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猎场备忘录

搜索文档
国内“最神秘”人形机器人创企,完成数亿元新一轮融资!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31 08:08
公司融资与背景 - 国内人形机器人创企优理奇(UniX AI)完成数亿元天使轮及天使+轮融资,由中关村前沿基金、赛纳资本及长安私人资本参与,资金将用于多模态具身智能大模型与通用机器人本体的研发及场景落地[1] - 天使轮融资于2024年10月10日完成,中关村前沿基金独家投资,投后持股5%,融资金额未披露[1] - 公司成立于2024年4月(官方称2023年成立),定位为AI与通用人形机器人企业,全栈自研硬件与软件,核心产品包括轮式人形机器人Wanda和双足人形机器人Martian,主攻ToC场景[3] 团队与技术优势 - 团队规模近100人,成员来自MIT、哈佛、密歇根大学等顶尖院校及华为、比亚迪、大疆等企业,覆盖结构、电子、算法等领域[9] - 创始人兼CEO杨丰瑜(00后)为耶鲁大学计算机博士生,发表15篇机器人视触觉论文,创建世界首个融合触觉的多模态大模型UniTouch[11] - 首席科学家王贺升为上海交大特聘教授,IROS2025大会主席,系首位中国内地主席[11] - 全栈自研路线:硬件上自研零部件并迭代4-5代,软件上开发泛化模仿学习框架UniFlex,多模态模型UniTouch仅需3-5组数据即达端到端模型50组数据的训练效率[12] 核心产品与性能 - Wanda 2.0身高170cm(可缩至140cm),配备八自由度仿生手臂(臂展982mm),单臂负载6kg,末端精度2mm,行走速度1m/s,续航16小时(待机30小时)[14] - 搭载自适应二指夹爪,支持扔飞镖、射箭等高精度动作,独创多模态技术实现家庭、办公、零售场景泛化能力[14][16] - 2024年12月发布Wanda 2.0并开启预售,2025年5月量产,售价8.8万元起,已实现数千万元订单及规模化交付,年产能储备千台[18][19] 商业化进展与行业定位 - 公司2024年7月发布首款产品Wanda后迅速受资本追捧,但后续消息较少,本次融资媒体关注度低[7] - 商业化路径聚焦C端家庭场景,同时布局泛商业服务,已实现量产交付,行业领先[16][19] - 对比其他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如优必选、宇树科技等),优理奇在C端交付进度超前,多数竞品仍集中于教育、科研等B端场景[22] 行业观点与趋势 -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核心壁垒在于大模型驱动的泛化能力,全栈自研AI能力是关键[10] - 短期行业落地以B端科研、教育为主,中期转向工业柔性装配,C端为终极市场但需解决交互安全性问题[21][22] - 量产与场景有效应用是行业最大挑战,涉及算力、算法、硬件、工程化等多维度协同[21]
又有人形机器人创企完成数亿元融资!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30 01:46
公司融资动态 - 国内人形机器人创企优理奇(UniX AI)完成数亿元天使轮及天使+轮融资,由中关村前沿基金、赛纳资本及长安私人资本参与[1] - 天使轮融资于2024年10月10日完成,中关村前沿基金独家投资,投后持股5%[1] - 融资资金将用于研发多模态具身智能大模型与通用机器人本体同步演进,以及泛商业服务和C端场景落地[1] 公司概况 - 优理奇智能科技2024年4月在上海注册成立,定位为人工智能与通用人形机器人公司,拥有全栈自研硬件与软件[3] - 核心产品为轮式人形机器人Wanda和双足人形机器人Martian,主攻ToC场景[3] - 公司被称为国内最神秘、成长速度最快的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5] 产品与技术 - 首款具身智能机器人Wanda于2024年7月15日发布,定义为世界首款量产消费级全尺寸通用移动仿人机器人[7] - Wanda 2.0身高170厘米,配备八自由度仿生手臂,单臂负载6千克,行走速度1米/秒,连续工作16小时[14] - 独创多模态技术赋予Wanda 2.0精准度与适应性,在家庭、办公、零售场景展现极强泛化能力[16] - 提出可泛化模仿学习框架UniFlex,融合触觉的多模态感知模型UniTouch大模型训练效率优于端到端模型[12] 团队与研发 - 团队规模近100人,来自MIT、哈佛等顶级院校及华为、比亚迪等知名企业[9] - 创始人兼CEO杨丰瑜为00后,发表机器人视触觉论文15篇,搭建世界首个融合触觉的预训练多模态大模型UniTouch[11] - 首席科学家王贺升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IROS2025大会总主席[11] - 