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消费
icon
搜索文档
坐公交可抵贷款!这样的“碳福利”多多益善
广州日报· 2025-05-18 14:07
碳普惠机制创新 - 武汉碳普惠平台"武碳江湖"已为超150万市民建立个人碳账户 记录地铁公交出行 新能源车使用等低碳行为产生的碳减排量 [1] - 平台支持碳减排量兑换打车券 购物券等福利 形成常态化激励机制 [1] - 全国首个个人碳普惠减排量抵扣银行贷款利息闭环在武汉落地 覆盖11类低碳场景 可实时兑换利息红包抵扣各类贷款利息 [2] 碳减排激励模式 - 武汉市民案例显示 4.5万克碳减排量可抵扣90元贷款利息 2万克可兑换葡萄酒 3000克可兑换超市5折券 [1][2] - 北京市联合津冀推出《低碳出行》标准 市民可用碳减排量兑换公交卡 代金券 [2] - 创新机制将碳减排与消费场景结合 既减轻还贷压力又促进绿色消费 [2] 碳普惠发展趋势 - 碳账户制度通过权威平台支撑和宣传引导 正推动低碳行为成为健康生活方式 [1] - 多地探索将体育锻炼 步行等更多低碳场景纳入碳福利体系 [3] - 开拓绿色消费场景成为提振消费新活力的重要方向 需要更多城市加入创新实践 [3]
拉动消费3.88亿!来宾消费品“换新”成绩单公布
搜狐财经· 2025-05-17 18:41
活动成效 - 活动累计吸引超700家商户参与,惠及市民7.1万人次,直接拉动消费3.88亿元 [1] - 专题促销活动有效激发市民购买热情 [3][8] 政策覆盖范围 - 市商务局对汽车、家电、电动自行车、家装家居等民生消费领域展开全面摸排,推动合法合规商户"应纳尽纳" [4] - 参与商户已突破700家,涵盖居民高频消费场景,政策覆盖面持续扩大 [4] 服务保障措施 - 商务部门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专属微信群等渠道公布政策及咨询服务热线,累计处理政策咨询超3万余次 [5] - 指导商家设立以旧换新专区,配备政策流程图,店员提供"一对一"指导 [5] 促销活动形式 - 以"五进"活动为抓手,结合商圈资源推出30余场主题促销活动,如"惠工换新·筑梦家居" [6] - 通过政银企联动、满减优惠等形式加速存量消费品升级换代 [6] 未来计划 - 商务局将紧抓端午、暑期等消费节点,深化"五进"专项活动 [7] - 优化补贴审核流程,提速资金拨付效率,推动以旧换新从"阶段热潮"向"常态动能"转化 [7]
青岛崂山因地制宜做好农业特色产业“大文章”
中国经济网· 2025-05-16 17:05
崂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 崂山区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涵盖崂山茶、王哥庄大馒头、北宅樱桃等传统农特产品及藏红花、白舞茸等新兴种植业[1] - 崂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17.58亿元,拥有5个省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17个省市级农产品品牌[1] - 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试点县,培育7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和16个特质农产品[1] - 11家农业企业获中国良好农业规范一级认证,5家茶企建成生态茶园,3家茶企产品获国家生态低碳茶认证[1] 农文旅融合创新模式 - 通过赏花节、鲅鱼节、茶节等特色节庆活动打造"一步一景一消费"场景,激活春日经济[2] - 沙子口鲅鱼节联动民宿和旅游路线,崂山茶节推出采茶体验和茶主题民宿等创新业态[2] - 计划继续举办樱桃节、丰收节等农业特色活动,通过新场景新IP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2] - 节庆活动有效促进乡村振兴与消费扩容,实现消费流量向增量的转化[2] 品牌推广与渠道拓展 - 崂山茶和王哥庄大馒头亮相中国电影华表奖,借助国家级平台提升品牌曝光[3] - 拟组织企业赴大中城市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开展推介会,拓宽销售渠道[3] - 通过品鉴活动和产销对接挖掘消费潜力,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3]
千万元购车补贴助力、“顶流”新车齐聚,北京·东城新能源汽车品质生活节启幕
北京商报· 2025-05-15 23:27
消费季活动框架 - 本届消费季以"1+2+5+N"四级活动矩阵为框架 联动王府井 前门 簋街 隆福寺 崇文门五大商圈 推出百余项特色活动 [6] - 活动包括"'香'遇王府井"聚焦时尚首店 "前门国风节"焕新传统文化 "簋街不夜节"打造餐饮消费链 "隆福潮流艺术节"引入沉浸式戏剧 "崇文喜市·啤酒文化生活节"融合美食音乐 [6] - 同步启动"微风露台计划" 中医药健康文化节等N项活动 形成"一圈一韵 多极共振"的消费生态 [6] 新能源汽车品质生活节 - 活动以"驭见东城·汽度不凡"为主题 依托王府井日均35 5万人次客流 构建"1+3+N"运营体系 [14] - 发放1000万元汽车消费券为核心 打造场景化体验区 跨界市集区 政策咨询区三大板块 [14] - 问界M9 蔚来ES8 保时捷Macan纯电版等顶流车型亮相 问界M8 腾势N9等新车型抢先登场 [17] - 麦当劳 乐高 北京稻香村等10家跨界品牌入驻市集 融合茶饮 潮玩 国潮元素 [17] 消费券发放细则 - 东城区于5月16日—7月31日发放首批1000万元汽车消费券 采用"先到先得"方式 [19] - 通过"建行生活APP"申领 覆盖10万-80万元车型 六档梯度最高补贴1万元 [19] - 单车销售额10万元以下补贴1000元 10-20万元补贴2000元 20-30万元补贴3000元 30-50万元补贴4000元 50-80万元补贴5000元 80万元以上补贴6000元 [29] - 每名用户仅可领取1张消费券 需在建行生活APP使用"龙支付"或"建行钱包"支付 [30][34]
