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AI+粤语” 科大讯飞携手香港特区立法会突破业界难题
科技日报· 2025-08-09 21:25
产品技术 - 香港特区立法会与科大讯飞联合推出智慧誊录系统"智识听",搭载AI实时字幕功能,支持中英粤混读及声纹识别技术,实现会议直播中文字与视频同轨显示[2] - "智识听"实时字幕准确率达96%,人机结合后提升至99%,发言稿处理时间从8-12分钟缩短至3-4分钟,摘要效率提升10倍[3] - 系统集成多语种混合识别(粤普、中英、粤英)及三语双向互译功能,支持私有化部署与结构化数据管理,可智能区分发言人[4] 研发突破 - 项目团队构建2.5亿汉字中英文对照语料库及20万高频粤语词汇库,攻克多语种翻译识别难题[3] - 公司设计多语种通用音素体系,解决小语种训练数据稀缺问题,显著提升语音系统性能[5] - 研发多源知识增强的可信文本生成技术,提升专有词汇及领域知识引用准确率[5] 行业地位 - 科大讯飞牵头"多语种智能语音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构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4] - 公司自2014年起研究小语种智能语音技术,与北外、上外等高校合作积累资源[4] - 多语种技术已支持69个语种,为华为、比亚迪等企业的1.2亿台设备提供语音交互支持[5] 市场应用 - "智识听"在香港"AI+Power 2025"活动获评"年度AI项目大奖",未来将推出繁体字幕生成、一键会议概要功能[3] - 公司以香港为"桥头堡"推动AI技术出海,助力"中国智造"国际化[5] - 大模型技术将提升语音识别、合成及翻译效果,拓展多模态交互场景[5]
量子玻尔兹曼机及开源编程套件在京发布
科技日报· 2025-08-09 19:44
大会概况 - 2025朝阳区科技创新大会暨人工智能生态建设大会于8月7日在北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举办 [1] - 大会由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主办 中关村科技园区朝阳园管理委员会和北京朝阳国际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办 [1] 公司动态 - 北京玻色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在会上发布自研的量子玻尔兹曼机(QBM)及开源编程套件(KPP) [1] - 公司创始人COO马寅发表"量子玻尔兹曼机开启AI制药新范式"主题演讲 [1] - QBM和KPP是公司在"量子计算+AI"领域实现专用量子计算实用化突破的关键成果 [1] - AI制药被定位为QBM技术的首个爆款应用场景 [1] 技术突破 - 量子玻尔兹曼机(QBM)标志着公司在量子计算实用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1] - 开源编程套件(KPP)为开发者提供了量子计算编程工具 [1] 行业趋势 - 大会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引擎 推动全域全场景AI创新应用 [1] - 重点构建涵盖算力资源 数据集 模型 技术平台 开源社区 应用场景和产业园区的完整AI产业生态链 [1] - 朝阳区计划建设成为AI创新应用之城 [1]
浪潮信息“元脑SD200”超节点实现单机内运行超万亿参数大模型
科技日报· 2025-08-09 18:21
产品发布 - 公司发布面向万亿参数大模型的超节点AI服务器"元脑SD200",基于多主机低延迟内存语义通信架构,支持64路本土GPU芯片[2] - "元脑SD200"可实现单机内运行超万亿参数大模型,支持多个领先大模型机内同时运行及多智能体实时协作与按需调用,已实现商用[2] - 超节点通过GPU互联技术将多台服务器、多张算力芯片卡整合为规模更大、算力更强的整体算力单元,突破传统算力部署边界[2] 技术特点 - 超节点通过优化节点内互联技术、液冷散热等手段提升集群整体能效、通信带宽与空间利用效率[2] - 产品基于开放总线交换技术构建,解决万亿大模型对超大显存空间和超低通信延时的核心需求[3] - 通过智能总线管理和开放的预填充—解码(PD)分离推理框架实现软硬件深度协同,智能化管理复杂AI计算任务[3] 性能表现 - SD200超节点满机运行DeepSeek R1全参模型推理性能超线性提升比为3.7倍[4] - 满机运行Kimi K2全参模型推理性能超线性提升比为1.7倍[4] - 公司通过软硬协同系统创新突破芯片性能边界,在大模型场景中展示出优异性能表现[4] 行业背景 - 混合专家模型驱动大模型参数规模持续扩展,国内外前沿大模型参数量快速突破万亿规模[3] - 模型参数量增加和序列长度增加导致键值缓存激增,需要智能计算系统具有超大显存空间[3] - 智能体AI开启多模型协作新范式,推理过程需要生成比传统模型多近百倍的数据词元[3] 产业影响 - 公司通过开放系统架构创新为开源大模型的规模化落地和应用创新提供关键支撑[4] - 超节点搭建带动高速连接器、高速线缆、板材等上下游相关技术创新和应用[4] - 推动形成更好的产业生态,提高生态竞争力[4]
欧亚大陆古化石研究揭示—— 风媒传播助植物通过环境剧变“大考”
科技日报· 2025-08-09 10:33
