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免疫治疗

搜索文档
云顶新耀3090万美元增持I-Mab成第一大股东,布局肿瘤免疫治疗
搜狐财经· 2025-08-02 23:49
目前I-Mab拥有三款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管线产品。其中包括Givastomig,这是一款Claudin18.2x4-1BB双特异性抗体。另一款产品Ragistomig为PD-L1x4-1BB 双特异性抗体。第三款产品Uliledlimab则是CD73抗体。这些产品构成了I-Mab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核心资产组合。 I-Mab近期在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胃肠道肿瘤大会上公布了重要临床数据。Givastomig联合免疫治疗用于一线胃癌治疗的1b期剂量递增研究结果显示, 客观缓解率达到83%。这一数据表现为该产品的临床价值提供了有力支撑。 云顶新耀于8月1日宣布战略增持I-Mab公司股权,投资金额达3090万美元,折合约2.426亿港元。此次交易完成后,云顶新耀将合计持有I-Mab约16.1%的股 份,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这一举措标志着云顶新耀在新一代肿瘤免疫疗法领域的战略布局迈出关键步伐。 I-Mab的核心技术平台与管线产品 I-Mab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性生物技术公司,在纳斯达克全球市场挂牌交易,股票代码为"IMAB"。该公司专注于开发用于癌症治疗的精准肿瘤免疫药 物,拥有差异化的4-1BB技术平台。 ...
百济神州上涨2.58%,报299.0美元/股,总市值354.17亿美元
金融界· 2025-07-28 21:47
股价与财务表现 - 7月28日公司开盘上涨2 58% 报299 0美元/股 成交额421 73万美元 总市值354 17亿美元 [1] - 截至2025年3月31日 公司收入总额11 17亿美元 同比增长48 64% 归母净利润127 0万美元 同比增长100 51% [1] - 7月17日获摩根大通上调目标价至345美元 评级Overweight [1] - 8月6日(美东时间)将披露2025财年中报 [1]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为商业化阶段生物技术企业 专注于癌症治疗领域创新型分子靶向及肿瘤免疫药物开发 [2] - 产品组合包含6种内部开发临床阶段候选药物 其中3种为后期临床候选药物:zanubrutinib(BTK抑制剂) tislelizumab(PD-1抗体) pamiparib(PARP抑制剂) [2] - 获得5种授权许可药物 包括3种已在中国销售的药物(ABRAXANE REVLIMID VIDAZA)及2种临床阶段在研药物 [2] 公司发展历程 - 2010年成立于北京 2016年2月在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上市 [2] - 截至2018年7月全球团队超1300人 具备研发 临床开发 生产及商业化全链条能力 [2]
Transgene and BioInvent to Present Updated Data on Armed Oncolytic virus BT-001, at ESMO 2025
GlobeNewswire News Room· 2025-07-28 14:30
核心观点 - Transgene与BioInvent将在2025年ESMO年会上联合展示BT-001在实体瘤I/IIa期研究的I期部分更新数据 [1] - BT-001是一种溶瘤病毒,通过Transgene的InvirIO®平台和BioInvent的n-CoDeR®/F.I.R.S.T™平台开发,编码抗CTLA-4抗体和GM-CSF细胞因子 [3] - 在I期研究中,BT-001单药或与默沙东的KEYTRUDA®(pembrolizumab)联用显示出良好耐受性,并在6名难治性患者中观察到2例临床反应(共评估13例患者) [3] 研究进展 - 研究标题为“BT-001(一种表达抗CTLA4单抗的溶瘤病毒)与pembrolizumab联用治疗晚期实体瘤的更新临床结果”,摘要编号2828,将于2025年10月13日在ESMO官网发布 [2] - 该I/IIa期多中心开放标签剂量递增研究(NCT04725331)评估BT-001单药及与KEYTRUDA®联用,I期部分最后一名患者于2024年8月入组 [4] 技术平台与合作 - Transgene的InvirIO®平台用于设计多功能溶瘤病毒,而BioInvent的F.I.R.S.T™平台专注于发现免疫调节抗体 [3][8] - BT-001是双方50/50合作开发的溶瘤病毒项目,通过改造病毒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并诱导T细胞浸润和PD(L)-1表达 [3] - Transgene的myvac®平台结合AI技术开发个体化癌症疫苗,其管线还包括TG4001(HPV阳性癌症)、TG6050(溶瘤病毒)等 [6][7] 公司背景 - Transgene专注于病毒载体免疫疗法,临床阶段管线包括myvac®平台的首个个体化疫苗TG4050(头颈癌辅助治疗) [6] - BioInvent有5个候选药物处于6个I/II期临床项目中,覆盖血液瘤和实体瘤,其F.I.R.S.T™平台可同时筛选靶点和抗体 [8] - BioInvent通过合作授权和抗体生产实现收入,拥有完全整合的生产单元 [9]
信达生物(1801.HK):双轮破浪 驶向深蓝
格隆汇· 2025-07-27 08:45
核心观点 - 公司肿瘤与慢病赛道双重布局,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管线具备强竞争力,进入双轮驱动和国际化的新时期 [1] - 核心肿瘤管线资产IBI363(PD1/IL2α)在实体瘤上有望实现"热"肿瘤超越+"冷"肿瘤突破,具备超重磅炸弹潜力 [1] - 公司商业化以及早期管线均具备强竞争力,如信迪利单抗、玛仕度肽和替妥尤单抗等产品的商业化值得期待 [1] 肿瘤赛道 - 公司稳固中国PD-1市场领先品牌地位,核心产品信迪利单抗商业化成绩优异 [1] - 早期管线中IBI363(PD1/IL2α)已在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和黑色素瘤中展现超优异数据,产品国际化可期 [1] - 公司布局双抗ADC以及双Payload ADC,产品有望突破现有ADC疗法限制 [1] 慢病赛道 - 核心减重/糖尿病产品玛仕度肽已获批减重适应症,商业化表现可期 [2] - 已获批的替妥尤单抗和托莱西单抗商业化推进顺利,稳步为公司贡献新增收入 [2] - 后续管线中匹康奇拜单抗有望为银屑病患者带来全新用药选择,IBI128有望为痛风患者带来新希望 [2] 超重磅炸弹IBI363 - IBI363为PD1/IL2α双抗,差异性的设计大幅改善了IL2的肿瘤外周毒性,保留IL2对T细胞的增殖和激活效果 [2] - IBI363在IO耐药的NSCLC以及皮肤黑色素瘤中展现超优异效果,同时在冷肿瘤结直肠癌以及黏膜/肢端黑色素瘤上超强获益 [2] - IBI363未来有望在"热"肿瘤上超越PD1,同时突破IO冷肿瘤,成为超重磅炸弹药物 [2] 综合管线布局 - 公司已建立起近20款产品的综合研发管线,形成销售放量产品与长期潜力项目的梯队化布局 [3] - 玛仕度肽预计销售峰值将突破80亿元,托莱西单抗和替妥尤单抗预计销售峰值均有望超过20亿元 [3] - 匹康奇拜单抗(NDA阶段)有望销售峰值超过30亿元 [3]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 - 预计信达生物2025-2027年收入为118.06亿元、153.82亿元和210.92亿元 [3] - 采用DCF估值,公司合理市值为2208亿港元,目标价上调至129.15港元 [3] - 公司肿瘤赛道收入将进一步提升,非肿瘤赛道产品兼具竞争力强和进度领先 [3] 历史研究报告回顾 - 2020年1月报告指出信达生物PD1是肿瘤治疗之基石,目前PD1稳居国内市场Top2地位,2024年肿瘤产品销售突破80亿元 [4] - 2020年9月报告指出公司全面布局肿瘤免疫并初步成功国际化,2025年ASCO大会IBI363闪耀国际舞台 [4] - 2023年6月报告指出公司肿瘤领域护城河持续加速,非肿瘤领域迎来拳头产品玛仕度肽 [4] 市场分歧与观点 - IBI363在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一线适应症成功的可能性高,三线数据缓冲足够大,安全性可管理 [5] - IBI363国际化确定性高,跨国药企非常需要二代IO药物,IBI363有望领衔二代IO药物 [6] - 玛仕度肽商业化具备独占期优势,团队专业、策略清晰,有望实现"Quick Win"和"Big Win" [6]
港股18A最强基石阵容!维立志博今日于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7-25 13:33
