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300024)

搜索文档
到2027年底 拉动机器人行业产值超100亿元 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期待值拉满
每日商报· 2025-07-13 06:24
西湖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计划 - 西湖区发布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建设方案,目标到2027年底拉动机器人行业产值超100亿元 [1] - 中试基地包含"四中心、一平台、一联盟"架构:测试验证中心、产品试制中心、AI训练中心、体验展示中心、公共服务平台、人形机器人中试产业联盟 [1] - 项目室内面积7800平方米,户外面积4600平方米,计划今年8月中旬完成核心关键设备入场 [1] 人形机器人质量检测体系 - 打造国家级检测平台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浙江分中心,从安全、可靠、兼容、智能、可信、绿色6个维度开展检测 [1] - 检测平台计划今年年底正式投入运营,可满足长三角区域相关企业的检测需求 [1] 全场景测试平台建设 - 双浦机器人测试训练场依托1500亩多样化环境,开放特种作业、民生服务、文旅研学、工业制造等应用场景 [2] - 测试训练场将形成集测试、应用、研学于一体的"科创+文创"产业生态 [2] 人工智能配套支持计划 - 计划今年10月在云谷未来创新园打造全国首个线下开发者社区 [2] - 开发者社区包括2000平方米的"线下开发者俱乐部"和1万平方米的共享办公区 [2] - 设有精装修小户型面向初创企业 [2]
国产割草机器人海外“种草”
经济日报· 2025-07-13 05:50
国产割草机器人海外市场表现 - 九号公司、科沃斯、格力博、大叶股份等国内企业业绩亮眼,智能割草机海外销售成为重要增长引擎 [1] - 中国品牌产品已打入德国、意大利、法国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市场 [1] - 2024年科沃斯割草机器人海外收入和销量同比分别激增186.7%和271.7%,欧洲市场销量有望较去年翻番 [1] 欧美市场需求驱动因素 - 欧美郊区住宅庭院开阔且人口密度低,智能割草机器人能显著节省人力、时间与开支 [2] - 环保理念普及、生活节奏加快、老龄化加剧及户外休闲需求增长共同推升市场需求 [2] - 行业预测2028年全球割草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40亿美元 [2] 国产产品竞争优势 - 中国产品深度洞察客户差异化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适应不同草坪复杂场景 [3] - 格力博第三代割草机器人采用RTK厘米级卫星定位与惯导系统,突破传统技术局限 [3] - 智能算法动态调整作业模式,降低草皮损伤率并提升能源效率,支持无网络环境运行 [3] 中国智造海外拓展趋势 - 从电热毯、智能手机到"新三样",中国智造多点开花,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提升 [4] - 国内企业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熟悉国际市场规则与标准 [4] - 割草机器人海外走红体现本土创新与全球市场需求同频共振,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4]
有媒体称,奇瑞与AiMOGA团队联合研发的墨甲机器人将于今年9月底在国内正式发布,不仅会卖给经销商,也会卖给个人。(21财经)
快讯· 2025-07-12 22:50
公司与产品动态 - 奇瑞与AiMOGA团队联合研发的墨甲机器人将于今年9月底在国内正式发布 [1] - 墨甲机器人将面向经销商和个人消费者销售 [1]
奇瑞墨甲抢招商,智元、宇树拿大单,人形机器人竞速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2 22:16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展 - 奇瑞与AiMOGA联合研发的墨甲机器人将于2024年9月底在国内发布,面向经销商和个人销售 [1] - 智元、宇树中标中国移动旗下公司1.2亿元人形机器人采购订单,其中智元获7800万元全尺寸机器人订单,宇树获4605万元小尺寸机器人及相关配件订单 [1][4][5] - 墨甲机器人已完成首批220台全球交付,资本市场曾炒作奇瑞链人形机器人概念 [1] 奇瑞机器人布局与技术应用 - 奇瑞从工业机器人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2022年智造工厂配备660台工业机器人实现每分钟下线一辆车 [2] - 2023年与墨甲联合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墨茵完成首轮测试,2024年8月发布CheryGPT大模型并应用于墨甲机器人 [2] - 墨茵机器人已落地汽车4S店场景,具备迎客、车型介绍等功能,招商会吸引超3000家经销商参与 [2] - 墨甲机器人注重仿真设计,墨茵拥有拟人化身材、面部细节及头发、牙齿等精细特征 [2] 行业场景落地与挑战 - 人形机器人分为生产力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两类,后者需情绪洞察能力推动交互升级 [3] - 汽车4S店场景中机器人可提升到店流量,但需解决客户留资与订单转化问题,目前难以替代销冠级销售能力 [3] - 运营商场景中,中国移动采购的机器人可能用于营销场景,需二次开发行业专用解决方案 [5] - 中国电信陕西公司计划与优必选合作推出AI大模型家庭桌面机器人,目标销量超10万台 [5] 技术演进路径 - 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分三阶段:通用技术开发→行业内容适配→个体体验优化 [6] - 当前处于第一阶段,机器人公司聚焦通用技术研发,后续需解决方案商参与行业内容开发 [6]
机器人“跨界”登台 2025长三角阿卡贝拉音乐大赛在沪落幕
中国新闻网· 2025-07-12 21:02
赛事概况 - 2025长三角阿卡贝拉音乐大赛颁奖典礼暨冠军之夜·声越家音乐会在上海西岸大剧院举行 [1][3][5] - 大赛历经十年发展(2015-2025年),持续提升赛事影响力 [5] 创新亮点 - 首次引入"阿卡贝拉+AI"跨界融合,机器人"阿卡卡"参与表演并获观众热烈反响 [3] - 徐汇区通过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搭建艺术交流平台 [5] 参赛规模 - 决赛共有39支团队入围,包括乐龄组10支、中青年组19支、少年组10支 [5] - 吸引台湾、贵州等地区团队参与,往届冠军团队也回归演出 [5] 文化价值 - 阿卡贝拉(无伴奏合唱)通过纯人声模仿乐器,展现独特艺术魅力 [3] - 大赛主题曲《汇聚我们的声音》以音乐打破地域边界,促进文化交流 [5]
“南拳北腿”驱动技术跃迁 中国机器人开启“运动时代”
中国新闻网· 2025-07-12 19:56
人形机器人竞技赛事发展 - 2024年各类人形机器人竞技赛事密集涌现,包括马拉松、拳击、足球等,呈现"南拳北腿"地域特征(北方企业侧重腿部技术运动,南方企业侧重上肢技术运动)[1] - 机器人运动需要全身协调配合,背后是运动控制算法和硬件性能持续进化的过程,中国技术正稳步提升[1] - 最新足球赛事中机器人实现自主决策(通过摄像头观察+AI策略),摆脱人类实时遥控模式[1] 竞技赛事的技术推动作用 - 机器人足球项目因具备视觉传感器和多模态算法,被视为最能泛化到家庭场景的竞技形式[2] - 2024年8月北京将举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包含19个比赛项目[2] - 竞技赛事被业内视为最佳技术练兵场,能快速推动算法和软硬件迭代,赛事经济将成为未来十年重要发展驱动力[2] 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路径 - 不同竞技赛事将促进机器人掌握多样化动作,为最终实现端茶倒水、洗衣做饭等实用功能奠定基础[2] - 行业进入"以视觉引领肢体控制"阶段,目标是实现自主工作和泛化操作能力[4] - 人形机器人被视为新质生产力高地和多技术交叉融合的集大成者[2] 中国机器人产业现状 - 中国机器人产业位居全球第一梯队:拥有19万项有效专利(占全球2/3)、连续11年保持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全球百强企业占比超1/3[3] - 2031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突破万亿元,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及"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发展目标[2][3]
智能机器人“灵犀”现身绿色算力大会 行业成果发布
中国新闻网· 2025-07-12 19:29
行业动态 -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在呼和浩特市开幕,聚焦绿色算力产业发展与人工智能创新未来 [1] - 呼和浩特市依托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布局及算电、算网、算数协同发展优势,算力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 [1] - 呼和浩特市算力规模突破10.1万P,智能算力占比超95%,获得"中国云谷""算力产业集群先锋""绿色算力发展先锋"等称号 [1] 研究成果发布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发布《绿色算力发展研究报告(2025)》 [2] -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李东红发布《"东数西算"枢纽节点绿色算力指数研究报告》 [2] - 呼和浩特市发布绿色算力及人工智能产业支持政策,展示政府对该产业的支持与引导 [2] 基础设施建设 - 和林格尔集群至枢纽间算力网络建设成果发布 [2] - 国家首批万兆园区试点(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建设成果发布 [2] 创新解决方案 - 发布全国首个"算力资产资源绿色循环"解决方案 [2] - 发布全国首个"东数西算"绿色算力产业风险解决方案 [2] - 发布全国首个具身智能数据工程化服务平台 [2] - 发布全国最大AI云电竞平台 [2] 重点项目签约 - 10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200亿元人民币 [3]
