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腾讯音乐(TME)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助老:守护记忆的旋律,照亮前行的智慧
中国新闻网· 2025-05-08 15:17
数字公益项目 - 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携手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新闻网开展"数爱无疆"数字公益故事征集展播活动 最终遴选出50个代表性案例 [1] - 腾讯音乐推出《听见·记忆的回响》项目 运用40赫兹伽马音频处理技术改善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大脑活动 [3][4] -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生团队"桑榆未央"通过智慧课堂帮助上万名老年人掌握智能设备使用技能 [4][5] 阿尔兹海默病干预 -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阿尔兹海默病患者达983万人 居全球首位 [3] - 腾讯音乐采用双耳节拍原理对经典歌曲进行40赫兹差频渲染 结合记忆训练模式延缓病情发展 [4] - 项目开发AI创作公益单曲《不褪色的爱》 通过青少年参与提升社会关注度 [4] 科技助老实践 - "桑榆未央"团队5年内覆盖十余个社区 教学内容包括手机支付 视频通话 在线挂号等核心数字技能 [4][5] - 创新采用沉浸式线上线下互动教学 配套定制教材 微课视频等辅助学习材料 [5] - 课程延伸至防诈骗教育 慢性病预防 传统健身等多元化内容 形成社交与技能培养的复合体系 [5]
腾讯抄底名单上,或多一家百亿独角兽?
虎嗅APP· 2025-05-07 08:13
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传闻 - 腾讯音乐集团计划以24亿美元收购喜马拉雅,较2020年43.45亿美元估值大幅缩水[3][4] - 交易已启动两个月,管理层签字但双方未官方回应[3][4] - 喜马拉雅曾四次IPO折戟,2021-2024年三次港交所递表均失效[4][5] 喜马拉雅财务与运营状况 - 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37.36亿元,经调整净利润2.24亿元[15] - 2018-2022年累计亏损31.66亿元,2023年营收61.63亿元但增速降至1.7%[13][16] - 员工数量从2021年4342人缩减至2023年2637人,媒体报道最新仅剩1500人[18][19] 行业竞争格局 - 喜马拉雅2023年MAU达3.03亿,占行业总时长60.5%,但面临番茄畅听(MAU近1亿)和TME(MAU近2亿)的激烈竞争[21][26] - 番茄畅听依托字节算法优势,用户重合度超50%,2021-2023年喜马拉雅广告收入连续下滑至14.23亿元[8][10] - 会员收入占比51.7%成为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收入的两倍[12] 业务战略调整 - 重点发展播客业务,2023年商业价值播客超24万档,视频播客达9377档[24][28] - 推出极速版、儿童版等垂直APP,但极速版被边缘化,儿童版受政策限制[31] - 频繁组织架构调整,包括成立珠峰实验室、互动内容社区等,但被指管理内耗[33][34] 用户行为变化 - MAU增速从2021年7.2%降至2023年4.1%,付费率从12.9%降至11.9%[37] - 用户日均收听时长从2021年144分钟降至2023年130分钟[37] - 获客策略转向抖音,因其ROI最高且重塑用户内容心智[10] AI技术布局 - 募集资金将用于AI及大数据能力提升,推出"小雅"、"波波"语音助手[39] - 开发多角色小说音频AIGC技术,但虚拟人业务因负责人离职陷入停摆[32][39]
腾讯抄底名单上,或多一家百亿独角兽?
