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没有水,外星球还能孕育生命吗
科技日报· 2025-08-18 10:16
【科普园地】 ◎本报记者 张佳欣 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正在研究金星云层中是否可能存在生命。金星的云层里充满了剧毒硫酸,要 想寻找生命迹象,就得先把硫酸蒸发掉,看看残留的有机物是否存在生命迹象。于是,他们在实验室里 把硫酸和甘氨酸混在一起,想看看蒸发后的残留物。结果每次实验后,虽然大部分液态硫酸会蒸发,但 总会残留一层顽固的液态膜。他们很快意识到,这正是硫酸和甘氨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离子液体。 这一意外发现催生了革命性猜想:在温度过高、大气稀薄而无法存在水的行星上,是否会自然形成离子 液体呢?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他们用30多种含氮有机物和硫酸,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混合,并将其滴在了玄武岩 等常见岩石上。实验显示,不管条件怎么变,离子液体总能形成,并能长时间保持液态。更令人惊讶的 是,这种液体在高达180℃、远低于地球大气压的环境下依然能存在。这说明,只要条件合适,即使在 完全没有水的行星上,离子液体也可能自然出现。 更重要的是,这种流体可成为某些生物分子的理想载体,例如某些蛋白质能在其中保持结构稳定。这暗 示着,生命或许不一定非得依赖水,只要有能进行代谢的液体,就有可能存活。 科学家对这一发现感到非常兴奋,接 ...
人类胚胎着床全过程首次实时记录
科技日报· 2025-08-18 09:30
最新研究发现,人类胚胎在着床时,会像"钻探"一样缓缓向子宫深处推进,不仅释放酶分解周围组 织,还会发力突破富含胶原蛋白的纤维结构。这种胶原蛋白坚韧如绳索,同样存在于肌腱和软骨中。胚 胎一边"开路",一边开始构建与母体血管相连的组织,为自身获取养分打下基础。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据最新一期《科学进步》杂志报道,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生物工程研究 所科研团队,通过3D动态成像技术首次实时记录下人类胚胎着床的全过程。这一突破性成果为深入理 解着床机制、提升辅助生殖成功率提供了重要依据。 子宫着床失败是导致不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占自然流产病例的60%。 为开展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平台。该平台是一种采用胶原蛋白与多种发育必需蛋白构成的人造基 质,可使胚胎在子宫外的可控条件下着床,从而实现实时荧光成像,同时也能分析胚胎与周围环境的机 械相互作用。 团队分别用人类胚胎和小鼠胚胎开展实验,以比较两种着床过程。结果发现,小鼠胚胎在与子宫接 触时,会先抓牢表面,随后子宫像"盖被子"一样折叠包裹胚胎,形成"子宫隐窝"。而人类胚胎的策略则 截然不同,其会一路向内"钻透",完全嵌入子宫组织,从内向外呈放射状生长。 人们对胚胎着床过程的 ...
“彗星曾向地球输送水”假说获有力实证
科技日报· 2025-08-18 09:30
ALMA望远镜的超高灵敏度让科学家捕捉到彗核深处释放的重水分子信号。通过立体成像技术,团 队确认这些水分子源自彗星内部冰核的升华,而非源自彗发中的化学反应或其他过程。这项突破性观测 不仅验证了彗星物质的原始性,更描绘出太阳系水资源迁徙的生动图景。 哈雷型彗星水与地球水的"分子指纹"高度匹配。图片来源:NASA 团队表示,这就像在太阳系中发现了与地球配型成功的水源。作为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的"冰冻时 间胶囊",这类彗星可能正是地球水资源的"快递员"。此前学界长期存在争议,因为多数彗星的氘氢比 值显著高于地球水体,使地球水源自彗星的假说受到质疑。而本次发现首次证实,至少部分哈雷型彗星 可能向年轻的地球输送了同款水资源,甚至还输送了其他生命必需元素。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团队,借助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ALMA), 首次绘制出哈雷型彗星12P/Pons-Brooks在接近太阳时,其彗发(环绕彗核的气体云)中普通水与重水的 立体分布图。结果表明,该彗星的水同位素构成与地球海水几乎如出一辙。这项成果为"彗星曾向地球 输送水资源"的假说提供了有力实证,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 ...