自研零部件、自建供应链,零部件已迭代四五代[12] 商业化进展 - 2024年12月25日发布Wanda 2.0并开启预售,2025年5月8日宣布量产,售价8.8万元起[18] - 已完成订单数千万元,实现规模化交付回款,具备年量产千台产能储备[19] - 在多个泛商业服务及C端市场实现量产交付,展现行业领先商业化落地闭环能力[19] 行业观点 - 软件算法进步是推动人形机器人功能提升和应用场景拓展的关键[10] - 大模型决定人形机器人泛化能力,是现阶段商业化核心壁垒[10] - 全栈自研路线是明智选择,AI能力是万亿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必需项[10] - ToC家庭场景是终极市场但对产品泛化性要求极高,ToB场景尚未跑通[22]
深度解读「高盛」人形机器人双研报:主流人形机器人公司梳理和商业化瓶颈(附报告)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30 01:46
温馨提示 :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运营团队2025年最新原创报告(共210页) 说明: 欢迎约稿、刊例合作、行业人士交流 , 行业交流记得先加入 "机器人头条"知识星球 ,后添加( 微信号:lietou100w ) 微信; 若有侵权、改稿请联系编辑运营(微信:li_sir_2020); 正文: 高盛分别于2025年2月20日和5月23日各发布一份人形机器人研报,两份报告解读,小编早已有发布,今天在往 期基础上,将两份研报结合,聊一些其他内容 (全球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及趋势、核心供应链公司及投资分析和 商业化落地卡点分析 )。 2月,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发布最新人形机器人报告: Humanoid Robots III:The supply chain dynamism ; 报告 重点解读、分析就是人形机器人核心产业链公司,以提供给投资者权威建议,因此第一章节 是核心章节,专注于执行器组件、减速器、电机、滚珠丝杠、灵巧手、传感器等人形机器人身体(Body)层面解 读;第二章节主要介绍了人形机器人赛道未来市场预期规模;第三章节介绍了人形机器人落地的技术拐点。 5月, 高盛集团(Goldman Sa ...
1亿美元,国内具身智能领域再现大额融资!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29 12:16
公司融资与背景 - 深圳地瓜机器人有限公司完成1亿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瓴创投、五源资本等知名机构 [1] - 公司为地平线(9660.HK)拆分出的AIoT业务独立运营,注册资本2亿元,由原AIoT团队约50人组建 [5] - 地平线2023年高算力智驾芯片出货量全国第二(AD领域仅次于英伟达49%,ADAS领域仅次于Mobileye26.6%),2024年港交所上市市值990亿港元 [3] 技术产品与生态 - 推出旭日5智能计算芯片(累计出货超500万片)、RDK X5开发者套件和RDK S100算力核心(百TOPs级算力) [7] - 产品已搭载科沃斯、云鲸等头部客户,并获乐聚机器人、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等机构采用 [7] - 开发者生态覆盖200+创客、孵化近百种机器人品类,拥有10万开发者用户,合作高校从20家扩展至200家 [7] 战略定位与行业趋势 - 坚持不做机器人本体,定位为"机器人时代的Wintel",专注软硬一体基础设施 [4][8] - 具身智能赛道获资本热捧,2025年两家智驾背景企业(它石智航1.2亿美元、地瓜机器人1亿美元)获超亿美元融资 [9] - 行业出现"攒局"模式:挖角车企智驾负责人+科技公司技术骨干+市场操盘手组合创业团队 [9] 车企与产业链布局 - 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2025年试生产目标5000台,零部件备货可支持1-1.2万台 [13] - 小鹏成为国内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领先者,其Iron机器人频繁展示进展 [18][19] - 智驾领域入局方式包括:车企自建团队(特斯拉/小鹏)、从业者创业(维他动力等)、产业链合作(速腾聚创等) [10] 行业技术观点 - 地平线创始人认为自动驾驶与人形机器人技术路径重叠,但商业化闭环尚未成立 [8] - 具身智能赛道已聚集车企、产业链企业和自动驾驶技术人才,形成最强派系 [10] - 行业争议:智驾人才入局是技术延伸还是追逐风口红利 [11]
