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欧莱雅(LRLCY)
icon
搜索文档
最高暴增229%,男士“美妆”的春天终于来了
新浪财经· 2025-10-15 14:03
文 | 未来迹FutureBeauty 巫婉卿 编辑 | 吴思馨 在年初的欧莱雅战略发布会上,欧莱雅中国副首席执行官马晓宇在会上透露,欧莱雅中国预计在2030年触达1.5亿消费者,而15岁以上的男性,就是欧莱 雅需要触达的关键人群之一。 美妆巨头的眼光往往"毒辣",这一人群消费潜力在今年得到了印证。《FBeauty未来迹》梳理淘天、京东、抖音、拼多多平台在今年1-8月美妆业绩情况发 现,男士美妆品类集体迎来增长,其中男士美发护发交易额同比飙升122.75%,男士粉底更是同比暴增228.78%。 更值得行业关注的是,品牌格局正陷入"新旧撕裂"——TOP20品牌中9个同比下滑,曼秀雷敦、妮维雅等"传统玩家"增速承压,而韩束男士线、SAZA、清 扬等却以"倍数增长"逆袭,展现出赛道旧玩法失效、新逻辑未固化的关键转折。 男士美妆,正在迎来新周期。 多赛道齐爆发,发用与彩妆成新引擎 头豹研究院指出,2024年国内男士护肤品的规模约170亿元,同比增长17%。预计2029年,中国男士护肤市场规模将达到29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1%。 过去,男士的"化妆品"相关用品,可能只是一瓶洗发水、一块肥皂。如今,他们的使用清单也越 ...
全球美妆 - 中国 “双十一” 购物狂欢即将开启-Global Beauty-China 11.11 Shopping Spree to Begin
2025-10-15 11:14
行业与公司概览 * 纪要聚焦于中国美妆行业及主要上市公司 对2025年双十一购物节进行前瞻分析[1] * 行业观点为“In-Line”[7] 中国美妆行业趋势 * 行业需求与促销活动在2025年趋于稳定 境内电商渠道实现增长 但旅游零售渠道仍在收缩[1] * 2025年1-8月化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3% 略低于GDP增速 但优于2024年1.1%的跌幅[2] * 分渠道看 2025年1-9月电商平台美妆销售增长5-10% 海南旅游零售下降8-10% 线下渠道可能拖累增长[2] * 韩国化妆品旅游零售(主要销往中国)在1-7月估计下降约25-30% 源于主要美妆公司推动的渠道合理化调整[2] * 行业曾过度依赖大型促销和受宏观疲软影响的风险依然存在 但价格竞争预计将有所缓和[2] * 韩国化妆品旅游零售和海南整体旅游零售已分别降至其2021年峰值约50%和60%的水平 意味着中国美妆市场亟需的渠道调整可能已结束[2] 2025年双十一预览 * 天猫活动于10月15日以李佳琦直播开始 抖音和京东的活动已启动[3] * 李佳琦直播间的整体促销力度今年有所减弱 主要品牌旗舰产品的平均售价同比持平或略高[3] 主要品牌在中国市场表现 **欧莱雅**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销售微降0.2%至0.3% 但第二季度增长3% 由皮肤学美容和护发业务引领 但巴黎欧莱雅市场份额被本土大众品牌蚕食[4] * 2025年全年目标增长约5% 预计下半年增长加速[4] **雅诗兰黛** * 2025年第一季度境内电商实现中单位数增长 第二季度获得市场份额 由海蓝之谜驱动 旅游零售仍然疲弱但现约占2025年全年销售的15% 定价趋于稳定[4] **资生堂** * 在大型集团中表现最弱 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销售下降低单位数 电商增长低十位数 线下和旅游零售大幅下降 双十一影响力减弱[4] **爱茉莉太平洋** * 重组后反弹 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销售同比增长30% 旅游零售增长19% 预计第三季度将持续双位数增长[4] **LG生活健康** * 以利润为焦点导致2025年上半年中国销售下降超10% 旅游零售下降30% 反弹可能仅在第四季度出现[4] **巨子生物** * 预计下半年可复美销售增长21% 可丽金增长33% 意味着可复美在双十一期间可实现30-40%的商品交易总额增长 