资本市场对好公司的定义 - 资本市场认定好公司的条件包括企业竞争力、科研投入、长期稳定盈利等 [2] - 资深投资者倾向于跟随专业机构如基金公司和券商的基石投资行为来判断好公司 [2] 维立志博上市概况 - 维立志博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9887HK,全球发售3686万股,每股35港元 [3] - 散户认购倍数达3494倍,创港股18A医疗创新板块历史最高纪录,机构认购40倍,创过去四年新高 [3] - IPO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和中信证券,引入9家基石投资者共认购6900万美元(约542亿港元) [5] 基石投资者分析 - 基石投资者包括正心谷资本、高毅、OrbiMed、腾讯、易方达等头部医疗专业基金和长线机构 [5] - 市场化专业医疗基金占比超65%,较2023年提升12个百分点,显示机构偏好核心技术壁垒标的 [5] - 早期投资者正心谷资本和汉康资本持续加仓,体现长期看好公司技术稀缺性和成长潜力 [7] 技术稀缺性与核心产品 - 核心产品LBL-024是全球首款进入关键临床阶段的靶向4-1BB分子,技术独占性强 [9] - LBL-024通过双抗设计避免肝毒性并保留抗肿瘤活性,临床数据显示ORR为75%,DCR为923% [14] - 针对EP-NEC的Ⅱ期临床中,15mg/kg剂量组ORR达833%,DCR为100%,远超化疗历史数据 [14] - LBL-024已获中国突破性疗法认定和美国FDA孤儿药资格,临床进度领先全球竞品至少18个月 [10][15] 研发管线与技术平台 - 管线呈现"1+3+N"格局,覆盖双抗、ADC、融合蛋白等多技术路径 [11] - LeadsBody™平台解决传统TCE脱靶毒性问题,LBL-034在骨髓瘤患者中ORR达778%-90% [17] - ADC领域研发效率高,从靶标选择到提交IND仅需3年,显著低于行业平均的5-6年 [19] 商业化策略与市场潜力 - 采用"自研+合作"模式,核心产品LBL-024瞄准EP-NEC罕见适应症,计划2026年Q3提交BLA [20][22] - EP-NEC患者中位生存期仅10-13个月,LBL-024有望填补全球空白并快速形成现金流 [20] - 后续将拓展至小细胞肺癌等大适应症,中国患者规模约168万例,全球市场规模476亿美元 [23] 财务状况与研发投入 - 2024年研发开支1857亿元,核心产品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388% [23] - 截至2025年3月现金及等价物达431亿元,可支撑至2026年下半年,与BLA提交节点衔接 [23] 行业趋势与公司定位 - 2025年全球肿瘤免疫治疗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0亿美元,公司技术平台契合行业需求 [25] - 在18A板块去泡沫化背景下,公司凭借4-1BB双抗和TCE平台成为专业机构眼中的优质标的 [30]
神州细胞(688520):成功实现扭亏为盈,临床管线值得期待
中邮证券· 2025-07-24 15:1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重组八因子稳健增长,抗体产品管线持续丰富,2024年公司收入25.13亿元,同比增长33.13%,2025Q1收入5.20亿元,同比下降15.15%;核心产品重组八因子2024年销售18.9亿元,同比增长6.18%,2025Q1预计下滑,长期预防治疗市场空间广阔;安佳因海外推进注册上市和商业化;抗体产品2024年收入6.2亿元,同比增长499.80%;菲诺利单抗单药及联用适应症于2025年2月取得药品注册证书 [4] - 实现扭亏为盈,研发进程稳步推进,通过优化管理,2024年归母净利润1.12亿元,实现扭亏为盈;2024年研发投入9.36亿元,多个产品临床进展稳步推进,SCTB14研发进度有优势,SCTB41进入I期临床研究,公司在研产品储备丰富且具差异化竞争优势 [5] -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8.27亿元、32亿元和37.07亿元,归母净利润2.23亿元、3.36亿元和5.78亿元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个股表现 - 展示了2024年7月至2025年7月神州细胞和医药生物的个股表现情况 [2] 公司基本情况 - 最新收盘价78.71元,总股本/流通股本4.45亿股,总市值/流通市值351亿元,52周内最高/最低价85.63 / 31.32元,资产负债率95.9%,市盈率327.96,第一大股东为拉萨爱力克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3] 盈利预测和财务指标 |项目|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2513|2827|3200|3707| |增长率(%)|33.13|12.50|13.21|15.83| |EBITDA(百万元)|838.77|503.97|642.50|929.68|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百万元)|111.95|223.12|336.34|577.63| |增长率(%)|128.27|99.31|50.74|71.74| |EPS(元/股)|0.25|0.50|0.76|1.30| |市盈率(P/E)|313.10|157.10|104.22|60.68| |市净率(P/B)|248.78|94.84|49.66|27.31| |EV/EBITDA|21.89|73.60|57.29|39.00| [8] 财务报表和主要财务比率 - 涵盖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及成长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主要财务比率数据,展示了2024 - 2027年的预测情况 [9]
百济神州上涨6.29%,报268.0美元/股,总市值317.45亿美元
金融界· 2025-07-15 21:53
股价表现 - 7月15日开盘上涨6.29%,报268.0美元/股 [1] - 当日成交额768.04万美元,总市值317.45亿美元 [1] 财务数据 - 截至2025年03月31日,收入总额11.17亿美元,同比增长48.64% [1] - 归母净利润127.0万美元,同比增长100.51% [1] 公司背景 - 商业化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专注于癌症治疗药物开发 [2] - 产品组合包括六种内部开发临床阶段候选药物,其中三种为后期临床候选药物 [2] - 已获得五种药物及在研药物的授权许可,包括三种在中国销售的新基授权药物 [2] - 2010年成立,2016年2月在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上市 [2] - 截至2018年7月拥有超过1300名员工的全球团队 [2] 产品管线 - 主要候选药物包括zanubrutinib(BTK抑制剂)、tislelizumab(PD-1抗体)与pamiparib(PARP抑制剂) [2] - 授权药物包括ABRAXANE、REVLIMID及VIDAZA [2] 未来事件 - 8月6日将披露2025财年中报 [2]
国泰海通|产业:创新药月报及PD-(L)1/VEGF专题:PD-(L)1/VEGF引领投资热情,临床数据表现优异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2025-07-10 17:50
A/H股创新药月涨跌幅复盘及最新动态 - 2025年6月A股创新药板块52家上市公司中28家上涨、23家下跌,平均涨幅+2.6% [1] - H股创新药板块49家上市公司中35家上涨、13家下跌,平均涨幅+9.2% [1] - 2025年5月至6月24日期间25款创新药获CDE批准上市,其中国产药物17款、进口药物8款 [1] - 同期21款创新药申报NDA,其中国产药物14款、进口药物7款 [1] - 同期发生21项创新药跨国交易,涵盖授权/许可、合作、转让/收购等形式 [1] PD-(L)1/VEGF领域大额BD交易 - 国内5款PD-(L)1/VEGF双抗与海外药企达成BD交易,三生制药与辉瑞就SSGJ-707达成总金额60.5亿美元交易(首付款12.5亿美元)[2] - 大额BD交易频现原因:肿瘤免疫治疗向多靶点药物转变、跨国药企面临专利悬崖且需增强肿瘤管线、大型药企现金充裕 [2] - 中国创新药凭借临床数据优势、研发效率及性价比定价,有望迎来更多BD落地 [2] PD-(L)1/VEGF临床管线进展 - 截至2025年6月国内约20个PD-(L)1/VEGF双抗/三抗药物在研 [3] - 康方生物AK112在1L NSCLC及2/3L nsqNSCLC已获批上市,多个适应症进入三期临床 [3] - 普米斯、三生制药、神州细胞进入3期及2/3期临床阶段 [3] - 宜明昂科、华奥泰、天士力、荣昌生物、君实生物处于2期临床阶段 [3] - 9款进度靠前药物结构分析显示3款以贝伐珠单抗为骨架,6款以PD-(L)1为骨架,结构设计各有特点 [3] PD-(L)1/VEGF临床数据表现 - 在1L NSCLC治疗中,康方AK112单药对比K药显示mPFS显著优效(HR=0.51),三生SSGJ-707单药ORR达61.8%、DCR达97.1% [4] - 在2L+ EGFR突变型NSCLC治疗中,康方mPFS显著获益但mOS未达统计学显著改善 [4] - 在SCLC治疗中,AK112和PM8002联合化疗mOS分别达17.1个月和16.8个月 [4] - 在TNBC治疗中,PM8002联合白蛋白紫杉醇mPFS达13.5个月 [4] - 在MSS/pMMR型mCRC治疗中,AK112展现ORR超80%、DCR达100%的优异数据 [4]
