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从长三角到长江经济带:超级“创共体”来了
科技日报· 2025-08-13 15:26
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政策 - 长三角三省一市颁布全国首部以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为主题的区域立法《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并于9月1日施行 标志着区域科技创新协同进入法治化新阶段 [1] - 长江经济带11省市科技部门签署《长三角—长江经济带联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协同推进跨区域科技产业创新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和创新平台共建 [1]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提出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 [7] 区域创新合作成果 - 中新苏滁高新区60%外资项目、70%投资额和80%项目源自长三角地区 成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样板 [2] -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人员超18000人 衍生孵化企业1700余家 服务企业累计超2万家 布局建设超100家研发载体 [5] -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2022年以来组织实施项目43项 三省一市财政投入1.8亿元 联动社会投入11.5亿元 [8] 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化 - 江苏奥意科技自主研发国内首个飞秒光栅 光谱调节参数达4阶国际领先水平 6000W光栅为国内最高功率倾斜光栅 [5] - 华睿生物技术成为国内最大β-丙氨酸生产基地 获2024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优秀奖 [2] - 亨通光电牵头建设"长三角海洋信息传输技术创新联合体" 成功铺设318公里世界最长单根无接头海底高速光缆 [7] 创新资源与生态建设 - 长江经济带拥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高校院所 一半左右两院院士和科技人员 五大国家级科创中心中3个位于该区域 [8] - 江苏2024年联合长江经济带沿线高校院所共建1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 [6] - 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入渝5年引进人才811人 发布重庆市首款语言大模型兆言及全球首款AI全参数成药性预测平台 [9] 产业协同与要素流动 - 长三角共同推进建设两批24家创新联合体 跨区域协同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7] - 2024年联合攻关征集企业技术需求134项 发布重点揭榜任务41项 首次将未来产业纳入支持领域 [8] - 通过联盟共建、平台共用和人才共聘等机制 打破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流动壁垒 [9]
日本九州大学成功研制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科技日报· 2025-08-13 14:27
这一成果解决了掺杂量与离子传输效率难以兼顾的长期难题,为开发低成本、低温SOFC提供了新路 径。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原理不仅适用于燃料电池,还可推广到低温电解器、氢气泵以及将二氧化碳转 化为有价值化学品的反应器等,有望为氢能普及和减碳带来更广泛影响。(张佳欣) 责任编辑:闫弘旭 研究团队最终发现,将高浓度的钪掺杂到锡酸钡和钛酸钡中,可在300℃条件下实现超过0.01S/cm的质 子电导率,这一数值与传统SOFC电解质在高温运行时的性能相当。 结构分析与分子动力学模拟显示,钪原子会将周围的氧原子连接成"ScO6高速通道",使质子以极低的 迁移势垒快速通过。这条通道宽阔且振动柔和,避免了高掺杂氧化物中常见的质子陷阱。晶格动力学数 据还表明,锡酸钡和钛酸钡的结构比传统SOFC材料更"柔软",可吸收更多钪,从而进一步提升质子传 输性能。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因高效率和长寿命而备受关注,但其运行温度通常高达700—800℃,需 使用昂贵的耐高温材料,这制约了其广泛应用。据最新一期《自然·材料》杂志报道,日本九州大学研 究团队研制出可在300℃中温条件下高效运行的新型SOFC,有望推动低成本、低温SOFC的开发, ...
从长三角到长江经济带——超级“创共体”来了
科技日报· 2025-08-13 10:50
从长三角三省一市的紧密协同,到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携手奋进;从创新共同体的初步探索,到超 级"创共体"的全面崛起……科技创新始终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引擎"。 近日,长三角三省一市颁布《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并于9月1日施行。这是全国首次 以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为主题开展的区域立法,标志着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进入法治化新阶段。与此同 时,长江经济带的联动也在加速。 6月,在南京举行的"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圆桌会议"上,11省市科技部门签署了《长三角—长 江经济带联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协同推进跨区域科技产业创新,开展关键 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创新平台共建、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等,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注入动力。 2023年,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 创新跨区域协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 如今,面对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机遇,长江经济带通过顶层设计和机制建设,合力 追"新"逐"质",提升发展"成 ...