胶原棒定价与去年基本持平但比618大促更具促销性[4] **珀莱雅** * 第三季度销售趋势仍然疲弱 第四季度比较基数较高 公司可能最早在2026年重获增长动力 其双十一结果可能依赖于新兴品牌[4] 全球品牌在中国趋势(补充) **欧莱雅** * 皮肤学美容业务实现双位数增长 远超市场 专业产品部门表现优异 由卡诗引领 奢华部门增长高于市场一个点 境内市场份额已远超旅游零售 消费品部门因本土品牌激烈竞争略有逊色[50] **雅诗兰黛** * 随着旅游零售库存清理和低基数 定价预计将趋稳[51] **资生堂** * 公司指出在线表现是当前关键焦点 但中国销售及日本入境销售跌幅较往年更大[52] **爱茉莉太平洋** * 公司计划通过增强产品供应来提升在线销售势头 旅游零售销售组合快速转向(减少分销商)可能带来稳定的销售趋势[53] **LG生活健康** * 中国消费者贡献度仍非常高 约占2025年预估总销售的40% 包括境内业务和旅游零售渠道[65] 美妆股投资观点 * 在覆盖的14只美妆股中 有6只增持 4只持股观望 4只减持 看好的股票通常市值或收入规模较小 反映了后疫情时代行业增长放缓及新参与者和需求变化导致的市场碎片化趋势[56] **看好的股票** * **爱茉莉太平洋**:目标价160,000韩元 潜在上涨空间33% 2025年上半年盈利早于计划成功扭转 营业利润率从4.2%扩大至9.2% 目前交易于远期市盈率20倍 接近其五年交易区间的低端[57] * **e.l.f. Beauty**:目标价170美元 潜在上涨空间28% 预计定价带来的利润贡献将远高于市场预期[61] * **巨子生物**:目标价78港元 潜在上涨空间53% 预计2025年净利润增长18% 2025-27年净利润复合年增长率25% 股票交易于2025年预估市盈率19倍和2026年预估市盈率16倍[63] * **Intercos**:作为领先的B2B企业和创新提供者 受益于中国众多快速增长的本地新兴品牌 2024年中国销售增长28% 远高于美妆市场4%的跌幅 估值约15倍2026年预估市盈率 相对于同行具有吸引力[64] * **珀莱雅**:目标价102元 潜在上涨空间29%[59] **持平和看淡的股票** * **拜尔斯道夫**:评级持股观望 目标价100欧元 在下调展望后 扫描数据显示第三季度依然艰难 公司可能定价过高[58] * **雅诗兰黛**:评级持股观望 目标价87美元 估值已反映复苏 为2028年预估每股收益的28倍[62] * **LG生活健康**:评级减持 目标价280,000韩元 中国消费者贡献度高 公司努力精简分销商业务导致2025年上半年化妆品业务出现营业亏损 目前交易于远期市盈率17倍 处于其五年区间低端 盈利存在下行风险[65][66] * **欧莱雅**:评级持股观望 目标价376欧元 估值已达2025年预估市盈率30倍 已反映积极因素[67] * **资生堂**:评级减持 目标价2,300日元 2025年上半年中国及旅游零售新类别销售同比下降12.4% 对公司实现全年销售目标的能力持谨慎态度[68]
欧莱雅、加华资本押注7亿!61岁的辽宁人去港股IPO
搜狐财经· 2025-10-15 00:06
公司上市申请与估值 - 自然堂全球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IPO前估值为71亿元人民币[3] - 公司在IPO前完成唯一一轮融资,欧莱雅通过美町公司投资4.42亿元,加华资本注入3亿元资金,分别持股6.67%与4.20%[6] - 以2024年零售额计,公司是中国第三大国货化妆品集团,年营收超过45亿元[4]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42.9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6.01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24.48亿元[7] - 毛利率持续提升,从2022年的66.5%升至2024年的69.4%,并在2025年上半年达到70.1%[7] - 公司拥有3770万注册会员,会员复购率达到32.4%[8] 品牌与产品组合 - 公司拥有多元化品牌组合,包括自然堂、珀芙研、春夏、美素、己出等,覆盖护肤、彩妆、个护等多个品类,总SKU数量为522个[7][8] - 