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通威股份(600438)
icon
搜索文档
通威股份(600438):硅料龙头地位稳固,组件渠道拓展顺利
长江证券· 2025-05-19 09:5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 [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通威股份2024年业绩不佳,收入下降、归母净利亏损,2025Q1延续亏损态势,但各业务板块有亮点,硅料成本优势明显、组件渠道拓展良好,且公司现金储备充足,虽行业面临阶段性压力,但公司通过回购和增持彰显信心,未来龙头优势有望体现 [2][5][1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年公司实现收入919.94亿元,同比下降34%;归母净利 -70.39亿元;2024Q4实现收入237.22亿元,同比下降14%;归母净利 -30.66亿元;2025Q1实现收入159.33亿元;归母净利 -25.93亿元 [2][5] 各业务板块表现 - 多晶硅:2024年销量46.76万吨,同比增长20.76%,产销量约占全国30%,市占率全球第一 [10] - 电池组件:完成产能从perc向TOPCon切换,TNC产能规模达150GW,2024年电池销量87.68GW(含自用),同比增长8.70%,连续八年全球电池出货量榜首,全球市占率约14%;组件销量45.71GW,同比增长46.93%,分布式出货量超17GW排名行业第一 [10] - 农牧电站:水产饲料销量逆势增长,电站2024年结算电量50.07亿度,实现碳减排268万吨 [10] 财务数据情况 - 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入11.4亿元,计提资产减值53亿元;2025Q1经营性现金流出14.57亿元,同比基本持平,资产减值损失7.96亿元,主要为存货跌价所致 [10] 公司优势及发展展望 - 硅料业务成本优势明显,内蒙基地生产现金成本已降至2.7万元/吨(不含税)以内;电池组件业务渠道拓展良好;2025Q1末货币资金291亿、交易性金融资产109亿,助力长远发展 [10] 公司股份回购及增持情况 - 2024年至今已实施股份回购合计金额超20亿元,回购股份1.02亿股,占总股本约2.26%;控股股东增持金额约13亿元,增持股份6251万股,占总股本约1.39% [10] 财务报表及预测指标 |项目|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营业总收入(百万元)|91994|101543|160685|185074|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7039|-4228|3953|6560| |EPS(元)|-1.58|-0.94|0.88|1.46|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百万元)|1144|4210|15208|17975| |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百万元)|-28520|-2260|-2823|-2796| |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百万元)|27480|5432|-1114|-1670| |现金净流量(百万元)|0.83|103|7382|11271| |市盈率|—|—|19.59|11.80| |市净率|2.05|1.75|1.63|1.47| |总资产收益率|-4.5%|-2.7%|2.2%|3.4%| |净资产收益率|-14.5%|-9.6%|8.3%|12.5%| |净利率|-7.7%|-4.2%|2.5%|3.5%| |资产负债率|70.4%|73.8%|74.0%|72.7%| |总资产周转率|0.51|0.51|0.77|/| [15]
去年亏损超70亿元,通威股份管理层在业绩会谈了以下问题
第一财经· 2025-05-16 18:20
公司业绩与财务状况 - 2024年公司营收约919.94亿元,同比下降33.87%,净亏损70.39亿元,为上市以来首次年度净利亏损 [1] - 截至2025年3月底,公司负债合计超过1500亿元,资产负债率72.25% [2] - 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账面货币资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规模约400亿元,银行授信额度超过1400亿元,已使用授信占比68% [3] 东南亚"双反"关税影响 - 东南亚四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双反"税率较去年初裁结果进一步上调,对中国光伏企业出口美国市场带来新挑战 [1] - 美国光伏市场新增装机总量占全球约10%,公司认为美国贸易手段无法撼动全球光伏市场格局 [1] - 公司光伏业务暂未扩大海外产能,也无光伏组件产品出口美国市场,因此东南亚"双反"关税对公司不构成直接影响 [1] 海外建厂战略与融资进展 - 光伏制造业具备产业链集群及规模效应特征,盲目海外扩产能可能面临人才匮乏、供应链断层及能源成本高昂等问题 [2] - 海外建厂选址将重点考虑产业配套成熟度、生产要素稳定性及政策连续性,优先选择与战略合作伙伴或当地资本合作共建模式 [2] - 公司为全资子公司永祥股份引入战略投资者并进行百亿规模增资扩股,增资前估值为270亿元,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偿还负债及补充运营资金 [2] 资本开支与经营策略 - 2025年公司将严格遵循稳预期控节奏原则,聚焦存量项目进度款和尾款支付,以及技术研发、升级与工艺改进 [3] - 云南和包头各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已于2024年建成投产,短期资本开支高峰期已过,预计2025年资本开支较2024年显著收缩 [3] - 公司将高度关注经营性现金流安全边际,提升单位资本开支效率 [3]
中证新材料主题指数下跌1.58%,前十大权重包含隆基绿能等
金融界· 2025-05-16 00:03
中证新材料主题指数表现 - 5月15日中证新材料主题指数下跌1.58%报2886.44点 成交额210.47亿元 [1] - 近一个月上涨3.35% 近三个月下跌2.25% 年至今下跌1.24% [1] - 指数基日为2008年12月31日 基点1000.0点 [1] 指数构成与权重 - 选取50只涉及先进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无机非金属等新材料领域的上市公司证券 [1] -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52.98% 宁德时代(10.61%)/北方华创(9.86%)/万华化学(7.81%)位列前三 [1] - 行业分布:工业(43.54%)/原材料(33.04%)/信息技术(23.42%) [2] 市场板块分布 - 深交所占比54.72% 上交所占比44.74% 北交所占比0.54% [1] 指数维护规则 - 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6月和12月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个交易日) [2] - 权重因子随样本调整而调整 特殊情况会临时调整 [2] - 样本退市时从指数中剔除 并购分拆等情形按细则处理 [2] 相关公募基金 - 跟踪基金包括天弘中证新材料C/华夏中证新材料主题ETF等10只产品 [2]
加速产能出清 有消息称多晶硅行业酝酿成立并购基金
证券日报网· 2025-05-14 19:43
行业整合趋势 - 多晶硅行业头部企业包括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大全能源、新特能源、亚洲硅业、东方希望正酝酿成立并购基金,用以整合行业产能 [1] - 方案细节仍在磋商中,计划成立700亿元规模的基金并购非头部企业产能 [2] - 行业共识认为产能控制和并购重组是必然趋势,但部分企业对方案可行性存疑 [1][2] 市场供需与价格 - 多晶硅价格持续走低,2024年跌破成本价,行业普遍亏损,四家头部企业合计亏损近190亿元 [2] - N型颗粒硅成交均价降至3.60万元/吨,环比下降2.70%,企业因亏损不愿让价成交 [4] - 下游光伏产品价格下降倒逼原料成本控制,企业提前检修或调整开工负荷 [4] 产能调整动态 - 全行业降负荷运行,2家企业取消扩产计划,3家企业逐步减少原料输送 [4] - 预计5月多晶硅产量降至9.6万吨,环比下降3%,二季度在产企业或缩减至10家 [4] - 协鑫科技预计三季度末实现利润优势,四季度扭亏为盈 [5] 企业应对策略 - 头部企业强调技术领先、成本管控、质量保障和资本实力是可持续发展关键 [5] - 行业通过减产加速产能出清,特变电工等企业已采取行动 [5] - 并购基金若成型,或成为光伏及其他产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参考模式 [3]
TOPCON电池概念下跌1.03%,主力资金净流出57股
证券时报网· 2025-05-14 16:42
TOPCON电池概念板块表现 - 截至5月14日收盘TOPCON电池概念下跌1.03%位居概念板块跌幅榜前列 [1] - 板块内*ST沐邦跌停永和智控东方日升星帅尔等跌幅居前 [1] - 股价上涨的有18只涨幅居前的有宇晶股份棒杰股份海目星等分别上涨5.24% 2.30% 2.27% [1] 今日涨跌幅居前的概念板块 - 中韩自贸区涨幅5.44%位居涨幅榜首HJT电池跌幅1.12%位居跌幅榜前列 [1] - 航运概念涨幅4.66%BC电池跌幅1.08% [1] - 自由贸易港涨幅3.17%TOPCON电池跌幅1.03% [1] 资金流向 - TOPCON电池概念板块获主力资金净流出10.83亿元 [1] - 57股获主力资金净流出9股主力资金净流出超5000万元 [1] - 净流出资金居首的是通威股份净流出1.57亿元蓝思科技东方日升宝馨科技分别净流出1.15亿元 1.01亿元 6968.75万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入居前的概念股有宇晶股份罗博特科天合光能分别净流入7074.45万元 4671.18万元 2700.49万元 [1] 个股表现 - 通威股份今日主力资金净流出1.57亿元今日涨跌幅-3.05%换手率2.16% [1] - 蓝思科技主力资金净流出1.15亿元今日涨跌幅-1.37%换手率1.58% [1] - 东方日升主力资金净流出1.01亿元今日涨跌幅-5.01%换手率9.71% [1] - 宇晶股份主力资金净流入7074.45万元今日涨跌幅5.24%换手率14.93% [3] - 罗博特科主力资金净流入4671.18万元今日涨跌幅1.03%换手率3.55% [3]
