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凤凰网财经
icon
搜索文档
震撼!人民日报社的这本杂志,藏着多少全球人物的秘密?
凤凰网财经· 2025-08-10 20:43
核心观点 - 在AI失业潮背景下,深度阅读是破局人生的关键途径 [1][2] - 《环球人物》作为中国人物报道标杆媒体,19年来专注提升读者思维高度 [3][5] - 杂志通过全球视野和深度内容,为不同人群提供认知升级方案 [7][11][16] 内容定位 - 商业精英:解析马斯克"第一性原理"、董明珠危机管理、任正非战略哲学等案例 [8] - 精神成长:涵盖95后女铁骑、轮椅女孩张琪慧等励志人物故事 [12][75] - 青少年教育:结合《山海经》《徐霞客游记》等传统文化进行人文启蒙 [17] 内容特色 - 每期10+位时代人物深度对话,揭示商业成败底层逻辑 [9] - 封面故事聚焦热点人物如郑钦文、林徽因、马斯克等 [24][26][28][30] - 设置科技商业、文化思想、影视娱乐等10+栏目,覆盖多领域 [37][96][97][99] 采编优势 - 依托人民日报全球网络,150+驻外记者提供独家报道 [41] - 专访对象包括10余位诺奖得主、30+两院院士、近百位世界500强CEO [43] - 创刊以来3次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入选"中国百强报刊" [41] 用户价值 - 全年48期内容帮助建立思想坐标系,提升判断力 [47][118] - 涵盖政界、财经、社会、文化领域,解答普通人关心的就业、教育等问题 [65][66][67] - 通过历史专栏如"古代女子升迁记",挖掘商业史中被忽视的女性力量 [99][101][102] 订阅信息 - 全年定价480元,限时优惠价360元(日均0.99元) [53][55] - 每月两期直送到家,前200名赠4本精选期刊 [53][134] - 采用锁线平铺设计+轻量铜版纸,适合移动阅读 [127][128]
医药大佬蒲忠杰财富缩水,乐普医疗押注“医美”是出路吗?
凤凰网财经· 2025-08-10 20:43
核心观点 - 乐普医疗近期通过子公司乐普健糖获得注射用重组A型肉毒毒素临床试验批准,标志着公司在皮肤科领域研发实力增强,并加速向医美赛道转型 [3] - 公司作为心血管领域龙头企业,近年业绩持续下滑,2023年营收同比下降24.78%,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42.91%,2024年一季度延续下滑趋势 [18][20][21] - 实际控制人蒲忠杰财富从2020年139.3亿元缩水至2024年67.8亿元,2025年未登上新财富500创富榜 [14][17] - 公司通过人事调整(董事长女儿蒲绯接任总经理)和战略转型(重点布局医美产品线)应对业绩压力 [26][28] 业务发展 - 医美领域布局:已形成"童颜针-玻尿酸-肉毒素"三大产品线,其中聚乳酸面部填充剂(童颜针)于2024年6月获批,为国产第五款同类产品 [28][29] - 历史并购策略:2008-2021年完成54次并购,通过收购卫金帆医学、北京思达等企业拓展心血管全产业链 [13] - 分拆上市动作:2022年分拆乐普生物(创新药)和心泰医疗(结构性心脏病)在港交所上市,2023年拟分拆秉琨医疗至创业板 [13] 财务表现 - 营收变化:2022年营收106.09亿元(同比-0.47%),2023年降至79.8亿元(同比-24.78%),2024年一季度同比再降9.67% [18][20][21] - 利润下滑:2023年归母净利润12.58亿元(同比-42.91%),2024年一季度3.79亿元(同比-21.44%),商誉减值影响显著(2024年计提2.51亿元) [20][21] - 集采冲击:冠脉支架价格从8400元降至645元(降幅92.32%),氯吡格雷等核心药品在集采中弃标 [19][20] 公司治理 - 实控人背景:蒲忠杰与妻子张月娥为医药圈知名夫妻档,通过技术出资获得乐普医疗30%股权(初始作价378万元) [5][8] - 