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政策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两区”建设五年来昌平区累计落地项目超1900个
搜狐财经· 2025-09-11 09:51
重点园区建设方面,未来科学城"生命谷"汇聚300余名高层次人才,科学家创办企业118家;"能源谷"18 家央企、10个院士工作站协同发力,创制国际标准220余项,有效专利超1.6万件。沙河高教园建成5个 校城融合基地,与10所高校共建未来大学科技园;中关村昌平园落地国家级医疗装备创新平台,获批上 市创新医疗器械占全国1/10,成行业"创新高地"。 人民网北京9月11日电 (记者董兆瑞)9月10日,2025年服贸会昌平专场新闻发布会在首钢园召开。记者从 会上获悉,昌平"两区"建设启动五年来累计落地项目超1900个,新设外资企业329家且年均增速达 28.2%,实际使用外资16.8亿美元,开放型经济实力持续跃升。 五年来,昌平政策创新与实践突破并举,先后出台自贸昌平组团实施方案等20余项专项政策,落地210 项高含金量举措,诞生多个"全国首个",包括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接诊、首个去中心化临床试验 (DCT)试点运行、首个"一站式"特殊物品及生物材料进出口公共服务平台投用,还有全市首个"人遗专 员"试点、创新药"随批随进"机制。 在资金、数据、知识产权领域,昌平推出全市首个自贸试验区跨境人民币结算专项奖励政策,落 ...
评论丨以大省之责,绘就岭南农业现代化新图景
南方农村报· 2025-08-26 18:04
核心观点 - 广东以9701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位居全国农业第一方阵 通过科技赋能 链式融合和政策创新推动岭南特色农业现代化 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4][11][55] 农业经济规模与产业基础 - 农林牧渔总产值达9701亿元 位居全国农业第一方阵 [4] - 拥有5507家龙头企业 规模以上加工营收达1.63万亿元 [5] - 农产品供给覆盖全国14亿人口菜篮子需求 [14] 科技与创新驱动 - 实施粤强种芯工程 收集36.8万份农业种质资源 超级稻和水产新品种全国占比领先 [15] - 深圳大疆农业无人机全国市占率达96% 领跑行业 [20] - 华南农大无人农场技术推广至30个省市 [20] - 需突破生物育种卡脖子技术 整合院校企资源发展基因编辑和智能育种 [28] - 罗锡文院士强调中小型农机需精准研发 解决丘陵山地无机可用痛点 [29] - 山地轨道运输机提升荔枝运输效率5倍 [48] 特色产业与产业链建设 - 存在特色产业规模不大 产品同质化严重 农业标准不完善等问题 [8] - 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 建设茂南罗非鱼产业园 汕尾海洋种业基地等项目 [18] - 发展陆丰荔枝 清远鸡 湛江对虾等特色产业 以一县一园载体推动预制菜和生物制品深加工 [31] - 海大集团在汕尾建设现代海洋种业产业园 采用陆海接力模式实现工厂化循环水育苗与深海网箱养殖全链可控 [32][33] - 海大集团全国饲料销量突破2000万吨 通过种苗+饲料+动保全产业链带动200万养殖户增收 [44][45] 政策与制度创新 - 需创新农业保险+期货机制 探索养殖网箱和智能装备抵押贷款 [37] - 推行设备贷风险补偿保险 将养殖网箱和智能装备纳入可抵押范围 [50] - 建立产业链党委+双中心模式 强化5507家龙头企业联农带农作用 [41] - 茂南产业园带动十万农户就业增收 [42] 海洋经济发展 - 汕尾海洋种业基地和深远海养殖装备研发加速推进 [18][21] - 海大集团实现南美白对虾等品种中国种中国养 [45]
北京亦庄综合保税区即将正式封关运营
搜狐财经· 2025-08-19 15:11
据悉,目前亦庄综保区意向入区企业80家,封关验收后明确签约落地项目30个,涵盖汽车SKD件组装出口、半导 体产品检测组装等保税加工、保税维修,创新药物制剂保税研发,以及保税物流、供应链管理、消费品跨境电商 等多个"保税+"服务领域。 为推动高水平开放与产业落地,亦庄综保区着力打造政策创新"试验田"和精准招商机制两大支撑体系。依托对外 开放平台,探索保税维修、再制造等创新业态,谋划前置货站、区港联动等新模式,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 的"亦庄经验"。同时,建立"项目管家+保税管家"双管家制度,构建从线索对接、入区谈判、保税方案制定到落地 服务的全链条协同机制,高效推动项目落地。 此次预验收由北京海关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商务局、市税务局和外汇局北京市 分局等7部门组成联合预验收组,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查验等环节,对项目基础设施、监管设施、信息化系统建 设等进行全面评估。预验收组一致认为,亦庄综保区基础和监管设施符合《综合保税区基础和监管设施设置规 范》要求,同意通过预验收并签署预验收会议纪要。 亦庄综保区位于亦庄新城南部长子营工业区,2024年9月7日获国务院批复设立,批复面积0.61平方 ...
