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欧莱雅(LRLCY)
icon
搜索文档
欧莱雅韩国任命Rodrigo Pizarro为新任CEO
北京商报· 2025-08-07 19:38
北京商报讯(记者 张君花)8月7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欧莱雅韩国公司宣布任命Rodrigo Pizarro为新 任首席执行官(CEO),该任命立即生效。欧莱雅韩国对外表示,Pizarro是一位在欧莱雅集团拥有30余 年全球从业经验的资深高管,曾主导过多个数据驱动项目。此次上任后,他计划通过战略化、以人为本 的管理方式,结合数字创新,带领欧莱雅韩国迈入新的增长阶段。 ...
一个包装瓶,如何让欧莱雅和LVMH成“盟友”?
新浪财经· 2025-08-04 14:23
美妆行业循环经济转型 - 美妆包装从一次性容器转变为可重复使用的耐用品 价值被重新定义[1] - 法国美妆行业启动"原瓶回用"试点项目 高端品牌首次大规模尝试再利用系统[2][5] - 法国《反浪费与循环经济法》设定明确目标:2025年包装再利用比例达7% 2027年提升至10%[2] 法国美妆香水循环圈项目 - 六家行业参与方联合启动"La Boucle Beauté Parfums"试点项目 涵盖Dior、Kenzo、Diptyque、Rochas四大品牌及Nocibé、Beauty Success两家连锁渠道[5] - 项目周期为2024年6月30日至10月31日 覆盖法国192家门店 采用二氧化碳干洗技术进行专业清洗[5][8] - 每个品牌设置独立回收激励机制 通过共享物流系统实现空瓶分类、清洗和重新投入使用[5][8] 再利用与回收的技术差异 - 再利用(Reuse)体系需完成收集→分类→清洗→安全认证→再分配全流程 比回收(Recycle)减少原材料重制环节 碳足迹更低[12][13][14] - 清洗技术采用二氧化碳干洗法 不依赖水、清洁剂或溶剂 具备更低环境影响[8] - 美妆行业95%的容器在使用一次后就会被扔掉 每年产生数百万吨包装废弃物[11] 国际品牌实践案例 - 欧莱雅集团采用"Replace可替换"战略 替换芯包装重量减轻30%至40%[9][11] - 丹麦彩妆Kjaer Weis超过90%产品可重复灌装 使用锌合金经久耐用包装[17] - 英国品牌LUSH在2024年处理超过1700吨废物 其中32%被再利用或修复 2025年将更加注重再利用[20] 中国市场发展现状 - 中国政策体系逐步完善:2009年《循环经济促进法》、2020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1年《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和《"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相继出台[26] - 行业实践仍以回收为主 缺乏专业化清洗中心和第三方物流机构 包装厂商未建立兼容复用标准[29] - 渠道平台缺少公共回收入口 消费者对再利用存在卫生和价值认知壁垒[32] - 欧莱雅与京东推出可持续消费激励计划 珀莱雅与盒马合作采用可循环周转箱[32]
明星代言井喷,美妆集体患上焦虑症?
