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

搜索文档
两个多月跌超8%,基金经理被爆在“赌”?申万菱信回应
中国基金报· 2025-08-12 23:09
基金表现与争议 - 申万菱信行业精选混合基金A成立两个多月(6月3日至8月8日)单位净值下跌超8%至0.9177元,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6.89%,恒生指数上涨5.93%,表现显著落后于基准 [5] - 基金募集规模达12.19亿元,为近期规模较大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可投资港股,业绩基准为65%沪深300+10%恒生指数+25%中证全债 [5] - 基金经理贾成东被质疑操作与宣传的高股息策略不符,先追高新消费后追高银行股,被指存在"赌"的行为 [2] 基金经理背景 - 贾成东拥有17年证券从业经验,曾任招商基金投资总监,管理规模一度接近180亿元,其代表作招商优质成长和招商行业精选任职期间净值增长率分别达192.09%和140.27% [9] - 2024年12月加入申万菱信基金任副总经理,但目前在管产品申万菱信新动力A自3月3日共管以来净值下跌约6%,尚未复制过往业绩 [6][10] 公司动态与行业现状 - 申万宏源证券持有申万菱信基金67%股份,公司成立于2004年,最新非货规模703.24亿元,行业排名第59位 [3][13] - 2025年以来公司多只基金清盘,包括申万菱信碳中和智选混合、养老目标日期2040 FOF等,3月申万菱信远见成长混合发行失败 [12] - 公司近年尝试引进知名基金经理改善业绩,但效果不明显,2025年频繁发布基金经理变更公告 [13]
时隔7年重启,中日韩签联合公报
中国基金报· 2025-08-12 23:09
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时隔7年重启,上届会议于2018年11月在北京召开。本届会议 上,三国农业部长围绕粮食安全、动物疫病防控、可持续农业、乡村振兴、全球重要 农业文化遗产合作、全球合作等六大核心议题进行了讨论,并就今后合作方向交换了 意见。 面对气候危机、跨境传染病传播、供应链不稳定等农业领域的复合挑战,三方在信息 共享与共同应对的重要性上达成共识,并同意围绕智慧农业、绿色低碳农业、新农人 培育等扩大互补性合作。 韩俊表示,当前国际关系复杂多变,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气候变化加剧, 中日韩农业农村的发展面临共同挑战。中方愿意与日韩一道,坦诚对话,凝聚共识, 采取一致行动,推动农业合作全面重启,努力构建韧性更强、领域更广、联系更紧 密、内涵更丰富的中日韩农业合作新格局,共同为促进地区农业农村的振兴繁荣和发 展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新华社 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在韩国召开 第四届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11日在韩国仁川召开。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韩国农 林畜产食品部长官宋美玲、日本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及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 李熙燮出席会议。 韩俊说,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三方共同努力推动地区农业务实合作迈上新台阶 ...
川财证券,又被采取监管措施
中国基金报· 2025-08-12 22:34
【导读】债券交易内控不足,川财证券被出具警示函 见习记者 舍梨 8 月 12 日, 四川证监局对川财证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措施 经查, 川财证券债券交易业务 存在公司内部制度建设与内控机制有待完善,从业人员管理与 信息披露不到位,业务合规审查落实不到位,交易行为管理有待完善等多项问题。 自 2022 年以来,川财证券已经连续第四年被四川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此前公司被警示的问 题包括:债券承销业务个别项目尽职调查不充分,内部控制、风险控制有效性不足,对销售 的基金产品准入的集中统一管理不到位等。 | 序号 | 标题 | 文号 | 发文日期 | | --- | --- | --- | --- | | 1 | 关于对川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出具警示 函措施的决定 | 〔2025〕 55号 | 2025-08-12 | | 2 | 关于对川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出具警示 函行政监管措施的决定 | 〔2024〕 80号 | 2024-12-25 | | 3 | 关于对川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出具警示 函措施的决定 | 〔2023〕 77号 | 2023-12-18 | | ঘ | 关于对川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出具警示 ...