自然堂品牌是主要营收来源,在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期间,其收入贡献占比始终维持在94%以上[7] - 核心科研成果“喜默因”应用产品从2022年的61款增至2025年的86款,贡献超过75%的营收[7] 创始人及股权结构 - 公司由郑春颖及其兄弟姐妹联合创办,61岁的郑春颖担任CEO、执行董事兼董事长,其个人财富身家达110亿元[9] - 创始人家族信托通过离岸控股公司实现股权控制,直接持股比例合计为87.81%[9] 行业竞争格局 - 国货美妆行业集中度较低,2024年前五大国货化妆品集团合计市场份额仅约10.1%[11] - 国货美妆市占率于2024年已达约55.2%,占据半壁江山[12] - 公司面临增长动能挑战,其2024年营收增速为3.6%,低于竞争对手毛戈平的34.6%和林清轩的32.3%三年复合增长率[11] 公司挑战与机遇 - 公司品牌结构单一,旗舰品牌“自然堂”收入占比过高,而竞争对手如贝泰妮的子品牌瑷科缦在2025年上半年增速达93.89%[11] - 公司海外营收份额较少,存在认知度低和物流成本高的难题,但获得欧莱雅投资可能有助于打开海外市场格局[11] - 行业竞争进入“科研军备竞赛”阶段,上市是公司获得资本助力以应对挑战的契机[12]
欧莱雅董事长建议上海打造科创与消费“双核驱动飞轮”|第37次上海市咨会
新浪财经· 2025-10-12 17:53
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概况 - 第37次会议于10月12日在上海举行,汇集40位全球商业领袖 [1] - 46家成员企业中,24家位列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7家位列福布斯2000强 [1] - 成员企业总市值超过3.5万亿美元,每年在沪纳税总额超过350亿元人民币 [1] 欧莱雅集团观点与动态 - 提出构建上海独有的科创与消费"双核驱动飞轮",推动打造"国际科创消费中心" [1] - 核心是科技创新与消费互相赋能,形成高速循环的飞轮效应 [1] - 今年二季度,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同比增长约3%,显著回暖 [3] - 进入中国28年,已成长为中国最大的美妆集团之一 [3] - 今年在中国成立两个全新的投资基金,聚焦中国美妆相关产业的投资、孵化及科技创新合作 [3] - 旗下品牌兰蔻的90周年展在上海西岸拉开帷幕 [3] 施耐德电气集团观点与动态 - 建议优化产业政策,鼓励先行企业推进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并在产业链内复制推广经验 [4] - 建议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培养智能制造、可持续发展、AI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4] - 建议加强政府、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开放协作,把政策优势、企业活力和高校科研转化为集群竞争力 [4] - 认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电气化及数字化备受关注,与公司优势契合,是持续加大中国市场投入的原因 [4] - 今年9月2日,EcoFit低压配电中国创新中心在上海落成,提供端到端服务 [5] 直观医疗观点与动态 - 建议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政策和监管环境更好地平衡创新、质量和病患安全 [5] - 期待上海成为全球生物医药的创新高地,打造健康良好的医疗健康生态体系 [5] - 公司旗下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自2006年在中国参与首台手术至今,已参与超80多万台手术 [5] - 在中国建立了7个区域培训中心,培训了15000多名医生 [5] - 2017年与上海复星医药在浦东合资成立直观复星 [6] - 2024年6月,直观复星总部产业基地在浦东投入使用,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生产、研发、培训、服务一体化中心 [6] - 期待上海继续打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6]
