术 能够更精准高效地同时修复哺乳动物细胞内的多个致病突变 [1] - 新技术能用健康DNA片段整体替换缺陷区域 如同为基因打补丁 可修复该片段内的任意突变组合 不受个体遗传差异限制 [1] - 相较于此前逆转录酶技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仅1.5%的编辑效率 新技术将成功率提升至约30% [2] 应用潜力与优势 - 为开发广谱基因疗法奠定了重要基础 许多遗传疾病如囊性纤维化 血友病等往往涉及基因组中多个突变 [1] - 成功治愈了斑马鱼胚胎中导致脊柱侧凸的突变 是科学家首次运用逆转录酶技术在脊椎动物体内实现致病突变的精准修复 [1] - 现有基因编辑技术大多只能针对一两个特定突变 导致很多患者无法获得有效治疗 新技术让更多患者看到治愈希望 [1] 技术实现与开发进展 - 该技术可通过脂质纳米颗粒包裹的RNA递送系统实现 有效规避了传统基因编辑器在递送环节的难题 [2] - 团队正运用该技术开发治疗囊性纤维化的基因疗法 这种疾病已知致病突变多达千余种 [2] - 传统疗法往往只能针对最常见突变进行优化 而新技术能直接替换整个缺陷区域 有望让更广泛的患者群体受益 [2]
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保持低温原因揭示
科技日报· 2025-10-30 07:36
材料特性与发现 - LLZTO(氧化锂镧锆钽)是一种固态电池关键陶瓷材料,在运行过程中保持异常低温,热导率仅为1.59瓦/米·开尔文,约是铜的1/250 [1] -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工程师团队发现了LLZTO材料保持低温的原因,这一突破性发现发表于《PRX 能源》期刊 [1] - 低热导率是材料的固有属性,原因与晶格中原子的振动方式有关,具体为材料中存在大量光学声子模式,这些不同步的振动会与主要传热的声学声子相互作用,使其散射,从而阻碍热传导 [1][2] 行业应用与影响 - LLZTO可用作固态电解质,为下一代可充电电池提供更高能量密度,同时显著降低过热和起火风险 [1] - 该发现有助于在原子层面调控热量,预测电池内部温度分布并改进热管理,从而设计出更安全、更高性能的电池 [2] - 理解LLZTO如何天然阻碍热流对于掌握固态电池内部温度变化、防范安全风险至关重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