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00883)

搜索文档
中国海油(600938):油价下行 增量降本凸显盈利韧性
新浪财经· 2025-09-01 08:32
财务表现 - 2025上半年营业收入2076亿元同比减少8.45% 归母净利润695亿元同比减少12.79% 扣非归母净利润694亿元同比减少12% [1] - 2025单二季度营业收入1008亿元同比减少12.62% 归母净利润330亿元同比减少17.6% 扣非归母净利润323亿元同比减少18.62% [1] - 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65.63亿元同比下降7.9% 优于同期国际油价波动 [2] 产量与价格 - 油气净产量达384.6百万桶油当量同比上升6.1% 创历史同期新高 [2] - 中国净产量266.5百万桶油当量同比上升7.6% 海外净产量118.1百万桶油当量同比上升2.8% [2] - 实现油价69.15美元/桶同比下跌13.91% 低于布油均价跌幅(70.81美元/桶同比跌15.09%) [2] - 实现气价7.9美元/千立方英尺同比上升1.4% [2] 成本控制 - 桶油主要成本26.94美元同比下降2.92% 其中除所得税外其他税金下降10.98% [3] - 成本优势持续巩固 桶油成本远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 [3] 产量展望 - 2025-2027年油气净产量目标分别为760-780/780-800/810-830百万桶油当量 [3] - 按中枢计算同比增速分别为5.9%/2.6%/3.8% 实际增速或超指引水平 [3] 股东回报 - 2025年中期拟派发股息每股0.73港元 中期分红比例达45.5% [4] - 2025-2027年全年股息支付率承诺不低于45% [4] - 未来12个月内计划增持A股及港股股份金额20-40亿元人民币 [4]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2.83元/2.93元/2.98元 [4] - 对应2025年8月29日收盘价PE分别为9.09X/8.75X/8.61X [4] 行业环境 - 油价中枢有望维持在60美元/桶以上 因美国产量增量有限且OPEC减产挺价 [3]
A股中期分红规模与数量创新高,810家公司拟派现超6400亿元
上海证券报· 2025-09-01 08:04
A股中期分红总体情况 - 截至8月30日,810家A股公司推出2025年中期现金分红计划,拟派现总额6428.08亿元,分红金额和公司数量同比分别增长9.56%和15.06%,均创历史新高 [1] - 300多家上市公司首次计划发放中期现金分红,显示分红频率提升趋势 [1][7] - 中期分红行为既是政策引导方向,也是市场自主选择结果,长期有助于提升市场内在价值 [2] 央企与国企分红表现 - 74家公司派现金额超10亿元,其中22家为"中字头"企业,占比约三成 [3] - 中国移动以540.82亿元派现金额居首,中国电信派现165.81亿元(占净利润72%),中国联通派现34.77亿元 [3] - "三桶油"合计分红超800亿元:中国石油402.65亿元、中国石化106.70亿元、中国海油346.97亿港元(约316.60亿元人民币) [3] - 地方国企如紫金矿业拟分红58.47亿元,江西铜业、上海银行等多家地方国企分红金额均超10亿元 [4] 高分红企业业绩支撑 - 810家披露分红方案的公司中,522家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超六成,其中148家净利润增幅超50%,70家实现倍增 [5] - 牧原股份净利润大增近12倍,分红50.02亿元(分红比例47.50%),叠加回购后股东回报比例达58.04% [6] - 药明康德派现10.03亿元,海尔智家营收1564.94亿元(同比增10.22%),净利润120.33亿元(同比增15.59%),AI技术驱动业务增长,中期分红超25亿元 [6] 行业龙头首次分红案例 - 海康威视首次中期分红36亿元,营收418.18亿元(同比增1.48%),净利润56.57亿元(同比增11.71%) [7] - 中国中车派现31.57亿元(分红比例43.57%),海天味业派现15.19亿元(占净利润38.80%) [7] - 海螺水泥、长安汽车、三一重工等行业龙头首次推出中期分红方案 [7] 超百亿分红企业明细 - 分红超100亿元的公司包括:中国移动540.82亿元(分红比例64.20%)、工商银行503.96亿元(29.98%)、建设银行486.05亿元(29.99%)、农业银行418.23亿元(29.98%)、中国石油402.65亿元(47.94%)、中国银行352.50亿元(29.98%)、中国海油316.60亿元(45.53%)、中国神华194.71亿元(79.02%)、中国平安172.02亿元(25.28%)、中国电信165.81亿元(72.04%) [9][10] - 银行与能源行业成为高分红主力,分红比例普遍维持在30%-80%区间 [9][10]
中国海上稠油热采技术突破,累计产量超500万吨,领跑全球
搜狐财经· 2025-08-31 12:26