管理层变动:2024年9月总经理张志斌、副总郑国锐辞职,由蒲忠杰女儿蒲绯接任总经理,其主导营销体系改革并裁员1409人 [25][26][27] - 监管问题:2024年因募集资金使用违规等问题收到深交所监管函和北京证监局责令改正决定 [23][24] 行业竞争 - 医美赛道挑战:当前无成熟品种形成稳定现金流,需建立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以应对华熙生物等现有竞争者 [29] - 子公司表现:乐普生物连续亏损,心泰医疗2024年净利润2.46亿元但营收仅4.66亿元,对集团贡献有限 [22]
月薪两万吃不起的百果园,去年关店近千家
凤凰网财经· 2025-08-10 20:43
公司舆情与品牌形象 - 董事长余惠勇公开表示“不会迎合消费者”并强调“教育消费者成熟”,相关话题引发社交媒体热议并登上微博热搜[1] - 网络舆论呈现负面倾向,消费者批评公司态度傲慢,并将公司与钟薛高类比[2][3][4] 产品质量与运营问题 - 2024年315期间湖北经视报道武汉门店存在将腐烂水果制作果切、隔夜水果贴新鲜标签售卖、随意升级车厘子等级等问题[10] - 员工缺乏《食品健康许可证》却在操作间处理即食水果[11] - 2022年有科普博主曝光门店存在售卖隔夜果切和变质水果问题,公司致歉并停业整顿涉事加盟店[12] - 社交媒体多次出现消费者投诉,包括发霉荔枝[13]、变质橘子[14]、果切中含塑料碎片[18][20]以及高价购买到腐烂桃子[21] 财务表现与经营数据 - 2024年公司收入102.73亿元,同比下降9.8%,除所得税前亏损3.91亿元[26] - 截至2024年底零售门店总数5127家,同比净减少966家,相当于日均关店2.6家[28] - 付费会员数量降至85.4万人,较2023年减少31.7万人,降幅达27.1%[30] - 公司股价表现低迷,市值从上市首日的94.74亿港元跌至26.94亿港元,跌幅71.5%[32] 战略调整与市场定位 - 2024年财报中24次提及“性价比”,显示战略从“好吃”转向“高品质与高性价比”[24] - 自2023年8月起每月推出1-2款高性价比果品进行促销,实际采取降价策略[25] - 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社区团购、本地生鲜连锁和超市均以新鲜度和价格优势形成挑战[32] 股东结构与资本动向 - 2024年起股东频繁减持,常务副总裁持股比例从7.43%降至4.05%[32] - 天图投资董事长王永华通过7次减持累计套现3788.64万港元[32]
美联储副主席鲍曼表态:仍支持年内三降息,9月就开跑
凤凰网财经· 2025-08-10 20:43
美联储政策立场 - 美联储监管副主席鲍曼支持年内进行三次降息,这一立场因近期疲弱的劳动力市场数据得到强化[1] - 鲍曼呼吁在9月会议上开始降息,以避免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恶化并减少未来大幅政策调整的可能性[2] - 鲍曼认为关税推动的物价上涨不会持续推高通胀,物价稳定上行风险减弱,基础通胀正持续向2%目标回落[4] 美联储利率决策动态 - 美联储连续第五次会议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4.25%至4.50%不变,鲍曼和理事沃勒投反对票,主张降息25个基点[1] - 鲍曼与沃勒的立场可能获得更多委员支持,近期多位联储官员对非农数据表示担忧[4] - 美国7月非农部门新增就业7.3万低于预期,5月和6月数据被大幅下修,失业率从4.1%升至4.2%[4] 社区银行监管改革 - 鲍曼将于10月9日主持社区银行会议,探讨资本框架潜在改革,关注社区银行在竞争中的劣势及市场份额流失问题[4] - 鲍曼计划重塑社区银行监管体系,避免将大型银行资本要求套用于社区银行,可能调整"社区银行杠杆率"框架[5] - 鲍曼强调社区银行是金融体系基石,但长期被忽视,需加强对行业和消费者关切的关注[4]