“购在中国”激活消费新引擎
经济日报· 2025-08-04 05:56
政策创新与消费提振 - "购在中国"活动通过政策组合拳与场景创新双轮驱动 释放内需潜力并优化消费环境[1] - 政策工具系统性整合包括离境退税优化 消费品以旧换新等 推动重点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6.4% 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8.2%[1] - 离境退税销售额上半年同比增长94.6% 显示国际消费枢纽效应增强[2] 消费模式升级 - 商旅文体健跨界融合推动消费结构从实物型向服务型跃迁 重构消费价值链[2] - 以旧换新政策形成消费升级长效机制 首发经济促进国货与国际品牌双向流通[2] - 多地存在业态同质化问题 需通过"一城一品"策略挖掘特色资源[3] 未来优化方向 - 智慧服务升级需建设跨境消费一站式平台 嵌入AR导览等虚拟体验技术[3] - 绿色消费需建立低碳商品标识及"碳积分"系统 将环保行为转化为市场化激励[3] - 区域协同机制需破除地域壁垒 国际规则对接需试点数据跨境流动等制度型开放[3] 行业影响 - 离境退税商店超千家 多语种服务等软基建提升全球消费要素配置能力[2] - 数字技术提升流通效率但对绿色消费引导仍存短板[3] - 政策赋能与市场响应形成良性循环 为经济内生增长提供持久动能[3]
济南|济南“三把钥匙”破解外贸逆境
大众日报· 2025-07-24 08:45
济南外贸增长驱动因素 - 2025年上半年济南市外贸进出口总值1240.9亿元,同比增长25.9%,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全省23个和19.1个百分点 [2] -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31.6亿元增长11.1%,近12个月中有10个月保持同比增长 [4] - 自主品牌产品出口392.4亿元增长11.3%,占全市出口总值近一半 [4] - 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3.5倍至超3亿元,占"新三样"产品出口总值76.9% [4] 技术创新推动出口升级 - 伊莱特能源装备公司通过径轴向整体轧制技术生产直径8.6米的Y形过渡段锻件,应用于中东最大富液页岩气分馏设施 [2] - 公司出口产品包括风电法兰、大型环形锻件等,已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半年出口额大幅增长 [2] - 2007年起与国际主机厂合作,风机法兰直径从2-3米提升至8-9米,装机量从650KW发展到1.55MW [3] - 2026年将投产"超大型关键核心锻造零部件项目",引入22米轧环机等设备满足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需求 [3] 产业生态集聚效应显现 - 山东能源国际贸易公司成立1年即实现外贸进出口44.5亿元,总营收超77亿元,主营煤炭/铁矿等大宗商品进口 [5] - 济南国际贸易产业园2025年上半年招引企业18家(累计36家),入园企业总营收170亿元,外贸额65.8亿元 [7] - 山能国际搭建"易鲁通"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供应链金融等举措增强企业黏性 [6] - 全市外贸实绩企业达6004家(增长14.7%),头部16家企业贡献575.2亿元进出口额(占46.4%),拉动增长22个百分点 [7] 政策优化提升贸易效率 - 泉城海关上半年签发27144份原产地证书(金额135.24亿元),预计为企业减免进口国关税2.11亿元 [9] - 圣泉新材料通过中韩原产地证书享受4.5%关税减让,前5个月出口1.2亿元(5月单月增长40%) [8] - 海关实施"7×24小时"预约通关,检验检疫证书签发时间压缩50%以上,中欧班列开行429列次(货值40.8亿元) [9] - 整车出口"一票多车"模式推动综保区出口6712辆(增长3.3倍),货值18.5亿元(增长3.1倍) [9]
体育产业新生态带动多场景消费升级,展现经济活力与潜力
搜狐财经· 2025-06-24 20:37