“运”在人机,“动”在产业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赛场内外的创新身影
科技日报· 2025-08-18 09:19
赛事规模与行业意义 -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吸引16个国家280支队伍参与26个赛项共487场角逐 [1] - 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和竞技场 体现产业实际应用潜力 [1] - 赛事成为技术验证场和优品展销会 推动技术向市场转化 [5] 技术路线与核心能力 - 自主导航能力成为关键差异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天工机器人通过全自主导航实现成绩反超(实际时长乘系数0.8) [2] - 运动控制技术突破显著 松延动力机器人实现市场唯一的前空翻与后空翻复合动作 [3] - 足球赛事体现综合技术挑战 需自主完成运动控制、视觉感知、定位导航及多机协作 [3] 企业商业化进展 - 优理奇公司旺达系列机器人已实现商业化 银牌得主旺达2.0电商平台在售 金牌得主旺达3.0处于场景测试阶段 [4] - 松延动力明确竞技能力与商业交付关联 下半年重点推进机器人生产和交付 [4]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天轶2.0包揽物料整理项目冠亚军 验证具身智能在工业场景应用潜力 [5] 市场前景与产业价值 - 酒店服务领域存在百亿级市场空间 家庭服务场景可能拓展至万亿级规模 [4] - 赛事作为产业加速器 倒逼企业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并推动消费领域延伸 [4] - 技术挑战赛本身构成应用场景 足球机器人解决方案可迁移至真实应用环境 [3]
“运”在人机,“动”在产业
科技日报· 2025-08-18 09:18
赛事规模与行业意义 -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吸引16个国家280支队伍参与 涵盖26个赛项和487场角逐 [1] - 赛事标志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和竞技场 体现产业在新场景中的适应力和发展潜力 [1] - 运动会兼具技术验证和产业加速器功能 推动技术突破并向消费领域延伸 [4] 技术路线与核心能力 - 自主导航能力成为技术分水岭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天工机器人"通过全自主识别赛道获得成绩优势(实际时长乘0.8系数) [2] - 运动控制技术实现突破 松延动力机器人成为市场唯一能同时完成前空翻和后空翻动作的产品 [3] - 足球赛事体现综合技术挑战 要求自主程序完成运动控制、视觉感知、定位导航及多机协作 [3] - 上层操作能力构成竞争优势 优理奇旺达系列机器人擅长复杂泛化任务如酒店清洁 [3] 商业化进展与市场空间 - 松延动力将赛事能力直接应用于商业交付 下半年重点推进机器人生产和交付 [4] - 优理奇旺达2.0机器人已实现电商平台销售 旺达3.0处于真实场景测试阶段 [4] - 酒店服务领域存在百亿级市场空间 家庭服务场景可能拓展至万亿级规模 [4]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天轶2.0机器人验证具身智能技术在工业场景的应用潜力 [5] 产业生态发展 - 赛事推动技术向市场转化 形成从实验室到工厂服务场景的完整路径 [5] - 机器人技术挑战赛本身成为应用场景 足球解决方案可迁移至真实应用 [3] - 激光雷达与环视摄像头组合方案支撑全自主导航技术突破 [2]
见证中国技术进阶的窗口
科技日报· 2025-08-18 09:18
2025年,被业内视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北京接连举办机器人马拉松、世界机器人大会,以及 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吸引了全球目光聚焦中国。这三大赛事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试验田",还成为产业实 力的"展示窗",既彰显我国在该领域话语权的提升,更预示着未来行业标准制定中的先发优势。 280支参赛队伍中,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联动尤为亮眼。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基础研究提供源头活 水,天工、宇树科技等企业推动成果转化,这种"双向奔赴"正加速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应用。 当10台机器人在绿茵场完成无人工干预的攻防转换;当百米竞速机器人通过运动控制精度冲过终 点……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不仅是一场科技秀,更像一把标尺,丈量着全球机器人产业从实验室 走向赛场的跃迁速度。 当然,赛事也反映出机器人在运动灵活性、环境适应性等方面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但技术迭代需 要"试错场",更需要"成长观"——每一次失误与改进,都是向成熟迈进的阶梯。当下技术虽显"稚气", 但持续突破的势头,已然描绘出人形机器人走进生活的未来图景。(华凌) 赛场内外,机器人迭代的表现令人瞩目。从最初步态蹒跚、动辄摔倒难起,到如今大步流星、自主 完成复杂任务,技术正 ...
