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车家生态
搜索文档
家电企业与车企频频“联姻” 加快抢占全场景入口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1-05 23:38
当汽车遇上家电,一场关于生活场景的变革正悄然发生。 近日,深圳腾势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势汽车")宣布与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 称"美的集团")高端家电品牌COLMO达成战略合作。此后,腾势N8L汽车用户可以在车内控制全屋智 能家电,在家中也能够实时查看车辆状态或执行远程操控。 腾势汽车品牌负责人李慧表示,此次合作将使腾势N8L与COLMO智能家居深度联动,实现"在车上控制 家电,在家中掌控爱车"的双向互联体验。 今年以来,家电企业与车企的合作及相关收购频频发生。"汽车+家电"模式下,"人车家"全场景智能生 态加速构建。这种无缝连接背后,是智能汽车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入口的巨大潜力。 本报记者 贾丽 同时,家电厂商也开始向出行场景渗透。创维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维")选择以自有系统为核 心,深耕"车家一体"的场景融合,是较早涉足整车制造的家电企业。夏普则在2025年日本移动出行展上 展出LDK+概念车,将车身长约5米的厢式车打造成"移动的客厅"。 "面对'人车家'生态的广阔前景,家电企业基于自身技术基因与资源禀赋,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跨 界造车派'以小米、夏普、追觅为代表,核心逻辑是将汽车 ...
恒生科技指数翻红,小米集团午后涨超4%,10月小米汽车交付量超4万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3 14:21
港股市场表现 - 港股三大指数午后集体上涨 恒生科技指数一度涨超0.5% [1] - 科网股涨多跌少 煤炭股走强 石油股普涨 内银股活跃 黄金股走弱 [1] - 恒生科技指数ETF小幅上涨 持仓股中蔚来、小鹏汽车、小米集团等涨幅居前 [1] 小米公司动态 - 小米汽车宣布2025年10月交付量持续超过40000台 [1] - 小米公司宣布截至2025年10月31日全渠道累计支付金额突破182亿 [1] - 小米集团股价午后一度涨超4% [1] 机构观点 - 部分投资者对小米技术创新和落地能力以及人车家业务成长持续性存在担忧 [1] - 东方证券认为小米在新功能研发、产品制造等方面的竞争力已大幅提升 [1] - 小米产品创新及落地放量能力有望持续增强 推动人车家各项业务成长 [1]
港股异动 | 小米集团-W(01810)涨超3% 10月汽车交付量超4万辆 双11全渠道累计支付金额破182亿
智通财经网· 2025-11-03 11:20
东方证券近期研报指出,部分投资者认为小米在技术创新和落地能力上仍有不足之处,对人车家各项业 务的成长持续性有一定担忧。该行认为,小米在新功能研发、产品制造等方面的竞争力已经大幅提升, 构筑起更为强大的企业经营生态。小米产品创新及落地放量的能力有望持续增强,推动人车家各项业务 持续成长。 智通财经APP获悉,小米集团-W(01810)涨超3%,截至发稿,涨3.1%,报44.54港元,成交额48.38亿港 元。 消息面上,11月1日,小米汽车官方微博发文称,2025年10月,小米汽车交付量持续超过40000台。据国 金证券统计,小米汽车今年前10个月交付量已超过29万辆,为去年全年的两倍多。此外,小米公司官方 微博宣布,截至2025年10月31日23:59:59,全渠道累计支付金额破182亿。 ...
小米集团-W(01810.HK):汽车交付量及小米17系列销量亮眼
格隆汇· 2025-10-30 19:34
小米汽车业务 - 2025年9月小米汽车月交付量突破40000台,较2025年7月首次超过30000台的交付量进一步增长 [1] - 公司展现出出色的产能扩充能力,随着新产能持续落地爬坡,汽车交付能力有望持续提升 [1] - 2025年10月24日推出跨年购置税补贴方案,2025年11月底前锁单的消费者可在2026年通过购车尾款减免方式获得补贴,以助力完成全年汽车交付量目标 [1] 小米手机业务 - 2025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机全球市场份额为14%,稳居全球第三 [2] - 2025年9月25日发布小米17系列手机,具备背屏、超级像素屏幕技术等多项创新功能 [2] - 小米17系列销量较上代增长30%,其中Pro版本占比超过80%,产品创新驱动手机业务高端化 [2] 公司整体竞争力与财务预测 - 公司在新功能研发、产品制造等方面的竞争力已大幅提升,构筑起更强大的企业经营生态 [1] - 预测公司2025至2027年每股收益分别为1.63元、2.06元、2.60元(原预测为1.64元、2.10元、2.61元) [2] - 基于可比公司2026年32倍PE估值,对应目标价为71.65港币 [2]
小米集团-w(01810):汽车交付量及小米17系列销量亮眼
东方证券· 2025-10-29 20:00