新型蛋白质改造方法成功开发
科技日报· 2025-08-13 09:21
新型蛋白质改造方法 - 成功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蛋白质改造方法 巧妙利用现有通用蛋白质逆折叠AI模型 无需训练专属AI模型即可实现蛋白质高效进化模拟和功能设计 [1] - 蛋白质改造通过调整氨基酸顺序改变蛋白质性能 相较于基因改造更为直接高效 能够快速获得自然界历经百万年进化才可能产生的特性 [1] 技术优势 - 新方法预测准确率达16% 性能比其他常见AI模型提升36%—90% [2] - 在实验验证环节成功改造8种功能各异的蛋白质 包括基因编辑关键工具脱氨酶等 [2] - 相比传统手段效率更高 适用性更广 扩展性更强 [2] 行业影响 - 代表生命科学领域重要趋势 用计算模拟部分替代实验室操作 [2] - 大幅降低AI技术使用门槛 普通实验室无需配备昂贵算力即可享受智能预测便利 [2]
伪科普坑农,网络平台难辞其咎
科技日报· 2025-08-13 09:21
伪农业科普乱象现状 - 短视频平台存在大量伪农业科普视频 包括味精加啤酒增产 量子赋能农作物抗病增产等荒诞内容[1] - 不法分子通过白大褂 农药架和免费指导话术打造虚假专家形象 使用花生膨大粒粒饱等噱头产品精准针对农民丰产需求[1] - 伪科普导致农民认知混淆 可能耽误农时并蒙受经济损失 同时摧毁信任体系 使真正农技人员遭遇冷遇[1] 平台责任与监管缺失 - 平台对专家身份验证把关不严 内容审核不力 导致虚假农技信息广泛传播[2] - 算法推荐的不当应用助推有害信息扩散 平台流量至上原则成为伪专家行骗温床[2] - 互联网监管部门需加强涉农信息日常监管 对问题平台采取约谈处罚等强监管措施[2] 治理措施与解决方案 - 平台需严格专家资质审核 包括学历核验和身份核查 提高内容审核专业化水平[2] - 建立畅通投诉举报渠道 对有害视频采取禁言封号处理 加强监测治理力度[2] - 推动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专业人士入驻平台 为真科普提供流量倾斜 建立权威农资信息查询渠道[2] 行业影响与长远意义 - 有效治理可还农业科普净土 把科学种植技术传播到田间地头[3] - 此举不仅帮助亿万农民群体 更是对国家农业根基的切实守护[3]
“绿色动能”涌动之江大地
科技日报· 2025-08-13 09:21
科技支撑绿色能源发展 - 宁波舟山港梅山低碳码头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累计发电量超4000万千瓦时 绿电消纳率超65% 每年节省用能费500多万元[1] - 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连续并网运行超8年 累计送电超870万千瓦时 度电成本从106元/千瓦时降至1.1元/千瓦时[2] - 浙江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46.4% 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2] 海洋经济创新机制 - "蓝色循环"模式通过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实现海洋塑料废弃物全生命周期追溯 获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3] - 象山县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 建立跨省共建蓝碳生态碳账户 实现"蓝碳+产权+司法"生态补偿交易[4][5] - 丽水市出台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 仙居县实施国内首个县级生物多样性碳汇项目[5] 生态产业化转型实践 - 坛头村通过环境治理将"臭河滩"转变为文化"会客厅" 实现生态美带动产业旺文化兴百姓富[6] - 缙云县将采石遗迹"岩宕"改造为剧场书房展示厅等文化空间 从卖石头转向卖风景[6] - 安吉县打造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 构建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闭环[5][6]
“细胞工厂”高效生产氨基酸衍生物
科技日报· 2025-08-13 09:21
氨基酸衍生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优势 - 氨基酸衍生物具有卓越的抗衰老、保湿、修复和美白功效 在化妆品领域脱颖而出[1] - 谷氨酸衍生物保湿能力突出 能锁住皮肤水分 是保湿面膜和乳液的核心成分[2] - 芳香族氨基酸衍生物自带抗氧化和抗炎属性 对抗紫外线自由基损伤 延缓皮肤衰老 抑制黑色素生成酶活性助力美白[2] - 部分氨基酸衍生物促进皮肤角质层修复 增强皮肤屏障功能[2] 传统生产方式存在的弊端 - 天然提取方法依赖资源量 产量极低且成本高昂 每吨天然原料可能只能提取几克目标物质[3] - 化学合成方法消耗大量化石原料 产生有毒有害废水废气 不环保且可能导致产物残留化学杂质影响安全性[3] - 传统方法生产的氨基酸衍生物稳定性差 不同批次产品功效波动大[3] 合成生物技术的核心优势 - 合成生物技术构建微生物细胞工厂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绿色制造[1][4] - 发酵产率从毫克/升级别提升到克/升级别 实现量级突破 成本大幅下降[6] - 利用玉米等生物质原料生产 不依赖化石资源 反应在常温常压下进行 能耗低且几乎不产生污染物[6] - 封闭发酵系统从源头切断病原体和过敏原风险 通过基因调控减少副产物 产物纯度更高功效更稳定[6] - 能设计全新合成路径 生产自然界中不存在但功效更优异的氨基酸衍生物[6] 