不止欧莱雅系“吃香”,美妆人才大战进入「无界」时代
FBeauty未来迹· 2025-10-12 16:16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美妆行业人事变动进入战略交融期,通过跨领域、跨区域、跨基因的关键人才任命,实现研发范式、经验输出、业务边界与组织生态的全方位重构[3][4] - 人事变动是美妆行业应对消费需求升级、全球市场竞争加剧、技术创新加速的集体战略回应[4] - 美妆行业竞争已从内部优化升级为无边界的能力战争,核心竞争力可能来自任何行业,区域成功经验具备全球复用价值,扩张与聚焦同时成为最优解[38] 研发范式变革 - 雅诗兰黛任命前百事公司首席科学官René Lammers为首席研究和创新官,引入快消品标准化、规模化、可复制的工业化研发逻辑,重点推进"快速上市、紧跟潮流"的创新模式[8][10] - 上美股份首次设立首席科学顾问职位,任命全球多肽美容科技开创者Dr Karl Lintner,通过绑定细分科研领域权威学者快速构筑技术壁垒并接入全球科研网络[12][15] - 头部企业通过跨界任命打破研发封闭边界,推动研发从慢周期的艺术创作转向数据驱动的科学制造[7] 中国市场经验全球化输出 - 欧莱雅前中国CEO贝瀚青出任美国公司首席执行官兼北美总裁,将在中国市场淬炼出的极致敏捷数字化营销和复杂全渠道运营经验系统性输出至北美市场[17] - 贝瀚青在2010-2015年担任欧莱雅中国CEO期间,帮助欧莱雅中国规模在2011年突破100亿元大关,2012年巴黎欧莱雅成为中国市场美妆第一品牌[17] - 费博瑞接任欧莱雅消费品部门总裁,其在2019-2023年任欧莱雅中国首席执行官期间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高增长,中国市场成为欧莱雅7大品牌的全球第一市场[19][21] 业务边界拓展与聚焦 - 拜尔斯道夫新设皮肤和健康管理总裁职位,整合优色林等品牌,标志着美妆与医药健康产业边界进一步模糊[23][24] - 科蒂集团邀请Gordon von Bretten出任大众美容业务部门总裁,对规模达12亿美元的大众美妆业务进行战略评估,可能剥离非核心业务,将资源集中于传统优势的香水与高端美妆领域[25][27] - 科蒂通过人事与战略同步调整,试图重新定义为精选的、以香水为引领的美丽集团[28] 组织生态激活与重构 - LG生活健康外聘拥有欧莱雅、联合利华背景的李善珠担任CEO,解决本土市场增长乏力(2023-2024年持续负增长,降幅1.4%-4.6%)和全球化布局不足问题[31] - 珀莱雅任命拥有阿芙精油、泡泡玛特、蕉下背景的果小为首席营销官,系统性补强品牌情感价值与用户共鸣能力[32] - 珀莱雅构建跨界高管矩阵,研发端由前宝洁、雅诗兰黛科学家领衔,品牌与产品端汇聚欧莱雅体系经验与新消费实战能力操盘手,财务端由兼具跨国企业规范与创业公司视野的精英担纲[35][37]
美妆巨头集体换血?自然堂赴港上市?亮白饮翻车?|美周热点
搜狐财经· 2025-10-11 11:25
自然堂上市与融资 - 自然堂全球控股有限公司于9月29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华泰国际和瑞银集团担任联席保荐人 [2] - IPO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加强DTC能力、丰富多品牌矩阵以及投资研发等多个方面 [2] - 在冲击港股前,公司已于今年完成唯一一轮融资,欧莱雅累计投资4.42亿元持有6.67%股份,加华资本投资3亿元持有4.20%股份 [2]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24.5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主品牌自然堂收入23.2亿元,同比增长35.6%,占总收入的94.9% [2] 科蒂业务战略调整 - 科蒂正式启动对规模达12亿美元(约85.59亿元人民币)的大众美妆部门的战略评估,探讨包括合作、资产剥离及分拆在内的所有可行方案 [3] - 评估涉及封面女郎、凯莉美妆、蜜丝佛陀等多个品牌以及年收入近4亿美元的独立巴西业务 [3] - 公司未来将发力具有强大利润潜力和显著全球增长空间的品牌组合,致力于通过重磅产品和提升品牌力来增长声望 [3] - 任命拥有丰富战略评估和运营优化经验的Gordon von Bretten为消费者美容总裁,负责领导相关业务及此次评估工作 [3] 品牌产品安全与舆论 - 美斯蒂克亮白饮因被部分消费者质疑导致月经不正常而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黑猫等投诉平台共有34条相关投诉,其中6条涉及虚假宣传或无效 [4] - 产品同时被指成分表模糊不清,白芷、柠檬精油等光敏成分以“其他成分”替代,且谷胱甘肽、维生素C等成分可能加重代谢负担 [4] - 品牌中国代理水羊股份回应称产品包装已明确标注所有成分,宣传符合规定,并出具了第三方权威机构SGS的检测报告 [4] - 爱尔兰美妆品牌SOSU Cosmetics的Peach Dreams眼影盘因多个色号被欧盟检出砷含量超标而启动召回,涉事批次在中国生产,违反欧盟法规并存在致癌等风险 [7] 渠道拓展与营销合作 - 美妆集合店HARMAY話梅在常州万象城开设首店,下半年在江苏市场布局密集,先后入驻南京、无锡及常州,长沙首店预计11月开业 [5] - 品牌今年以来重启拓店节奏,从3月至9月在全国新开9家门店,目前在全国11个城市拥有20家门店,明显重回扩张轨道 [5] - 欧莱雅旗下护肤品牌CeraVe适乐肤宣布成为NBA官方护肤和护发合作伙伴,开展为期多年的合作,将在整个NBA赛季期间出现在实体和数字活动中 [6] - 此次合作是品牌体育营销的延续,今年2月曾与篮球运动员安东尼·戴维斯等合作推广去屑洗发水 [6] 企业资本运作与融资 - 合成生物公司未名拾光在9月底获得数千万元人民币B+轮融资,由华泰金斯瑞和海邦投资共同投资,资金将用于AI技术平台建设、拓展生物材料应用场景及加速全球化布局 [8] - 公司在5年内完成6轮融资,此前投资方包括中信资本、纳爱斯集团和欧莱雅等,2025年5月获得近亿元B轮融资 [8] - 公司成立于2021年5月,专注于美妆个护领域的生物活性材料创新研发和生产制造 [8] 跨国公司人事与战略变动 - POLA ORBIS集团旗下品牌Jurlique进行高层变动,由田端孝纮接替Loic Rethore担任董事兼首席执行官,田端孝纮此前深度参与POLA在华业务运营 [9] - 茱莉蔻品牌业绩持续承压,2025年中期销售额同比下滑9.8%至36.99亿日元(约1.74亿元人民币),且营业利润已连续五年亏损 [9] - LG生活健康任命欧莱雅前高管李善珠为新任CEO,其拥有30多年美妆行业经验,曾推动科颜氏品牌在韩国及全球市场的发展 [10][11] - 露华浓公司任命美妆行业资深高管Amber Garrison领导伊丽莎白雅顿品牌并负责监督公司全球香水类别,旨在加码高端护肤与香水赛道 [12] - 欧莱雅集团发布执行委员会人事变动公告,涉及6个关键岗位调整,新设“欧莱雅美国董事长”一职,凸显美国市场战略重要性 [13] - 宝洁集团将逐步停止在巴基斯坦的制造和商业业务,过渡到依赖第三方分销商,该决定是其全球重组工作的一部分,旨在通过投资组合、供应链和组织变革来推动增长 [14] 行业政策与监管动态 - 《医疗器械网络销售质量管理规范》于10月1日正式实施,要求网络销售经营者和电商平台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风险防控 [15][16] - 浙江省、上海市等省市密集开展宣贯工作,浙江省首次强制要求电商平台建立“资质失效自动锁定系统”,对临近失效的关键数据主动预警并自动锁定业务 [16] - 上海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涵盖11项具体措施,对成功纳入原料目录的注册新原料和备案新原料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和50万元扶持,单个企业每年扶持总金额不超过200万元 [17][18] - 抖音电商自9月25日起对医用敷料等医疗器械类目进行系统升级,暂不支持通过直播推广,并建立“分级管控 + 资质核验”机制,强化准入审核 [20][21]
国货离成为“中国欧莱雅”,还差多少个第二品牌?