技术突破 - 海上稠油热采技术成功实现规模化应用 累计产量突破500万吨大关 [1] - 中国成为全球首个掌握并成功应用海上稠油规模化热采技术的国家 [1] 技术背景与挑战 - 稠油具有高黏度 高密度及流动性差特性 开采难度极大 [1] - 海上平台作业空间受限且成本高昂 使规模化应用面临巨大挑战 [1] - 热采技术通过向地层注入高温高压蒸汽降低稠油黏度 使其转变为易于开采的稀油 [1] 资源重要性 - 稠油在全球剩余石油资源中占比高达70% 是各国石油增产的重要方向 [1] 项目应用 - 海上稠油热采项目主要集中在渤海海域 [3] - 成功建设南堡35-2 旅大21-2 锦州23-2等多个主力热采油田 [3] 行业影响 - 技术突破为全球稠油开采提供宝贵经验和借鉴 [3] - 展现公司在海洋石油开采领域的强大实力 [3] - 为中国乃至全球能源安全注入新的活力 [3]
全球无先例,我国成功实现
科技日报· 2025-08-31 10:42
技术突破 - 公司成功实现海上稠油热采技术体系和核心装备规模化应用关键进展 [1] - 公司研制世界领先耐350℃注采一体化装备 自主研发小型化高效注热装备 井下安全控制系统与长效防砂装置 [1] - 公司设计建造全球首座移动式注热平台"热采一号" 填补海上稠油热采装备领域空白 [1] 产量规模 - 海上稠油热采累计产量突破500万吨 [1] - 公司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海上稠油规模化热采开发的国家 [1] - 热采油田主要分布在渤海海域 包括南堡35-2 旅大21-2 锦州23-2等多个主力油田 [1] 行业挑战 - 海上稠油具有黏度高 密度大 流动性差且易凝固特性 开采难度大 [1] - 海上平台作业空间小 成本高 面临技术装备和经济效益双重挑战 [1] - 海上稠油热采规模化开发属业界公认世界级难题 全球范围内无先例 [1]
此前全球无先例!我国成功实现海上稠油规模化热采开发
观察者网· 2025-08-31 09:33
技术突破与行业地位 - 公司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海上稠油规模化热采开发的国家 累计产量超500万吨 [1] - 公司创新提出"少井高产"热采开发理论 采用大井距高强度注采、高干度蒸汽及多元热流体协同增效开发模式 [4] - 公司自主研发耐350℃注采一体化装备 小型化高效注热装备及全球首座移动式注热平台"热采一号" 填补海上稠油热采装备空白 [4] 资源潜力与开发布局 - 中国海上需注热开发的高黏稠油探明储量超6亿吨 占全国稠油已探明储量约20% [1] - 海上稠油热采主要集中在渤海海域 已建成南堡35-2、旅大21-2、锦州23-2等多个主力热采油田 [1][3] - 2024年稠油热采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 动用油藏实现跨越式发展 [4]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海上稠油热采面临平台作业空间小、成本高、技术装备和经济效益双重挑战 属世界级难题 [1] - 通过注入高热量蒸汽辅助气体及化学药剂 配套大液量高效举升工艺 成功破解热采产能低与热量损失大难题 [4] - 世界剩余石油资源中稠油占比约70% 热采技术通过降低稠油黏度使其成为易开采的"稀油" [1]
我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海上稠油规模化热采开发的国家
搜狐财经· 2025-08-31 09:21
技术突破 - 中国海油海上稠油热采技术体系和核心装备规模化应用取得关键性进展[1] - 海上稠油热采累计产量突破500万吨[1] - 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海上稠油规模化热采开发的国家[1] 资源特征与开发挑战 - 稠油具有黏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且易凝固的特性[3] - 海上平台作业空间小且成本高[3] - 稠油热采开发面临技术装备和经济效益双重挑战[3] - 此前全球范围内无海上稠油规模化热采开发先例[3] 行业地位与开发方式 - 世界剩余石油资源中稠油占比约70%[3] - 稠油是各石油生产国实现增产的主攻方向之一[3] - 高黏稠油主要采用热采方式开发[3] - 通过注入高温高压蒸汽降低稠油黏度使其成为易开采的"稀油"[3] 产业布局 - 中国海上稠油热采主要集中在渤海海域[3] - 已建成南堡35-2、旅大21-2、锦州23-2等多个主力热采油田[3]
全球无先例,我国成功实现→
上海证券报· 2025-08-30 22:07
技术突破 - 海上稠油热采技术体系和核心装备规模化应用取得关键性进展 累计产量超500万吨 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海上稠油规模化热采开发的国家 [2] - 成功研制世界领先的耐350℃注采一体化装备 自主研发小型化高效注热装备、井下安全控制系统与长效防砂装置 [2] - 设计建造全球首座移动式注热平台“热采一号” 填补海上稠油热采装备领域空白 [2] 行业挑战 - 稠油黏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且容易凝固 开采难度大 [2] - 海上平台作业空间小、成本高 稠油热采规模化开发面临技术装备和经济效益双重挑战 是业界公认的世界级难题 此前全球无先例 [2] 开发布局 - 海上稠油热采主要集中在渤海海域 [2] - 已建成南堡35-2、旅大21-2、锦州23-2等多个主力热采油田 [2]
