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开曼)(PMRTY)

搜索文档
泡泡玛特已注册CRYBABY商标
快讯· 2025-06-20 18:39
商标注册 - 北京泡泡玛特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已申请注册多枚"CRYBABY"商标 国际分类涉及教育娱乐 啤酒饮料 机械设备等 [1] - 部分"CRYBABY"商标已注册成功 [1] 著作权登记 - 公司于今年登记《LABUBU 与朋友们》动画剧集第一季剧本V1 作品著作权 [1] - 作品类别为文字 [1]
泡泡玛特带着Labubu,横扫跨境电商平台
36氪· 2025-06-20 17:30
核心观点 - 泡泡玛特通过Labubu等爆款IP实现业绩爆发,市值从200亿港元回升至3000多亿港元[3][4][17] - 公司采取"国内+海外"双轮驱动策略,2024年海外营收突破50亿元,线上渠道增长显著[4][19][20] - 在亚马逊面临迪士尼等国际IP竞争,但独立站表现亮眼,年访问量达7096万,领先Funko等国际品牌[22][32][38] - 社交媒体布局成效显著,TikTok矩阵粉丝超260万,泰国和美国小店年销售额均超1000万美元[44][48][51] 公司表现 市场热度 - 初代薄荷色Labubu在拍卖会以108万元成交,创潮玩价格纪录[1] - 韩国和英国出现消费者抢购Labubu引发的排队和斗殴事件[3] - 创始人王宁以208亿美元身家成为河南新首富,进入中国富豪榜前十[3] 财务数据 - 2024年国内会员超4608万,会员复购率达49.4%[3] - 2024年Labubu所属THE MONSTERS系列IP营收达30.4亿元,同比2023年3.68亿元增长726%[17] - 国内线下渠道2024年营收45.26亿元,线上26.98亿元[19] - 海外市场2024年营收50.66亿元,其中线上渠道14.55亿元[20] IP运营 - 拥有10个营收破亿IP,包括SKULLPANDA(13.08亿)、MOLLY(20.93亿)、DIMOO(9.095亿)等[17] - 2020年上市时营收25.13亿元,净利润5亿元,三年内创始人财富达500亿元[17] - 签约数百名设计师构建IP生态系统,包括Molly、Dimoo、Labubu等知名IP[15] 渠道分析 亚马逊表现 - 北美站月销12万单,月销售额1090.8万美元,年销售额约6462万美元[22] - SKULLPANDA系列单款月销3087单,销售额5.24万美元,进入类目前20[24] - 在"Action Figures"类目排名第4,月销1.17万单,落后于迪士尼等国际IP[28][30] 独立站优势 - 2024年独立站营收5.31亿元,较2023年3947.9万元增长1245%[21] - 移动端访问占比68.59%,直接流量+自然流量占比88.8%[34][38] - 用户58.27%为女性,25-34岁占比36.87%,泰国市场贡献19.83%流量[40][41] 社交媒体 - TikTok账号popmartglobal粉丝140万,视频播放量1.1亿次[46] - 泰国TikTok小店年销售额1076万美元,美国小店1009万美元[48] - 通过直播"现场开箱"等创新形式,3个月内直播销售额增长3倍[51][53] 发展历程 - 2010年创始人王宁受香港LOG ON启发,在北京开设首家潮流商品店[7] - 2012-2015年获麦刚、墨池山创投等投资,累计融资6790万元[11][13] - 2015年签下Molly IP成为转折点,2020年香港上市[13][17] - 早期经历亏损,2013-2015年分别亏损277万、1498万、近2500万[11]
泡泡玛特珠宝店开业即断货 千元银饰背后的IP帝国野心
新浪证券· 2025-06-20 17:28