体育产业多业态融合 - 体育产业以"体育+"模式撬动文旅、商业、制造等领域协同发展,展现强劲增长动能 [1] - 体育产业成为激活经济内循环的关键引擎,重塑消费生态 [1] 赛事经济 - 2025年一季度全国体育娱乐用品类销售总额同比增长14.2%,远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3] - 2025年3月全国举办32场马拉松赛事,参赛人数超42万 [3] - 无锡马拉松带动周边产业效益5.05亿元,武汉马拉松吸引7万人次外地跑者,消费总额近3亿元 [3] - 武汉马拉松串联20余处樱花打卡点,赛事期间赏花景区门票预订量环比增长超5倍,赛道周边酒店预订量暴涨364% [3] 制造端与消费端 - 山东宁津作为全国最大商用健身器材生产基地,产品占据国内70%以上市场份额并远销170多个国家 [3] - 北京首钢园改造后日均客流量超千人,工业遗存与运动场景结合创造新型消费空间 [3] 科技赋能与政策创新 - 上海体育消费资源整合平台将赛事资源与金融服务、商业配套深度对接 [5] - 智能健身器材、VR运动训练等新产品普及,运动体验突破时空限制 [5] - 我国经常锻炼人口达5.4亿,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较疫情前增长57%,智能装备消费占比28%,运动康复服务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 [5] 政策支持 -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5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 [5] - 北京丰台区通过"丰BA篮球挑战赛""花街夜市"等IP激活夜间经济 [5] - 上海将拳击、旱地冰壶等赛事引入商圈,体育消费走向大众生活场景 [5] 产业升级 - 体育产业与城市更新、科技创新、消费升级同频共振,释放经济动能 [6] - 体育从"小众爱好"升级为"国民生活方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6]
首批“种子贷”产品落地龙岗 首日放款170万
深圳商报· 2025-06-22 00:21
产品推出背景 - 深圳市财政局统筹指导推出"种子贷"产品 由市融担基金、深圳征信、龙岗金控辖属兴业担保公司、微众银行合作打造 [1] - 产品旨在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种子期项目 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1] 产品特点 - 主要面向"两有两无"企业(有高水平专家团队、有核心技术 无资质、无稳定现金流)[2] - 通过政策性担保贷款精准匹配初创企业融资需求 [2] - 上线当日即有5家种子期企业获得170万元资金支持 [1] 业务开展情况 - 某新能源技术开发企业凭借46个注册商标和7个专利信息 通过手机申请10分钟内获得80万元贷款 [2] - 龙岗金控辖属兴业担保公司预计年度内为1000家(次)"两有两无"企业提供近10亿元资金支持 [2] 政策意义 - 展现政策创新与金融服务的高效协同 [1] - 助力破解种子期项目资金瓶颈 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
政策创新与市场活力互促 科创板并购重组市场焕发活力
搜狐财经· 2025-06-10 14:18
科创板并购重组市场政策与表现 - 政策创新推动市场活力:从"科创板八条"到"并购六条"再到2025年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政策持续优化,促进科创板并购重组市场活跃[1] - 交易规模显著增长:"科创板八条"发布后累计新发布并购交易106单,其中60单已完成,交易金额突破1400亿元,海光信息吸收合并中科曙光交易规模预计超千亿元[1] - 创新案例集中涌现:包括首单定向可转债重组、首单"A控H"、首单全面要约收购等标志性案例,资产估值和交易机制趋于市场化[1] 产业并购与协同效应 - 产业并购主导市场:106单新发布交易均为具备协同效益的产业并购,聚焦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集群效应[1][3] - 2025年活跃度攀升:新增披露45单交易,其中20单为现金重大重组或发行股份/可转债购买资产,重大交易单数已超2019-2023年总和[2] - 控制权市场活跃:12家科创板公司引入国有或产业资本作为控股股东,如芯源微引入北方华创、国盾量子获中电信量子集团入主[2] 政策赋能与市场影响 - 制度红利释放:"科创板八条"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能,政策工具箱持续丰富,提升市场效率与获得感[2] - 服务国家战略:并购重组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半导体、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资源整合与产业升级[3] - 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政策创新、市场活力与产业需求形成良性循环,科创板作为改革"试验田"作用凸显[3]
年中展望 | 星火燎原(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6-09 13:29