阿里巴巴领投的“最低调”人形机器人创企,又完成新一轮融资!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28 01:27
温馨提示 :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运营团队2025年最新原创报告(共210页) 说明: 欢迎约稿、刊例合作、行业人士交流 , 行业交流记得先加入 "机器人头条"知识星球 ,后添加( 微信号:lietou100w )微信; 若有侵权、改稿请联系编辑运营(微信: li_sir_2020); 正文: 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创企[源络科技]完成新一轮融资! 2025年5月19日,据企查查显示,国内人形机机器人初创企业【北京源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源络科技")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股东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 金(有限合伙)(隶属于 北京国管旗下顺禧基金 ), 疑似完成新一轮融资, 目前并未官宣 (小编视角:新一轮融资可能还没有正式变或交割更完成,投资方可能披露不完整,等 待企业官宣)。 成立近两年,公司鲜有新闻报道,绝对是国内最低调具身智能赛道创企。 | 序号 | 融资日期 | 融资轮次 | 融资金额 | 投资方 | 关联机构 | 来源 | | --- | --- | --- | --- | --- | --- | --- | | 1 | 2025-05-19 | A轮 | - | 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 ...
聚焦ToC家庭场景,这家具身智能机器人创企,已完成3亿元天使轮融资!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27 13:22
公司融资与估值 - 乐享智能成立不到半年完成两轮累计近3亿元天使轮融资,投后估值达6亿元 [1] - 天使+轮由锦秋基金领投,老股东经纬创投、绿洲资本、Monolith持续加投,光源资本跟投 [1] - 天使轮融资近2亿元,投资方包括IDG资本、经纬创投、真格基金、红杉种子基金等顶级资方 [1] - 公司成立初期估值5亿元,因多家机构竞争份额主动抬高至6亿元 [2] 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郭人杰为1997年生,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毕业,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金融经济学硕士 [2] - 曾任职宝洁中国品牌总监,2021年加入追觅科技,3年时间从营销总监晋升至中国区执行总裁 [2] - 在追觅期间管理超1500人团队,带领中国区业务实现年规模从0到60亿突破 [2] 团队与技术 - 团队人数突破30人,研发人员占比85%,包括12位机器人运动控制、视觉等领域博士 [5] - 团队含扫地机器人行业20年经验的头部公司CTO、产品线总裁 [5] - 成员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卡耐基梅隆大学等知名院校 [5] - 已研发基于本地的情感模型和意识仿生模型,与大模型合作方共同开发情感大模型 [11] 产品规划 - 定位家庭通用小型具身智能机器人(家庭陪伴机器人) [6][9] - 已完成两款产品平台开发:50厘米高18自由度Z-Bot和履带式户外W-Bot [9] - 规划三条产品线,首款产品预计2025年底上线 [11] - 追求情感意义上的"拟人感"而非物理人形,采取错位竞争战略 [11] 行业动态 - 字节跳动2023年组建百人机器人团队,2024年发布第二代机器人大模型GR-2 [7] - 2025年华为、美团、腾讯、京东等大厂加速投资具身智能领域 [8] - 全球尚无成熟消费级机器人产品,四足狗等陪伴机器人商业化仍处探索期 [12] - 追觅系另两家人形机器人公司鹿明机器人、魔法原子分别完成近亿元和数亿元融资 [14][16] 行业趋势 - 具身智能赛道呈现"技术全栈自研+全链路布局+场景化应用"闭环生态趋势 [18] - 人形机器人面临批量化生产和场景有效应用的核心挑战 [18] - 行业共识为长周期发展,受算力、算法、数据、硬件、工程化等多因素影响 [19] - 陪伴机器人有望比人形机器人更早进入ToC家庭场景 [11]
「高盛」最新人形机器人研报: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瓶颈和主流公司梳理(附报告)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26 16:55
