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投资

搜索文档
长期主义的思考:投资宽基指数基金,到底能否获益?
搜狐财经· 2025-06-18 10:04
被动投资与指数基金价值 - 指数基金和ETF的投资价值已获得市场广泛认可 在被动投资与工具化产品成为主流的背景下[1] - A股核心宽基指数经历政策底和科技突破带来的估值修复后 目前处于波动中寻找方向的阶段[1] 宽基指数基金盈利逻辑 - 投资宽基指数基金的核心收益来源包括市场波动差价、企业成长红利和股息复利效应[3][4][9][13] - 市场波动创造低买高卖机会 优质资产在情绪低迷时被低估 在情绪高涨时可能过度溢价[4][5] - 定投策略可有效熨平波动风险 中证A500指数历史数据显示 即使从历史高点开始定投 长期仍能获得正收益[6][8] - 2008年高点定投至下一轮牛市收益率达101.3% 显著优于一次性投资的23.2%[6] - 2015年高点定投至2021年收益率46.5% 同期一次性投资仅24.7%[6] 企业成长与指数更新机制 - 宽基指数成分股多为行业龙头 其盈利增长和市场份额提升将推动指数长期上行[9][10] - 中证A500指数包含500家规模大、流动性好的优质企业 具有持续优胜劣汰的自我更新机制[9][10] - 指数长期表现与GDP增长正相关 历史数据显示主要宽基指数全收益版本显著跑赢价格指数[14] - 沪深300全收益指数2004年以来累计回报460.1% 较价格指数超额174.6个百分点[14] - 中证A500全收益指数同期回报543.1% 超额189.4个百分点[14] 复利效应与长期价值 - 宽基指数成分股的稳定分红可通过再投资形成复利效应 红利低波指数全收益版本累计回报达2254.9%[13][14] - 权益资产虽具高波动特性 但在GDP持续增长的经济体中 宽基指数长期向上趋势明确[15] - 指数基金作为工具化投资产品 能帮助投资者规避个股研究壁垒 分享经济整体发展成果[15][16]
3000亿资金回流ETF,吸金三主线→
第一财经· 2025-06-17 11:18
ETF市场资金流向 - 二季度以来ETF市场净流入3019.93亿元,扭转一季度净流出态势 [1][3] - 股票型ETF成为资金主战场,净流入1132.31亿元,其中沪深300ETF吸金1095.99亿元,华泰柏瑞和华夏沪深300ETF均获超320亿元净流入 [3] - 中证500ETF和上证50ETF分别获162.23亿元、150.07亿元增持,印证宽基指数作为配置工具的市场吸引力 [3] 黄金与债券ETF表现 - 黄金类商品ETF年内净流入637亿元,二季度净流入464.49亿元,华安黄金ETF规模达617.85亿元 [1][4] - 债券ETF加速扩张,二季度净流入996.34亿元,6月前半月净流入304.28亿元,接近5月全月的四分之三 [4] 港股医药主题分化 - 17只港股医药类ETF中9只净流出,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净流出64.83亿元 [4][5] - 创新药ETF资金流向分化,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获30.54亿元增持,工银和银华同类产品分别获21.09亿元、11.01亿元流入 [5] ETF市场流动性风险 - 151只ETF规模低于5000万元警戒线,40只规模仅千万元级别,部分产品日成交额低至数百元 [7][8] - 184只ETF单日成交额不足100万元,工银中证A100ETF等产品成交额仅数百至数千元 [8] - 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头部效应显著,仅少数产品能维持规模,多数面临清盘风险 [8][9] 行业规范化趋势 - 基金公司通过标准化命名提升产品辨识度,如嘉实基金将22只产品更名为"标的指数+ETF+管理人"格式 [9]
专精特新指数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经济日报· 2025-06-16 06:07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发布 - 北交所与中证指数公司将于2025年6月30日联合发布北证专精特新指数 选取市值最大的50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证券作为样本 反映整体表现 [1] - 截至5月30日北交所聚集13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总市值4236.93亿元 占北交所总市值53.25% 覆盖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核心领域 [1] - 首发样本研发投入17.9亿元 占营收比例5.6% 近3年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10.4% 