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硬AI
icon
搜索文档
AI吞噬软件又一案例?谷歌Nano Banana走红,美图股价重挫
硬AI· 2025-09-03 14:52
摩根士丹利认为,美图的增长轨迹并未受到AI模型Nano Banana的影响,其真正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基础AI模型无法企及 的"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美图凭借其在垂直领域的深厚积累、专有数据以及对核心付费功能的专注,构筑了坚实的护城 河。 硬·AI 摩根士丹利重申对美图的"增持"评级,目标价15.70港元,认为其长期价值依然稳固。预计2025年收入将 达到40.21亿人民币,2026年增长至51.20亿人民币,2027年进一步增至67.71亿人民币。 作者 | 硬 AI 编辑 | 硬 AI 谷歌新款AI模型Nano Banana的爆火,引发了市场对"AI是否将吞噬应用软件"的深度忧虑。然而摩根士丹 利分析师认为,这一担忧过度。 9月2日,摩根士丹利研报指出, 美图的增长轨迹并未受到AI模型Nano Banana的影响,其真正的价值在 于提供了基础AI模型无法企及的"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 。 报告强调 美图凭借其在垂直领域的深厚积累、专有数据以及对核心付费功能的专注,构筑了坚实的护城 河。 此外,公司对所有AI模型保持开放和中立,并已将Nano Banana等新技术无缝整合进产品中。 01 Nano Banana印 ...
特斯拉“宏图计划4”发布:大规模地将AI融入物理世界,未来80%的价值在于机器人
硬AI· 2025-09-02 18:07
战略转型 - 特斯拉将战略重心从电动汽车和能源全面转向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 旨在通过AI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实现"可持续富足"的社会愿景 [2][3][7] - 公司未来约80%的价值将来自人形机器人Optimus [2][4] - 该计划建立在近二十年在电动汽车 能源产品和机器人方面的技术积累之上 [3][7][14] 指导原则 - 提出五大指导原则:增长是无限的 创新消除限制 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自动驾驶必须惠及全人类 更广泛的普及推动更大的增长 [8][9][10][11] - 强调技术创新可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并创造经济机会 通过持续创新克服技术限制 [8][9][20] - 自动驾驶汽车和Optimus机器人旨在解决交通安全 效率以及重复性或危险性劳动等现实问题 [10][25] 产品与技术 - 正在构建将人工智能引入物理世界的产品和服务 包括自动驾驶技术 人形机器人和能源产品 [7][14][25] - 宣传片中出现神秘新车型 可能为全新赛博车 [2][38] - 太阳能发电和大规模电池储能旨在提高清洁电力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25] 市场反应与争议 - 部分评论批评该计划缺乏具体执行路径 称为"模糊的AI承诺大杂烩" 并质疑Optimus机器人的实际能力 [5][41] - 有观点认为公司此前宏图计划完成度低:2006年宏图1的4个步骤中未完成2个 2016年宏图2的4个步骤中未完成3个 2023年宏图3的6个步骤中未开始5个 [46][49][50] - 市场担忧特斯拉在AI人才招募方面面临挑战 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可能不如OpenAI 微软等公司有吸引力 [44][45]
大摩:阿里已成中国最佳AI赋能者
硬AI· 2025-09-01 16:49
大摩将阿里巴巴称为"中国最佳AI赋能者",并上调公司目标价至165美元。阿里云业务成为关键增长引擎,第一财季同比 增长26%,其中AI相关收入贡献已超20%,预测第二财季增速将进一步加快至30%以上。该行认为,阿里云及AI业务的 强劲增长和长期价值,足以抵消公司在即时零售业务上的短期亏损。 作者 | 龙 玥 编辑 | 硬 AI 在AI浪潮席卷全球之际,华尔街投行摩根士丹利为中国科技巨头阿里巴巴送上了一顶新的桂冠。 据追风交易台消息,大摩在8月31日发布的研报中,给予了阿里巴巴"中国最佳AI赋能者"(China's Best AI Enabler)的积极评价,并将其美股目标价从150美元上调至165美元。 该行的核心逻辑在于,AI正强力驱动阿里云业务加速增长,并有望帮助这家科技巨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巩固优势。 大摩预计,阿里云在第二财季的增长将从第一财季的26%进一步加速至30%以上,AI相关收入已占到阿里 云总收入的20%以上。 然而,这份乐观展望也伴随着对短期盈利的审慎。报告指出,阿里巴巴在即时电商领域的大规模投资将拖 累近期利润,预计第二财季该业务亏损将扩大至350亿元人民币。尽管如此,该行仍上调了对阿 ...