透过数据看我国能源供应更足、韧性更强 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央视网· 2025-08-30 14:06
海上稠油热采技术突破 - 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海上稠油规模化热采开发国家 海上稠油热采累计产量超500万吨 [1] - 渤海旅大5-2北油田Ⅱ期项目新增动用稠油储量超2000万吨 日产热采稠油超500吨 累计产量超10万吨 [1] - 垦利10-2油田新增动用稠油储量超1400万吨 海上稠油热采年产量有望跃升至200万吨 [1][3] 稠油资源潜力与价值 - 中国稠油资源量约198.7亿吨 已探明35亿吨 渤海油田稠油产量占比不足3% 开发潜力巨大 [5] - 稠油被誉为"黑色黄金" 可提炼润滑油 润滑脂 工业沥青等产品 是医药化工基础原料 [6][8] - 稠油具有高黏度特性 需通过热采技术实现规模化开发 [6] 海上风电技术进展 - 中国自主研制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 风轮扫风面积达7.7万平方米 实现全国产化制造 [9][11] - 机组由超3万个零部件构成 轮毂中心高度相当于50层楼 为深远海风电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11] 熔盐储热技术应用 - 安徽宿州投运中国最大火电熔盐储热项目 储热容量1000兆瓦时 采用390℃高温和190℃低温双储罐系统 [12][14] - 项目可存储15000吨液态高温熔盐 最高温度达390℃ 供热能力提升至410吨/小时 较原水平提高260吨/小时 [12][16] - 实现满负荷连续供热4小时 深度调峰30%负荷下连续运行5小时 解决热电协同运行技术瓶颈 [16]
中国海油(600938):25H1油气产量再创新高 油价波动期盈利韧性凸显
格隆汇· 2025-08-30 11:54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H1营业总收入2076亿元同比-8.4% 归母净利润695亿元同比-12.8% [1] - 2025Q2营业总收入1008亿元同比-12.6%环比-5.7% 归母净利润330亿元同比-17.6%环比-9.8% [1] - 经营活动现金流1092亿元同比-7.9% 净现金流129亿元同比+35% 年化ROE 18.1%同比-4.9pct [1] 产量与价格表现 - 油气当量净产量385百万桶油当量同比+6.1%创历史新高 天然气产量同比+12.0% [2] - 平均实现油价69.15美元/桶同比-13.9% 天然气实现价格7.9美元/千立方英尺同比+1.4% [2] - 10个油气田新投产包括渤中26-6/文昌9-7/巴西Buzios7等 深海一号二期投产后年产气量超45亿立方米 [2] 勘探与成本控制 - 获得5个新发现并评价18个含油气构造 包括锦州27-6/曹妃甸22-3等 海外拓展圭亚那及哈萨克斯坦区块 [3] - 桶油主要成本26.94美元/桶油当量同比-2.9% 其中作业费用6.76美元/桶同比-0.7% DD&A成本13.89美元/桶同比-0.4% [3] 资本开支与产量规划 - 2025H1资本支出576亿元同比-8.8% 勘探/开发/生产投资分别同比-1.6%/-9.8%/-7.0% [4] - 2025年资本开支预算1250-1350亿元 勘探/开发/生产占比分别为16%/61%/20% 国内外支出占比68%/32% [4] - 2025年产量目标760-780百万桶油当量同比+5.9% 2026年目标780-800百万桶同比+2.6% 2027年目标810-830百万桶同比+3.8% [4] 股东回报政策 - 派发2025年中期股息每股0.73港元 较2024H1仅下降0.01港元 中期派息率达45.9%较2024H1明显提升 [3] - 坚持稳定高分红政策 低利率背景下投资价值凸显 [3]
我国海上稠油热采累计产量突破500万吨
新浪财经· 2025-08-30 09:58
行业里程碑 - 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海上稠油规模化热采开发的国家 [1] - 海上稠油热采累计产量突破500万吨 [1] - 今年以来海上稠油热采产量超130万吨创历史同期新高 [1] 重点项目进展 - 旅大5-2北油田Ⅱ期项目新增动用稠油储量超2000万吨 [1] - 旅大5-2北油田日产热采稠油超500吨且累计产量超10万吨 [1] - 新投产垦利10-2油田为亿吨级开发项目新增动用稠油储量超1400万吨 [1] 产能建设 - 公司加速推进海上稠油热采产能建设 [1] - 渤海区域实现海上首个规模化特超稠油热采开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