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利康(AZN)
搜索文档
新药品关税“雷声大雨点小”?瑞银:主要药企已在美投资数百亿美元,可获完全豁免
华尔街见闻· 2025-09-26 22:27
特朗普周四晚间宣布对进口药品征收100%关税后,瑞银等投行纷纷告诉客户,这一政策的实际影响或 将微乎其微。分析师指出,由于大型制药公司已在美国投资数百亿美元建设生产设施,大多数企业可获 得关税豁免。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9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真实社交"宣布,自10月1日起,美 国将对多类进口产品实施新一轮高额关税,其中对专利及品牌药品加征100%关税。 根据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表态,对"任何品牌或专利药品"的100%关税将从10月1日起生效,但正在美 国建设制药生产厂的公司可获豁免。这一豁免条款被定义为"破土动工"或"在建中",只要开始施工就无 需缴纳关税。 周五亚洲股市因关税消息走低,亚洲制药股出现下滑。但欧洲大型制药股在特朗普隔夜宣布药品进口关 税后表现相对稳定。 市场普遍认为,鉴于主要药企已有大量美国生产布局,新关税政策的实际冲击有限。分析师预计,这一 政策更多具有象征意义,旨在推动制药业回流美国,而非真正打击进口药品贸易。据彭博经济学家分 析,受此举影响最大的国家是新加坡和瑞士。英国也有一些重要的对美制药出口——其与美国的贸易协 定提到,如果出现新的232条款关税,将考虑特殊税率 ...
AstraZeneca to cut some direct-to-patient US drug prices after Trump demand
Reuters· 2025-09-26 20:53
公司行动 - 阿斯利康将直接向美国自费患者销售其糖尿病和哮喘药物 [1] - 药物销售折扣高达标价的70% [1] 行业背景 - 阿斯利康是近期采取直接向患者提供折扣销售策略的最新一家制药公司 [1] - 行业面临要求降低药价的压力 [1]
第11批集采能否有更多原研药中选?业内专家这样预测
第一财经· 2025-09-26 16:07
第11批药品集采核心观点 - 第11批国家药品集采规则发生关键变化,包括按厂牌报量、新增复活机制、不再锚定最低价等,这些调整预计将提升原研药企的参与意愿和中选率 [3][5][8] - 本次集采的55个品种中,有25个品种有原研药参与报量,其报量份额约占总体需求的30% [3][4] -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新规对在市场中已具备规模优势的原研药企更为有利,但具体参与策略仍取决于各公司对降价幅度和院外市场规模的考量 [3][5] 集采规则变化及影响 - 采购文件允许医疗机构按具体品牌报量,若报量的品牌中选,将直接成为该医疗机构的供应企业,这有利于维持医院原有的用药习惯,对市场占有率高的原研药企形成利好 [5] - 规则不再简单选用最低报价作为价差控制的“锚点”,避免了个别企业的异常低价干扰正常报价,为原研药提供了更合理的报价环境 [8] - 新增“未入围复活”机制,满足“报量达到或超过该品种各厂牌平均报量”、“首轮报价不是最高价”、“自愿将价格下调至入围企业拟中选价格水平”三个条件的企业可获得中选资格,提高了原研药的中选可能性 [8] 重点原研药品报量情况 - 阿斯利康的达格列净片(安达唐)报量达4.63亿片,占该品种总需求量的一半以上,阿斯利康成为本批集采占医院报量最多的企业 [6] - 达格列净片10mg规格的最高限价为2.3865元/片,这意味着安达唐需要从当前约3.3元/片的价格降至限价以下才能中选 [7] - 上海罗氏制药(山东新华制药受托生产)的治疗帕金森症的多巴丝肼口服常释剂型报量为1.9亿片,其主流规格的最高申报价为1.0784元/片 [8] 原研药市场现状与展望 - 目前集采中选品种中仿制药占比为95%以上,第十批集采中原研药无一中标 [5] - 尽管有达格列净等品种原研药报量份额较高,但部分品种的原研报量仅占1%~2%,且有30个品种没有报原研厂牌,表明在医院实际用药中原研占比并不大 [8] - 专家预测,基于新规,本批集采中原研药中标的可能性会更大,数量也可能更多 [5][6]
Trump's New Tariffs on Pharma, Heavy Trucks, Furniture: What We Know
Youtube· 2025-09-26 15:56
关税政策范围 - 对重型卡车征收25%关税[2] - 对厨房用品和家具类产品征收关税[2] - 对药品征收100%关税[2][5] 关税实施机制 - 基于商务部进行的232条款调查[3] - 采用行业性征收方式 与先前对铝、钢铁、汽车及零部件征税模式相同[4] - 药品关税预计将于下周三生效[2][4][9] 药品行业影响 - 100%药品关税将使平均关税率提高3.3个百分点[5] - 制药企业若在美国建设制造工厂可能获得豁免[6] - 阿斯利康、强生、默克等大型药企已预期此类政策[6] - 部分企业已承诺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美国本土制造[7] 政策不确定性 - 具体豁免标准取决于政策具体表述[8] - 与欧盟达成的15%药品关税协议可能被新政策覆盖[8] - 实施细节仍需等待进一步明确[1][8]