经济转型新阶段 - 2022年起经济进入转型新阶段,地产链条对经济贡献趋势性下行,地产基建相关行业增加值增速降至2%以下甚至负增长,非地产基建相关行业保持5%-6%增速[8][14] - 转型压力聚焦终端需求,PPI承压同时CPI更弱,中下游产能利用率(中游73.6%/下游73.5%)低于上游(79%),外贸板块固定资产周转率从3以上降至2.5[14][18][21] - 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房价回调冲击,2025年4月一二三线城市房价较高点回落10-18.7pct,上市公司营收增速从10%降至负增长[25][26] 政策框架革新 - 2024年9月政策全面优化,赤字率首次突破3%达4%,特殊再融资债发行超1.6万亿,强调"在发展中化债"[36][38][39] - 政策着力点转向"以人为本",2025年社保就业/卫生健康支出新增规模显著提升,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码1500亿元支持[133][134] - 传统政策传导机制异化,2021年来房贷利率从5.4%降至3.1%但地产销售仍负增长(-12.9%),现房销售增速40%与期房分化显著[31][32] 产业结构蜕变 -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持续提升至16.3%,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达10%,高新技术行业贷款增速(28.1%)显著高于整体(11.1%)[43][47][50] - 关税1.0加速产业升级,汽车/手机从进口组装转向核心技术自主,一般贸易顺差占比升至73.1%,对"一带一路"出口占比从28.4%提至36.6%[66][68][84] - 低附加值行业(纺织/家具/玩具)出口占比下降,高附加值(新三样/机械设备/半导体)占比提升,加工贸易顺差占比降至10.4%[77] 服务业发展机遇 - 服务业存在严重供给不足,文体娱/住宿餐饮增加值占GDP比重显著低于国际水平,2025年生活性服务业投资增速超10%[140][142][146] - 服务贸易占GDP仅5.3%,政策聚焦扩大开放,2024年底已与25国互免签证,38国单方面免签,推动数据跨境流动[123][124] - 服务业就业占比偏离趋势线(文体娱差6pct),政策或通过增加优质供给消纳结构性就业压力[165][167][170] 反内卷政策导向 - 2025年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纳入关键任务,重点规范地方政府招商优惠(最高1000万奖励)、企业低价竞争[151][155] - 涉及内卷行业75%民营公司占比超50%,政策通过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更强调市场机制与行业自律[159][161] - PPI连续31个月负增长,工业产能利用率从77.7%降至75.1%,居民周均工作48.3小时反映劳动强度上升[154]
香港中华煤气香港业务营运总裁郑晓光主持WGC2025氢能分论坛 共探全球氢能发展机遇与挑战
格隆汇· 2025-05-23 19:13
氢能产业发展现状与机遇 - 氢能正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阶段,是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 [3] - 香港拥有逾160年运营富氢燃气的经验,目前正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打造氢能示范项目 [3] - 氢能在重工业脱碳中具备不可替代性,例如德国炼油厂的绿氢应用项目 [5] - 当前绿氢面临成本高、储运技术不成熟等挑战,需各国政策协同推动技术落地 [5] 企业战略与投资布局 - bp建议以氨作为氢能载体,利用现有贸易网络加速氢能推广 [5] - 埃克森美孚计划未来5年投资300亿美元建设低碳氢氨工厂,通过碳捕集技术降低氢的碳强度 [7] - 澳德赛能源认为中国与澳大利亚在氢能领域互补优势明显,可在氢能炼钢、绿氨贸易等领域深化合作 [7] 香港氢能发展路径 - 香港作为高密度城市,安全是氢能推广的核心,已制定氢能车辆及加氢站操作规范 [6] - 香港已完成海底隧道氢燃料电池车通行风险评估,未来将借助内地技术打造氢能试验平台 [6] - 香港中华煤气将推动氢能与燃气管网融合发展,为城市能源结构升级提供探索经验 [3][9] 国际合作与技术突破 - 全球需通过技术标准互通、产业链协同及政策创新加速突破氢能储运与成本瓶颈 [9] - 香港可作为技术展示窗口,促进中国与澳大利亚等国的氢能技术合作与国际订单落地 [7] - 香港中华煤气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推动氢能技术研发、拓展应用场景、扩大国际合作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