欧盟27国中,26国支持乌克兰入盟
中国基金报· 2025-08-12 22:34
欧盟对乌克兰的支持立场 - 欧盟26国领导人联合声明强调乌克兰人民应拥有决定自身未来的自由,外交解决方案需保护乌克兰和欧洲的利益 [2] - 声明指出有意义的谈判需在停火或减少敌对行动的背景下进行 [2] - 欧盟承诺继续向乌克兰提供政治、财政、经济、人道主义、军事和外交支持 [2] - 欧盟及其成员国准备在符合国际法和成员国安全利益的前提下为乌克兰安全保障作贡献 [2] 乌克兰加入欧盟的进程与分歧 - 欧盟声明明确支持乌克兰加入欧盟,除匈牙利外所有成员国领导人认可该声明 [3] -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多次公开反对乌克兰加入欧盟,认为这将使欧盟面临间接军事冲突威胁 [4] - 欧尔班主张阻止北约和欧盟与乌克兰建立机构关系,称乌克兰加入将带来战争和金融混乱 [4] - 匈牙利政府通过全民投票程序征询民意,欧尔班本人投票反对乌克兰加入欧盟 [4] 匈牙利在欧盟决策中的孤立立场 - 2024年3月欧盟特别峰会上,匈牙利是唯一反对进一步支持乌克兰的成员国 [5] - 欧尔班强调乌克兰入盟谈判不应加速,需审慎考虑所有细节 [5] - 欧尔班在国情咨文中称乌克兰是俄罗斯与北约的战略缓冲带,反对乌克兰加入欧盟 [5] - 乌克兰入盟进程时间线:2022年2月申请,同年6月成为候选国,2023年12月启动谈判,2024年6月举行首次部长级会议 [5]
茅台也扛不住,中报业绩降速
中国基金报· 2025-08-12 22:34
核心观点 - 贵州茅台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9.16%至910.94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89%至454.03亿元,略超公司设定的9%年度增长目标[2][3] - 公司业绩增速显著下降,但通过主动降速和多元化策略保持韧性,茅台酒营收同比增长10.24%至755.90亿元,系列酒营收同比增长4.69%至137.63亿元[4][7][8][9] - 直销渠道表现亮眼,营收同比增长18.63%至400.10亿元,批发代理渠道营收同比增长2.83%至493.43亿元,"i茅台"平台营收同比增长4.98%至107.60亿元[9] - 公司通过产品创新和渠道优化应对行业调整,推出7000元高端五星茅台和"1×4"包装设计等新举措[11][13] - 白酒行业整体承压,60%企业出现价格倒挂,飞天茅台渠道价累计下跌36.15%[8][14] 财务表现 - 营业总收入910.94亿元(+9.16%),营业收入893.89亿元(+9.10%),归母净利润454.03亿元(+8.89%)[2][3]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3.12亿元,同比下降64.18%[3] - 期末现金516.45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2.90%,占总资产17.67%[9] - 茅台酒基酒产量4.37万吨(+11.76%),系列酒基酒产量2.96万吨(+30.40%)[9] 业务发展 - 消费场景从"政务+商务"转向"商务+礼赠+悦己"的多元驱动,年轻客群贡献核心增量[6] - 通过文化IP产品和渠道转型扩大年轻消费群体触达[9] - 推出7000元70周年五星茅台,二手市场价格达8000-15000元/瓶,特殊编码酒款被炒至8万元/瓶[11] - 创新"1×4"包装设计适配小型聚会和商务赠礼场景[13] 行业环境 - 白酒行业深度调整,价格倒挂现象覆盖60%企业,市场供需失衡与渠道压力加剧[8] - 飞天茅台专卖店价格累计下跌36.15%,渠道价跌破2000元[8] - 6家已披露业绩预告的A股酒企普遍表现不佳,其中3家预亏,3家预计业绩大幅下滑[14][15] - 行业实质性好转可能要到2026年下半年出现[16]
广东人、江苏人、北京人,最爱买基金!