“小作文”拉涨后迅速哑火,硅料企业减产协商进行时
新京报· 2025-05-14 16:01
硅料行业减产传闻与市场反应 - 市场传闻头部硅料企业计划联合减产挺价,带动5月13日硅料板块集体上涨,但次日四家主要上市公司股价回落,其中大全能源跌5.12%,通威股份跌3.05% [1] - 传闻称六家头部企业拟通过三个月过渡期收购中小企业产能并停产,目标将硅料价格推升至每吨4.5万至5万元,但当前多晶硅复投料价格仅为每吨3.5万元,年初以来仍小幅下跌 [1] - 多家硅料企业回应称减产计划尚在讨论阶段,未达成共识,部分企业表示需观望并与同行协商 [1] 硅料企业现状与行业困境 - 硅料价格已跌破现金成本,2023年通威股份、大全能源、新特能源、协鑫科技四家企业合计亏损超180亿元 [2] - 大全能源2023年多晶硅产能利用率为89.16%,高于传闻中拟协商的减产目标 [2] - 行业面临全产业链"失血"风险,电池与组件环节已出现停产、破产现象,若持续可能波及硅料企业 [2] 行业动态与供需格局 - 我国在产多晶硅企业基本处于降负荷运行状态,下游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企业成本控制压力加剧 [3] - 多晶硅企业因亏损严重不愿让价成交,部分企业计划将三季度集中检修提前至二季度或临时调整开工负荷 [3]
通威股份:硅料成本进一步降低,组件渠道拓展顺利-20250513
长江证券· 2025-05-13 17:4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通威股份2024年业绩受资产减值拖累,2025Q1仍亏损,但各业务板块有亮点,硅料成本降低、组件渠道拓展良好,公司现金储备充足,虽行业面临阶段性压力,但基于对产业的看好和自身竞争力的信心,公司和控股股东进行了股份回购和增持 [2][5][10] 各业务板块总结 多晶硅业务 - 2024年实现多晶硅销量46.76万吨,同比增长20.76%,产销量约占全国30%,市占率全球第一 [10] 电池组件业务 - 完成产能从perc向TOPCon的切换,TNC产能规模达150GW,2024年实现电池销量87.68GW(含自用),同比增长8.70%,连续八年蝉联全球电池出货量榜首,全球市占率约14%;组件销量45.71GW,同比增长46.93%,分布式出货量超17GW排名行业第一 [10] 农牧电站业务 - 水产饲料销量逆势增长,电站全年结算电量50.07亿度,实现碳减排268万吨 [10] 财务数据总结 2024年 - 实现收入919.94亿元,同比下降34%;归母净利 -70.39亿元;经营性现金流入11.4亿元,计提资产减值53亿元 [2][5][10] 2024Q4 - 实现收入237.22亿元,同比下降14%;归母净利 -30.66亿元 [2][5] 2025Q1 - 实现收入159.33亿元;归母净利 -25.93亿元;经营性现金流出14.57亿元,同比基本持平;资产减值损失7.96亿元,主要为存货跌价所致 [2][5][10] 财务报表预测指标 |项目|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营业总收入(百万元)|91994|128027|204843|286780| |营业成本(百万元)|86117|123583|143390|200746| |毛利(百万元)|5877|4444|61453|86034| |净利润(百万元)|8109|3327|43652|63421|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百万元)|7039|3194|41905|60884| |EPS(元)|-1.58|-0.71|9.31|13.52|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百万元)|1144|8763|29970|86374| |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百万元)|28520|2141|1739|2382| |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百万元)|27480|17384|12996|1752| |现金净流量(不含汇率变动影响,百万元)|103|24006|41228|85744| [13] 后续展望总结 - 硅料业务成本优势明显,龙头地位稳固,内蒙基地生产现金成本已降至2.7万元/吨(不含税)以内;电池组件业务渠道拓展良好;公司现金储备充足,2025Q1末货币资金291亿、交易性金融资产109亿,助力长远发展,周期之后龙头优势有望充分体现 [10] 公司行动总结 - 自2024年至今已实施股份回购合计金额超20亿元,回购股份1.02亿股,占总股本约2.26%;控股股东进一步增持公司金额约13亿元,增持股份6251万股,占总股本约1.39% [10]