“AI购物代理”——电商下一个必争之地
硬AI· 2025-09-01 16:49
AI购物代理技术发展 - OpenAI推出升级版购物系统"Agent"并计划为ChatGPT集成支付功能以直接从平台销售抽成 [2][6] - 谷歌发布新"AI模式"与价格追踪工具旨在为消费者节省时间和精力 [2][6] - Perplexity和微软分别推出具备类似购物任务处理能力的AI工具 [7] 行业格局与价值链重构 - AI代理技术可能使未来电商主导者从流量平台转向掌握高效可信AI技术的公司 [3] - 传统搜索引擎流量因生成式AI兴起预计明年下降25% [3] - 交易发生地或从品牌官网和电商平台转移至AI聊天机器人 [11] 品牌营销策略变革 - 近60%欧洲谷歌搜索不再产生点击 用户转向依赖AI生成摘要信息 [9] - 品牌需注重产品描述特异性并优化网站加载速度等技术细节 [9] - 语义搜索兴起要求品牌用宽泛语言重组产品目录(如"适合法国南部婚礼的服装") [9] 消费者选择权影响 - AI代理可能导致商店和品牌重要性下降 系统筛选商品将限制消费者选择权 [13] - 品牌需要为交易发生在第三方平台的世界做好准备 [12]
全球Top 100 AI应用最新榜单:ChatGPT居首,谷歌大幅追赶位居次席,阿里夸克冲到第9
硬AI· 2025-09-01 01:14
ChatGPT继续稳居首位,但谷歌通过多产品矩阵策略大幅缩小差距,其通用助手Gemini在网页端获得ChatGPT约12%的访问量,位列第二。中国AI产品在全球市场表现强劲,阿里 巴巴旗下夸克AI助手跃升至网页端第9位,字节跳动豆包位列第12位。 作者 | 赵 颖 编辑 | 硬 AI 谷歌通过域名分离策略,首次让旗下AI产品能够被独立追踪和排名。Gemini在网页端位居第二,访问量达到ChatGPT的12%左右,在移动端的月活用户数更是接 近ChatGPT的一半,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全球AI消费级应用格局正趋向稳定,头部竞争却愈发激烈。 最新发布的全球Top 100生成式AI消费应用榜单显示,ChatGPT继续稳居首位,但谷歌通过多产品矩阵策略大幅缩小差距,其通用助手Gemini在网页端获得ChatGPT 约12%的访问量,位列第二。 中国AI产品在全球市场表现强劲,阿里巴巴旗下夸克AI助手跃升至网页端第9位,字节跳动豆包位列第12位。榜单数据显示,50个网页端应用中有3个主要服务中国 用户的产品跻身前20,另有7个中国开发的产品主要面向海外市场。 谷歌首次以独立域名形式在榜单中占据四个席位,展现其AI产 ...
从GPT-5到DeepSeek V3.1,顶尖AI大模型的新方向出现了!