新浪财经· 2025-08-04 14:13
美妆行业代言趋势分析 核心观点 - 2025上半年美妆行业明星代言数量创历史峰值,超百个官宣案例显示行业进入"短平快"流量打法时代 [1][3] - 代言策略从长期价值共创转向短期销售冲量,90%以上代言绑定新品推广 [15][18] - 行业面临系统性焦虑:销量依赖明星但品牌 identity 模糊化 [1][44] 代言市场现象 现象一:代言碎片化与分层 - 70个样本中21%为"大使/挚友"头衔,24%为细分领域代言 [4] - 雅诗兰黛半年内官宣4种不同层级代言人,覆盖演员、运动员等多圈层 [6] - 阿玛尼美妆同天官宣文淇、张小斐双代言人,Charlotte Tilbury两个月内签约蔡徐坤、赵露思 [6][9] 现象二:代言与新品强绑定 - 超90%代言直接关联主推产品,如UD焊妆喷雾、纪梵希G细管等 [15][17] - 代言title细分化至"底妆代言人""防晒挚友"等产品功能维度 [18] 现象三:明星多品牌"撞人" - 蔡徐坤半年内签约MUGLER香氛、植村秀美发、CT彩妆三品牌 [18] - 孙颖莎同时代言理肤泉、梅森马吉拉香氛、妮维雅身体护理 [5][18] 现象四:运动员代言崛起 - 王楚钦、孙颖莎等运动员成为美妆新宠,其专业形象构建信任价值 [28][31] 现象五:香氛品类爆发 - 祖·玛珑、MUGLER等国际香氛品牌密集签约95后艺人,通过"气味+情绪"组合打造生活方式场域 [22] 现象六:防晒赛道白热化 - 1-7月珀莱雅、安热沙等品牌集中签约防晒代言人,形成季节性营销战役 [25] 行业驱动因素 流量套利链式反应 - 管理层更迭促使短期业绩导向,代言成为最快流量入口 [35][37] - Q1-Q2预算集中释放,绑定春节/618等节点形成集体官宣潮 [38][40] - 平台资源置换需求推动,明星代言成为进入电商主会场的"门票" [41] 艺人市场供给变化 - 中腰部艺人价格下调,B/C级艺人进入高性价比区间 [44] - 合同周期从1-2年缩短至3-6个月,甚至单次活动绑定 [47] 行业深层问题 品牌价值稀释 - 代言人从"品牌象征"降级为"单品营销资源",如贾乃亮短期绑定7个品牌 [47][48] - 对比千禧年金城武×碧欧泉等经典案例,当前代言缺乏长期文化表达 [48][50] 长效用户连接缺失 - 代言流量难以转化为品牌忠诚度,常见粉丝购买力透支、反噬等问题 [54][55] - 部分品牌转向IP联名、社群运营等慢周期用户培育方式 [58][59] 行业转型方向 - 构建"tribe"式用户社群,替代明星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 [59] - 强化CRM体系,通过线下体验与内容生产沉淀品牌心智 [59][61]
爱马仕、普拉达业绩增长不佳;加拿大鹅喜获高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4 09:29
财报表现 - 阿迪达斯2025财年上半年净销售额同比增长7.3%至121亿欧元 毛利率上升0.9个百分点至51.9% 经营利润同比增长70%达12亿欧元 经营利润率9.6% 持续经营的净利润增长逾一倍至8.11亿欧元 [2] - 普拉达2025上半财年净营收达27.4亿欧元 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9.1% 零售销售额同比增长10.1%至24.53亿欧元 其中Prada品牌零售销售额同比微跌1.9% Miu Miu品牌零售销售额同比大涨49.2% [3] - 欧莱雅集团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224.7亿欧元 按实际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6% 营业利润率达21.1% 增长30个基点 所有部门利润率均超22% [9] - 加拿大鹅2026财年第一季度全球营收同比劲增22.4%至1.078亿加元 [10] - SMCP 2025上半财年销售额同比增长2.7%至6.011亿欧元 除亚洲地区外所有区域市场均实现增长 [11] - 爱马仕第二季度销售额按固定汇率计算增长9%至39亿欧元 皮具销售额增长14.8%至17.6亿欧元 成衣和丝绸分别增长3.8%和2.2% 美容和香水类别下降7.2% 腕表业务下降5.5%至1.3亿欧元 [15] 人事变动 - 开云集团为新任首席执行官Luca de Meo提供2000万欧元签约奖金 近900万欧元年度薪资 最高可达年薪1.5倍的股票奖励 消息带动股价累计上涨24% [4][5] - PUMA任命Andreas Hubert为首席运营官 负责全球采购运营 包括可持续发展 产品开发 信息技术和物流 [8] - arena任命前德国自由泳运动员Mark Pinger为新任首席品牌官 [8] - Jil Sander首席执行官Serge Brunschwig在任职六个月后卸任 [14] 公司动态 - 爱马仕执行主席Axel Dumas表示Nicolas Puech已有一段时间不持有公司股份 公司无法收回这些股份 [6][7] - 欧米茄在成都太古里举办"密语时空"主题腕表展 展出海马系列Aqua Terra30毫米腕表的12款新作 [13]