36氪· 2025-10-09 09:52
行业核心趋势 - 2025年国货美妆行业面临严峻挑战,多个曾具声量的品牌如巧迪尚惠、境生之源等退出市场,行业进入"比难更难"的阶段 [1] - 尽管环境艰难,行业并未陷入新品牌停滞期,反而迎来一轮由头部企业主导的子品牌布局热潮 [1] - 头部国货美妆企业正集体按下子品牌加速键,一场多品牌矩阵的攻坚战已全面打响 [1] 上市公司多品牌战略 - 当主品牌竞争到一定阶段面临增长瓶颈时,"多条腿并行"成为上市公司摆脱主品牌依赖、构建多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 [6][8] - 2025年以来,至少有3家国货美妆上市公司(上美股份、贝泰妮集团、珀莱雅集团)宣布布局子品牌计划 [8] - 上美股份向内求创新和增长,于2025年3月一口气推出3个新品牌:彩妆品牌NAN beauty、高端抗衰品牌Tazu、母婴护理品牌面包超人 [10] - 上美股份董事长吕义雄提出"顶流顶配顶级人才"方法论,计划在2025~2027年间推出20个新品牌 [15] - 上美股份未来10年中国区将围绕大众护肤、母婴&青少年、洗护个护、彩妆、功效护肤、高端护肤六大板块布局多品牌 [15] - 贝泰妮集团向内孵化,推出酝酿至少3年的祛痘品牌安丝塔,该品牌已完成部分商标注册及产品备案,已有数十款产品注册备案记录,包括3款特殊化妆品 [15] - 珀莱雅集团则准备通过海外并购拓展,正考虑通过法国子公司筹划并购以填补婴童、香氛、男士护理等细分赛道空白 [17] - 珀莱雅集团设定全新增长目标:未来十年内实现500亿元年营收,其中自有品牌营收增至350亿元,并购等方式填补150亿元 [17] 中腰部企业多品牌战略 - 未上市化妆品企业如林清轩、橘朵、方里等,在主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也开始布局第二、第三乃至第四品牌 [24] - 中腰部企业进行多品牌布局时,多选择在主品牌优势品类基础上进行延伸,通过清晰差异化定位覆盖更多细分人群 [27] - 林清轩计划推出的华嫆庄和小馨轩均属护肤大类,但分别聚焦社区护理和年轻肌肤群体 [28] - 半亩花田母公司计划推出的97实验室与主品牌同属洗护大类,但专注于"头部微生态洗护" [28] - 橘朵母公司橘宜集团推出的橘朵橘标、方里母公司推出的Found In Ation,均是在彩妆品类内进行差异化布局 [28] - 部分企业向与主品牌不同领域扩展,如主品牌为彩妆的橘宜集团,通过收购皮肤学级护肤品牌百植萃向护肤赛道延伸 [28] 品牌布局路径:内部孵化 - 大部分国内头部企业选择内部孵化作为布局子品牌的主要路径 [30] - 以林清轩孵化第二品牌华嫆庄为例,其定位延续高端路线,瞄准"贵妇级"消费市场,但以红参为核心概念与主品牌山茶花形成区别 [30] - 华嫆庄主要面向线下连锁社区美容场景,产品功效主打"抗皱、紧致",与主品牌"抗皱、修护"形成互补,目前有11款产品 [30] - 自主孵化品牌可借助主品牌影响力和现有渠道基础,更能满足细分市场新需求,抓住新增长点 [30][32] 品牌布局路径:外部收购 - 部分企业选择通过收购"自带王冠"的外来品牌,以跳过漫长启动周期并快速补齐公司短板 [32] - 橘宜集团在加码自有品牌后开启"买买买"模式,去年收购馥绿德雅中国业务涉足洗护领域,2025年6月收购百植萃入局科学护肤赛道,成功构建"彩妆+洗护+护肤"矩阵 [33] - 逸仙集团旗下子品牌如小奥汀、EVE LOM、法国科兰黎、DR.WU等均通过投资收购方式引入,形成"彩妆+护肤"矩阵 [35] - 收购方式优势在于可引入经国际市场验证的技术、深化专业领域布局、提升品牌整体势能,但关键是从品牌买手转变为品牌建设者 [38] 新品牌布局挑战 - 新品牌布局的首要挑战在于找准赛道,以及在创新品类和做对定位上 [41] - 以newpage一页的孵化为例,其锚定了2025年规模预计达700多亿、复合增长率11.4%的婴童护肤市场,并瞄准了0-3岁4000万、3-12岁1.5亿、13岁2亿的人口基数 [42] - 品牌定位上需敏锐发现市场空白,如当年婴童护肤品牌集中度低,缺中高端品牌和功效性产品解决干痒红湿疹等痛点 [42] - 核心挑战还包括确保深度用户洞察能有效转化为技术优势与市场竞争力,即精准把握需求并将技术投入高效转化为差异化爆款产品 [42] - 应对挑战需坚持科研创新和长期主义,以精准洞察锚定赛道,用科研与耐心筑牢根基 [43]