欧洲制药股在早盘交易中下跌
第一财经· 2025-09-26 14:06
欧洲制药股在早盘交易中下跌,诺和诺德、诺华制药、阿斯利康在德国Tradegate交易平台下跌 1.7%-2%。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
第11批集采能否有更多原研药中选?业内专家这样预测
第一财经· 2025-09-26 13:56
按厂牌报量、复活机制等集采规则对原研药有积极影响 第11批集采的55个采购品种中,25个品种有原研药参与报量,报量份额约占30%。面对这么大的报量份 额,原研药企会像之前有的批次那样观望、"象征性报价"还是在新规下积极参与,成为本批集采的一大 悬念。 第一财经采访的业内人士和专家普遍认为,按厂牌报量、复活机制、不再锚定最低价等集采规则的改变 对原研药中选有积极影响,预测会有更多原研企业参与有效报价,中选率也有望提高,但具体也要看各 家药企的策略,若原研药的院外规模较大,可能会影响其参与意愿。 赵衡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按厂牌报量能够吸引更多原研药企参加集采,但要看各家药企策略,如果降 幅可预期性强,原研还是愿意参与的,如果原研药规模已经在院外比较大了,可能参与意愿就不大了。 目前,集采中选品种中仿制药占比为95%以上。但第十批集采中原研药无一中标,引发了市场和民众对 于原研药退出公立医院的担忧。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对第一财经表示,第11批集采规则的改变对 原研药中选有积极影响,可能会有更多原研企业参与有效报价,中选率也有望提高。 邓勇认为,本次集采允许医疗机构按具体品牌报量,若 ...
专访阿斯利康全球高级副总裁Gianluca Pirozzi:中国正成为全球罕见病研发“突破引擎” 高价值药物有望构建商业闭环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6 12:55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全球已知罕见病种类已超过1万种,其中约90%尚无任何治疗方式,80%为遗传性疾病且多在儿童期发病,平均诊断周期长达4.8年 [2][3] - 罕见病研发面临患者群体分散、疾病机制认知不足、缺乏合适动物模型和生物标志物等挑战,临床前研究基础薄弱与临床试验患者招募困难构成双重门槛 [4] -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罕见病的认定标准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尚未出台监管机构明确的罕见病清单,这对制药企业研发方向选择带来难度 [3] 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与优势 - 中国已从全球罕见病研发的重要参与者升级为“突破引擎”,具备临床试验入组速度全球领先、数据质量与全球标准接轨的优势,能有效解决患者招募难题 [4] - 中国在前沿技术创新与转化方面领先,尤其在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和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领域,能形成“创新—投资—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5] - 中国医疗体系凭借医院规模大、患者基数广及数字化推进,能高效收集疾病登记数据,为理解疾病进展和设定治疗终点提供独特优势 [5] 公司战略与研发管线 - 公司采用高价值药物策略破解罕见病研发的商业可持续性难题,聚焦于能创造高临床价值、实现“变革性突破”的领域,例如其开发的药物能将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患者死亡率降低40%至45% [6][7] - 公司罕见病业务由独立部门运作,目前在全球已获批7款罕见病药物,管线内有10个三期临床和监管审评项目,覆盖多个治疗领域 [8] - 2025年被定位为研发成果大量发布的关键年,已公布PREVAIL和CARES两项关键三期临床研究的积极结果,并在血友病A/B等领域完成部分研究 [9] 本土合作与生态构建 - 公司已与14家中国生物医药/生物技术企业达成收购或授权合作,合作评估标准侧重于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技术差异化优势及与现有管线的协同潜力 [6] - 公司在中国支持建立了138家罕见病诊疗中心,确保每个省份至少有一至两家领先医院提供标准化诊疗服务,并协同国内专家完成多项患者队列建设 [9] - 公司积极推动多方协作以应对支付挑战,目前已有3款罕见病创新药在中国上市,其中两款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并支持在地方层面建立专项保障基金 [10] 研发模式与患者参与 - 公司在研发早期即邀请患者和照料者参与,帮助明确最重要的疾病改善指标,并在临床试验设计阶段评估“患者摩擦系数”以简化流程 [10] - 公司与全球患者协会深度合作,借助其力量连接患者并推动患者与监管机构的沟通,使研发更贴近真实需求 [10]