化妆品医美行业周报:淡季国货抖音持续高增,国际美妆25Q2反攻-20250803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8-03 20:41
行业投资评级 - 化妆品医美行业整体表现弱于市场,申万美容护理指数下滑3.3%,化妆品指数下滑2.6%,个护用品指数下滑4.4%[3] 核心观点 - 国货品牌在淡季仍保持高速增长,韩束增长58%,珀莱雅增长23%,丸美增长72%,可复美增长28%[7] - 国际美妆品牌在25Q2开始反攻,欧莱雅集团在中国市场恢复增长,618大促在抖音渠道表现良好[7] - 预计未来国际品牌与头部国货将展开更激烈竞争,在产品创新和促销优惠方面让利消费者[7] - 林清轩作为高端国货护肤标杆,2022-2024年营收从6.91亿元增至12.1亿元,净利润从-0.06亿元扭亏为盈至1.87亿元[13][14] 行业表现 - 本周板块表现最佳个股:倍加洁(+24.0%),锦盛新材(+4.2%),*ST美谷(+1.3%)[4] - 表现最差个股:百亚股份(-11.2%),拉芳家化(-6.5%),丸美生物(-6.5%)[4] 重点公司分析 - 欧莱雅集团25H1销售额224.73亿欧元(约1861.91亿元),同比增长3%,营业利润47.4亿欧元(约392.77亿元),同比增长3.1%[23] - 宝洁2025财年净销售额843亿美元(约6049.5亿元),创历史新高,净利润161亿美元(约1155.6亿元),同比增长7%[25] - 艾伯维2025H1总营收287.66亿美元,同比增长7.4%,但医美业务板块整体下滑8.1%[26] - 联合利华2025上半年营业额301亿欧元(约2480亿元),同比下滑3.2%[27] 市场数据 - 25年1-6月限额以上化妆品类零售额合计2291亿元,同比增长2.9%,6月单月下滑2.3%[18] - 2024年中国护肤品市场规模达2712亿元,同比下滑3.7%,国货品牌市占率提升[29] - 2024年彩妆市场规模620亿元,同比略增0.4%,国货品牌毛戈平、卡姿兰、花西子进入前十[32][33] 投资建议 - 化妆品推荐标的:上美股份、珀莱雅、丸美生物、巨子生物、毛戈平、润本股份、福瑞达等[2] - 医美推荐标的:爱美客,建议关注朗姿股份[2] - 电商代运营推荐标的:若羽臣[2]
国泰海通:国际美护品牌二季度增速回暖 中国区市场全面增长
智通财经网· 2025-08-03 13:59
行业趋势 - 2Q海外美护品牌在中国市场增速环比改善 功效护肤和医美业务领跑 [1] - 2025年美护板块成长属性明显 国货品牌整体呈崛起趋势 品牌分化加剧 [1] - 建议关注三类标的:存在边际向上催化 稳健高增 预期筑底有望迎来拐点 [1] 欧莱雅(LRLCYUS) - 1H25销售额2247亿欧元同比增30 其中2Q增速37优于1Q的26 净利润3783亿欧元同比增10 [2] - 专业美发分部同比增65领跑 大众护肤品高档化妆品皮肤科学美容部分别增282031 [2] - 中国内地市场2Q同比增3较1Q改善 皮肤科学美容部和专业美发产品部增速更优 [2] - 卡诗理肤泉修丽可CeraVe等品牌在各事业部表现亮眼 [2] 宝洁(PGUS) - 2Q销售额20889亿美元同比增2 净利润3626亿美元同比增15 环比1Q提升 [3] - 2026财年增长指引1-5 美容业务同比微增02 净利润同比增4 [3] - 理容健康护理纺织品和家庭护理母婴护理同比均增2 净利润实现双位数增速 [3] - 中国护肤品销量增长被北美下滑抵消 整体护肤业务销售额同比持平 [3] 高德美 - 1H25净销售额2448亿美元同比增122 2Q同比增158 上调全年指引至12-14原10-12 [4] - 注射美学日常护肤皮肤治疗业务分别增9877269 肉毒毒素销售额同比增147 [4] - 新型液态A型肉毒毒素在17个市场上市 起效快维持时间长备货超预期 [4] - 填充剂与生物刺激剂业务同比增39 2Q环比增速更优 塑妍萃和瑞蓝SHAYPE获良好反馈 [4] - 七大市场实现双位数增长 注射美学在巴西加拿大中国表现优 丝塔芙在中国印度强劲 [4]