长四丙火箭成功发射试验二十八号B星02星
科技日报· 2025-08-18 09:12
航天科技集团发射任务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于8月17日16时5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试验二十八号B星02星 [1] -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1] - 试验二十八号B星02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 [1]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 为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 [1] - 具备发射多种类型 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 [1] - 700公里高度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为3吨 [1]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89次飞行 [1]
新型显微技术突破快速3D成像极限
科技日报· 2025-08-18 07:35
技术突破 - 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团队开发出新型显微技术M25,利用25台相机组成高速显微镜,突破快速3D成像极限 [1] - M25系统可一次性捕捉小型生物体内部的实时细胞动态过程,为发育生物学、神经科学和运动研究提供全新观察手段 [1] - 传统显微镜依赖机械聚焦或逐层扫描,速度慢且易造成图像畸变或信息丢失,M25通过多焦点技术实现无需扫描的高速3D成像 [1] 技术参数 - M25显微镜可在180×180×50微米的3D空间内,以每秒超过100个体积帧率采集25个焦平面的数据 [1] - 系统核心为特制衍射光学元件,将入射光分割并引导至25个相机,每个相机对应独立且精确控制的焦平面 [1] - 团队设计定制闪耀光栅集成在相机镜头前,有效校正多焦点光栅引起的色散效应,替代传统笨重棱镜系统 [1][2] 应用验证 - M25成功对秀丽隐杆线虫和黑腹果蝇等活体模式生物进行实时3D成像,全程追踪整条线虫在3D空间中的自然运动轨迹 [2] - 技术为解析生物神经系统提供全新工具,可探究基因突变、疾病状态或药物干预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 - 系统可直接安装在标准商用显微镜侧端口,无需额外专用硬件,显著降低推广技术门槛 [2] 行业影响 - 该技术将推动生物医学研究向更高维度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光学》期刊 [1] - M25的轻巧紧凑设计特别适用于观察胚胎发育或自由运动的小型模式生物 [2]
水母入侵何以“逼停”法国最大核电站
科技日报· 2025-08-18 07:34
核电站停运事件 - 法国格拉沃利讷核电站因水母堵塞冷却系统导致4台反应堆机组临时停运,总装机容量5.4吉瓦占法国电力生产总额的6% [1] - 该核电站6台机组全部停止运行,其中2台原处于夏季检修,截至8月13日已有1台重启并接入电网 [1] - 水母堵塞反应堆海水进水口的"过滤转鼓",干扰冷却系统正常运行,事件未造成安全影响 [1][2] 水母入侵现象 - 此次水母潮由"巨型桶水母"组成,此前从未在该核电站附近海域大规模出现 [2] - 水母因游泳能力有限,其移动主要受洋流和风力驱动 [2] - 类似事件在全球多地发生,包括2013年瑞典奥斯卡港核电厂、2008年美国迪亚布罗峡谷核电站等 [3] - 2023年中国红沿河核电站也因海月水母进入泵站前池导致机组停堆 [4] 水母数量激增原因 - 过度捕捞减少水母天敌和竞争对手,全球变暖促进浮游生物增殖和水母繁殖 [4] - 海水温度升高加快水母幼体发育速度,导致其暴发频率增加且范围扩大 [4] - 水母过量繁殖消耗海水氧气,捕食鱼类卵苗,引发海洋生态系统恶性循环 [4] 气候变化影响 - 气候变暖对核电站等基础设施带来新型系统性风险,水母入侵即为典型案例 [5] - 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和严重程度上升,对电力等基础设施造成重大干扰 [6] - 需建设弹性基础设施并开发创新解决方案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6] 行业应对措施 - 需加强生态变化引发新型风险的研究与预警 [6] - 重要基础设施应对各类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防范措施 [6] - 可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或技术手段化解威胁 [6]
白鹤滩水电站“超级安全大脑”正式投用
科技日报· 2025-08-18 07:30
白鹤滩水电站安全监测系统 - 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通过国家能源局大坝安全监察中心组织的实用化验收并正式全面投入运行 该系统被称为超级安全大脑 [1] - 系统接入11287个监测设备 规模创全球水电站之最 监测范围覆盖大坝 地下厂房 工程边坡等关键部位 [1] - 系统通过自动化数据采集实时捕捉变形 渗流 应力应变和温度等关键信息 经由专用网络传输至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处理 分析评价与自动预警 [1] 系统性能与效率 - 系统仅需3分钟即可完成水电站全面自动化体检 实现效率飞跃 [1] - 各项指标均满足并优于规范要求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 - 系统为水电站安全运行提供智能化保障 为世界巨型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安全监测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1] 技术发展与行业贡献 - 将以超级安全大脑为核心 加快数字孪生 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大坝安全管理的融合创新 [2] - 致力于提升水电站本质安全水平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 - 推动水电行业高质量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