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搜索文档
从厦大火炬创业营看厦门高新投的长期主义坚持
36氪· 2025-06-19 07:58
厦大火炬创业营概述 - 2025年厦大火炬创业营招募通道开启 聚焦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传感智能、生物医药医疗、电子信息六大硬科技领域 [1] - 创业营由厦门高新投与厦门大学联合发起 面向全国早中期硬科技项目 已发掘特仪科技、国科信息等标杆项目 [2] - 配套10亿元厦门火炬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构筑从概念验证到规模量产的完整资金矩阵 [2] 资源与模式创新 - 完善"产学研用金"五维联动 整合火炬高新区、厦门大学、上市公司及专业媒体资源 [2] - 延续"1万元奖学金+500-1000万元直接投资"机制 新增10亿元规模转化基金覆盖全周期需求 [7] - 引入六大行业领域上市公司担任赛道导师 解决市场渠道、供应链协同等实际问题 [7] 课程体系设计 - 采用"封闭式实战培训+投资评估辅导"模式 提供财务、税务、法务等全方位培训 [10] - 课程直击技术型创始人短板 包括商业计划书撰写、股权融资节奏把控、知识产权攻防策略等 [10] - 邀请已投上市公司创始人分享"矩阵式组织架构设计"等前沿管理理念 [10] 项目成长案例 - 微龛半导体通过创业营优化客户关系管理机制 建立需求反馈渠道 实现战略级合作签约 [11] - 元能科技在创业营帮助下优化研发与市场策略 两年后获高新投追加投资 成长为细分领域前沿企业 [12] 投资理念与成果 - 厦门高新投坚持12年"投小、投早、投硬科技"策略 累计投资52个项目 12个完全退出 4个部分退出 [16] - 构建"载体支持+政策对接+后续融资"立体化服务体系 为生产制造型项目提供低成本园区载体 [16] - 通过"白名单"机制对接银行信用贷款 提供多维度资金支持 [16] 入选标准与权益 - 聚焦新材料、先进制造等科技前沿领域 面向种子轮至A轮阶段项目 [25][27] - 提供全程免费培训及奖学金支持 包括资本对接、宣传推广、生态赋能等权益 [28] - 优秀项目可获得500-1000万元直接投资 高校科研项目可获得50-1500万元多阶段资金支持 [28]
中科院团队创业,全球首款RISC-V DSP芯片再获数千万融资|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06-19 07:58
公司融资与背景 - 公司完成Pre-B+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华金资本 麦格米特等 资金将用于新产品推广和客户开拓 [1] - 累计融资数亿元 历史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 九合创投 比亚迪 创维投资等知名机构 [1] - 创始团队来自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9年公司化运营 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 技术路线与行业地位 - 全球首家采用RISC-V架构研发并量产DSP芯片的企业 从内核到算法均为自主研发 [1][4] - 当前DSP市场由美国TI ADI主导 国内企业处于起步阶段 [2] - RISC-V架构解决了自主知识产权和应用生态问题 相比X86 ARM架构更具开放性 [2] 产品与市场应用 - Haawking-HX2000系列是全球首款基于RISC-V的DSP芯片 覆盖车规级 高性能 主流和高性价比产品线 [4] - 产品已进入国内头部车企供应链 年均供货量近千万片 [4][5] - 应用领域包括工业控制 电机驱动 光伏储能 新能源汽车 消费电子等 [4] - 已推出配套开发工具Haawking IDE和HXLink仿真器 实现大规模商用 [5] 技术优势 - 