加快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
经济日报· 2025-05-15 06:25
绿色消费发展现状 - 绿色消费理念快速兴起,73.8%消费者优先选择绿色环保产品或品牌,68.9%接受绿色产品溢价 [1] - 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86.6万辆(同比+35.5%),占新车总销量40.9%,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达90% [3] - 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用标单位达27246家(同比+10%),产品总数60254个(同比+8.3%) [3] 行业供给端变化 - 绿色建筑占比显著提升,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比达95%,全国创建绿色商场500+家、绿色饭店1500+家 [3] - 家居家电企业加速开发环保节能产品,重点布局节水、除醛除尘等技术 [3] - 生产企业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碳足迹追溯,数智化赋能绿色供应链建设 [4]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出台《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和能效强制性标准体系 [4] - 实施新能源汽车补贴、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等激励措施,政府加大绿色采购力度 [4] - 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绿色标识制度,促进认证体系与国际接轨 [6] 新兴商业模式 - 二手交易市场活跃,线上平台快速发展,推动社区回收网络与二手交易平台融合 [3][5] - 推广"以旧换新"模式,建设逆向物流体系,发展共享消费等新型业态 [5] - 绿色商场、智慧社区等场景扩容,数字技术提升消费体验 [5] 未来发展方向 - 需解决生产回收成本高、供需错配等问题,构建绿色消费长效机制 [4] - 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应用,优化物流配送方式减少包装污染 [4] - 推出财政补贴和绿色信贷产品,通过积分制度激励消费者 [6]
绿色消费需求旺
快讯· 2025-05-15 05:57
近年来,绿色消费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从选择节能家电到使用环 保包装,从共享出行到低碳饮食,这种消费模式正在重构人们的消费逻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 出,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消 费已不仅是个体行为,更是一种国家战略,传递了一种价值导向。绿色消费重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定 义。消费者不仅关注价格,更关注品质;不仅关注眼前,也更着眼长远。当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为越 来越多人的自主选择,生态价值在生活品质的衡量体系中越来越重要。绿色消费不仅是应对生态挑战的 必要举措,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经济日报) ...
中国消费市场焕新 海外华商共享机遇(侨界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4 06:57
消费市场活力 -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商圈千叶眼镜旗舰店成为首批离境退税"即买即退"试点商店 [2] - "五一"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6.3%,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1.7% [3] - 过境免签与离境退税政策叠加推动"中国游""中国购"升温 [4] 消费新趋势 - "Z世代"和"银发族"群体活跃,消费需求更加多元细分,电商平台及社交媒体线上渠道火热 [3][4] - 跨境电商发展迅速,"保税仓直播+1小时达"等新模式带动线上客流量猛增 [3] - 消费升级趋势显著,消费者更注重健康而非"面子",高品质进口食品及健康产品受青睐 [5][6] 企业战略调整 - 新西兰AFC集团针对年轻消费者推出小份装即食新品,采用双语包装清晰展示配料表,相关产品复购率大幅提升 [6] - 澳大利亚CPG集团文创品牌"Space18"推出无墨石墨烯"永生笔"等绿色可持续产品,契合中国市场新潮流 [4] - 新西兰亿贝通公司口腔益生菌产品完成线上布局,食品业务向三四线城市下沉,并与胖东来、盒马等零售商合作 [5] 进博会机遇 - 第七届进博会上海外企业观察到中国消费者对"跨界融合"类产品兴趣浓厚,促使产品设计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7] - 第八届进博会计划展示稀有宝石品类,并借助平台深入中国市场,同时利用中国消费趋势辐射东南亚 [8][9] - 新西兰企业计划通过国家馆和联合办展形式参展,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 [9] 市场辐射效应 - 中国消费趋势对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具有强大辐射影响,企业计划以中国市场为核心向周边拓展 [9] - 泰国企业代表团计划访问上海、杭州等地,寻求中泰建交50周年背景下的合作机会 [8]