中国基金报· 2025-08-12 21:35
投资者画像与市场趋势 - 平台年轻投资者占比持续攀升,25-35岁群体占比40%,18-25岁群体占比20%,"Z世代"成为基金投资增长力量[2][5] - 基金业务呈现量质齐升态势,2025年7月底新增用户数同比增长58%,交易用户数同比增长47%[5] - 经济活力与投资热情高度契合,广东、江苏、北京位列最爱买基金省市前三名[5] 产品结构与投资偏好 - 平台基金产品涵盖货币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基金等多种类型[4] - 主动权益类基金和指数基金占比达68%,稳健债基占比15%,"固收+"产品占比5%,形成"进取为主、稳健托底"配置格局[5] - 2024年底京东肯特瑞基金非货基金保有规模为1263亿元[4] 战略布局与服务升级 - 将权益基金发展列为重点,聚焦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及占比、首发产品保有规模、投资者盈亏与持有期限等核心目标[6] - 从"基金销售平台"向"资产配置服务商"转型,构建专业透明的服务生态[5] - 深化"以投资者为中心"理念,通过科技赋能和专业服务优化全球资产配置体系[6]
600711,宣布“摘帽”!明日停牌
中国基金报· 2025-08-12 21:35
ST盛屯摘帽事件 - 上交所同意公司股票撤销其他风险警示,8月13日停牌一天,8月14日复牌交易,股票简称由"ST盛屯"变更为"盛屯矿业",证券代码不变[2] - 公司因2024年8月5日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已满12个月,符合撤销风险警示条件,并完成2021-2023年财报会计差错更正[5] - 针对投资者索赔计提200万元预计负债[6] 财务造假及更正情况 - 公司因销售钴湿法冶炼中间品时控制权未实质转移却确认收入,导致2021年多计营收及利润3.59亿元、1.94亿元,2022年多计营收8414.9万元、少计利润1.39亿元,2023年半年报少计营收及利润7818.8万元、2295.7万元[7] - 更正后2021-2023年营收分别为452.4亿元、258.3亿元、244.6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0.27亿元、-208.9万元、2.647亿元[7] - 2024年因铜价大涨实现营收257.3亿元(同比+5.21%),归母净利润20.05亿元(同比+657.63%)[10] 股价表现与实控人动态 - "戴帽"后股价曾连续4次一字跌停,但自2023年9月24日触底后反弹,截至2025年8月12日累计涨幅超130%[8] - 实控人姚雄杰2021年以185亿元身家位列胡润百富榜第380名,2024年因碳酸锂价格暴跌及公司"戴帽"身家缩水至50亿元(排名1019位)[12] - 2024年6月以来碳酸锂价格反弹带动盛新锂能股价最高涨幅超80%,铜矿与锂矿资源或助力姚雄杰"翻身"[12][13] 行业展望 - 光大证券指出若铜行业推行"反内卷"政策限制新增冶炼产能,叠加新能源需求增长,冶炼企业盈利有望改善[15]
刚刚!美联储,降息大消息!
中国基金报· 2025-08-12 21:35
美国7月CPI数据 - 7月美国CPI同比上涨2.7%,低于预期的2.8%,环比上涨0.2%符合预期 [4] - 核心CPI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3.1%,达到2月以来最高水平 [4] - 住房成本上涨0.2%是主要推动因素,能源价格下降1.1%,食品价格持平 [7] - 受关税影响的新车价格不变,二手车和卡车价格上涨0.5%,交通和医疗服务价格均上涨0.8% [7] 美联储政策预期 - 利率掉期显示交易员押注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接近90%,高于报告前的74% [12] - 分析师认为PCE可能接近2%目标,允许美联储在9月放松政策 [12] - 经济学家指出商品通胀低于预期,服务业通胀偏热,但市场仍预期降息 [12] - 基准预测是美联储可能大幅降息50个基点,因就业市场成为关注焦点 [12] 市场反应 - 美国国债上涨,美元跳水,美股三大指数期货盘前直线拉升 [9] - 债市原本担心CPI更高,实际数据导致国债收益率下降,股指期货上涨 [12] - 分析师认为市场有进一步牛市陡峭化的潜力 [12]
屈玲妮,被查
中国基金报· 2025-08-12 21:07
公开简历显示,屈玲妮, 女,汉族,1964年6月生,党校研究生,中共党员。 她 曾任周庄旅游公司总经理,周庄镇党委书记,苏州市相城区副区长,苏州市相城区委常 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等职。 来源: 苏州市纪委监委 政事儿 据江苏苏州市纪委监委8月12日消息, 苏州市相城区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一级调研员屈玲妮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苏州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屈玲妮 ( 资料图 ) 2017年1月, 屈玲妮 当选为苏州市相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2024年7月退休,至此番被查。 ...
利好刷屏!农行、邮储、浦发、浙商等集体宣布
中国基金报· 2025-08-12 21:07
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 财政部等九部门发布《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旨在提振消费和扩大内需 [1] - 政策对8类消费服务业经营主体(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发放的贷款进行贴息,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 [2][3]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 [4]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 - 对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的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进行贴息,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5][6]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重点领域消费(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 [6]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的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 [6] 政策影响与意义 - 政策通过财政贴息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发力提振消费 [7][8] - 贴息政策有助于激发相关经营主体和居民有效融资需求,扩大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投放 [8] - 政策精准定位行业及目标群体,提高执行效率和市场响应度 [9] 银行响应情况 - 农业银行宣布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 [10][13] - 邮储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等也发布公告表示将依法依规推进贴息政策的组织实施工作 [20][22][26][29][30] -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正在积极研究落实贴息政策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