针对不同场景提取专用DSP指令 形成定制化RISC-V DSP指令集 [5] - 芯片体系结构优化 同主频下性能更好 算力更强 [5] - 建立丰富算法库 为工程师开发提供支持 [5] 团队与研发 - 创始人李任伟为中科院博士 曾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 [7] - 团队来自中科院 海思 恩智浦等知名机构 平均经验超10年 [7] - 公司总人数近100人 研发人员占比超60% 累计研发投入数亿元 [7] 行业机遇与挑战 - 关税政策变动加速国产化进程 带来发展机遇 [7] - 关键挑战在于RISC-V生态搭建和市场接受度 需时间进入高可靠性领域 [7] 投资人观点 - 公司优势在于RISC-V技术积累 工业客户需求理解 务实精神 [8] - 展现国产替代潜力 技术创新与市场洞见深度契合 [8]
这年头,连中餐都能「1块钱旋转自助」了
36氪· 2025-06-19 07:58
核心观点 - 旋转模式正在从寿司、火锅扩展到中餐品类,形成新的餐饮创新趋势 [5][6][7] - 2023年是国内"旋转模式元年",该模式结合不同品类和元素呈现爆发式增长 [19][20][22] - 行业面临同质化竞争和供应链压力两大核心挑战 [27][29][30] - 餐饮行业进入"超级叠加时代",各种元素重组催生新物种 [32][34][36] 旋转模式在中餐的应用 - 上海川菜品牌"红料理·耍成都"推出会员制旋转中餐,提供1.8元凉面、3.8元麻婆豆腐等低价菜品 [7][9] - 采用三种用餐形式:现点、围炉和回转,回转菜品限定供应时段并实行2小时报废制度 [9] - 会员体系设计:年费180元(0.5元/日)、月费18.8元(0.6元/日)、单日体验价0.01元 [9] 旋转模式发展历程 - 起源于1958年日本旋转寿司,20世纪末传入中国后衍生出旋转小火锅 [13][14][16] - 2023年旋转小火锅翻红,全国新增相关企业超400家(日均3家) [16][17] - 盛香亭创新推出"转转热卤",结合70余种传送带菜品与单点特殊菜品 [17] 行业创新趋势 - 旋转模式与串串、麻辣烫、烤肉等热门品类结合 [20] - 与"一人食"概念天然契合,顺应孤独经济趋势 [22] - 2025年回转寿司品牌通过低价策略再次引发消费热潮 [22][23] 行业挑战 - 80%旋转小火锅菜单相似度超70%,消费者复购率仅35% [29] - 供应链压力凸显,某品牌因供应链断裂导致食材替换引发差评 [31] - 商场同品类过度集中导致内卷加剧 [28] 餐饮叠加现象 - 自助模式重构多个品类:2元烘焙、3元早餐、10元盒饭等 [34] - 新中式改造覆盖茶饮、酒馆、烘焙、汉堡等赛道 [36][38] - 本质是餐饮企业通过微创新寻求增长突破 [41][42]
批发市场,没落了
36氪· 2025-06-18 21:42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经销 ,作者何雯 新经销 . 专注于中国消费品领域新媒体,对通路营销、渠道数字化及新零售领域进行专业研究及媒体报道。 以前靠人流,现在靠流量; 以前拼地段,现在拼系统。 文 | 何雯 来源| 新经销(ID:New-distribution) 封面来源 | unsplash "你知道五年前这铺子多难抢吗?光是预定金就交了8万,晚了就轮不上。"经销商李总告诉笔者。 这里是某全国知名的批发市场,曾经一铺难求、人流穿梭、拉货摩肩,一片繁荣。而如今,市场内的铺面已经关门很多,甚至一楼主通道上都有空出的门 面。 市场负责人曾打电话来游说他一起盘下旁边闲置的铺面,"价格可以谈,给你优惠",但李总想了几天,最终还是婉拒了: "现在做生意,得稳着来。" 这种收缩并非孤例。在走访了长沙新高桥、合肥长江、郑州百荣世贸商城、临沂华丰等全国多个知名食品副食批发市场后,笔者感受颇深,客流锐减、货走 不动,是这些市场的常态。 在和数十位批发商及经销商的深入交流中,一个共识越发清晰: 批发市场,正在没落。 "有品牌代理的还勉强度日,没有品牌代理的商户已苟延残喘。"一位山东的糖酒二批商户坦言,"原因有二:同在一个市场商品相同, ...