伯朗特机器人老总提议给自己发200万月薪,被投资人“手撕”
凤凰网财经· 2025-08-10 20:43
公司治理争议 - 伯朗特机器人董事会未通过《关于总经理固定月工资200万元的议案》,该议案提议自2025年8月起总经理月薪200万元,最终1票同意、4票反对 [4] - 投资方君岚投资发布公开信,指责创始人尹荣造通过制度设计掏空公司,包括提出"未来十年公司全部净利润减去一块钱后的所有资金作为个人奖金"的提案 [6][9] - 尹荣造修改公司章程,规定董事必须从在职人员中产生,被投资人视为剥夺股东权益 [9] - 君岚投资呼吁股东在临时股东大会上表决修改公司章程、恢复治理结构的议案 [9] 公司财务表现 - 伯朗特机器人2020年营收4.47亿元、净利润7383万元,到2023年营收降至2.01亿元、亏损1.25亿元 [11] - 2024年营收回升至3.31亿元,但仍亏损3737万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740万元 [11] - 公司解释高薪提案是为激励总经理消除审计报告负面影响、实现扭亏为盈 [10] 股权结构 - 尹荣造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21.65%,通过荣造一号基金持股17.55% [13] - 君岚投资为第十大股东持股1.54% [13] - 荣造一号基金已完成清算,投票权回归原始出资人 [14] 公司历史 - 伯朗特机器人成立于2008年,2014年挂牌新三板,2023年被终止挂牌 [3][10] - 曾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东省机器人骨干企业等资质 [9] - 2021-2022年连续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10]
大地财险再领近500万罚单:5万件投诉冲击服务底线
凤凰网财经· 2025-08-10 20:43
大地财险合规问题与经营风险 核心观点 - 大地财险因多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监管机构处以高额罚款,合规管理存在系统性漏洞 [2][3] - 公司2024年累计收到54张罚单,罚没金额约900万元,违规行为覆盖财险业务全流程 [4] - 消费者投诉量从2023年3.47万件增至2024年5.03万件,增幅45%,车险理赔成为矛盾焦点 [9][11] - 风险综合评级从BBB降至BB,公司治理评估为C级,反映风险管控能力持续弱化 [11][13] 罚单风暴与合规失守 - 2024年8月因条款费率违规、数据不准确等问题被罚473万元,19名责任人累计罚款115万元 [3] - 分支机构罚单密集:甘肃分公司罚62.7万元,长春支公司罚45万/18万元,广东分公司罚40.5万元 [6] - 2025年1-7月多地分支机构因利益输送、费率违规等被罚,浙江分公司罚22万元 [5][7] 消费者投诉与评级下调 - 2024年车险投诉占比升至78%,理赔投诉占比达69%,监管转办投诉4540件显示内部处理机制失效 [9][11] - 风险评级下滑至BB,偿付能力充足率虽达标但业务可持续性受质疑 [11] - 公司治理评估C级(70-80分区间),暴露合法合规与治理机制问题 [13] 公司背景与经营数据 - 成立于2003年,注册资本151亿元,分支机构超2100家,2024年保险业务收入512.9亿元,净利润4.59亿元 [13] - 业务规模位列全国财险业第六,但市场份额可能因品牌信任流失被蚕食 [14]
李敖参观故宫,见一文物,立刻为自己曾说过的话深感忏悔…
凤凰网财经· 2025-08-09 20:39