泡泡玛特珠宝业务拓展 - 公司推出珠宝品牌POPOP,北京首店于6月营业,全球首店位于上海港汇恒隆广场,部分爆款系列如LABUBU、Hirono、MOLLY已断货 [1] - 最贵产品为纯金项链,售价1.98万元,货重9.04g,金重8.65g,其他饰品材质多为S925银,价格区间319元至2699元 [1] - 珠宝业务旨在摆脱"盲盒依赖",构建IP商业帝国 [1] IP溢价与定价策略 - 珠宝产品融入Molly、小野、Skullpanada等热门IP形象,利用成熟IP认知降低消费者决策门槛 [2] - 定价策略瞄准轻奢市场,如Mega Space Molly系列素链499元、串珠319元、吊坠459元,集齐一套近1300元,Skullpanada声音系列项链售价2699元但材质仅为S925银等普通材料 [2] - Z世代消费注重情绪价值、体验和社交属性,公司会员中购买2个及以上IP的比例持续上升,老会员ARPU值和购买单价均增长 [2] 公司战略与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130.38亿元,同比增长106.92%,净利润31.25亿元,增长188.77%,7个IP收入过亿元,其中MOLLY销售额达7.82亿元 [3] - 中国内地累计注册会员4608.3万人,会员贡献销售额占比92.7%,复购率49.4%,构成珠宝业务核心客群 [3] - POPOP定位独立高端品牌,门店布局重奢、中高奢商圈,未来将以独立快闪店或门店形式存在 [3] 海外市场扩张 - 2024年港澳台及海外收入50.66亿元,同比增长375.2%,占总营收比重从不足20%提升至38.9% [4] - 2025年目标海外收入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超100%,占比有望超50% [4] 产品力与品牌挑战 - 消费者质疑产品材质与价格匹配度,多数产品为S925银等普通材料,溢价依赖IP加持 [5] - 潮玩品牌在珠宝领域认知度较低,需投入资源建立品牌形象,面临周大福、潘多拉等成熟品牌竞争 [5] - IP生命周期管理存风险,2024年SKULLPANDA单一IP占比超30%,存在过度依赖问题 [6] 行业趋势与市场潜力 - 新消费核心优势在于差异化,政策支持原创IP开发,商务部推动"IP+消费"全链条发展 [7] - 公司PE(TTM)达35倍,高于行业平均25倍,美银证券预测2023-2026年收入及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56%和84% [7] - 中国IP消费市场潜力大,2023年IP零售额近1000亿元,2026年潮玩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100亿元 [7] 战略意义 - 珠宝业务是公司摆脱"盲盒依赖症"、验证IP可持续商业化的关键,从产品扩展到全球消费文化重塑 [8]
A股早盘震荡盘整,固态电池概念再度活跃,港股小幅上涨,泡泡玛特跌超3%,国债、商品上涨
华尔街见闻· 2025-06-20 10:20
市场整体表现 - A股三大股指小幅分化 上证指数涨0.07%至3364.36点 深证成指跌0.17%至10035.11点 创业板指跌0.30%至2020.73点 [1] - 港股主要指数上涨 恒生指数涨0.44%至23340.03点 恒生科技指数涨0.32%至5104.75点 [2][3] - 国债期货全线上涨 30年期主力合约涨0.10% 10年期涨0.03% 5年期涨0.04% 2年期涨0.01% [3][4] 行业及概念板块表现 半导体行业 - 港股半导体股集体拉升 华虹半导体涨5.12% 宏光半导体涨7.22% 中芯国际涨1.67% [9][10] - A股光刻机概念走强 强力新材20CM涨停 新莱应材涨6.43% 晶瑞电材涨5.51% [11][12] - 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份额变化 一季度整体收入环比下降19% 但北方华创等本土企业份额提升3pct至18% [12] 固态电池概念 - 板块持续活跃 诺德股份4连板 湘潭电化涨停 中一科技涨14.39% 海科新源20CM涨停 [13][14] - 多只个股跟涨 丰元股份涨7.59% 华自科技涨6.23% 杉杉股份涨4.63% [14] 苹果概念股 - 港股相关个股盘初走强 舜宇光学科技涨2.95% 丘钛科技涨1.93% 比亚迪电子涨1.35% [4][5] 泡泡玛特事件分析 - Labubu系列价格暴跌50% 因官方突然补货并开放预售通道 导致二手市场抛售 [7] - 媒体指出盲盒存在诱导未成年人消费问题 缺乏严格身份验证机制 [7] - 分析显示IP热度见顶信号明显 包括媒体热度下降、生产方放货量增加、价格分层扩大等 未来6-12个月回撤概率达95% [8]