百度用AI数字人创造GMV了
36氪· 2025-06-18 21:42
核心观点 - 百度高说服力数字人技术在电商直播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罗永浩数字人首场直播GMV突破5500万元,部分品类数据超越真人首秀同期[2][6][12] - 数字人技术已进入3.0阶段,实现形神音容高度统一、实时交互和长视频生成能力,直播转化率提升31%同时开播成本降低80%[8][13][20] - 该技术标志着智能电商进入新阶段,未来数字人有望超越真人效果,实现千人千面和多语言直播等能力[28][34][36] 技术实现 - 采用多模协同技术方案,包含剧本生成、实时交互、语音合成等五项创新技术,实现9.7万字产品讲解和8300个动作[17][20] - 语言模型生成剧本后指导多模态系统交互,语音合成采用对话上下文编码器解决双人配合难题[21][25] - 长视频生成技术结合多模态理解与跨模态信号生成,支持小时级直播时长[26] 商业表现 - 首播吸引1300万观看人次,用户互动量达真人3倍,订单量高出150%,下单用户多230%[2][30] - 推出梦蝶计划和繁星计划,将新增10万个数字人并投入1亿元补贴,推动行业普及[34] - 技术解决了多模态商业化落地难题,使数字人直播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34] 行业影响 - 该技术为智能体赛道解决了成本控制和规模化两大痛点[13] - 相比通用视频生成模型,数字人具有更清晰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优势[16] - 标杆案例验证用户接受度,普通主播将获得技术普惠带来的效率提升[33]
日本「穷鬼寿司」,争夺北上广
36氪· 2025-06-18 21:42
行业趋势 - 平价寿司品牌在一线城市快速扩张,寿司郎和滨寿司两大头部品牌在北京已分别开设9家和7家门店 [12][21][22] - 日料品类经历萎靡后重新受到商场青睐,滨寿司北京首店首月销售额达400万元 [21] - 行业呈现两极分化趋势,高端日料保持稳定客群,平价品牌通过性价比吸引年轻消费者 [34] 公司战略 - 滨寿司母公司泉膳控股采取高强度复制策略,旗下食其家品牌5年净增120家新店,2025财年前三季度营业利润增长42.7% [22] - 寿司郎母公司FOOD & LIFE Companies专注投资回报率,2024年10月至2025年3月海外业务净销售额588.07亿日元(同比增长41.5%),利润63.71亿日元(同比增长98.7%) [22] - 寿司郎单店投资高于滨寿司约30%,设有包间等差异化设施 [23] 运营模式 - 寿司郎采用数字化系统(Digiro),实现精准点餐和库存管理,寿司盘内置芯片分析消费偏好 [34][35] - 标准化流程实现高效出品,如3秒完成焦糖鹅肝制作,1秒成型6个饭团 [35] - 人力成本控制严格,兼职占比70%,时薪24元节省30%人工成本 [35] 产品策略 - 主打高性价比单品,如8元生三文鱼、10元蓝鳍金枪鱼大腩等爆款 [13] - 菜品数量超200种,通过限定促销(如8元两粒鹅肝寿司)刺激消费 [9][13] - 本土化供应链降低成本,如山东产鹅肝、顺德鳗鱼工厂专供 [35] 渠道布局 - 优先抢占核心商圈,寿司郎已覆盖北京西单大悦城、朝阳大悦城等地标商场 [23] - 滨寿司采取"应开尽开"策略,计划在北京扩张至30家门店 [25] - 国贸等高端商圈出现市场空白,平禄寿司以"120+款菜品每盘10元起"切入 [12] 营销创新 - 社交平台联动促销,如小红书减免5元、大众点评赠品引流 [16] - 设置游戏化消费体验,每消费60元可参与抽奖提升客单价 [37] - 打造"穷鬼三件套"等网红概念,鼓励用户DIY创新吃法 [16] 竞争格局 - 本土品牌陷入价格战,人均压至35元以下,53.7%寿司店属此区间 [30] - 中式创新寿司涌现,如酥皮脑花寿司等产品,但同质化严重 [31][33] - 中高端日料尝试降级自救,食材成本从900元降至500元 [34]