投资评级与目标价 - 报告对小米集团-W维持"买入"评级 [6] - 目标价为71.65港元,当前股价为44.92港元(2025年10月28日)[6] - 估值基于可比公司2026年32倍市盈率 [3][10] 盈利预测与财务表现 - 预测2025-2027年每股收益分别为1.63元、2.06元、2.60元(原预测为1.64元、2.10元、2.61元)[3][10]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79,445百万元、593,274百万元、735,676百万元,同比增长31%、24%、24% [5] - 预计2025-2027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42,570百万元、53,698百万元、67,848百万元,同比增长80%、26%、26% [5] - 预计毛利率将从2024年的20.9%提升至2027年的24.0%,净利率从6.5%提升至9.2% [5] - 预计净资产收益率从2024年的12.5%提升至2027年的19.2% [5] 核心业务亮点 - 小米汽车2025年9月交付量超过40,000台,7月首次超过30,000台,显示出色产能扩充能力 [9] - 2025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机全球份额为14%,稳居全球第三 [9] - 小米17系列销量较上代增长30%,其中Pro版本占比超过80% [9] - 公司推出跨年购置税补贴方案,助力完成全年汽车交付目标 [9] 业务战略与竞争力 - 小米产品创新与落地能力持续强化,在新功能研发、产品制造等方面竞争力大幅提升 [9] - 以产品创新驱动手机业务高端化,小米17系列配备背屏、超级像素屏幕等技术 [9] - 人车家全生态战略迈上新台阶,产品落地能力继续提升 [8][9]
沉闷十年后,智能手机的背面终于「活」了
36氪· 2025-09-29 21:35
人机交互范式演变 - 智能手机过去二十年的进化本质是屏幕形态的变革,人机交互范式始终固守于“正面单屏”逻辑 [4][5] - 2007年初代iPhone以多点触控取代物理键盘,实现从操作到触达的人机关系转变 [4] - 2014年iPhone 6开启大屏化浪潮,行业陷入屏占比竞争,但交互逻辑未变 [4] - 2019年三星折叠屏问世,仍未改变以正面屏幕为核心的人机关系 [4] - 屏幕是智能手机最核心的交互媒介,承担信息承载和交互入口的双重角色 [6] 小米17系列的背屏创新 - 小米17系列发起“背屏革命”,挑战行业“千机一面”的同质化格局,让手机背面首次成为有价值的交互入口 [7][9] - 背屏支持个性壁纸、十大核心生活场景的动态通知,实现航班、网约车、外卖等关键信息的便捷触达 [9] - 通过AI识屏能力,背屏可实现万物皆可贴的便利贴功能,快速记录碎片化信息 [10] - 在影像上,背屏提供自拍实时预览,并支持调用主摄进行自拍,实现“所见即所得”的高画质体验 [12][13] - 在娱乐方面,配合特定手机壳,背屏支持酷跑、贪吃蛇等轻量游戏,提供随手可及的放松出口 [14] - 背屏创新标志着智能手机进入以双面交互为主导的“背屏时代”,是对人机交互模式的重新定义 [16] 支撑背屏革命的三大技术跨越 - 背屏革命背后是屏幕、影像、电池三大技术的跨越式创新 [19] - 电池技术实现突破,国产金沙江电池采用16%超高硅材料,能量密度达894Wh/L,容量最高达7500mAh,使旗舰机续航进入“两天时代” [21] - 屏幕材料取得突破,国产SuperRED发光材料发光效率实现国际领先,配合RGB像素排列和自研色彩标准,色彩偏差优于行业 [22] - 屏幕峰值亮度达3500nits,解决了户外强光下可读性的长期痛点 [23] - 影像技术实现跨越,国产LOFIC第三代高动态技术动态范围达16EV,媲美专业相机,结合徕卡光影大师和AISP算力,成为“新一代逆光之王” [25] 智能手机行业竞争逻辑转向 - 行业竞争逻辑正从芯片与操作系统的比拼,转向技术创新支撑下的差异化体验 [18] - 芯片性能普遍过剩,操作系统差异收敛,参数迭代不足以支撑用户换机决策 [18] - 小米17系列凭借背屏革命和底层技术实力,开始与苹果在高端市场正面交锋 [17][25] 小米公司的战略质变 - 高端化是公司发展的必由之路,公司已开启高端化征程第五年 [27] - 公司从互联网公司坚定迈向智能制造,开创“人车家生态”新局面 [29] - 公司实现从“单点技术突围”到“全产业链创新”的能力跃迁,底层芯片自研、整车制造、旗舰手机创新全面开花 [31] - 过去五年研发投入达1050亿元,未来五年将加码至2000亿元 [33] - 公司全球市场份额连续20个季度排名前三,IoT连接设备近10亿,全球授权专利数呈三位数增长 [33] - 公司陆续建设多座先进智能工厂,形成持续性人才战略和工程师文化 [34]
小米集团-W(1810.HK)跟踪点评:多业务端向好 人车家全面强化
格隆汇· 2025-09-24 03:04
财务预测 - 维持FY2025E-FY2027E营业收入预测分别为4891亿/6418亿/7584亿人民币 [1] - 维持同期经调整净利润预测为454亿/681亿/836亿人民币 [1] - 维持目标价77.5港币及增持评级 [1] 汽车业务 - 7月及8月汽车交付量连续超过3万辆 [1] - 看好全年顺利实现并超越35万辆交付目标 [1] - 二期工厂产能爬坡预计快于一期工厂 [1] 大家电业务 - 25Q2空调出货量超过540万台 同比增长60% [2] - 连续三个季度增速超50% [2] - 武汉工厂即将投产 强化生产端能力 [2] 手机业务 - 小米17 Pro及ProMax配备可自定义背屏 [2] - 新品定金盲约量较上代翻倍 [2] - Q4手机收入及毛利率有望边际改善 [2]