线下买Labubu必须“扫脸”?泡泡玛特回应
南方都市报· 2025-06-20 09:07
泡泡玛特Labubu系列抢购现象 - Labubu第三代搪胶毛绒产品"前方高能"系列上线后引发抢购潮 线上线下均售罄 出现"一娃难求"现象 [3] - 二手市场出现高价倒卖现象 黄牛通过线下蹲守和线上技术外挂抢货 [3] - 社交媒体用户建议通过实名验证(如人脸识别)限制黄牛行为 [3] 泡泡玛特防黄牛措施 - 线上小程序执行限购两盒政策 [3] - 部分门店试点"人脸识别+手机绑定"双重验证 但多地门店及客服回应未接到相关通知 [2][3] - 门店自提仅需出示小程序二维码验证 无需身份证或人脸识别 [3] 人脸识别技术监管政策 -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于2025年6月1日施行 规定非必要不得将人脸识别作为唯一验证方式 [4] - 处理人脸信息需取得个人单独同意 禁止通过误导/欺诈/胁迫手段获取授权 [4] - 金融支付等特殊场景可例外使用 但需符合必要性原则 [5] 行业专家观点 - 人脸信息具有唯一性和终身性 泄露风险高于普通个人信息 [5] - 企业防黄牛措施需平衡消费者权益保护与个人信息安全 [5] - 建议企业避免以提升体验为由过度收集敏感生物信息 [5]
你以为只有LABUBU?泡泡玛特13个破亿IP揭秘
36氪· 2025-06-18 19:58
泡泡玛特核心业务表现 - LABUBU所属的"THE MONSTERS"系列IP 2024年收入达30.4亿元,同比增长726.6%,成为品牌增长引擎 [7] - 其他三大核心IP MOLLY、SKULLPANDA、CRYBABY营收均突破10亿元,四大IP共同支撑高增长 [7] - MOLLY通过迪士尼联名等系列化运营,2024年贡献营收20.9亿元,保持潮玩圈元老地位 [8] - SKULLPANDA "温度"系列累计销量超79.1万套,CRYBABY收入11.65亿元(同比增长1537.2%) [11] - DIMOO实现收入9.09亿元,占公司总营收7.0%,成为13个营收破亿IP之一 [11] 全球化扩张成果 - 2024年海外市场营收50.7亿元,同比增长375.2%,收入占比达38.9% [18] - 东南亚市场营收24.0亿元(占比47.4%),增速达619.1% [18] - 北美市场营收7.2亿元(增速556.9%),LABUBU系列4月在欧美销量同比暴涨8倍和5倍 [18][19] - 产品在俄罗斯引发走私现象(查获282盒),欧美出现黄牛抢货和明星带货现象 [2][5] - AliExpress平台LABUBU搜索量升至Top1,全球近百个国家覆盖 [20] IP运营方法论 - 每个IP构建独立世界观:SKULLPANDA走超现实主义,CRYBABY主打情绪治愈,DIMOO传递陪伴感 [11] - 通过跨界合作(如迪士尼联名)持续丰富IP故事线,保持粉丝期待 [8] - 推出实体杂志《play/GROUND》(售价39.9元)拓展时尚内容生态,初刊以"社交"为主题 [11][15] - IP开发始于2016年MOLLY签约,形成持续孵化能力,LABUBU爆火具有必然性 [7][11] 财务数据亮点 - 2024年总营收130.4亿元,较2023年63.0亿元实现翻倍增长 [20] - 毛利率提升至66.8%(2023年为61.3%),经营溢利达41.5亿元 [20] - 经调整纯利率26.1%,较2023年18.9%显著优化 [20] 行业定位与影响 - 公司被视为"港股新消费三朵金花",股价从2022年8.65港元回升至283港元 [16] - 成功打破"盲盒=博彩"质疑,证明IP价值驱动的商业模式 [15][16] - 成为中国文化输出代表案例,被《福布斯》评价为"能打破文化壁垒的IP" [18] - 形成区别于传统玩具的潮玩文化定位,强调无功能性的艺术表达属性 [2]
谁在泡泡玛特赚了钱?张坤割肉离场,农冰立“精准抄底”、一年收益40%
搜狐财经· 2025-06-18 18:34