STTT:我国学者从中药材中发现新型铁死亡诱导剂,为癌症治疗带来新思路
生物世界· 2025-07-07 15:24
铁死亡作为抗肿瘤治疗策略 - 铁死亡是一种依赖于不受限制的脂质过氧化的新型细胞死亡形式,区别于细胞凋亡和程序性坏死 [2] - 细胞内亚铁离子(Fe2+)和活性氧(ROS)的高水平是铁死亡的特征,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并导致膜磷脂的脂质过氧化 [2] - 亚铁离子通过芬顿反应促进肿瘤细胞内活性氧积累,具有潜在抗肿瘤效果 [2] GPX4和GSH在铁死亡中的作用 - GPX4利用谷胱甘肽(GSH)将脂质过氧化物还原为脂质醇,靶向GPX4或GSH的药物可能具有抗癌潜力 [3] - 脂质过氧化可能作为"找到我"信号,促进抗原呈递并增强肿瘤免疫治疗效果 [3] - 上皮-间质转化(EMT)介导的肿瘤转移和耐药性使肿瘤细胞对铁死亡敏感 [3] 铁死亡诱导剂的研究进展 - RSL3和erastin等铁死亡诱导剂可通过诱导脂质过氧化在小鼠模型和人类肿瘤细胞系中诱导铁死亡 [3] - 铁死亡诱导剂能增强化疗药物的抗肿瘤活性 [3] - 由于发现更多抗氧化系统及代谢调节机制,单一GPX4抑制策略效果有限 [3] 天然产物ACE的双重作用机制 - 天然产物acevaltrate(ACE)可同时作用于PCBP1/2和GPX4两个靶点,迅速诱导结直肠癌细胞铁死亡 [4][8] - ACE通过靶向PCBP1/2提高细胞内Fe2+水平,并通过靶向GPX4抑制其酶活性,破坏抗氧化系统 [9] - ACE的双重作用使其诱导铁死亡的效果显著优于传统诱导剂 [10] ACE的临床前研究结果 - ACE在动物实验中治疗效果优于已知铁死亡诱导剂和一线临床癌症药物卡培他滨、TAS-102 [10] - ACE在结直肠肿瘤类器官中的抑制效果优于细胞水平,显示临床应用潜力 [10] - ACE通过双重机制规避单靶点诱导剂的补偿性耐药问题,实现高效低毒性的肿瘤选择性杀伤 [12]
基石药业-B(02616.HK)宣布有关CS1003-305研究最新进展
格隆汇· 2025-07-04 22:39
研究进展 - CS1003-305研究是一项国际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的III期注册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设有74家研究中心,旨在评估PD-1单抗nofazinlimab(CS1003)联合仑伐替尼对比安慰剂联合仑伐替尼一綫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肝细胞癌(HC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 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总生存期(OS),关键次要终点包括盲态独立中心审閲(BICR)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客观缓解率(ORR) [1] - 最终分析结果显示nofazinlimab联合仑伐替尼对比安慰剂联合仑伐替尼,OS呈现出明显的临床获益趋势,尽管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1] - 该联合疗法在PFS和ORR方面也取得有临床意义的改善,其数据与目前标准疗法治疗数据可比 [1] - nofazinlimab安全性良好,与既往研究结果以及已上市的抗PD-(L)1抗体安全性特征一致,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信号 [1] - 公司将与监管机构沟通,寻求该联合疗法的注册路径 [1] 药物特性 - Nofazinlimab是一种靶向人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的人源化重组IgG4单克隆抗体,正在开发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 [2] - Nofazinlimab与人类、食蟹猴和小鼠PD-1均具有高亲和力,可阻断PD-1与PD-L1和PD-L2配体的相互作用 [2] - Nofazinlimab已于2020年7月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孤儿药资格(Orphan Drug Designation,ODD),用于治疗肝细胞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