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化应用现状 - 麦角硫因已成为各大品牌高端抗衰老线标配 产品标注合成生物来源凸显高品质和科技感[7] - 重组胶原蛋白与人体序列更匹配 无病毒风险 生物相容性好 迅速占领医美面膜和修复精华市场[7] - γ-氨基丁酸 四氢嘧啶 γ-聚谷氨酸等氨基酸衍生物已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实现量产[7] - 合成生物技术驱动的氨基酸衍生物市场处于高速增长期[7] 规模化应用面临的挑战 - 底盘菌株优化难题 天然生产菌株难以改造 大肠杆菌和酵母表达复杂合成路径时代谢负担过重导致生长变慢产物减少甚至死亡[8] - 关键酶性能瓶颈 天然酶底物特异性太强 催化反应慢 作用机制不明 优化酶活性稳定性和表达量难度极大[8] - 实验室到工厂的放大效应 大发酵罐中氧气温度pH值分布不均导致微生物代谢紊乱[8] - 菌株研发需经过设计构建测试学习的反复循环 耗时耗力 发酵后产物纯化步骤复杂 成本占总成本一半以上[9]
气象服务守护雪域绿色产业
科技日报· 2025-08-13 09:21
气象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 - 农业自动气象站实时监测温度、湿度、雨量等农作物生长环境要素[1] - 微型气象站监测田间温湿度、光照强度、降水频率等12项关键指标[2] - 气象数据与青稞播种期、出苗期、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等生长节点相关性为品种适应性研究和生态布局提供科学依据[2] 青稞种质资源研究突破 - 国家种质库保存6000余份青稞种质资源,其中4300余份在试验田进行精准鉴定和评价[2] - 冬青稞高海拔区域培育实验突破海拔3800米以上区域无法实现的限制,开展耐寒亲本鉴定和选择[3] - 气象部门通过模型提前预测晚霜冻风险并采取熏烟防冻措施,保住部分试验田[2] 青稞种植技术优化 - 分期种植试验分析作物生长与气温、降水、日照等相关因子的关联性[3] - 基于精准气象预测将青稞播种期提前10-20天,有效提升热量资源利用效率[3] - 青稞亩均增产5%-8%,林周县实现农业现代化跨越式发展[3] 虫草产业气象服务创新 - 气象部门开展"3162"递进式气象服务和"1231"递进式雷电预报预警服务,实现生效时段递进更新[5] - 在重点虫草采挖区域进行气象预警信息靶向发布,通过地图划圈方式向区域内所有人员手机发送预警[5] - 对地方党政领导开展"叫应"服务,对驻村干部进行"闪信"强制提醒,预警信息翻译成藏语通过微信群发布[5]
【科技日报】《祁连山常见野生动物图谱》出版
科技日报· 2025-08-13 09:01
核心观点 - 《祁连山常见野生动物图谱》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团队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国内首部系统展示祁连山野生动物资源的专业图谱 [1] - 图谱依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历时多年编撰,涵盖396种野生动物,包括鸟类349种、兽类47种 [1] - 图谱兼具学术价值和实用功能,可为科研、林业、观鸟摄影、教育等领域提供支持 [1] 内容概述 图谱内容 - 图谱系统梳理了祁连山区域396种代表性野生动物,其中鸟类349种(21目59科)、兽类47种(5目17科) [1] - 每个物种配备1至3张高清彩色照片,清晰呈现形态特征 [1] - 详细阐释物种的学名、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分布县域及保护等级,形成完整物种信息体系 [1] 应用价值 - 科研工作者:可作为祁连山动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资料 [1] - 林业工作者:可作为野外巡护与监测的实用工具 [1] - 观鸟摄影爱好者:提升野外观察精准度 [1] - 教育从业者:通过丰富图文内容向学生展示祁连山生态密码 [1] 社会意义 - 编者团队希望通过图谱唤起社会各界对祁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科技日报】新型蛋白质改造方法成功开发
科技日报· 2025-08-13 09:01
核心观点 - 科研人员成功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蛋白质改造方法,该方法利用现有通用蛋白质逆折叠AI模型,无需训练专属模型即可实现蛋白质高效进化模拟和功能设计 [1] - 新方法的预测准确率达16%,性能比其他常见AI模型提升36%-90%,并成功改造了8种功能各异的蛋白质 [2] - 该方法相比传统手段效率更高、适用性更广、扩展性更强,大幅降低了AI技术的使用门槛,让更多科学家受益 [2] 技术突破 - 该方法巧妙地利用了现有通用蛋白质逆折叠AI模型,无需训练专属AI模型,即可实现蛋白质高效进化模拟和功能设计 [1] - 开发了AiCEsingle模块,推出了一种新型蛋白质改造方法 [1] - 新方法的预测准确率达16%,性能比其他常见AI模型提升36%-90% [2] 应用成果 - 科研人员用新方法成功改造了8种功能各异的蛋白质,包括基因编辑关键工具脱氨酶等 [2] - 该方法代表着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趋势,即用计算模拟部分替代实验室操作 [2] 行业影响 - 该方法相比传统手段效率更高、适用性更广、扩展性更强 [2] - 大幅降低了AI技术的使用门槛,普通实验室无需配备昂贵算力就能享受智能预测的便利 [2] - 让更多科学家受益,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