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圈
搜索文档
机器人创业九十九死一生·避坑白皮书
机器人圈· 2025-09-19 18:12
机器人行业创业核心观点 - 机器人创业是九十九死一生的超高风险赛道 死亡率高达98% 仅2%公司能存活到最后 [11][50][64] - 行业具有超长周期特性 从创业到IPO需10-15年 且几乎无企业在IPO时实现盈利 [2][7][35] - 资金需求巨大 非人形公司需10-30亿 人形公司需30-60亿 月烧钱规模随阶段递增:0-1阶段数十万 1-10阶段数百万 10-100阶段数千万 [2][8][39] - 表面死因是融不到下一轮 深层死因包括方向错误 团队失配 估值过高 扩张失控和现金流管理失效 [3][50] 行业周期与资金需求 - 创业到IPO周期长达10-15年 目前无机器人企业在IPO时盈利 [7][35] - 资金消耗呈阶梯式增长:0-1阶段月烧数十万 1-10阶段月烧数百万 10-100阶段月烧数千万 [8][39] - 总资金需求:非人形公司10-30亿 人形公司30-60亿 优必选累计融资超130亿 美国Figure估值约2900亿人民币 [8] - 融资周期长达12-18个月 成功率不足1% 投资人看近1000个项目投不到10个 [30][34][64] 团队构建与合伙人选择 - 创始团队需具备技术大牛和商业老江湖 核心合伙人必须是传教士而非雇佣兵 [9][10] - 合伙人需真金白银投入且持股≥15% 签署竞业与归属条款 避免中途跳槽 [53][59] - 团队规模要精不要多 0-1阶段5-10人 年成本控制在500万内 [22][26] - 创始人需扁平化管理 直接接触一线 公司前300名员工必须亲自面试 [57][58] 方向选择与产品策略 - 认知优先于战略与执行 避免技术导向陷阱 坚持需求驱动而非供给驱动 [14][19] - 避开天花板低且有领跑者的赛道 避免价格战 产品价格7-8年内下跌80-90% 从10万跌至1万 [16][20][62] - 死磕单一产品 验证周期12-18个月 用真实付费验证市场接受度 [18][23] - 建议出海寻找蓝海市场 如泳池清洁 割草 除雪等细分场景 [20] 融资与估值管理 - 估值虚高是慢性毒药 易导致下轮融资死循环 宁可低估多拿现金 [31][59] - 现金安全线为≥24个月 融资时多屯粮 避免窗口期错过 [32][59] - 坚决拒绝个人对赌协议 控制风险比all-in更重要 [33][59] - 融资需接触50-300家机构 明星项目需10-20家 普通项目需50-150家 艰难项目需200-300家 [61] 商业模式与盈利现实 - 项目制模式可盈利但天花板低 难破亿级营收 依赖垄断行业如白酒 烟草 电网 石油石化 [36][37] - 规模化产品线公司上市前普遍亏损 营收2-3亿以上仍亏损 需5-10亿营收后亏损才收窄 [38] - 基金5年期回购压力大 项目制公司增长缓慢难达IPO 最终被迫贱卖或创始人回购 [37] 行业竞争生态 - 面临六重绞杀:价格战 账期战 人才战 同质化战 跨界竞争 融资节奏战 [40] - 价格战导致产品价格暴跌80-90% 账期战双向挤压:给供应商3-6个月 给客户6-12个月 [41][42] - 同质化严重 产品相互抄袭 创新周期缩短 展会跟风现象普遍 [44] - 竞争边界模糊 跨界对手凭技术积累和客户资源进行冲击 [45][46] 经营红线指标 - 现金可支撑≥24个月 人均营收≥50-80万 产品毛利率≥30% [59] - 应收账款周期≤6个月 办公成本占总成本≤5% [59] - 核心客户关系稳定且可持续 签署多年期合同 [59] 典型死亡案例与避坑 - 估值毒杀:仓储机器人公司A轮2亿高估值 18个月后资金链断裂 [51] - 豪华办公室魔咒:11家公司融资后搬CBD 月租从5万跳至50万 2年内阵亡 [52] - 盲目扩张:清洁机器人公司在18城市建团队 月成本从120万暴涨至950万 6个月后现金流断裂 [54] - 产业资本失败:博智林机器人5年投资800亿 研发超3000人 最终几十亿烧完被迫政府接盘 [56]
一图速览“十四五”科技创新硬核成绩单
机器人圈· 2025-09-19 18:12
科技管理体制与创新能力 - 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 中央科技委员会成立 科学技术部整体承担其办事机构职责 [3] - 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48%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3] - 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 较2020年增长超70% 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由2021年47.2万人年增至2023年57.5万人年 [3]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第10位 [4]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区域创新 - 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能力提升 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培育 [4] -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4] 新质生产力与产业创新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 [5] - 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 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5] -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且占比超40% [5] - 多个通用大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 [6] 民生领域科技应用 -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95% [6] - 上市国产创新药数量是"十三五"时期2.8倍 [6]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8% [6] - 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安全生产、应急救灾和社会治理等领域智能化水平 [6] 科技体制改革与人才激励 - 创新"揭榜挂帅""赛马制""链主制"等任务组织模式 探索经费"包干制" [7]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超80% 项目负责人比例为43.3% [7][8] 科技金融与成果转化 - 科创板首发上市376家企业 首发募资超6000亿元 [9] - 2025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达8000亿元 [9] -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万亿元 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9] - 布局1084家高校院所自建技术转移机构 1.9万余家校企共建研发与转化平台 1.6万家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 [10] 国际合作与全球参与 - 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 签署19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 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 [10] - "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深入实施 联合实验室全面布局建设 [11] - 牵头发起或参与60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包括"深时数字地球"和"海洋负排放" [11] 未来科技发展重点 -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2] -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12] - 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12]
关于发布2025年度上海市科技攻关“揭榜挂帅”(第一批)项目指南的通知
机器人圈· 2025-09-19 18:12
上海市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指南 - 项目采用"揭榜挂帅"机制 由市科委发布科研攻关任务并征集揭榜方 通过评审择优给予经费支持 [1] - 揭榜方包括全国高校 科研院所 企业和社会力量 无行业门槛限制 但须为中国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2] - 揭榜单位需确保材料真实性 遵守科研诚信和知识产权法规 项目知识产权需明晰合法 [2] - 项目预算需真实合理 符合上海市科技计划经费管理要求 [3] - 申报截止时间为2025年10月20日16:30 需提交签字盖章的纸质申报书一式四份至指定地址 [4] - 项目评审采用会议评审方式 由市科委会同技术需求方共同管理立项及验收流程 [6] 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业绩表现 - 7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达5821亿元 盈利301亿元 [10] - 行业面临业绩承压与洗牌加剧态势 2023年年报显示喜忧参半 [10][11] - 人形机器人领域出现量产爆发和价格战 引发科技革命与产业重构 [11] 机器人技术研发动态 - 仿生机器人技术取得新突破 通过模仿松鼠运动智慧实现复杂地形跨越 [11] - 人形机器人研发聚焦具身智能 面临发展挑战但进展显著 [10][11] - 技术创新涵盖微纳感知 路径规划 3D打印软体机器人及振动式压电机器人等领域 [10][11] - 机构智能与变形机器人技术推动"变形金刚"从概念走向现实应用 [11] 企业案例与市场动向 - 越疆科技在港股市场表现突出 市值实现三倍增长 [11] - Uber Eats计划在日本推出机器人配送服务 [11] - 部分机器人概念股出现退市案例 行业竞争加剧 [11]