欧莱雅集团上半年业绩增速放缓,中国市场销售额恢复增长
新京报· 2025-08-03 12:41
业绩概览 - 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224733亿欧元同比增长3%营业利润47401亿欧元同比增长31%增速较2024年同期73%和8%明显放缓 [2] - 第二季度销售额107386亿欧元同比下滑13%但上半年整体仍实现16%增长 [3] 业务部门表现 - 大众化妆品部上半年销售额8413亿欧元同比增长28%新兴市场为主要驱动力 [4] - 皮肤科学美容部销售额38559亿欧元同比增长31%中国及新兴市场实现两位数增长 [4] - 专业美发产品部销售额25466亿欧元同比增长65%领跑全集团电商与分销渠道加速增长 [4] - 高档化妆品部销售额76579亿欧元同比增长2%但第二季度下滑19%近期收购Medik8强化品牌矩阵 [4] 区域市场表现 - 欧洲市场销售额75344亿欧元同比增长34% [5] - 北美市场销售额58242亿欧元同比增长2% [5] - SAPMENA-SSA市场销售额20582亿欧元同比增长104%拉丁美洲市场销售额16638亿欧元同比增长103% [5] - 北亚市场销售额53927亿欧元同比下滑11%但剔除旅游零售业务后实现小幅正增长中国市场Q2反弹3% [6] 战略与展望 - 公司认为多极化发展模式有效新兴市场强劲增长与中国市场反弹抵消欧洲放缓 [2] - 中国市场所有业务部门均实现增长皮肤科学美容部和专业美发产品部表现突出618购物节进一步扩大优势 [6] - 公司对下半年全球美妆市场持乐观态度"美丽跃升计划"已初显成效预计全年销售额将提升 [6]
食饮吾见 | 一周消费大事件(7.28-8.1)
财经网· 2025-08-01 16:35
百威亚太业绩 - 上半年收入减少5.6%至31.36亿美元 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下降8%至9.83亿美元 销量降低6.1%至43.63亿公升 [1] - 中国市场第二季度销量减少7.4% 收入减少6.4% 每百升收入增加1.1% 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减少4.0% 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率上升86个基点 [1] - 上半年中国市场销量减少8.2% 收入减少9.5% 每百升收入减少1.4% 非即饮渠道销量和收入贡献增长 高端及超高端产品组合在非即饮渠道占比超越中餐厅渠道 [1] 联合利华业务分拆 - 上半年营收301亿欧元同比下降3.2% 美容与健康业务收入65亿欧元同比下降0.8% 个人护理业务收入65亿欧元同比下降5.9% 家庭护理业务收入59亿欧元同比下降6.7% 食品业务收入66亿欧元同比下降1.8% 冰淇淋业务收入46亿欧元同比增长0.2% [2] - 冰淇淋业务运营分离已完成 有望在11月中旬分拆 [2] 道道全盈利增长 - 上半年营业收入27.92亿元同比增长1.16% 归属净利润1.81亿元同比增长563.15% [3] - 包装油营收17.51亿元同比提升20.53% 粕类营收6.27亿元 散装油营收3.82亿元 其他业务营收0.33亿元 [3] 桃李面包产品质量 - 醇熟切片面包菌落总数抽检不合格 不合格批次生产498袋 线上销售21袋 [4] - 已采取召回赔偿程序 加强线上销售管控 增加第三方送检频次 泰安工厂送检同类产品46批次结果均合格 [4] 食品安全监管 - 上半年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263.9万批次 检出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合格食品1.2万批次 [5] - 处罚相关食品生产经营企业4727家 责令停产停业65家 吊销生产许可证10家 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4家 移送公安机关48件 [6] - 将持续加大食品添加剂抽检监测力度 严管超范围超限量和非法添加问题 [6] 麻六记产品召回 - 酸辣粉产品存在相关问题 涉及生产批次2025年6月16日和6月18日 [7] - 已启动召回程序 推进退货及补偿方案 将加强供应链管理和质量风险预警机制 [7] 瑞幸咖啡业绩 - 第二季度总净收入123.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1% GAAP营业利润17.