虎嗅· 2025-05-07 06:06
收购传闻 - 腾讯音乐集团计划以24亿美元收购喜马拉雅,协议最快几周内达成[2] - 喜马拉雅管理层已签字,但双方对媒体保持沉默[2][5] - 本次收购价较2020年43.45亿美元估值大幅缩水[5] 公司发展历程 - 喜马拉雅共完成12轮融资,募集资金近百亿[6] - 四次IPO尝试均失败(2021年美股及三次港股递表)[6] - 2023年首次实现净利润37.36亿元,经调整净利润2.24亿元[23] 财务表现 - 2021-2023年营收分别为58.57亿、60.61亿、61.63亿元,增速从43.7%降至1.7%[24] - 2018-2022年累计亏损31.66亿元,2023年扭亏为盈[21][23] - 2023年订阅收入占比51.7%,广告收入占比23.1%[18] 市场竞争 - 番茄畅听MAU逼近1亿,与喜马拉雅用户重合度超50%[17][40] - 喜马拉雅2023年MAU达3.03亿,占行业总时长60.5%[30] - 番茄凭借抖音流量和算法优势抢夺广告客户[13] 业务结构 - 三大收入中心:会员服务、增长中心(广告)、直播[33][34][36] - 播客业务2023年成为重点,商业节目超24万档[38] - 推出极速版、儿童版等垂直APP,但效果有限[47] 运营数据 - 全职员工从2021年4342人缩减至2023年2637人[27] - 月活付费率从2021年12.9%降至2023年11.9%[58] - 用户日均收听时长从144分钟降至130分钟[58] 战略调整 - 2023年重点发展播客和AI业务[38][61] - 推出"珠峰音频AI模型"和智能语音助手[62] - 组织架构频繁调整,存在管理内耗问题[55][56]
腾讯音乐上涨2.32%,报14.53美元/股,总市值225.05亿美元
金融界· 2025-05-06 21:42
股价表现与财务数据 - 腾讯音乐5月6日开盘上涨2.32% 报14.53美元/股 成交额888.16万美元 总市值225.05亿美元 [1] - 2024年全年收入284.01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2.34% 归母净利润66.44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35.04% [1] 近期重要事件 - 腾讯音乐计划于5月13日(美东时间)盘前披露2025财年一季报 [2] 公司业务与市场定位 - 腾讯音乐是中国领先的在线音乐与音频娱乐平台 运营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和全民K歌四大产品 [3] - 平台提供在线音乐、音频、K歌、音乐直播及线上演出等服务 并构建音乐社交社区 [3] - 拥有海量曲库内容 包括授权、自制及共创内容 同时提供专业制作的音乐视频和演出视频 [3] - 平台用户可分享K歌作品、短视频、直播演出等内容 并与音乐厂牌及内容所有者深度合作 [3] - 公司使命为"用科技创造音乐无限可能" [3]
腾讯音乐上涨3.66%,报13.86美元/股,总市值214.68亿美元
金融界· 2025-05-02 21:51
股价表现 - 5月2日腾讯音乐开盘上涨3 66%至13 86美元/股 [1] - 当日成交额达138 5万美元 [1] - 总市值214 68亿美元 [1] 财务数据 - 2024年总收入284 01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2 34% [1] - 归母净利润66 44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35 04% [1] 公司概况 - 运营QQ音乐 酷狗音乐 酷我音乐和全民K歌等核心产品 [3] - 提供在线音乐 音频 K歌 直播及线上演出等综合服务 [3] - 平台融合社交互动功能提升用户参与度 [3] - 拥有海量曲库内容包括授权 自制及共创内容 [3] - 为数亿用户提供音乐内容创作与分享平台 [3] 重大事项 - 预计5月12日披露2025财年一季报 [2]
喜马拉雅卖身腾讯音乐? 各方的考量和博弈
中国经营报· 2025-04-29 18:37