植物扩散策略研究 - 研究聚焦早渐新世(3390万-2780万年前)欧亚大陆植物种子和果实的风媒传播机制,揭示气候剧变下的适应性特征[1] - 中国科学院团队分析14个化石点数据,重点比较中国云南吕合与捷克昆德拉蒂察两地植物群扩散模式[1][3] 风媒传播主导性 - 两地化石点数据显示风力传播为种子扩散最主要方式,占比与现代同纬度地区接近[4] - 槭属、梣属等植物演化出绕长轴自旋结构,臭椿属发展出双轴旋转模式,显著提升风力传播效率[4] 环境压力下的趋同进化 - 早渐新世气候骤冷促使亚热带常绿林向温带落叶林转型,风媒植物凭借扩散优势在新生态位中占据主导[5][6] - 动物传播类群因依赖特定动物活动,在气候剧变中传播受限,多仅存叶化石记录[6] 跨区域生态相似性 - 研究证实欧亚大陆东西部植物群在应对气候挑战时采用相似风媒策略,反映自然选择的一致性[6] - 现代落叶阔叶林常见物种(如梣属、鹅耳枥属)在化石记录中已显现风媒适应性特征[4][6]
数十亿海星为何集体融化了
科技日报· 2025-08-09 09:34
海星消融病的影响 - 自2013年以来数十亿海星因神秘疾病逐渐解体死亡[2] - 疾病迅速席卷从墨西哥到阿拉斯加的北美洲太平洋沿岸[2] - 海星数量锐减导致其天敌海胆数量激增[2] - 海胆过度啃食导致海藻林荒芜影响依赖海藻林的海洋生物栖息地[2] - 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濒临崩溃边缘[2] 病因研究突破 - 科学家开展长达十余年调查最终取得突破性进展[3] - 利用野生和圈养向日葵海星进行7项对照暴露实验[3] - 发现非病毒病原体与海星消融病有关[3] - 通过基因测序技术鉴定出致病细菌"Vibrio pectenicida"[3] 未来研究方向 - 研究成果为近海生态系统修复提供新思路[3] - 将开发针对该疾病的检测方法用于监测野生种群疾病暴发[3] - 计划重建被破坏的海洋生态系统[3]
人类、动物与AI:跨越物种的意识探索
科技日报· 2025-08-09 09:04
意识检测技术发展 - 2005年开创通过语言指令激发脑部反应的新型意识检测方法 已应用于数百名无意识反应患者 [1] - 脑成像技术观测大脑对语言指令反应 2024年研究显示仅38%有意识迹象患者可通过测试 [2] - 不要求患者主动配合的第三层检测方法 2017年研究显示4名无行为反应患者对正常语言有脑部处理迹象 [2] - 第四层检测使用经颅磁刺激结合脑电图 提出"扰动复杂性指数"(PCI) 用于评估潜在意识及胎儿意识发展 [3] 动物意识研究进展 - 研究者将PCI应用于老鼠 发现其脑活动复杂度与人类类似 [4] - 章鱼实验显示其能感知痛苦并具备记忆和主动回避能力 [4] - 2023年科学家声明指出哺乳动物和鸟类具备意识 爬行动物等可能拥有某种形式意识 [4] AI意识研究现状 - 大型语言模型能回答意识相关问题 但语言表达不能证明意识存在 [5] - 整合信息理论认为当前AI结构无法支撑意识 未来新型架构可能具备条件 [5] - 尚无公认AI意识检测标准 有团队尝试仿照人类神经基础制定评估清单 [6] - 另一种方案通过排除意识相关训练数据测试AI主观体验 但实施难度大 [6] 通用意识检测方法探索 - 研究者提出"迭代验证"策略 从健康成年人逐步推广至AI系统 [7] - 计划整理不同检测方法在人类障碍患者中的表现 进行统一比较评估 [7] - 跨机构协调实施成本高 拓展至无语言或无大脑系统挑战更大 [7] - AI系统与生物意识相似度排序是待解决科学问题 [8]
中国移动公布2025年中期业绩
科技日报· 2025-08-08 20:16
经营业绩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运收入5438亿元,其中通信服务收入4670亿元,同比增长0.7% [1] - 股东应占利润842亿元,同比增长5.0% [1] - EBITDA率达到34.2%,提升0.9个百分点 [1] 收入结构 - 数字化转型收入1569亿元,同比增长6.6%,占通信服务收入比重提升至33.6% [1] - 家庭、政企和新兴市场业务(HBN)收入占比达47.6%,同比提高2.6% [1] - 政企市场收入1182亿元,同比增长5.6% [1] - 新兴市场收入291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国际业务收入增长18.4%,数字内容收入149亿元 [1] 细分业务表现 - 移动云收入561亿元,同比增长11.3% [1] - 5G专网收入61亿元,同比增长57.8% [1] - 车联网、视联网、低空经济、数联网等加快布局拓展 [1] 新基建与科技创新 - 累计开通5G基站超259万个,建成首个6G小规模试验网 [2] - 可调度智算规模达61.3 EFLOPS,其中自建智算规模33.3 EFLOPS [2] - "九天"通专大模型矩阵升级到3.0,布局超50款行业大模型 [2] - 有效专利总量超1.8万件,牵头5G-A、6G国际标准立项数量居运营商前列 [2]
科技新观察|海洋经济:下一个10万亿有多远
科技日报· 2025-08-08 17:13