进博会开幕倒计时!“老朋友”带来“新惊喜”
中国证券报· 2025-10-05 09:16
筹备进展 -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 [1] - 首批279件展品已于9月26日从德国法兰克福运抵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1][2] - 上海海关设置服务专窗和绿色通道,实施预约通关、随到随验等便利化措施保障展品顺利通关 [2] - 全球各地展品正通过海运、空运、铁路运输等多种渠道陆续启运 [2] 展会创新亮点 - 企业商业展展位图已于9月30日全量公布 [3] - 首次为最不发达国家产品设立专区,并扩容升级原有非洲产品专区,推动53个非洲建交国企业和产品用好"零关税"待遇进入中国市场 [3] - 扩大与国外省州市合作,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等将首次入驻 [4] - 持续强化"全球新品首发地、前沿技术首选地、创新服务首推地"价值定位,策划首发新品探访专线和功能区 [4] - 首创"跨境电商甄选平台",面向参展企业开展专场推介、专业对接、现场直播等特色活动 [4] 参展企业动态 - 施耐德电气将第八次参展,重点展示"中国中心"战略下的研发创新成果,尤其是AI赋能的整体解决方案 [5] - 新西兰口腔护理品牌Grin作为连续七年参展的"老朋友",今年成为进博会八周年官方联名合作品牌,推出纪念版洗漱包 [5] - 欧莱雅将以"美无限,耀八方"为主题参展,在消费品展区、法国馆与创新孵化专区分设三大展台,成为单体面积最大的日化行业参展企业 [6] - 欧莱雅将携旗下25个品牌参展,带来历届最强"首发"新品阵容,其中包括3个亚洲首发新品牌 [6]
自然堂获欧莱雅4.4亿元“战略卡位”,家族控股仍超八成
新浪财经· 2025-10-02 18:15
公司IPO与融资概况 - 创立24年的国货美妆巨头自然堂正式向香港资本市场发起冲击[1] - IPO前完成新一轮融资,欧莱雅旗下美町投资4.42亿元获得6.67%股份,加华资本投资3亿元获4.20%股份[1] - 本轮融资后公司估值超过71亿元[1]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 公司股权高度集中在郑氏家族手中,郑春颖、郑春彬、郑春威及郑小丹四人合计持有公司超八成的投票权[1] -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郑氏家族作为控股股东合计有权行使公司约87.82%的投票权[4] - 董事会由9名董事组成,包括4名执行董事,郑春颖任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兼董事长[4]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净利润呈现波动,2023年净利润同比激增117%至3.02亿元,2024年骤降37.1%至1.9亿元[5] - 2025年上半年业绩出现回升,净利润达1.91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净利率为7.8%[5] - 2024年销售及营销费用同比激增12.9%至27.17亿元,占收入比例高达59%,相当于全年净利润的14.3倍[8] 品牌与收入结构 - 公司旗下拥有自然堂、珀芙研、美素等品牌,覆盖护肤、彩妆、个人护理等全品类[3] - 收入高度依赖主品牌“自然堂”,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自然堂品牌营收占比始终高于94%[3] - 以2024年零售额计,自然堂是中国第三大国货化妆品集团[4] 销售渠道演变 - 线上渠道收入占比持续提升,从2022年的59.7%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68.8%[4] - 线下经销商收入占比则从32%降至16.9%[4] - 线上渠道以低价、折扣为主要引客方式,对线下渠道造成冲击[4] 研发投入与行业对比 -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研发投入仅3.48亿元,占营收的比例从2.8%降至1.7%[8] - 