收购传闻 - 腾讯音乐计划收购喜马拉雅 交易价格大幅下降 喜马拉雅管理层已签字 [1] - 腾讯音乐与喜马拉雅均未正面回应收购传闻 仅表示"暂无回应"或"尚不知晓" [1] - 2022年腾讯音乐曾与喜马拉雅接触谈判 因管理权分配问题陷入僵局 近期喜马拉雅子公司注册资本从3亿增至28亿元(增幅837.6%) 被视为收购重启信号 [1] 收购动因分析 - 喜马拉雅面临市场环境压力 音频领域小众应用生存空间被大平台挤压 [1] - 腾讯音乐在音频领域影响力大 可补足知识付费短板 形成协同效应 [1] - 腾讯音乐2021年曾以27亿元收购音频平台Lazy Audio 显示其对音频领域的布局意图 [3] 公司经营状况 - 喜马拉雅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 经调整净利润2.24亿元 此前2021-2022年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7.18亿元和-2.96亿元 [3] - 2023年营收结构:订阅(51.7%) 广告(23.1%) 直播(18.4%) 创新产品及服务(6.8%) [3] - 订阅收入持续增长 2021-2023年分别为29.92亿 30.81亿 31.89亿元 但付费点播收入从10.58亿降至6.94亿元 [4] 行业竞争格局 - 喜马拉雅2023年按移动端收听时长和在线音频总收入计为中国最大在线音频平台 [2] - 用户增长显著放缓 2021年MAU同比增长24.4% 2023年增速降至3.9% [2] - 音频平台面临可替代性强的问题 主流内容平台(微信 今日头条 百度)均提供音频功能 [5] 财务与估值 - 喜马拉雅2021年赴美IPO估值约50亿美元 当前潜在收购估值可能降至10-15亿美元 [3] - 广告收入持续下滑 2021-2023年分别为14.88亿 14.49亿 14.23亿元 [4] - 腾讯音乐2023Q4净增订阅用户200万 月活5.56亿 环比流失2000万用户 [5]
【钛晨报】中央政治局重磅定调,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马斯克的XAI正与投资者洽谈,计划融资约200亿美元;特朗普称中国须做出实质性让步,否则不会取消对华加征的关税
搜狐财经· 2025-04-27 07:41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经济政策 -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 [1] - 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包括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适时降准降息,创设新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消费和外贸 [1] - 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1] - 帮扶困难企业,加强融资支持,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债券市场"科技板",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2] -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大服务业开放试点政策力度,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优化房地产政策,稳定资本市场 [2] 比亚迪新车发布 - 推出海洋网旗舰轿车Ocean-S和王朝网D级全尺寸概念车Dynasty-D,后者量产车将进入40万级SUV市场 [7] - 海洋网发布4款新车:海狮06DM-i(第三季度上市,售价16-20万元)、海狮06EV(第二季度上市,售价12-15万元)、海豹06DM-i旅行版和海豹06EV(第二季度上市,售价12-15万元) [7] 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 - 腾讯音乐计划收购喜马拉雅,交易价格较此前大幅下降,管理层已签字但需监管部门批准 [8] - 喜马拉雅在职人员超2300人,腾讯音乐暂未回应 [8] xAI融资计划 - 马斯克旗下xAI拟融资200亿美元,估值或超1200亿美元,资金可能用于偿还推特私有化债务 [9] 跨境电商与关税影响 - 特朗普关税政策导致亚马逊等平台近1000种商品涨价,平均涨幅30%,涵盖服装、电子产品等类别 [9] - Temu、希音等跨境电商平台因关税调整运营成本上升,宣布从4月25日起实施价格调整 [9] 新能源汽车与自动驾驶 - 新能源汽车"电动化"上半场接近尾声,未来5年将是"智能驾驶"主战场,当前中国约20-30家企业竞争自动驾驶领域 [5] 上市公司监管政策 - 修订《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服务业务备案管理办法》,聚焦会计师事务所胜任能力不足问题,优化备案管理流程 [9] - 发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暂缓与豁免管理规定》,明确两类豁免范围和三种豁免方式,强化监管约束 [10] - 上交所修订股票上市规则,降低临时提案股东持股比例至1%,强化中小股东权利保障 [18] - 深交所修订证券发行审核规则,压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将暂不受理文件期限上限提高至5年 [19] 数据与数字化发展 - 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揭牌,负责数字中国、数字经济等领域研究,首任院长为胡坚波 [11] - 发布《2025年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工作要点》,部署22项任务推动数字产业绿色化转型 [15] 跨境电子商务 - 国务院同意在海南全岛和15个城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撤销海口、三亚等原有试验区 [12] 保险行业监管 - 金融监管总局加强万能险监管,明确最低保证利率调整机制,禁止开发五年期以下万能险 [13] 汽车进口数据 - 2025年1-3月中国进口汽车9.5万辆,同比下降39%,其中3月进口3.9万辆,同比下滑27% [22] 国有企业经营数据 - 1-3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19.85万亿元,利润总额1.09万亿元,同比增长1.7%,资产负债率65.0% [23]
4.25犀牛财经晚报:腾讯音乐拟收购喜马拉雅 传Manus融资7500万美元
犀牛财经· 2025-04-25 18:38
上市公司董监高违反公开承诺案 - 全国首例上市公司董监高未履行公开增持承诺引发的证券侵权纠纷案件宣判 袁某、罗某在无资金准备情况下作出增持承诺 并以过桥资金制作虚假存款证明 构成虚假陈述 [1] - 上海金融法院判令袁某、罗某共同赔偿两名原告投资损失合计783,537.38元 其中刘某某获赔506,130.96元 郑某某获赔277,406.42元 [1] - 金某泰化工尽到基本审查义务 无证据表明其知晓虚假陈述行为 故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2] 科技企业动态 - 蚂蚁集团推出"Plan A"AI人才专项计划 面向全球招募顶尖AI硕博毕业生 首场宣讲会在新加坡ICLR 2025峰会举办 将加强AGI领域研发投入 [2] - 腾讯音乐拟收购喜马拉雅 交易已启动两个月 管理层已签字 但需监管部门批准 喜马拉雅在职人员超2300人 [2] - Manus据传完成7500万美元融资 由Benchmark领投 估值达5亿美元 计划拓展美国、日本和中东市场 [3] 人事变动 - 摩根士丹利任命胡霁光为中国区副主席 将推动中国地区投行业务增长 [3] - 曹慰将出任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总裁 原为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副总经理 [5] 企业运营 - 英特尔将裁撤约2万个工作岗位 占员工总数五分之一 裁员从第二季度开始持续数月 2024年8月已裁员1.5万人 [3] - 猿辅导回应武汉员工猝死事件 称事发时正值倒休假期 未安排加班 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处理后续事宜 [5] 资本市场动态 - 林文杰以3.90亿元竞得汉富控股持有的全新好4500万股股票 占总股本12.99% 买入价8.67元/股 较市价溢价33.17% [4][5] - 千分一智能启动IPO辅导 为触控书写解决方案供应商 拟A股上市 [6] - 粤芯半导体启动IPO辅导 从事12英寸芯片制造 拟A股上市 [6] 上市公司业绩 - 中国电信一季度营收1345.09亿元 同比持平 净利润88.64亿元 同比增长3.11% [6] - 兴业证券一季度营收27.92亿元 同比增长17.48% 净利润5.16亿元 同比增长57.32% [7] - 金海高科一季度营收2.27亿元 同比增长20.57% 净利润4367.87万元 同比增长132.17% [8] - 东吴证券2024年营收115.34亿元 同比增长2.24% 净利润23.66亿元 同比增长18.19% 拟10派2.37元 [9] - 大商股份2024年营收69.49亿元 同比下降5.20% 净利润5.86亿元 同比增长16.05% 拟10派10元送1股 [10] 市场表现 - 创业板指涨0.59% 沪深两市成交额1.11万亿元 较前日放量45.5亿元 超2800只个股上涨 [11] - 电力板块表现强势 西昌电力等10余股涨停 算力股反弹 拓维信息涨停 统一大市场概念股冲高 [11]
中概退市:这次“狼真会来”?别怕,不是末日!