华为发布面向智能世界2035十大技术趋势
机器人圈· 2025-09-18 17:02
智能世界2035技术趋势 - AGI成为未来十年最具变革性的驱动力量 但需克服核心挑战才能实现奇点突破 物理世界是AGI形成的必由之路 [5] - AI智能体从执行工具演进为决策伙伴驱动产业革命 人机协同编程成为主流 人类专注于顶层设计而AI负责编码执行 [5] - 交互方式从图形界面转向自然语言 并向融合人类五感的多模态交互演进 用户通过语音手势获得深度沉浸体验 [5] - 手机App从独立功能实体转变为AI智能体驱动的服务节点 AI智能体调用相关服务节点提供极致体验 [5] - L4+自动驾驶汽车将成为移动第三空间 全社会算力总量2035年增长10万倍 计算领域在四大核心层面实现颠覆性创新 [5] - 数据成为AI发展新燃料 AI存储容量需求比2025年增长500倍 占比超过70% Agentic AI驱动存储范式改变 [5] - 通信网络连接对象从90亿人扩展到9000亿智能体 实现移动互联网至智能体互联网跃迁 [5] -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2035年突破50% AI成为新能源系统核心 通过Token管理瓦特实现高效电网 [5] 行业应用与影响 - 人工智能助力预防超过80%慢性病 推动健康管理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 [5] - 超过90%中国家庭将拥有智能机器人 人类逐渐进入全息生活空间时代 [5] - 企业领域AI应用率2035年超过85% 提升劳动生产率60% 通过自主系统彻底重构价值创造方式 [5] - AI Agent驱动的自主决策组织将重塑生产范式 [5] 全球数智化指数框架 - 全球数字化指数升级为全球数智化指数 从古典经济学生产三要素理论出发 提出数据ICT人才和数智化生产工具为核心的新生产要素 [8] - 构建综合评估模型涵盖ICT基础设施行业应用深度人才生态等多个维度 为国家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量化参考 [8] 研究背景与方法 - 华为与100多名专家学者客户伙伴深入交流 组织200多场研讨会 参考联合国世界经济论坛等权威机构数据输出系列报告 [4] - 报告展望未来十年关键技术趋势及其对教育医疗金融制造电力等行业的影响 [2]
沈阳自动化所在下肢外骨骼交互评估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机器人圈· 2025-09-18 17:02
下肢外骨骼技术评估瓶颈 - 现有研究缺乏可靠交互评估基准 导致临床转化遇到瓶颈 [3] - 传统方法多集中于验证辅助策略效果 对交互质量关注不足 [3] - 传统生物力学指标忽视人机双向作用与外骨骼性能退化 且依赖外部传感器和结构化环境 难以满足临床康复对评估实时性 动态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3] 辅助正常度评估方法创新 - 提出辅助正常度评估方法 用于系统刻画外骨骼在名义状态下的人机耦合特征 [3] - 将评价视角从单一主体拓展到整体耦合系统 构建多维低成本量化指标框架 [3] - 框架涵盖步态重塑性 相位偏差权重和多关节协同三项指标 能够动态反映不同时段的人机交互表现 [3] 同源差异评估范式 - 通过在健康人与偏瘫患者中使用同一外骨骼系统 以两类人群步态差异作为校准基准 实现评估指标有效标定 [4] - 该方法为康复外骨骼提供面向交互质量 可推广 可标准化的评价方法 [4] - 可助力提升训练安全性 个体化调节和临床部署 [4] 实验验证结果 - 在8名健康受试者和9名偏瘫患者中开展实验验证 [4] - 辅助正常度能够揭示外骨骼训练过程中步态逐步恢复趋势 并反映人机交互的显著时变特性 [4] - 验证了其作为交互质量评估指标的有效性与敏感性 [4] 方法优势与应用潜力 - 方法对硬件依赖性和辅助策略约束较低 展现出良好泛化性与推广潜力 [4] - 为外骨骼临床康复应用和个性化调控提供新方法论 [4] - 研究成果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期刊 [5]
人形机器人关键部件取得突破!日企将率先量产球形齿轮,或颠覆机器人与太空装备设计范式
机器人圈· 2025-09-18 17:02
文章核心观点 - 日本兼松公司计划最早于2027年实现球形齿轮的全球首次量产,该技术由山形大学研发,有望彻底改变人形机器人、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机械设计逻辑 [5] 传统减速器的技术短板 - 精密行星齿轮减速器优点为体积小、承载强、成本低,短板是单级减速比小,需定期维护,精度有限 [8] - 谐波减速器优点为结构紧凑、传动精度高,短板是承载能力弱、寿命短、成本高 [9] - RV减速器优点为刚性高、耐冲击、传动平稳,短板是体积大、制造成本高 [10] - 球面包络涡轮蜗杆减速器优点为扭矩密度高、噪音低、寿命长,短板是传动效率低,仅支持90°输出,需额外转向机构 [11] 球形齿轮的技术原理与优势 - 球形齿轮系统由带有精密齿状凸起的球形齿轮本体和两个驱动球体的鞍形齿轮构成 [13] - 该技术实现了360度全方向无限制旋转,突破传统齿轮仅能单向传动的局限,形成真正的“全域运动”能力 [14] - 材料从树脂升级为金属后,耐用性大幅提升,使得工业应用成为可能 [16] - 该技术能极致简化结构,实现轻量化与节能,例如在相机云台应用中可使重量减轻30%,并降低驱动负荷和能源消耗 [17] 球形齿轮的应用前景 -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可直接输出双自由度运动,简化关节结构,提升动作流畅性与精度 [19] - 在太空设备领域,其紧凑结构与高可靠性适合维护困难的太空环境,如卫星太阳能板支架 [20] - 在医疗与科研设备领域,可用于高精度搅拌器、外骨骼机器人等,实现复杂的多轴运动 [20] 市场影响与产业化进展 - 据预测,2030年全球齿轮市场规模将达到2940亿美元,球形齿轮有望切入汽车变速器、风力发电设备等大型市场 [21] - 兼松已与NISSEI合作确立量产工艺,并正与其他3家企业磋商合作,以应对未来可能的需求爆发 [21]