2024年广东机器人相关产品出口457.4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7-12 16:19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广东省机器人相关产品出口457.4亿元,同比增长19.6% [1] - 2024年广东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同比增长约25%,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1] - 智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992亿元 [1] - 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4.68万台,同比增长31.2% [1] 产业链与竞争力 - 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已形成"芯片——算法——终端——应用"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珠三角全链条竞争力优势明显 [1] - 高端企业集聚优势突出,以华为、腾讯等行业巨头为引领 [1] - 2024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1500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7家,数量居全国第一 [1] - 机器人领域涌现出以机器人"七剑客"为代表的一批领军企业,在关键零部件、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等方面具有国内领先优势 [1] 区域协作与创新资源 - 广东具备毗邻港澳的独特区位优势,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与港澳形成互补效应 [2] - 广东与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多个港澳院校深度协作,在大数据模型、机器人高转矩密度关节系统的研发等方面已取得成果 [2] - 在脑机接口技术、多模态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也已达成联合研发协议,港澳高水平创新资源将助力广东省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 [2] 政策建议与发展方向 - 建议广东加强芯片等核心技术攻坚,牵头编制产业规划,支持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力度 [2] - 开展关键零部件精准补链,分类制定关键零部件招商图谱,精准引育一批高精尖企业 [2] - 建议制定省市协同推进的促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立法计划,构建"1+N+X"法治保障体系 [2]
首批基金二季报调仓路径曝光:加码机器人、坚守北交所
华夏时报· 2025-07-12 10:26
基金二季报披露与投资布局 - 2025年基金二季报披露启动,同泰基金、德邦基金、汇安基金、东方红基金、长盛基金旗下部分产品率先披露投资业绩 [1] - 震荡市场环境下,基金经理调仓路径清晰浮现,北交所硬科技、人形机器人、金融科技等新质生产力领域成为布局重点 [1] - 网红债券基金规模逆势大幅增长,映射出资金的避险需求 [1] 同泰基金旗下产品表现 - 同泰远见混合基金重仓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等硬科技企业,上半年净值增长显著 [1] - 同泰慧利混合基金重仓短剧游戏方向,出现净值回调 [1] - 同泰产业升级混合基金二季度显著调仓,从重仓银行板块转向机器人产业链,港股地平线机器人-W以9.01%持仓占比居首 [2] - 同泰金融精选股票基金坚守大金融主线,前十大重仓股以券商股为主,辅以金融科技标的 [3] 北交所主题基金表现 - 同泰远见混合基金上半年净值增长接近50%,近一年净值增长率达73.43%,位居市场前列 [2] - 北证50指数二季度逆势上涨13.85% [2] - 该基金二季度保持高股票仓位,前十大重仓股全部为北交所上市公司,集中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三大硬科技领域 [2] - 对曙光数创和纳科诺尔进行了加仓,对贝特瑞和艾融软件进行了减仓 [2] 人形机器人行业布局 -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已明晰,2025年是量产元年 [3] - 马斯克回归与特斯拉机器人业务换帅将加速产业进展 [3] - 下半年行业将进入量产爬坡期,头部厂商订单放量、大模型技术突破和场景落地将驱动板块整体性机会 [3] - 基金经理将持续聚焦港股与北交所机器人高成长细分领域 [3] 债券基金表现 - 德邦短债基金规模从28亿元跃升至63.71亿元,增幅达128% [5] - 德邦锐乾基金规模从2.1亿增长至7.80亿,重仓债券从一季度末的中短债调整为二季度末的以中长债为主 [5] - 汇安永福90天中短债规模增长接近9倍,从1.98亿飙升至19.74亿元 [6] - 6月央行逆回购与MLF超量续作释放流动性后,基金主动加杠杆并优化择券,捕捉利率下行红利 [6] 债券市场展望 - 展望下半年,关税政策仍有较大扰动,外需压力可能会显著加大 [6] - 内需层面以旧换新政策补贴使用过半,三季度有望持续,但对部分耐用消费品的拉动效果或逐步放缓 [6] - 地产周期仍待企稳,基本面对债券市场仍有利 [6] - 财政增量有待确定、货币宽松预期先行,债市在三季度中上旬整体处于偏顺风环境 [6] 迷你基生存困境 - 同泰金融精选二季度末规模仅为0.5亿元 [7] - 同泰产业升级管理规模1.45亿元,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为0%,全部由机构投资者持有 [7] - "帮忙"资金的频繁进出会导致基金规模失真,影响基金的投资运作 [7] - 基金公司通过注资维持"迷你基"存续的做法逐渐失效,投资者更需关注规模与业绩的长期匹配性 [7] 短剧游戏板块表现 - 同泰慧利混合基金二季度聚焦短剧与游戏领域 [4] - 该方向是"精神消费与AI技术融合的理想交汇点" [4] - 需求端,国内现象级产品印证市场潜力 [4] - 技术端,娱乐场景用户宽容度高,更适配AI多模态模型快速迭代 [4] - 商业化端,游戏厂商付费转化经验成熟,短剧通过AI降本增效趋势明确 [4] - 该基金二季度净值出现小幅回调,夏普比率较低,凸显高波动风险 [4]
关于广东AI与机器人产业,这场高规格会议释放了哪些信号?
南方都市报· 2025-07-12 10:20
产业规模与技术实力 - 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2024年突破2200亿元,同比增长约25%,机器人相关产品出口达457.4亿元,增长19.6% [3] - 工业机器人产量24.68万台,占全国总产量的44%,连续五年全国第一 [3] - 珠三角地区集聚华为、腾讯等巨头企业,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1500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7家,数量全国第一 [4] - 机器人领域以"七剑客"领军企业为代表,在关键零部件、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方面领先国内 [4] 技术创新与成果 - 华为升腾910B算力芯片性能媲美英伟达A100,思谋科技推出全球首个工业多模态大模型 [4] - 优必选实现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协同实训,汇川技术伺服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 - 技术成果推动国产替代,强化产业自主可控能力 [4] 关键短板与挑战 - 关键技术基础支撑薄弱,开源生态建设自主性不足,珠三角算力紧缺而粤东西北利用率低 [6] - 高质量数据短缺,公共数据开放程度有限,传统行业面临数据获取难、流通难困境 [6] - 中小企业AI落地率低,因成本高、数据治理弱,许多企业因"无明确价值回报"暂缓投入 [6] - 制造业面临"数据不出厂""决策边端化"等挑战,产品换型快导致小模型难以适应 [6] 应用与规模化瓶颈 - 人形机器人单台成本高,企业采购意愿强但无法大规模部署,缺乏规模效应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7] - 零部件缺乏通用标准,相近场景机器人无法互通,推高生产成本 [7] - 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粤东西北受人才、资金制约,难以承接珠三角辐射 [7] - 机器人与新能源汽车、电子制造等支柱产业结合不紧,应用示范工程不足 [7] 政策与生态建议 - 抓紧关键技术攻关,加强芯片研发、编制产业规划、支持企业创新,开展关键零部件精准补链 [9] - 有序开放公共数据,构建高质量数据集,强化智算供给,建好广东算力资源平台 [9] - 发布场景清单和操作指引,强化供需对接,打造示范应用场景,聚焦高价值领域建立分级清单 [9] - 制定促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等相关专项立法计划,构建"1+N+X"法治体系 [10] - 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配套专项法规,鼓励地市特色立法 [10] - 争取国家级实验室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大数据处理平台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