国际品牌的研发费用率通常在3%至4%,自然堂的研发投入相对薄弱[8] - 公司拥有喜默因等自研成分,但与国际品牌竞争仍需在研发上持续加码[8] 战略投资者意义与市场观点 - 欧莱雅入股自然堂被视为其在中国市场的一项重要战略布局,有助于更深入地渗透中国大众市场[2] - 欧莱雅的入股会提升市场对自然堂的信心,但投资者最终会关注公司的基本面和成长性[3] - 引入欧莱雅等战略投资者后,预计自然堂会在公司治理方面做出改善[8] - 自然堂的估值关键取决于能否打开第二增长曲线,目前90%以上的收入依赖主品牌的结构或难以享受高估值溢价[8]
自然堂启动赴港IPO!2025年获欧莱雅、加华资本超7亿元投资丨港美股看台·IPO观察
证券时报· 2025-10-01 17:36
公司上市与市场地位 - 自然堂控股于9月29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1] - 公司上市前获得欧莱雅和加华资本超过7亿元人民币的投资 [1] - 以2024年零售额计,自然堂是中国第二大国产化妆品品牌 [4] - 自然堂品牌在2013年至2024年间连续12年零售额位列国货品牌前两名 [1] 行业背景与增长潜力 -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化妆品市场,2024年占全球市场份额约11.4% [2] - 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人民币7,79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9,34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7% [2] - 预计2024至2029年间市场将以6.6%的复合年增长率扩张,约为全球市场增速的两倍 [2] - 2024年国货品牌在中国市场份额为49.9%,远低于韩国的83.0%和日本的73.2%,显示巨大增长潜力 [3] 公司品牌与产品组合 - 公司实施多品牌战略,拥有五个主要品牌:自然堂、珀芙研、美素、春夏、己出 [6] - 产品线覆盖护肤、彩妆、个人护理、男士护理及儿童和婴儿护理 [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旗下品牌共有522个SKU [7] - 公司是中国首家拥有酵母成分自主产权并开展太空护肤研究项目的国货化妆品公司 [7] 研发能力与核心技术 - 公司明确了三大科研体系和四大技术平台以加强研发能力 [8] - 核心成分“极地酵母喜默因”源于喜马拉雅菌株,其成本较采购同类外购成分低约95.0% [8]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喜默因已应用于86个产品配方中 [8] 财务表现 - 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人民币42.9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46.01亿元 [9] - 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人民币24.48亿元,净利润为人民币1.91亿元 [9] - 毛利率从2022年的66.5%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70.1% [9] 销售渠道策略 - 线上渠道是核心,2025年上半年收入占比达68.8% [10][11] - 公司正强化线下布局,2025年7月在深圳开设首家旗舰店,并计划在上海、武汉、重庆开设新店 [11] - 旗舰店注重提供沉浸式品牌体验和护肤服务 [12] 股东结构与募资用途 - 上市前主要股东为欧莱雅全资拥有的美町(持股6.67%)和加华资本的Himalaya International(持股4.20%) [13][14] - 欧莱雅投资超4.4亿元,加华资本投资3亿元 [14] - 本次上市募资主要用于加强DTC能力、丰富品牌矩阵、投资研发及提升数字化能力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