钙钛矿电池概念涨1.58%,主力资金净流入33股
证券时报网· 2025-05-13 17:16
钙钛矿电池概念板块表现 - 截至5月13日收盘,钙钛矿电池概念上涨1.58%,位居概念板块涨幅第7 [1] - 板块内28股上涨,协鑫集成、宝馨科技涨停,东方日升、七彩化学、通威股份涨幅居前,分别上涨16.96%、13.93%、7.56% [1] - 跌幅居前的有金信诺、杭州柯林、杰普特等,分别下跌2.52%、2.17%、1.88% [1] 概念板块涨跌幅对比 - 中韩自贸区以3.03%涨幅位居榜首,中船系以-3.40%跌幅居末 [2] - 钙钛矿电池概念1.58%的涨幅在TOP10涨幅板块中排名第7,高于TOPCON电池(1.50%)和BC电池(1.27%) [2] 资金流向分析 - 钙钛矿电池概念板块获主力资金净流入10.87亿元 [2] - 33股获主力资金净流入,6股主力资金净流入超5000万元 [2] - 通威股份主力资金净流入5.85亿元居首,东方日升、协鑫集成、宝馨科技分别净流入1.94亿元、1.60亿元、1.11亿元 [2] 个股资金流入情况 - 协鑫集成、宝馨科技、通威股份主力资金净流入率最高,分别为31.86%、30.73%、19.65% [3] - 通威股份以7.56%涨幅获5.85亿元主力资金流入,换手率3.59% [3] - 东方日升以16.96%涨幅获1.94亿元主力资金流入,换手率12.66% [3] 资金流出个股 - 金信诺主力资金净流出4109.15万元,净流出率9.20%,股价下跌2.52% [6] - 华工科技主力资金净流出9970.85万元,净流出率11.70%,股价下跌1.43% [6] - 京东方A主力资金净流出7863.93万元,净流出率5.51%,股价下跌0.25% [6]
头部硅料大厂收储“小作文”引板块上涨 求证:受访者未听说“收储计划”,行业产能利用率在30%上下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3 14:50
光伏硅料板块市场动态 - A股光伏板块特别是硅料板块在5月13日出现大涨,通威股份一度涨停,大全能源涨幅超过15%,市场传闻行业巨头酝酿"收储计划"但企业高管和投资者热线均表示未听说相关计划 [1][2] - 传闻提及六家头部企业(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特变电工、东方希望、协鑫科技等)可能通过专项基金收并购存量产能及存货,但企业否认联合办公或收储计划 [2]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内部人士透露企业间有呼吁沟通,但政府部门是否出台举措尚不明确 [2] 硅料行业供需与产能现状 - 头部硅料企业产能利用率普遍较低,范围在20%-50%之间,部分企业低至20%-30% [1][3] - 行业面临高库存压力,企业从2023年开始降库存成为主流共识,硅料价格跌破现金成本且产能超过下游需求 [3] - 多晶硅企业普遍降负荷运行,5月国内多晶硅产量预计环比下降3%至9.6万吨,在产企业数量或缩减至10家左右 [4] 价格与成本分析 - N型颗粒硅成交均价环比下降2.7%至3.6万元/吨,多晶硅企业报价普遍在3.9万元/吨左右,低于通威股份披露的行业领先成本4.2万元/吨 [4][5] - 2024年多晶硅产量同比增长23.6%至182万吨,但价格同比下跌39%,行业经营压力显著 [5] - 下游采购减少且压价严重,多晶硅企业亏损达到不可接受程度,部分计划提前检修或调整开工负荷 [5] 行业应对措施与展望 - 企业总经理呼吁行业联合限产去库存,认为这是必经之路,部分头部厂商已开始主动减产 [3] - 棒状硅市场陷入僵持博弈,下游企业按需少量补库,多晶硅企业不愿让价成交 [5] - 受访者强调需全行业共同努力解决供需矛盾,为光伏行业发展提供支持 [5]
硅料环节“减产挺价”有新进展?业内人士回应
第一财经· 2025-05-13 13:31
光伏板块市场表现 - A股光伏板块早盘大幅走高 硅料环节企业领涨 大全能源涨近18% 通威股份涨停 [1] 硅料行业整合计划 - 业内传闻硅料行业排名前6的厂商计划收购剩余所有硅料产能 [1] - 头部硅料企业每月召开"碰头会"讨论减产议题 目前有意向联合推动产能整合 [1] - 头部企业已达成共识 第一步是大幅减产以实现库存去化 第二步是通过收购方式去化尾部产能 [1] - 资金支持方面 前期需要金融企业提供大部分资金 未来通过利润实现金融企业退出 [1] 硅料行业格局 - 当前多晶硅环节呈现"6+N"产业格局 6家头部公司为通威股份(82万吨)、协鑫科技(48万吨)、新特能源(30万吨)、大全能源(30万吨)、东方希望(25.5万吨)、亚洲硅业(22万吨) 合计236万吨产能 [1] - N代表剩余所有硅料公司 数量众多但市场份额较小 包括青海利豪、合盛硅业、新疆晶诺等企业 [1] - 6家头部公司的产品有效交付量至少占据行业需求75%以上 [2] - 需要通过并购方式减少剩余公司的竞争主体数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