小米集团-W(01810):跟踪点评:多业务端向好,人车家全面强化:小米集团跟踪点评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9-23 19:36
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目标价77.5港币 [7][11] 核心财务预测 - 预计2025年营业收入4891.2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3.7%),2026年6418.0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1.2%),2027年7583.9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8.2%)[5][11] - 预计2025年经调整净利润453.6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6.6%),2026年681.4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0.2%),2027年836.4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2.7%)[5][11] - 毛利率持续改善:2025年预计22.9%,2026年24.0%,2027年24.9%[5] - 经调整PE倍数逐年下降:2025年29.0倍,2026年19.3倍,2027年15.7倍[5] 汽车业务表现 - 7月、8月汽车交付量连续超过3万辆,主要因一期工厂释放产能弹性[11] - 基于Yu7与Su7同平台优势(零部件复用率、供应链经验),预计二期工厂产能爬坡更快[11] - 看好2025年全年交付量顺利实现并超越35万辆目标[11] 大家电业务进展 - 空调25Q2出货量超540万台,同比增长60%,连续三个季度增速超50%[11] - 持续推行高端化战略,缩小与头部品牌价差,产品结构不断优化[11] - 武汉大家电工厂即将投产,补足生产端短板,强化新零售渠道优势[11] 手机业务催化 - 小米17 Pro及ProMax新增背屏设计,支持自定义显示、车辆控制及辅助自拍功能[11] - 新品盲订量较上代翻倍,预计Q4手机收入及毛利率将边际改善[11] 同业估值比较 - 小米2025年预测PE为31.6倍,高于智能手机行业均值23.2倍,但低于苹果33.3倍[14] - 在IoT领域,小米估值高于海尔智家(11.6倍)、美的集团(12.8倍)等传统家电企业[14] - 汽车业务估值参考理想汽车(32.5倍)、小鹏汽车(51.2倍),显示市场对新能源车板块给予较高溢价[14]
小米汽车核心人员履新 樊家麟担任销售运营部副总经理
财经网· 2025-09-11 15:23
人事任命 - 原小米人车家与智能产品负责人樊家麟被任命为小米汽车销售运营部副总经理 向销售运营部总经理夏志国汇报 [1] - 樊家麟为小米早期员工之一 [1] 业务战略 - 樊家麟职位履新有望促进小米人车家生态在业务上进一步融合 [1]
更聪明 更安全 更开放——从智博会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趋势
新华网· 2025-09-06 19:12
AI大模型赋能汽车智能化 - 国产AI大模型实现更人性化交互功能 车辆可基于用户需求自动调节空调温度、开启座椅按摩并播放轻音乐 [2] - 多模态大模型技术使车辆具备情感感知能力 通过传感器与视觉识别实时监测驾驶员情绪状态并自动调节氛围灯和香氛 [2] - 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达82.6% 端到端智驾算法提升智能驾驶体验 [2] - 人车家智慧座舱解决方案实现规模化落地 车辆可实时操控家中智能设备 驶入5公里范围即触发回家模式自动预设家居环境 [3] 电池安全技术多维升级 - 电池碰撞智能监测系统实现精准感知与分级预警 通过技术手段清晰显示电池损伤程度 [5] - 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 对电池安全要求进行升级 [5] - 吉利神盾金砖电池可承受8针同刺不起火 长安汽车金钟罩电池技术实现不冒烟不起火 赛力斯通过多传感器持续收集电池数据上传云端分析 [5]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强化 - 汽车安全内涵扩展至数据安全领域 通过硬件隔离、动态授权和敏感数据脱敏等技术构筑隐私防火墙 [6] - 展示车型提供生物识别数据全程本地化处理功能 用户可在App查看数据使用记录并随时撤回授权 [6] - 飞行模式可一键关闭摄像头、蓝牙和哨兵模式 天枢智能平台提供全方位智能出行解决方案 [6] 跨界融合与生态创新 - 新型透明光伏车身技术实现边行驶边发电 每日补能里程达20至50公里 支持弱光充电和随温变色功能 [9] - 行业融合AI、材料和能源等多领域技术 集中发布12项前沿技术及创新产品包括天枢智能系列和电动汽车火灾仿真平台 [9] - 20个城市开展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 自动驾驶公交车通过传感器与云端数据协同实现智慧交通调控 [10] 产业生态体系竞争升级 - 全球汽车产业竞争从单一技术比拼升级为生态体系与集群实力较量 产业集群成为生态繁荣核心载体 [9] - 车路云一体化建设推动汽车从单车智能迈入系统智能阶段 车辆成为移动算力、储能和感知终端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