专访阿斯利康全球高级副总裁Gianluca Pirozzi:中国正成为全球罕见病研发“突破引擎”,高价值药物有望构建商业闭环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6 12:47
全球罕见病诊疗现状与挑战 - 全球已知罕见病种类超过1万种,其中约90%尚无任何治疗方式,80%为遗传性疾病且多在儿童期发病,平均诊断周期长达4.8年 [1][3] - 罕见病研发面临患者群体分散、疾病机制认知不足、缺乏合适动物模型和生物标志物等挑战,临床前研究基础薄弱与临床试验患者招募困难构成双重门槛 [3] -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罕见病的认定标准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尚未出台监管机构明确的罕见病清单,为制药企业研发方向选择带来难度 [3] 中国在全球罕见病研发中的角色演变 - 中国已从全球罕见病研发的重要参与者升级为“突破引擎”,凭借临床试验入组效率、前沿技术创新及疾病数据积累的独特优势 [1][4] - 中国在阿斯利康大部分三期临床试验中为首个参与方,患者入组速度全球领先,且数据质量与全球标准完全接轨 [4] - 中国在细胞治疗、基因治疗、IIT临床研究等领域已走在全球前列,技术创新与数据积累形成的“证据链”能有效吸引全球投资 [5] - 中国医疗体系因医院规模大、患者基数广及数字化推进,能高效收集疾病登记数据,为理解疾病进展和设定治疗终点提供独特优势 [5] 阿斯利康的罕见病战略与管线布局 - 公司罕见病业务采用独立部门运作,聚焦于能实现“变革性突破”的领域,以控制研发成本并保证疗效 [7] - 公司关注罕见病领域核心在于药物能创造高临床价值,而高价值也能支撑商业可持续性,例如其开发的药物能将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患者死亡率降低40%至45% [6][7] - 公司在全球已获批7款罕见病药物,管线内有10个三期临床和监管审评项目,覆盖多个治疗领域,2025年将是其罕见病研发成果大量发布的一年 [7][8] - 公司已与14家中国生物医药/生物技术企业达成收购或授权合作,评估潜在合作时更关注临床需求、技术差异化优势及与现有管线的协同潜力 [6] 阿斯利康在中国的生态构建与患者可及性努力 - 公司已在中国支持建立138家罕见病诊疗中心,确保每个省份至少有一至两家领先医院提供标准化诊疗服务,并协同国内专家完成多项患者队列建设 [8] - 公司在中国已有3款罕见病创新药上市,覆盖5个治疗领域,其中两款药物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并呼吁设立罕见病专项保障基金以减轻患者自费负担 [9] - 公司在研发早期邀请患者和照料者参与,以明确最重要的疾病改善指标并简化临床试验流程,同时与全球患者协会深度合作以连接患者并使研发更贴近真实需求 [9]
阿斯利康暂停2亿英镑在英扩建工厂计划
商务部网站· 2025-09-26 10:52
阿斯利康在英投资计划变动 - 公司确认暂停剑桥扩建计划,该计划原定投资2亿英镑 [1] - 公司此前已于今年1月取消了利物浦项目 [1] - 暂停剑桥计划后,公司已取消或暂停的在英投资计划总额达6.5亿英镑 [1] 英国制药行业面临的挑战 - 美国制药巨头默克已终止在伦敦建立新研究中心的计划,原因包括生命科学行业缺乏投资及英国政府对创新药物和疫苗的估值偏低 [1] - 英国制药研发投资自2020年以来年增长率仅为1.9%,远低于全球6.6%的平均年增长率 [2] - 制药公司高管呼吁欧洲各国政府提供更好的商业条款,以公平回报医药创新 [1] 外部政策环境的影响 - 制药行业正面临美国政策不确定性,特朗普总统于7月下旬致信包括阿斯利康在内的17家制药公司,要求其将美国消费者的药品成本降至其他发达国家的最低价格 [1]
特朗普再挥关税大棒!自10月1日起对专利及品牌药品加征100%关税
智通财经网· 2025-09-26 09:33
政策核心内容 - 美国总统宣布自10月1日起对专利及品牌药品加征100%关税 除非制药公司在美国建立制造工厂[1] - 若建设已开始则可豁免关税[1] - 此前计划在一年至一年半内将税率逐步提升至150%至250%[1] 政策潜在影响 - 高额关税可能推高药价并造成药品短缺 扰乱复杂供应链[1] - 廉价外国仿制药可能被驱逐出美国市场[1] - 消费者将直接面临药房购药时的通胀压力及更高保险费冲击[1] - 低收入家庭和老年人群体受影响最严重[1] 制药企业应对措施 - 罗氏计划投资500亿美元扩张美国业务[2] - 强生计划未来四年在美国投入550亿美元 目标实现美国市场完全本土化供应[2] - 企业面临抉择:承受关税成本或投入数百亿美元转移生产线至美国及自由贸易伙伴地区[2] 行业实施挑战 - 在美国从零建设制药厂成本高昂且耗时数年[2] - 即使本土建厂仍可能因进口原料被征收关税[2] - 供应链转移过程漫长复杂且成本极高 伴随混乱和供应中断风险[2] 受影响企业范围 - 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欧洲制药巨头面临沉重打击 包括诺华制药 罗氏 赛诺菲 阿斯利康和拜耳[2] - 可能导致欧洲本土制药业萎缩和失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