人形机器人行业核心观点 - 人形机器人实现规模化需将通用智能与实际应用结合,算法、数据、算力和硬件四项技术是关键 [2] - 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是当前主流技术方案,但非最终解决方案,美国在算法层面有优势但国内发展迅速 [7] - 高质量真实数据对落地至关重要,数据采集方式包括二维图片/视频、遥操作/动捕数据和合成仿真数据,数据配方(混合三种数据)被广泛认可 [7] - "数据工厂"概念兴起,多家企业将其视为战略投资,但政府支持的数据收集中心效果有限 [7] 核心技术分析 算法 - VLA模型为主流,国内企业多依托科技大厂多模态大模型赋能,自身AI投入较少 [7][11] - 海外科技大厂(谷歌、OpenAI、Meta等)和高校(斯坦福等)占据优势,国内华为、百度、科大讯飞等已有成型产品 [10] 数据 - 数据采集基础设施("数据工厂")成为战略投资重点,但数据有效性仍存争议 [7] - 国内企业数据采集以教育、科研场景为主,可持续性较差 [12] 算力 - 英伟达全球主导,部分国内企业与华为合作 [7] - 边缘计算限制推动"快+慢"双系统架构VLA模型应用 [7] 硬件 - 灵巧手(触觉与力反馈传感器)是核心障碍,对数据收集和复杂任务处理至关重要 [7] - 国内企业侧重运动能力展示(如空翻、功夫表演),轻视抓取和泛化能力 [11] 商业化进展 - 工业场景(物料搬运/分拣)预计2025-2026年小规模商用,消费级应用较远 [7] - 价格区间宽泛,低价产品功能有限(科研/展览用途),但成本下降潜力显著 [7] - 国内企业交付以教育、科研、展示场景为主,技术突破有限 [1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国内政策与资本助推导致"揠苗助长"趋势,企业陷入运动能力"炫技"乱象 [11][12] - 全球供应链涉及多家头部企业(英伟达、特斯拉、三星等),涵盖算法、传感器、执行器等环节 [8] - 摩根士丹利预测人形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达5万亿美元 [7]
被传要IPO后,「智元机器人」又悄悄完成新一轮融资!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25 01:18
核心观点 - 智元机器人作为国内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创企之一,近期因招聘证券事务主管和法务总监引发IPO猜测,但官方迅速辟谣称仅为储备岗 [1] - 公司近期完成由京东领投的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达150亿元,成为继优必选后最可能上市的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 [3][4] - 公司已构建远征、Genie、灵犀三大产品线,发布五款商用机器人并开启量产计划,2025年预计出货量达数千台 [8][9][10][12] - 技术层面实现从机器人本体到具身大模型的全栈布局,并引入顶尖人才如伯克利AI实验室博士后罗剑岚担任首席科学家 [13][14] 融资与资本动态 - 2025年5月24日完成B+轮融资,新增股东京东集团和孚腾资本,此前腾讯在4月增持股份至2.6975% [3][4] - B轮融资于2025年3月24日完成,腾讯领投,投后估值150亿元,投资方包括龙旗科技、华发集团等 [4][6] - 累计完成10轮融资,早期投资方包括高瓴创投、比亚迪、红杉资本等,A+++++轮融资金额超6亿元 [6] 产品与技术进展 - 产品矩阵:发布远征A2系列(交互服务/柔性智造/重载特种机器人)、灵犀X1系列(全栈开源/专业数采机器人)及新一代灵犀X2(分三个版本,售价10-40万元) [8][9][10][12] - 量产计划:2024年12月启动量产,2025年1月第1000台机器人下线,灵犀X2预计2025年下半年量产,目标次年出货量达大几千台 [12][14] - 技术突破:发布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GO-1(ViLLA架构),与Physical Intelligence合作强化算法,并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机构联合研发多模态大模型 [13] 行业竞争与商业化 - 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仍处商业化初期,优必选已上市,宇树科技等企业亦被传IPO但未获证实 [2] - 科技大厂加速布局:京东自建具身智能团队,华为投资千寻智能,美团投资自变量机器,腾讯通过投资智元机器人入局 [7] - 商业化挑战:公司产品尚未公开线下实操演示,量产机型主要用于数据采集,实际应用效果待验证 [15] 创始人团队与战略 - 创始团队包括华为前副总裁邓泰华、"稚晖君"彭志辉等,具备深厚技术背景 [7] - 采用软硬一体全栈路线,首席科学家罗剑岚强调"全栈自研是唯一出路",类比大疆成功模式 [14]