泡泡玛特的市场表现与估值 - 一只薄荷色Labubu玩偶在上海永乐拍卖会上以108万元落槌,价格堪比顶级艺术品 [2] - 2025年至今泡泡玛特股价累计涨幅接近200%,最新市值超过3500亿港元 [2] - 泡泡玛特动态市盈率已超过104倍,远高于贵州茅台目前的20倍估值 [2][11] - 泡泡玛特股价从2024年年初的15元一路攀升至高点283元,涨幅超过1780% [6] - 截止6月18日收盘,泡泡玛特涨1.63%报262.6港元/股,总市值3527亿港元 [11] 基金经理持仓变动 - 截止2025年一季度末,公募市场共有207只基金投资泡泡玛特,相比一年前增加171只 [2][7] - 谢治宇旗下兴全合宜2024年一季度买入泡泡玛特1437.7万股,市值3.7亿元,为全市场持股数最多的基金 [3] - 张坤2021年下半年首次买入泡泡玛特1600万股,但在2022年第四季度清仓止损 [4] - 萧楠2021年第三季度持有泡泡玛特719万股,到2025年一季度仅剩176万股 [4][5] - 农冰立管理的景顺长城品质长青A在2025年一季度增持泡泡玛特84.32万股,增持比例35.44% [9] - 胡昕炜旗下汇添富消费升级连续第二个季度减持贵州茅台,泡泡玛特跃升为第三大重仓股 [9] 行业趋势与观点 - 新消费浪潮席卷而来,部分基金经理选择"抛弃"茅台、转战泡泡玛特 [2][9] - 泡泡玛特凭借优质的IP、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不断拓展的市场份额,具备一定的价值支撑 [12] - "悦己消费"和"情绪消费"会一直存在,但其中的内容和载体会随着代际的变化而变化 [13] - 像Labubu玩偶这类产品对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更具代表性 [13] - 部分新消费公司股价涨幅较大,但实际兑现了业绩,估值还不算离谱 [14]
泡泡玛特十倍涨幅背后:潮玩概念股狂欢的产业逻辑与消费变革
第一财经· 2025-06-18 14:24
港股潮玩概念股资本狂欢 - 泡泡玛特股价从2022年底不足10港元飙升至2025年6月4日的244港元,最大涨幅超过20倍,成为"十倍股"样本 [1] - 布鲁可股价同期攀升至175港元历史高位,近三个月累计涨幅达122%,市值突破430亿港元 [1] - 潮玩概念股上涨反映中国消费市场从物质满足向精神消费升级的深刻变革 [1][7] IP经济的价值重构 - 摩根大通指出IP商品通过构建"情感社交纽带"在消费复苏中脱颖而出,如泡泡玛特LABUBU系列二手市场溢价达8倍,被商业银行用作存款礼品 [1] - 泡泡玛特IP运营形成"核聚变效应",Molly系列衍生出服装、文具等周边,并独立运营主题乐园,2024年乐园客单价398元,二次消费占比超45%,超越迪士尼行业平均水平 [2] 谷子经济的产业助推作用 - 动漫游戏IP周边消费成为增长引擎,名创优品与《咒术回战》联名潮玩首月销量破300万件,带动品牌整体营收增长18% [3] - 布鲁可绑定环球影城等国际IP,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31%,东南亚市场复购率达42% [3] - 中国悦己型消费市场规模2024年达4.2万亿元,18-35岁群体占比76%,推动潮玩市场规模从2020年200亿元扩容至2024年580亿元 [3] - 初代Molly二手价格从59元涨至1.2万元,显示潮玩具备文化资产属性 [3] 行业长期潜力与转型探索 - 中国潮玩人均消费水平较日美仍有提升空间,企业探索线上直播、会员体系、NFT等多元化盈利模式 [5] - 泡泡玛特尝试NFT数字盲盒,布鲁可深化积木与教育场景结合,以构建第二增长曲线 [6] - 建银国际预测泡泡玛特38%复合增长率支撑估值,但行业快速扩张伴随风险:2024年新增潮玩企业超5000家,部分产能利用率不足40%,库存周转天数98天 [5] IP依赖与政策风险 - 头部企业自有IP占比普遍不足30%,存在授权IP热度消退风险,某企业因《鬼灭之刃》授权终止导致季度营收下滑27% [5] - 上海等地出台盲盒销售年龄限制政策,显示监管趋严 [5] 文化消费升级趋势 - 潮玩成为Z世代文化符号,如LABUBU"丑萌美学"被追捧,布鲁可积木人成为跨文化媒介 [7] - 行业需持续创造情感共鸣、构建IP生态才能穿越周期,投资者应关注IP孵化能力、供应链效率和业态创新力 [6][7]
这里的LABUBU不用抢|北京首家泡泡玛特珠宝店客流平平
36氪· 2025-06-17 16:50