人均140元的巴奴火锅,没海底捞会赚钱
36氪· 2025-06-18 14:30
公司概况 - 巴奴毛肚火锅成立于2001年,第一家门店位于河南安阳,从河南走向全国[7] - 公司于2012年明确品牌定位,聚焦招牌产品毛肚并更名为"巴奴毛肚火锅",提出"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的口号[7] - 2024年6月16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成为继小菜园、绿茶、古茗、蜜雪冰城后又一家冲击港股IPO的餐饮企业[4] 财务表现 - 2024年总营收23.1亿元,盈利1.96亿元,2025年Q1营收7.09亿元同比增长25.7%[8] - 2022-2024年经调整净利润率分别为2.9%、6.8%、8.5%,2025年Q1提升至10.8%[14] - 人均消费水平维持在140元左右,显著高于海底捞2024年中国大陆地区95.7元的水平[11][13] 门店运营 - 截至2025年6月9日拥有145家直营门店,较2021年末83家增长74.7%,覆盖全国39个城市[8] - 二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78.6%(114家),一线城市仅31家[8] - 翻台率从2022年3.0次提升至2025年Q1的3.7次,仍低于海底捞2024年4.1次的水平[19] 行业竞争 - 2024年中国火锅市场排名第三(份额0.4%),品质火锅市场排名第一(份额3.1%)[28] - 单店营收1591万元、利润135万元,仅为海底捞单店3123万元营收和344万元利润的约50%[17][18] - 收入结构单一,堂食占比98.2%,缺乏海底捞的外卖(2.9%)、调味品销售(1.4%)等多元化业务[23] 市场挑战 - 火锅行业竞争加剧,2024年闭店数量超30万家,成为餐饮最卷赛道之一[28] - 消费降级趋势下高端定位承压,2024年客单价从175元下调至160元但仍高于行业[29] - 低线城市(三线及以下)市场潜力大(预计2029年规模5135亿),但海底捞等竞品加速下沉布局[33] 行业趋势 - 中国火锅行业2024-2029年CAGR预计6.5%,品质火锅增速更快达7.8%[33] - 头部品牌通过子品牌、自助餐等形式转型,如海底捞推出22元工作日自助午餐[30] - 供应链规模效应显著,大型连锁品牌在原材料采购成本上更具优势[18]
特朗普做手机了,产品跟罗永浩的撞名
36氪· 2025-06-18 14:30
特朗普T1 Phone手机发布 - 特朗普集团旗下特朗普移动宣布进军手机市场,推出首款手机T1 Phone,并计划配套5G网络套餐服务T1 Mobile [4] - 手机预计8月发布,已开启预售,定价499美元(约合人民币3583元),低于苹果iPhone 16北美起售价799美元 [6] - 5G套餐"The 47 Plan"已发布,月费47.45美元(约合人民币340元),提供无限通话短信流量及100多国免费国际电话 [8] 产品设计与配置 - 外观采用金色版本设计,背面印有"T1"和美国国旗,三摄排列类似iPhone,被评价有"8848即视感" [10] - 官方宣称手机为美国本土设计和制造,但分析师爆料可能由闻泰科技工厂代工 [12] - 配置包括6.8英寸AMOLED打孔屏、120Hz刷新率、5000万像素主摄、5000mAh电池、12GB内存+256GB闪存,支持Type-C和3.5mm耳机接口,运行Android 15系统 [14] 市场定位与策略 - 5G网络服务由特朗普儿子带队推出,主要面向美国军人及家属,强调海外服役时与家人保持联系 [15] - 套餐通过美国三大运营商提供,支持eSIM/实体SIM卡,包含设备保护、道路救援、远程医疗等增值服务 [17][18] - 客服采用真人服务模式,强调"无合同、无信用检查"的灵活购买方式 [16] 行业反应与市场前景 - 产品被行业人士质疑为"美国制造"真实性,指出其供应链必然包含中国零部件 [12][14] - 海外科技界普遍持调侃态度,风投人士直指其为"顶级诈骗",批评其关税政策与自产手机的矛盾行为 [23][25] - 分析认为该产品针对特定人群而非大众市场,在美国成熟手机市场格局下难有突破,可能主要服务于政治目的 [28]