2亿元融资后,“追觅系”具身智能机器人创企,再次完成新一轮融资!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24 02:00
融资动态 - 乐享智能于2025年5月19日完成新一轮融资,新增股东锦秋基金持股3%,但未官宣具体金额[1] - 公司成立不到一个月即在2025年1月16日完成2亿元天使轮融资,投后估值6亿元,投资方包括IDG资本、真格基金、Monolith砺思资本等顶级机构[2] - 初始媒体透露首轮融资估值5亿元,后因机构竞争抬升至6亿元,成为具身智能赛道"带资入场"创业典范[3] 公司背景 - 乐享智能成立于2024年12月19日,创始人郭人杰为追觅科技原中国区执行总裁,曾带领团队实现年营收从0到60亿突破[3] - 创始团队包含千亿市值公司CTO、消费电子行业20年资深人士及00后创新人才,当前团队规模9人[6] - 产品定位消费级机器人,推测以陪伴机器人为主,但未明确细分场景[3] 行业趋势 - 具身智能大模型加持的陪伴机器人较人形机器人更易落地ToC家庭场景,2025年行业融资潮已现[6] - 追觅系创业公司受资本热捧:鹿明机器人完成近亿元天使轮及天使+轮融资,研发通用人形机器人LUS1[8] - 维他动力完成2亿元种子轮融资,聚焦四足狗和家务机器人[8] - 魔法原子2025年实现技术闭环,推出人形机器人"小麦"和四足机器人"大麦",预计年内交付400台工业/商业场景机器人[12] 技术商业化挑战 - 全球消费级机器人尚未成熟,多数产品为套壳通用大模型,仅蔚蓝智能BabyAlpha A2系列维持销售[7] - 人形机器人量产难在于批量化生产与场景有效应用,当前国内企业交付以教育、科研场景为主[14] - 行业存在"重运动轻大脑"发展乱象,资本和政策助推下出现"揠苗助长"趋势[15]
对标特斯拉Optimus,「小鹏」终要扛起国内人形机器人大旗!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23 00:50
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进展 - 马斯克预测人形机器人数量最终将达到数百亿规模,并强调Optimus将成为特斯拉最重要产品之一,因其具备通用人工智能大脑优势[3] - Optimus采用完全虚拟环境训练技术,实现"零样本转移"能力,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视频学习人类操作,并计划拓展至第三人称视角互联网视频学习[9][10] - 2025年3月已启动试生产,目标年产5000台,零部件储备可支持10000-12000台生产,2026年目标提升至50000台[12] - 技术层面复刻特斯拉智能驾驶系统,搭载FSD系统和HW3.0芯片,形成感知-决策-控制完整闭环[14] 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格局 - 全球15家知名车企已布局人形机器人,其中国内占11家,形成具身智能赛道最强派系[15] - 小鹏汽车成为国内商业化进展最快车企,Iron机器人2025年4月在上海车展完成首秀,展现灵活交互能力[16] - 小鹏Iron采用与智驾同源技术:搭载天玑AIOS系统、自研图灵AI芯片(3000T算力)、720°环境感知系统[20] - 小鹏计划2026年实现规模化量产,当前已进入工厂实训阶段,未来拟部署至门店迎宾场景[22][24] 技术路线与行业趋势 - 摩根士丹利研报指出集成类人形机器人OEM(如特斯拉)在价值链中占据最高地位,潜在市场规模达5万亿美元[4] - 车企入局优势体现在技术复用能力,特斯拉Optimus路线成为行业标杆,小米和小鹏均转向该技术路线[16][25] - 小鹏Iron采用端到端大模型+强化学习方案,支持本地运行30B参数大模型,实现双足行走和智能避障[20] - 行业面临商业化卡点包括算力、算法、核心零部件和工程化等挑战,需500亿级投入门槛[22][26] 国内主要玩家动态 - 小鹏汽车2025年一季度登顶新势力交付量榜首,同步推进"陆地航母"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Iron量产[23] - 小米CyberOne(铁大)已淡出公众视野,缺席多场重要发布会,与小鹏形成鲜明对比[16][23] - 小鹏计划2026年推出第五代机器人,升级图灵芯片并复用云端AI基础设施提升智能水平[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