故宫的文化价值与吸引力 - 北京故宫珍藏的国之重宝如《韩熙载夜宴图》具有极高文化影响力 能改变公众人物观点 [2] - 故宫藏品横跨8000年中华文明史 涵盖皇室奇闻和宫廷密辛 是活的历史见证 [10][18] - 朱红宫墙与琉璃瓦等建筑元素构成东方美学典范 提升审美品位 [12][13] - 龙袍、凤冠等文物被视为独特"奢侈品" 拓宽参观者眼界与格局 [15][16] - 故宫是帝王史浓缩载体 康熙雍正等历史人物故事可培养青少年历史兴趣 [19] 明星与公众的故宫情结 - 王菲带女儿参观故宫超50次 郭晶晶孙俪等明星家庭为常客 [6][7] - 耶鲁牛津教授评价故宫为"活文物城"和"美学宝典" 具全球文化认同 [9] - 亲子游览成为趋势 父母普遍希望带孩子体验故宫文化 [3] 《百年大典·中国国宝珍邮典藏大全》核心卖点 产品概况 - 全国限量5000套 含100枚国宝邮票 分六大篇章24组 [22][30] - 重2.75公斤 含手工盖印19枚故宫主题印章典藏册《奉旨打卡》 [54][172] - 中国邮政官方发行 配有收藏证书 防伪技术含荧光效果 [45][47][201] 珍邮收录亮点 - 稀缺邮票:1953年《北京故宫角楼》单枚市价破百元 [37][39][105] - 首枚故宫个性化专用邮票 主票采用"宫"字徽标 [96][98] - 《故宫博物院(二)》小型张为首创 含"600"荧光暗记 [71][73][87][89] - 十大传世名画系列邮票如《千里江山图》仅展出4次 收藏潜力显著 [117][128] 文化及收藏价值 - 献礼故宫建院100周年 覆盖70年邮票发行史 时间跨度空前 [25][61][63] - 收录180万件馆藏文物主题邮票 如景泰蓝等非遗代表作 [69][155] - 采用特殊印刷工艺 如《凤文物》套票首次运用6种不同工艺 [157][159] 市场反馈与稀缺性 - 故宫相关邮票拍卖价超千元 如龙文物邮票 [69] - 《故宫博物院》特种邮票曾引发抢购 《清明上河图》创四项第一 [115][121] - 流通量极少 部分邮票电商平台售价高昂 [92][111]
华熙生物前高管45万字手撕“玻尿酸女王”,“财务造假”内幕曝光
凤凰网财经· 2025-08-09 20:39
核心观点 - 华熙生物控股股东华熙昕宇被前高管李某指控财务造假,包括隐瞒代持锦州银行股份、欺诈发债及虚增收入等问题 [1][2] - 举报人李某提供华熙昕宇2014-2018年财务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多项财务数据异常暴增后又大幅回落,质疑通过税务筹划虚增成本 [4][9][10][11] - 华熙生物回应称李某曾因职务侵占被报案,且2019年IPO时已核查过相关举报内容不实 [2][22][23] 财务数据异常 - 2017年上半年华熙昕宇营收从2016年25万暴增至2.78亿,营业成本增至2.19亿,销售费用从8.7万增至6225万,管理费用从993万增至9643万 [9] - 2017年报数据却显示营收回落至303万,营业成本312万,销售费用209万,上半年营收是全年91倍,营业成本是70倍 [10][11] - 举报人称异常数据与减持金隅股份获利3.83亿元有关,通过税务筹划将部分获利转化为成本避税 [11][13] 公司回应与监管情况 - 华熙生物解释2017年数据波动因下半年终止执行部分协议,冲回原确认成本费用 [14] - 2020年证监局对华熙昕宇出具警示函,指出2017年发债时成本费用披露不准确 [24] - 审计行业人士认为这种财务数据大起大落不正常,但金融律师表示特殊情况下可能发生 [15] 举报人背景与纠纷 - 李某自称2014年入职华熙生物任投资者关系负责人,年薪超百万 [18][19] - 华熙生物称李某2018年通过第三方公司骗取券商900万元,涉职务侵占 [2][19] - 李某出示无犯罪记录证明和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称被诬告 [21] 公司内部治理问题 - 近四年第四次陷入员工纠纷,包括2022年前员工举报强制低价回收股票、创始人分红权纠纷等 [29] - 2024年夸迪前运营总监控诉职场霸凌,公司回应称个别人员作风问题 [30][31] - 2024年公司营收下降11.6%至53.71亿元,净利润暴跌70.6%至1.74亿元 [31]
316亿,又一个汽车巨头被卖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8-09 20:39