2025北美割草机大爆发,九号、松灵、追觅刀锋对决|焦点分析
36氪· 2025-06-18 14:30
市场概况 - 全球户外动力设备(OPE)市场规模超300亿美元,割草机器人规模为26亿美元,销量渗透率5%,年销量120-130万台,预计2030年销量达500-1000万台[6] - 北美市场贡献割草机近六成全球份额,但割草机器人渗透率低于3%,主要因用户认知不足[7] - 美国庭院平均面积1000-5000平方米,地形复杂(坡度超20°、树木覆盖率15%),草种生长旺季日均1.5厘米,对设备性能要求高[11] 竞争格局 - 九号公司2024年割草机器人业务收入8.61亿元,全球用户超24万,2025年Q1销量3.31万台[25] - 松灵旗下库犸科技2024年欧美销量8万台,2025年备货超30万台,累计服务40万家庭用户[5][26] - 追觅出货量突破10万台,主攻欧洲市场,复用扫地机渠道资源[27][38] 技术突破 - 九号Segway Navimow X3支持26.6°陡坡,作业面积达10000平米,采用RTK+视觉技术,避障精度1厘米[16][17] - 库犸科技LUBA 2 AWD系列适应38.6°斜坡,推出搭载固态激光雷达的LUBA mini AWD LiDAR,与速腾聚创签订120万台订单[19][21] - 行业普遍面临高成本挑战,激光雷达方案降本空间有限[23] 渠道策略 - 美国渠道分散:专业园艺店占35%(如SiteOne),KA卖场占40%(如Home Depot),电商占25%且增长中[30] - 九号与劳氏合作推进线上线下铺货,利用Segway品牌积累与KOL合作提升认知[5][33][34] - 库犸科技产品登顶亚马逊德、法、美Best Seller,LUBA 2 AWD 10000H单月销售额破400万美元[36] - 追觅通过线上营销导流线下商超,供应链能力支撑快速铺货[38] 用户需求差异 - 欧洲用户偏好无边界割草机器人,解决传统产品安装繁琐痛点[10] - 美国42%中产家庭坚持DIY割草,高收入群体雇佣服务(年费用1000-2500美元),更注重性价比而非智能化[11][12] - 美国用户对产品容错率要求严苛,厂商需投入大量资源应对客诉[14]
刘强东打开自我,这里是他最希望被理解的20件事
36氪· 2025-06-18 14:30
京东战略方向 - 公司核心战略是围绕供应链开展业务,布局7-8个业态并推进国际化[4][7] - 计划通过供应链重塑进入外卖、酒旅、医美、医院等多个领域,目标将酒店餐饮成本降低20%[11][12] - 否认进军网约车,但将稳定币作为重点创新项目,目标降低跨境支付成本90%[14] 业务创新与扩张 - 外卖业务已招募超12万名全职骑手,日增3000-4000人,40%订单来自电商交叉销售[8][9] - 宣布6月18日正式进军酒旅行业,推出0佣金会员计划[11] - 未来一年半内有6个创新项目,包括美容、医美等供应链服务[12][13] 国际化布局 - 国际业务战略聚焦本地化运营,包括本地电商、基建、员工等6个维度,欧洲员工已超2000人[17] - 计划用5-10年带1000个中国品牌出海,不走跨境电商模式[18] 组织与运营效率 - 公司员工总数达90万人,二季度单季净增15万人,P5以上员工薪资翻倍[20][22] - 北京全职快递员平均税前工资超13000元,全额缴纳五险一金[23] - 管理层级仅5层,强调扁平化组织与授权[25] 行业地位与财务表现 - 家电市场份额远超国美苏宁总和,但净利润率仅3-4%,低于品牌商[26] - 零售综合成本10%,库存周转30天,账期59天仅为行业平均水平一半[27][28] - 平台交易额4万亿,净利润400亿,工资与五险一金支出合计1341亿[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