完善“碳普惠”释放绿色动力
经济日报· 2025-05-12 05:59
绿色消费与碳普惠发展现状 - 绿色消费成为消博会焦点 展现我国推动绿色消费和循环经济的积极行动 [1] - 碳普惠通过市场化机制激励个人、家庭、社区及中小微企业绿色减碳 将分散行为转化为"绿色权益" [1] - 我国在碳普惠制度设计、平台建设、方法学开发等方面取得进展 各地出台特色方法学 [1] - 数十个地方数字碳普惠平台上线 如北京"绿色生活季"、上海"随申行"、武汉"武碳江湖" [1] - 平台实现个人碳减排量计量与可视化 支持兑换礼品礼券、捐赠公益项目、参与碳中和众筹 [1] 碳普惠体系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 - 碳普惠体系处于探索阶段 制度体系不健全 技术规范和应用场景不成熟 [2] - 缺乏系统价值量化机制和市场转化路径 需打通"减排—资产—融资"链条 [2] - 推动碳减排价值资产化 探索与碳市场、绿色金融协同 [2] - 需出台国家层面方法学指南 制定统一核算规则、标准和认证机制 [2] - 探索地方碳市场+碳普惠双轨机制 开发碳资产证券化产品 [2] 数字化碳普惠平台的应用拓展 - 需完善平台系统架构、方法学、核算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 [3] - 运用物联网、区块链、AI技术提升全场景低碳行为数据采集与处理能力 [3] - 探索碳积分与绿色信贷、消费券、供应链招标联动 增强激励成效 [3] - 拓展减排量在企业碳抵消认购、大型活动碳中和、生态修复等场景应用 [3] 碳普惠与公共治理融合 - 探索碳积分应用于场馆预约、医院挂号、金融服务、公益捐赠等领域 [4] - 引导商超、酒店、餐饮、金融网点参与 激励居民绿色消费 [4] - 推动平台与社区数字治理系统互联 将减碳表现纳入基层评优体系 [4] - 建立"低碳社区"激励机制 依据减排绩效与参与率评星评级 [4]
全力提振内需消费的五个重点 | 封面专题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5-09 18:33
消费调控政策体系 - 当前我国已形成一套有效的投资需求宏观调控体系,但消费领域的调控仍缺乏理论和实践指导 [2]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需求端"提升消费能力"、供给端"增加优质供给"和政府端"改善消费环境"三方面构建消费调控新框架 [2] - 需推动消费调控政策从零散化走向系统化,聚焦难点痛点精准发力 [2] 需求端调控 -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人,财产性收入(股市、楼市)是影响其消费的关键因素 [4] - 提振消费需实现"两稳":稳楼市(构建"市场+保障"新模式,消化库存)和稳股市(吸引中长期资金,完善退市机制) [4] 供给端调控 - 经济形态从实物经济向服务经济、数字经济转变,线上消费占比从2015年不足13%提升至目前超30% [5][6] - 商品消费领域需聚焦绿色消费(新能源汽车)、高端消费(智能家居)和新型消费 [6] - 服务消费领域重点突破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养老托育等服务业改革 [6] - 数字消费领域需强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应用场景供给 [6] 政府端统筹 - 消费需求存在区域和城乡差异,需构建中央与地方协同政策体系 [7] - 中央政策应侧重整体规划(财税激励、重大项目布局),地方政策需因地制宜挖掘本地潜力 [7]
头米生活模式能否成为下一个风口?仿盘市场还有机会吗?
搜狐财经· 2025-05-08 15:30
商业模式创新 - 绿色积分体系实现"消费即投资",用户消费100元可获10-15积分,商家让利5%-20%同步获得等额积分 [7] - 积分通过AI算法分36~40期动态释放,最高可兑换为初始积分的5倍抵用券(如100积分→500元),形成消费闭环 [7] - 平台将60%利润以积分形式回馈用户,用户实际支出降低15%-50%,商家通过积分兑换供应链折扣降低运营成本 [8] 市场运营效果 - 某三线城市商圈商户接入后,用户复购率提升,跨店消费频次从1.2次提升至4.7次 [6][7] - AI个性化推荐提升转化率20%-50%,某母婴店让利20%后日均客流量增长3倍 [7] - 商家获客成本从68元降至9元,通过供应链折扣使进货成本下降15%,净利润提升12% [8][12] 供应链整合 - 整合194个县域产地,通过积分溢价帮助山区农产品直达城市社区,农户收入提升30% [8] - 覆盖生鲜、商超、美容等六大产业,通过O2O模式实现客户资源共享 [8] - 浙江"众店"仿盘在三四线城市月流水突破3.2亿元,验证模式可复制性 [13] 技术应用 - 动态定价算法和区块链溯源系统提升运营效率,用户行为数据化助力精准营销 [12] - 需引入区块链确保积分透明,AI优化个性化推荐,初期技术投入约500万元 [13] 政策与趋势契合 - 契合"数字化、绿色化、个性化"消费升级趋势,满足"高性价比+社会价值"双重需求 [6] - 政府"双碳"目标推动绿色消费,整合地方特产契合乡村振兴政策导向 [12] 扩展场景 - 结合即时零售(生鲜、医药配送)可覆盖3-5公里服务半径 [13] - 文旅、健康养生等垂直领域可通过积分体系深化用户粘性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