海豚投研· 2025-04-24 17:56
中美贸易摩擦与中概股风险 - 中美相互加征关税已超过100%,贸易摩擦有向其他领域扩散的风险 [1] - 美国可能采取强制中概股退市或限制美资投资中国资产作为谈判筹码 [1] - 2020-2022年HFCAA法案曾导致中移动等公司被强制退市,中国石油等选择主动退市 [1] 中概股现状分析 - 拼多多、滴滴等纯美股上市公司风险最高,美资持股比例达53% [3] - 网易、京东等港股交易占比提升至34%,但对美股流动性依赖仍达2倍 [20] - 百度、阿里等涉及AI、自动驾驶等敏感领域的公司被禁投风险较高 [42] 历史退市危机回顾 - 2020-2022年退市危机导致跟踪的19家中概公司平均下跌60% [11] - 7家公司在退市恐慌高点创出5年最低价 [11] - 危机后多家公司加速回港上市,降低对美股依赖 [12] 禁投风险分析 - NS-CMIC清单主要针对军工相关企业,但也包含华为等民企 [15] - 中海油被禁投案例显示,外资持股12%的公司股价短期下跌25% [34] - 当前跟踪的中概公司美资平均持股达40%,远高于中海油水平 [37] 潜在影响评估 - 极氪、滴滴等无法立即转港股主要上市的公司风险最大 [25] - 港股成交占比<30%的公司受退市冲击更大 [41] - 净现金占比高的公司(如百度58%)防御性较强 [3] 行业敏感度分析 - 半导体、AI、量子技术等被列为重点审查领域 [17] - 涉及自动驾驶、芯片半导体的公司被禁投概率较高 [42] - 美团、泡泡玛特等非敏感行业公司风险最低 [42]
中概退市:这次“狼真会来”?别怕,不是末日!
海豚投研· 2025-04-24 17:56
中美贸易摩擦与中概股风险 - 中美相互加征关税已达100%以上,贸易摩擦有向其他领域扩散风险 [3] - 美国财政部长表示可能以中概股强制退市作为谈判筹码 [3] - 白宫发布"America First Investment Policy"备忘录提及限制美资投资中国公司的可能性 [3] 历史中概股退市危机回顾 - 2020-2022年美国政府以HFCAA法案为由推进中概股退市,最终中美达成审计监管协议化解危机 [9] - 危机期间150家中概公司被纳入"预摘牌清单",跟踪的19家公司股价平均下跌60% [12] - 中国移动等公司被强制退市,中国石油等公司在危机缓解后仍主动选择退市 [3] 当前中概股市场状况 - 27家跟踪的中概公司美资平均持股比例达39.9%,纯美股上市公司美资持股比例更高 [26] - 两地上市中概公司港股成交额占比从2022年3月的10%升至34%,但美股流动性仍是港股2倍 [18] - 拼多多、滴滴、瑞幸等仅美股上市公司受影响最大,腾讯、美团等港股为主公司受影响最小 [18][19] 潜在退市影响分析 - 极氪、滴滴、瑞幸因不满足上市年限要求无法立即取得港股主要上市地位 [24] - 已双重主要上市的公司可将在美股份直接转化为港股股份继续交易 [22] - 非主要上市公司需在被退市前完成港股主要上市地位转换 [22] 美资禁投风险分析 - NS-CMIC清单主要针对军工相关企业,但也包含华为、商汤等民营科技公司 [14] - 被纳入NS-CMIC清单的中芯国际等公司外资持股近乎清零 [26] - 中海油案例显示被禁投公司在外资密集抛售期股价下跌约25%,但中长期影响有限 [30][31][32] 行业敏感度分析 - AI、芯片半导体、自动驾驶、量子技术等领域公司被禁投风险较高 [16][38] - 百度、阿里、比亚迪等涉及敏感技术且美资持股高的公司风险最大 [38] - 美团、泡泡玛特、网易等公司风险相对较低 [38] 应对策略建议 - 仅退市情况下优质资产可承受短期流动性冲击 [40] - 被禁投情况下建议先清仓避险,待价格触底后再抄底优质资产 [40] - 净现金占比超过市值60%的公司防御性较强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