塔塔汽车收购依维柯交易分析 - 塔塔汽车以38亿欧元全现金收购依维柯(不含军工业务),交易预计2026年上半年完成,每股收购价14.1欧元 [5] - 依维柯国防车辆公司(IDV)由意大利莱昂纳多以17亿欧元单独收购,剥离后塔塔再行收购依维柯主体 [5] - 交易核心逻辑为互补:塔塔获取欧洲技术品牌与渠道(依维柯占欧洲重卡14%份额),依维柯接入印度低成本制造与新兴市场通路 [6][7] 塔塔战略整合计划 - 分阶段实施"拆弹-补位-换引擎"策略:承诺两年不裁员/关厂以稳定欧洲工会,利用印度非洲基地对接依维柯渠道形成"南亚成本+欧系品牌"组合 [7] - 目标三年内通过整合FPT发动机技术与氢燃料/纯电平台,将整车成本再降20%,构建多能源模块化方案输出新兴市场 [7] - 收购完成后商用车板块将退市独立运营,年销54万辆/营收220亿欧元,直接对标戴姆勒、沃尔沃等全球第一梯队 [8] 塔塔集团发展历程 - 1868年创始于贸易,通过纺织(1897年皇后纺织厂)、钢铁(1907年塔塔钢铁)奠定基础,1991年后聚焦汽车/电信/IT等高增长领域 [9][10] - 三次标志性杠杆收购:2000年3.89亿美元收购英国Tetley茶叶(贷款利率3.5%)、2007年113亿美元收购Corus钢铁(自有资金仅40亿)、2008年23亿美元抄底捷豹路虎(三年利润达18亿美元) [11] - 当前年营收超1300亿美元,3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近3000亿美元,业务覆盖汽车/钢铁/5G/消费电子等多领域 [12] 全球并购市场趋势 - 2025年全球并购规模达2.6万亿美元,交易数量降16%但总值增28%,受美国超百亿美元大额交易驱动(如联合太平洋850亿美元收购Norfolk Southern) [13] - 六大驱动因素:1) 美元利率从5%降至2%降低融资成本;2) 企业估值较2021年高点回落20%-30%(EV/EBITDA倍数降2.1倍);3) 供应链再全球化推动"China+1"布局 [14] - 其他因素包括技术缺口(药企研发回报率仅1.2%)、主权基金/PE资金过剩(存量资本14.8万亿美元)、政策错峰创造交易避风港 [15][16]
京东、美团、盒马,集体杀入硬折扣赛道
凤凰网财经· 2025-08-09 20:39
硬折扣赛道竞争格局 - 京东计划8月在江苏宿迁、河北涿州开设5家折扣超市,首家涿州门店面积达5000平方米[3] - 美团旗下"快乐猴"超市8月底杭州首店开业,2025年计划扩张至10家,长期目标1000家门店[3] - 盒马NB已开设近300家门店,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4] - 物美首批6家"物美超值"门店7月在北京开业,年底计划扩张至25家[6] 行业增长驱动因素 - 2024年全球折扣产品增量销售额增长61.1亿美元,折扣零售渠道增速达8.2%[6] - 中国硬折扣市场处于快速发展期,高性价比需求催生业态扩张[6] - 消费者对"低价+品质"双重需求成为核心驱动力,仅低价无品质将沦为噱头[5] 商业模式创新 - SKU大幅精简:物美超值SKU约1300个(传统大卖场的15%),盒马NB SKU控制在1000-1200个[7] - 自有品牌占比突出:物美超值自有品牌占比超60%,盒马NB优选占比达35%[7] - 价格优势显著:盒马NB通过供应链优化使商品价格低于市场15%-20%[7] 区域化竞争策略 - 各品牌聚焦大本营市场:盒马NB深耕华东,物美超值布局京津冀,美团/京东首选业务密集城市[8] - 供应链能力决定成败,企业需在熟悉区域建立比较优势后再扩张[8] 行业挑战与趋势 - 历史教训:比宜德因运营体系跟不上扩张速度导致2023年经营失败[9] - 差异化竞争关键:需在保证性价比同时提供独特产品,避免同质化[10] - 未来格局预测:多元化竞争为主,单一价格优势不可持续,需构建独特竞争力[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