通知 | 关于征集“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具身智能分会”发起单位的通知
机器人圈· 2025-09-18 17:02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前瞻谋划未来产业,抢占科技革命制高点重要精神,本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 的组织作用,整合资源协同解决具身智能在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推动我国具身智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为 经济高质量发展锻造新质生产力引擎。经研究决定,拟成立"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具身智能分会"。现 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具身智能分会成立背景 (一)具身智能战略价值与产业情况 关于征集"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具身智能分会"发起单位的通知 中机电协〔2025〕48号 各有关单位: 2025年3月,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具身智能未来产业。作为人工智能的前沿领域,具身智能融 合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认知科学等多学科成果,使智能体能够在环境中完成感知、决策与行动的闭环, 实现高效人机协同,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 当前,具身智能产业迅猛发展,仅2025上半年国内融资额突破230亿元。国际科技巨头也纷纷布局,具 身智能作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重要路径,在工业、物流、医疗、养老等领域潜力巨大。我国已涌现一批具身智 能领域创新企业,关键技术取得进展,场景应用持续拓展,多地出台政策持续加持。 (二)机电 ...
第七届现代制造集成技术学术会议通知(第一轮)
机器人圈· 2025-09-17 17:58
指导单位: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软件"重点专项专家组 主办单位: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编辑部 承办单位: 郑州轻工业大学 大会名誉主席: 吴 澄,李培根 大会主席: 王建民,姜 宏,魏世忠 顾问委员会: 孙家广,李伯虎,王天然,柴天佑,卢秉恒,钟志华, 谭建荣 , 林忠钦 , 杨善林 , 桂卫华,蒋庄德 , 杨华勇, 丁 汉,邓宗全,王耀南,邵新宇,王国庆,王向明, 刘 胜,于海斌,姜 澜 程序委员会(按姓氏笔划排序): 主席: 孙林夫,高 原 执行主席: 李 浩 委员: 万加富,王立平,王成恩,王时龙,王 凌,田雨华, 冯毅雄,刘卫东,刘 飞,刘成良,刘 胜,刘晓冰, 刘检华,刘 强 (广工) ,刘 强 (北航) ,齐二石, 孙玉文,孙立宁,阳春华,严隽琪,苏宏业,李志武, 李迎光,李 迪,杨志家,何炳蔚,宋学官,宋 锐, 张映锋,张 洁,张 霖,陈 新,范玉顺,林明锦, 易余胤,罗仕鉴,周光辉,孟 光,赵 杰,姜兆亮, 洪 军,夏善红,柴跃廷,高建民,高 亮,郭洪飞, 唐晓青,陶 飞,黄 田,黄 涛,黄海鸿,梅雪松, 曹华军,谢庆生,楼佩煌,褚 健,黎继子,戴国忠, 檀润华 组织委员会: 主席: 高彬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2025年度4个领域项目申报指引发布