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8% 营业利润率13.8% GMV141.79亿元人民币 [8] - 自营门店收入91.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6% 同店销售增长率13.4% 门店层面营业利润19.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3% 联营门店收入28.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5.0% [8] - 净新开门店数2109家 全球总门店数达26206家 中国市场门店总数26117家 海外门店总数89家 [8] 星巴克中国业绩 - 第三季度中国区营收7.9亿美元同比增长8% 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 同店交易量和客单价环比提升 [9] - 正与超过20个有强烈意愿的机构评估战略合作 希望保留中国业务相当比例股权 [9] 欧莱雅业绩 - 上半年销售额224.7亿欧元同比增长3.0% 调整后增长3.2% 合并增长1.6% [10] - 北亚市场皮肤科学美容部保持双位数增长 专业美发产品部凭借卡诗领跑市场 高档化妆品部与市场持平 [10][11] 胖东来声明 - 从未发布"如果电商倒了 将有500万人失业"等文案 相关不实信息存在严重误导性影响 [12] - 要求立即停止传播并删除不实信息 将通过法律途径追究侵权责任 [12] 永辉超市融资 - 拟定增募资不超过39.92亿元 用于门店升级改造项目32.13亿元 物流仓储升级改造项目3.09亿元 补充流动资金或偿还银行贷款4.7亿元 [13]
欧莱雅携手国博推“美之道”项目
北京商报· 2025-07-31 21:17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罗文利表示,此次是国博与欧莱雅的第二次合作,期待未来双方能够开展更多创意 合作:"我们数以万计的文物沉睡千年,经过深入不断的挖掘阐释,得以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进而 激发观众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潜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想这也 是'美之道'项目的初衷所在。" 北京商报讯(记者张君花)近日,欧莱雅集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打造的"美之道.循径至美"文化合作项 目正式启幕。该项目以"美"为纽带,通过32件国博馆藏文物的创新呈现,为公众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中 式美学探索之旅。 欧莱雅北亚及中国公共事务总裁兰珍珍表示,欧莱雅始终致力于满足消费者对"美"的多元需求和渴望, 在美育兴盛、文化消费日益增长的当下,我们希望引导更多人接触美、感受美,让美成为人人共享、日 常可及的生活力量。 ...
L'Oreal: Encouraging Green Shoots, But Not Enough
Seeking Alpha· 2025-07-31 19:38
Seeking Alpha's Disclosure: Past performance is no guarantee of future results. No recommendation or advice is being given as to whether any investment is suitable for a particular investor. Any views or opinions expressed above may not reflect those of Seeking Alpha as a whole. Seeking Alpha is not a licensed securities dealer, broker or US investment adviser or investment bank. Our analysts are third party authors that include both professional investors and individual investors who may not be licensed 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