硬AI· 2025-09-01 01:14
行业发展趋势 - AI行业从单纯追求模型能力转向追求计算效率 混合推理成为行业共识 [2][3][5] - 随着推理模式复杂化 完成任务所需token数量暴涨 导致实际成本不降反升 [2][8] - 顶尖模型厂商包括OpenAI DeepSeek Anthropic Google及国内阿里 快手 字节 智谱等均在探索混合推理方案 [13][14] 成本压力分析 - 虽然单个token价格下降 但复杂任务消耗token数量呈指数级增长 代码编写或法律分析需消耗数十万至百万token [8][9] - 最强模型价格保持稳定 99%需求转向SOTA模型 导致应用层公司利润率下降 Notion利润率下降约10个百分点 [7][10] - AI模型竞赛演变为成本竞赛 Theo Browne表示争夺最智能模型已成为争夺最昂贵模型的竞赛 [10] 技术解决方案 - 美团开源龙猫模型采用零计算专家机制 智能识别非关键内容直接返回 实现显著算力节省 [4] - OpenAI GPT-5采用路由器机制 根据问题复杂度自动选择模型 思考模式比前代少50-80%输出token [13] - DeepSeek V3.1推出单模型双模式架构 思考模式消耗减少25-50% token 保持相同答案质量 [13][14] 创新架构特点 - 混合推理模式让AI系统根据问题复杂度自动配置计算资源 避免简单任务浪费算力 [5][12] - 系统通过用户行为偏好反馈和正确率等真实信号持续训练路由机制 实现自我改进 [13] - 下一代混合推理将实现自我调节 让AI自主评估任务难度并以最低计算代价启动深度思考 [14]
全栈式AI,阿里和谷歌的跨洋呼应
硬AI· 2025-08-29 20:07
点击 上方 硬AI 关注我们 阿里正在成为一家拥有全栈AI技术的AI基础设施平台。 硬·AI 作者 | 小 猫 编辑 | 硬AI 在2025年激烈动荡的全球AI赛道上,阿里巴巴与谷歌,两个全球头部AI公司,正在不约而同的通过构建全栈式AI,打通从底层硬件到应用的完整闭环生态,也成 为全球唯二两家具备全栈AI技术能力的头部科技公司。 这场攻势的基石是其前所未有的资本开支投入承诺。 今天,阿里巴巴发布的2026财年Q1(自然年2025年Q2)财报显示,季度资本开支(Capex)386亿元,创历史新高。在财报电话会上,CEO吴泳铭还公布,过 去四个季度,阿里巴巴已经在AI基础设施以及AI产品研发上累计投入超过1000亿元。 AI投入见效,本季度AI+云表现强劲,阿里云收入增长继续加速至26%,AI相关产品收入已连续8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同时,阿里还首次披露:季度AI收 入占外部商业化收入的比例已超过20%。 在AI投入厚度与力度的支撑下,阿里的大模型创新引擎正以惊人的节奏运转。7月内,阿里接连发布并开源了多个重量级模型:Qwen3推理模型,登顶全球最强 开源推理模型;在经典基础模型,开源的Qwen3新版本全球 ...
击碎市场质疑,Snowflake财报强劲上调全年指引,股价盘后涨13%
硬AI· 2025-08-28 09:20
财报核心表现 - 2026财年第二季度产品营收10.905亿美元 同比增长32% 超出市场预期的10.4亿美元 [4] - 非GAAP调整后每股收益0.35美元 为去年同期近两倍 高于分析师预估的0.27美元 [5] - 剩余履约义务达69亿美元 同比增长33% 高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67.8亿美元 [3][11] 盈利能力指标 - 非GAAP口径下毛利率达76% GAAP口径为72% [5] - 非GAAP运营利润1.276亿美元 利润率11% GAAP口径亏损3.403亿美元 [5] - 经营活动现金流7490万美元 占营收7% 调整后自由现金流6780万美元占营收6% [6] 业绩指引与客户增长 - 上调全年产品营收指引至43.95亿美元 高于此前预期的43.3亿美元及市场预估43.4亿美元 [2][6] - 第三季度产品营收指引11.25-11.30亿美元 高于市场预期的11.2亿美元 [6] - 百万美元级客户达654家 同比增长30% 财富全球2000强客户751家同比增长5% [9] 行业竞争态势 - 财报缓解市场对AI新创企业抢占传统软件厂商份额的担忧 [3][17] - 竞争对手Databricks估值超1000亿美元 但市场担忧情绪已有所缓解 [16] - 公司被分析师视为AI爆发型股票 是AI时代可信赖的数据基础平台 [18] 战略发展动向 - 平台每周有超过6100个账户使用AI产品 客户看重其易用性及数据连接能力 [18] - 企业加速采用AI软件并投入数据基础设施升级 推动数据分析服务需求增长 [3][18] - 公司持续开发新产品 使生成式AI技术更易在平台上应用 [18]