机器人圈· 2025-09-17 17:58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2025年度项目申报指引 - 专项由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管理 旨在加速培育颠覆性技术并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 [1] - 总体目标为面向经济主战场 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 通过开放式选拔和体系化培育实现技术跨越式革新 [2] - 专项定位为探索型 培育型专项 不设项目或课题指南 [3] 脑机系统领域 - 目标为面向解析脑 开发脑 保护脑重大场景 形成颠覆性技术并打造全球领先技术族群和产业集群 [3] - 重点方向包括解析脑领域对非侵入式脑电图 超导量子干涉脑磁图等技术进行跨越式升级 [4] - 开发脑领域涉及对脑神经活动信号采集 处理 解码等关键技术环节的主流材料进行升级 [4] 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 - 目标为聚焦基础性 战略性重大场景 形成颠覆性技术并开辟精准医疗和再生医学新赛道 [5] - 重点方向包括底盘技术 对DNA编辑 RNA编辑 细胞重编程等主流技术进行跨越式升级 [6]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领域 - 目标为面向复杂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 形成人工智能与理论推导相结合的颠覆性技术 [8] - 重点方向包括前沿科学领域对量子物理 核聚变 天体物理等主流研究方式进行革新 [9]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 - 目标为面向煤炭安全智能生产 高值利用和CO₂高值转化场景 形成颠覆性技术族群 [10] - 重点方向包括煤炭安全智能生产 对煤矿地质勘探 开采加工等主流工艺技术进行升级 [11] 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表现 - 7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5半年报营收达5821亿元 盈利301亿元 [14] - 行业2024上半年业绩普遍承压 但机器人与AI打通迎来新机遇 [14] - 人形机器人领域出现量产爆发和价格战 引发产业重构 [14]
议程发布|2025年全国机器人精密减速器与关节创新论坛
机器人圈· 2025-09-17 17:58
行业论坛活动 - 2025年全国机器人精密减速器与关节创新论坛将于9月19日至21日在青岛举行 由全国减速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办 国华(青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承办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和北京工业大学等机构协办[2] - 论坛议程包含工业机器人高质量发展 精密减速器与关节技术发展 移动式协作机器人驱动控制技术 仿生机器人理论 人形机器人关节技术集成创新等核心议题[2][4] - 特邀报告嘉宾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赵杰教授 北京工业大学石照耀教授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杨桂林研究员 吉林大学商震/任雷教授等权威专家[2][4] 技术研讨内容 - 专题报告涵盖减速器在机器人中的应用思考 谐波减速器标准升级 行星减速器一体化关节技术 谐波减速器高可靠性齿形设计等关键技术方向[4] - 直线关节传动技术专题包括行星滚柱丝杠关键技术 人形机器人直线关节集成开发 关节电机平台化产品开发 一体化关节通用控制技术等内容[4] - 精密制造技术专题涉及RV减速机探讨 关节模组轻量化探索 应变波齿轮加工技术 纯滚动齿轮主动设计方法 机器人密封解决方案等前沿课题[4][5] 行业数据表现 - 机器人行业75家上市公司2025半年报显示总营收达5821亿元 盈利301亿元 反映行业整体规模与盈利能力[8] - 2024年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年报显示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传统巨头与AI新锐企业共同角逐市场领先地位[8] - 2023年5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年报呈现喜忧参半态势 行业洗牌加剧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8] 技术发展动态 - 人形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 面临量产爆发与价格战趋势 同时需要应对突进与阻力的较量[9] - 具身智能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微纳感知技术赋能创新 浙江大学 清华大学等机构在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领域取得进展[8][9] - 国际前沿技术包括螳螂虾仿真机器人 振动式压电机器人 3D打印软机器人手 折纸制造四足机器人等创新方向[9] 企业动态与战略 - 越疆科技在港股机器人赛道表现突出 实现从破格上市到市值翻三倍的跨越式发展[9] - 国华(青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作为论坛承办方 安排参会代表参观公司智能制造生产基地[5] - 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2024上半年业绩普遍承压 但机器人与AI技术融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