泡泡玛特珠宝品牌popop开店情况 - 泡泡玛特旗下珠宝品牌"popop"北京首店于6月14日在国贸商城开业 这是继上海港汇恒隆广场店之后的全国第二家门店 [1] - popop上海门店比北京早一天开业 但北京热度不如上海 上海门店LABUBU吊坠已售罄 仅剩个别手链可售 包装盒和包装袋0库存 [23] - 北京门店在工作日午后客流较少 同一时间段进店人数不超过10人 但周六日客流较多 最高峰时达500多人 门店未限流 [20] popop产品系列及价格 - 店内珠宝饰品涉及LABUBU、HIRONO、MOLLY、SKULL PANDA、TWINKLE TWINKLE等多个热门IP 品类包括吊坠、戒指、耳饰、手链、项链等 [4] - 产品价格区间为319元-2699元 材质以S925银、14k金、贝珠为主 LABUBU纯银吊坠售价459元 可搭配编绳、贝珠制成手链或项链 [4][10] - 最贵单品为2699元的SKULL PANDA吊坠 搭配展示款项链需额外花费1399元 [10] - 北京门店推出高端18k金首饰系列 包含手链(10800元)和项链(19800元) 设计以泡泡玛特经典logo四叶花为主要元素 [16] 产品特色与销售情况 - popop产品设计注重互动性 Hirono小野项链外层航天器可打开 SKULL PANDA吊坠耳球可随意更换颜色 [20] - 北京门店推出两款DIMOO云之声系列北京限定款 分别为780元项链和620元戒指 [14] - 销售较好的系列包括小野、MOLLY、星星人 LABUBU是最畅销商品 顾客有单买吊坠也有搭配购买项链手链 [20] - 个别饰品已显示断货 但LABUBU系列仍有存货 [20] 品牌发展历程 - popop是泡泡玛特首个珠宝品牌 于2024年1月官宣亮相 随后在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地开启限时快闪 [27] - 泡泡玛特早在2023年就与周生生联名推出MOLLY系列黄金饰品 2024年又以"周游奇梦"为题推出六大主题足金吊坠及Charme串珠系列 [27] - 网传未来popop可能增添黄金材质饰品 但北京门店店员表示未接到相关通知 [30]
泡泡玛特的“新故事”,能否撑起比肩迪士尼的野心?
观察者网· 2025-06-17 14:15
核心观点 - 泡泡玛特凭借爆品Labubu实现销售业绩和股价双增长,但背后存在产品结构转型、股价波动、商业模式争议等问题[1] - 公司面临"潮玩"与"博彩"的舆论争议,盲盒模式被质疑具有赌博属性及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4][5] - 泡泡玛特尝试从盲盒零售向"城市乐园+IP生态"转型,但市场对其乐园战略的可持续性和迪士尼对标目标存疑[10][11][12][15][16] 财务与股价表现 - 2024年海外收入暴涨375%,但手办收入占比从70%降至53%,新品毛绒玩具增长持续性受质疑[1] - 2025年股价波动剧烈,6月5日宣称坚持IP长期主义后股价仍下跌3%[1] - 早期机构投资者蜂巧资本在2025年4-5月清仓减持1191万股(占总股本0.9%),套现22亿港元[9] 商业模式争议 - 盲盒模式依赖随机性触发消费者赌博心理,被德云社郭麒麟调侃为"国内最大博彩公司"[4] - 网友批评盲盒缺乏技术门槛和长期价值,易被模仿[4] - 段永平对看衰评论给出"有点意思"的间接回应[5] 产品质量与运营问题 - Labubu等热门IP产品频现歪头、掉漆、开线等质量问题,客服回应未能消除消费者不满[6][9] - 广州永庆坊专卖店被匿名专家观察为亏本经营,引发对公司整体业绩真实性的担忧[18] 城市乐园战略进展 - 北京朝阳公园4万平米城市乐园2023年9月开业,社交平台口碑两极分化:78%消费者表示不认可,仅16%愿重复游览[11][12] - 游客反馈园区实际体验时间短(15分钟可逛完),消费偏高,成人项目体验未达预期[12] - 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院长林焕杰指出乐园与主题公园存在本质差异,认为迪士尼对标不现实[15][16] IP生态与转型方向 - 公司提出IP运营长期主义,计划推出The Monsters动画短片,重点拓展欧美及中东市场[17] - 专家指出泡泡玛特IP缺乏迪士尼的故事底蕴,需完成从"设计驱动"到"内容驱动"的转型[18] - 城市乐园被视为轻量化切入文旅市场的尝试,但重游率依赖内容创新能力的提升[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