海洋经济规模与政策支持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1]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出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等顶层设计 [1] - 海洋经济被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方向 新一轮政策红利加速聚集 [1] 区域发展与产业创新 - 浙江舟山LHD海洋潮流能发电项目将发电成本降低40% 实现大功率发电并网技术突破 [1] - 上海2024年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达2167亿元 全球最大甲醇双燃料船用主机交付使用 [2] - 北京发布国内首款海洋大模型"瀚海智语" AI技术深度赋能海况预报 深海养殖等领域 [2] -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拥有全球首艘自主航行科考船"珠海云"等多项全球首个项目 [4] 技术与产业突破 - 中国船舶工业高端订单暴涨571% LNG运输船 豪华邮轮国产化率突破60% [3] - 一季度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同比激增416% 深远海漂浮式风电技术抢占制高点 [3] - 海洋新兴产业2024年增加值同比增长72% 海洋制造业增加值32万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超三成 [6] - 广东近5年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168% 累计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突破281项关键技术 [5] 区域经济布局 - 南部海洋经济圈以广东为核心 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基因库 深海可燃冰开采等未来产业 [3] - 东部海洋经济圈以上海为引擎 聚焦船舶制造 航运服务 海洋旅游三大支柱产业 [3] - 北部海洋经济圈以山东为标杆 国家级海洋牧场数量占全国38% 深水钻井平台交付量占全国近八成 [3] 科技创新驱动 - 中央提出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7] - 辽宁将海洋领域研发经费投入占比提升至18% 实施"揭榜挂帅"技术攻关 [8] - 深圳规划围绕海洋高端装备 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8] 产业转型案例 - 智能化养殖技术推动海洋渔业从近海捕捞转向深远海养殖 [6] - 传统港口转型为无人化 智能化 绿色化的智慧港口 [6] - 海洋船舶通过LNG动力 氢燃料电池推进系统实现绿色转型 [6]
“好材料”重塑家居生活体验
科技日报· 2025-08-08 17:13
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在旧房改造中的应用 - 硅藻无机干粉壁材采用纯无机材料配方 从源头杜绝甲醛等挥发性有害物质释放 其多孔结构可吸附甲醛并调节室内湿度至40%-60% [2] - 新型抗菌涂料添加银离子等成分 实现超99%抗菌率(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超99%抗病毒率(甲型流感病毒H3N2)以及超90%甲醛净化率 [3] - 发泡陶瓷材料以固体废物为原料经1200摄氏度高温烧结 具备A1级防火性能 导热系数低至0.08W/(m·K) 使冬季室内温度提升约30% [8] 智能玻璃技术革新 - 电致变色智能玻璃透光率可在2%-65%间动态调节 隔绝99%以上紫外线 智能红外调控功能减少40%以上空调能耗 [4] - 碲化镉发电玻璃通过真空高温镀膜工艺将光电材料附于玻璃表面 兼具采光与发电功能 具有更佳温度系数和弱光发电优势 [5][6] 装配式建材提升改造效率 - 鲁班万能板以石膏为基材 厚度约120毫米 隔声量达50分贝 采用工厂化生产与装配式施工实现快速焕新 [7] - 采暖板集成石墨烯面状发热材料 安装厚度不足20毫米 启动后3-5分钟即可同步升温 支持智能温控和远程控制 [7] 材料科学推动行业升级 - 环保健康壁材有效解决传统材料释放甲醛和TVOC等有害气体问题 为旧房改造提供健康屏障 [2] - 新型建筑材料通过科技赋能重塑居住体验 成为实现"好房子"品质升级的重要根基 [1]
我研究团队揭示西北干旱区东西部干湿变化分异的深层机制
科技日报· 2025-08-08 09:39
由于东中亚干旱半干旱区中全新世与现代暖期的气候类型格局相似,针对西北地区"变暖变湿"现 象,团队进一步模拟了末次冰期最冷期(约2.6万—1.9万年前)以来整个东亚—中亚干旱区的湖泊水循 环,发现其东西两侧水资源演变模式迥异:东侧湖泊水位上升,西侧下降。这一差异主要源于季风与西 风环流带来的水汽输送差异,以及湖泊蒸发效应的不同。 "该研究揭示了西北干旱区东西部干湿分异的核心机制,特别是明确了ENSO的关键作用。"李育教 授表示,"这一发现为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水资源演变及预测未来趋势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随着 未来西风环流摆动幅度增大,我国西北可能延续暖湿化趋势,但东中亚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类型格局将 保持相对稳定。"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演变呈现显著区域差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 部逐步"暖湿化",而东部黄河上游区域却持续"干旱化"。系统阐明这种干湿分异的机理,对保障区域生 态安全至关重要。 李育教授团队深耕祁连山地区,建立了祁连山及周边内流区湖泊演化研究网络。基于连续的湖泊和 风成沉积剖面分析,团队精确刻画了该区域全新世的干湿演变:晚冰期(约1.4万—1.17万年前)至早全 新世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