英伟达营收利润超预期,本季指引不够亮眼,“缺失中国”成焦点
硬AI· 2025-08-28 09:20
Q2英伟达营收同比增速逾两年最低,仍高于分析师预期,EPS增速加快至54%,当季未在华销售H20;数据中心收入连 续两季逊色,其中Blackwell产品营收环比增17%,数据中心计算收入环比降1%、源于H20销售收入减少40亿美元;游戏 业务收入增49%、再创新高;Q3营收指引未考虑对华出口H20;黄仁勋称中国今年或带来500亿美元商机;新增回购授权 600亿美元。英伟达盘后一度跌5%。 硬·AI 编辑 | 硬 AI 人工智能(AI)芯片一哥英伟达上一财季的收入和利润增长双双强于华尔街预期,但中国市场销售缺失成 为"痛点"。 财报显示,截至7月末的上一财季,英伟达保持两位数的总营收增长,新一代架构Blackwell芯片的收入环 比增长17%,被CEO黄仁勋视为"需求非常旺盛"的迹象。而公司核心业务数据中心的收入仍继续逊色,部 分源于H20芯片收入减少,当季未在华出售任何H20。 相比上季业绩,英伟达本季的指引似乎更令人担心。评论认为,英伟达本财季的营收指引不愠不火,引发 了投资者对AI支出增长势头放缓的担忧。 据央视新闻, 黄仁勋7月中访华时表示 ,美国政府已批准该司的出口许可,将开始向中国市场销售H20芯 ...
要有光!高盛上调“光模块双巨头”中际旭创和新易盛目标价,“暴涨后估值依然合理”
硬AI· 2025-08-27 23:37
核心观点 - 高盛对光模块行业龙头中际旭创和新易盛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乐观态度 认为尽管股价大幅上涨 但估值仍合理 且受益于供应紧张、关税风险消除及价格下跌放缓等驱动因素 大幅上调两家公司目标价至392元及398元 并强调行业长期增长逻辑支撑收入可持续性 [2][3][9] 估值分析 - 新易盛和中际旭创2026年预期市盈率分别为19倍和23倍 与2021年以来历史平均水平19倍/22倍基本一致 估值未充分反映增长潜力 [2][4][24] - 2027年预期市盈率分别为15倍和18倍 高盛认为当前估值"依然不贵" [23][24] - 基于长期盈利预测 以14倍市盈率(低于历史平均一个标准差)折现2029年峰值利润 得出理论股价与目标价基本一致 [25] 目标价与盈利上调 - 中际旭创12个月目标价上调至392元 新易盛上调至398元 [2][9] - 将两家公司2025-2027年每股收益预期上调3%至38% [9] - 中际旭创2025-2027年出货量预期最高上调36% [16] 行业供需与竞争格局 - 行业面临上游组件(如200G EML激光器)和光模块自身产能紧张 [5][11] - 中际旭创在1.6T产品上领先竞争对手Coherent一个季度实现放量 并依赖硅光技术规避EML短缺限制 [11] - 中际旭创泰国工厂拥有7000-8000名员工 新易盛超5000名 规模领先Coherent马来西亚工厂的3000+员工 [12] 关税政策影响 - 美国关税政策豁免从泰国、马来西亚出货的光模块 消除市场对出货前景的担忧 [6][7][14] - 关税成本通常由客户承担 海外产能竞争力增强 市场份额丢失风险降低 [14] 价格趋势与产品结构 - 年均价格下滑幅度从此前预测20%放缓至15% 得益于供应紧张和高端产品需求改善 [8][14] - 客户对2xFR4(800G)等高端产品需求增加 优化产品组合 [14] - 若关税不确定性全部移除 ASP年降幅可能收窄至10% [15] 长期增长逻辑 - 光模块在AI基础设施中价值占比持续提升 与GPU"绑定率"攀升 [17] - H100 GPU时代每美元GPU需配套0.07美元光模块支出 GB200/GB300时代升至0.09美元 下一代Rubin Ultra预计达0.12美元 [18][19][20] - 从800G到1.6T再到3.2T的产品升级周期为收入提供可持续支撑 [21] 峰值盈利预测 - 中际旭创峰值利润预计2029年达约400亿人民币 新易盛约360亿人民币 [25] - 基于3.2T产品升级和CPO技术潜在影响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