两项指标均高于北交所平均水平 [1] 指数定位与市场意义 - 该指数是继北证50后又一重要市场表征指数 体现北交所对专精特新属性的高度重视 流动性筛选标准更严格 [2]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北交所上市公司54.89% 仅次于科创板63.71%的占比 [2] - 同时入选北证50和专精特新指数的"双指数"公司将获得更多资金配置机会 [2] 投资机会与产品发展 - 建议结合北证50指数交叉分析 关注可能进入"双指数"标的 需综合半年报业绩、成交金额等指标评估 [3] - 北交所ETF产品研究稳步推进 2022年推出北证50指数为被动投资奠定基础 [3] 市场扩容与企业质量 - 2024年前5月新三板新增挂牌145家 同比增长49.48% 其中68家为专精特新企业(占比47%) [4] - 新挂牌公司营收均值超10亿元 归母净利润均值6597万元 23家公司年度营收规模超10亿元 [4]
指数基金:被动投资的智慧与力量——读《万亿指数》
上海证券报· 2025-06-16 01:59
指数基金的起源与发展 - 指数基金是近代金融史上无与伦比的创造,由一群"华尔街叛徒"发明,他们相信即使最优秀的投资者也无法长期战胜市场 [3] - 指数基金的学术基础可追溯至1900年法国数学家路易·巴舍利耶提出的随机漫步假说,后续由哈里·马科维茨、威廉·夏普、尤金·法马等学者完善理论框架 [5][6] - 约翰·博格尔于1976年推出全球首只面向散户的先锋500指数基金,初期仅募集1140万美元,后通过低成本运营模式重塑行业格局 [7] 被动投资的实践验证 - 2007年巴菲特与Protégé Partners对赌显示:10年内标普500指数基金累计回报125.8%,远超5只对冲基金组合的36.3%平均回报 [4] - 先锋500指数基金规模在2000年突破1000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最大股票基金 [8] - 主动型基金因高佣金导致长期表现不佳,巴菲特指出"智商无法克服收取佣金的诱惑"是根本原因 [5] 金融产品创新与市场影响 - ETF创新源于内德·莫斯特将商品仓单交易概念应用于证券组合,1993年推出首只ETF标准普尔500存托凭证(SPDRs) [8] - 贝莱德CEO拉里·芬克将ETF变革类比亚马逊对零售业的颠覆:更低成本、更高透明度、更便捷交易 [9] - 先锋基金采用互助组织架构,通过利润返还机制将运营成本降至行业最低水平 [7] 行业未来挑战 - 指数基金规模膨胀可能形成新的垄断结构,需警惕被动投资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潜在影响 [9] - 当前金融环境需平衡被动与主动策略,在技术变革中保持长期主义投资理念 [9] - 指数化投资革命改变了"专业基金经理才能战胜市场"的传统认知,推动行业费用结构根本性重构 [3][5]
超3700亿元!这四类公募产品全面爆发
券商中国· 2025-06-14 22:54
核心观点 - 债券型ETF、黄金ETF、固收+基金、公募REITs四类"非主流"产品成为2025年公募规模增长核心驱动力,合计规模增加超3700亿元 [2][3][4] - 行业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分工,中小型基金公司通过深耕细分领域实现突围 [3][8][9] - 创新产品扩容为行业提供新增长引擎,未来差异化布局方向包括商品、海外、主动型ETF等小众赛道 [14][15][17] 四类产品增长详情 债券型ETF - 规模从2024年底的1740亿元增长84%至2025年6月13日的3200亿元,半年增量1460亿元 [4] - 百亿级产品达10只,海富通中证短融ETF和富国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ETF规模均突破480亿元 [4] - 海富通基金旗下6只债券ETF规模达877亿元,占全市场27% [10] 黄金ETF - 规模从2024年底704.4亿元增长122%至1566.7亿元,增量862.3亿元 [6] - 华安黄金ETF规模达617.85亿元,成为非货ETF规模前十产品 [11] 公募REITs - 总市值突破2000亿元,较2024年底增加477亿元 [6] - 华夏基金REITs规模448亿元占全市场22%,中金基金REITs规模超300亿元 [13] 固收+基金 - 2025年一季度规模增长超千亿元,中欧基金单季度增量达177亿元 [7][12] - 中欧基金打造差异化策略产品线,如固收+港股/ETF/红利等特色策略 [13] 行业格局变化 - 传统货币型/债券型/权益类基金同质化严重,股票型ETF进入瓶颈期 [8][9] - 头部机构转向平台化投研体系建设,海富通/华安/中欧/华夏/中金等公司通过单点突破实现规模增长 [9][10][11][12][13] - 行业马太效应加剧,中小机构差异化发展需求迫切 [9] 未来发展方向 - 商品、海外、主动型ETF等小众赛道存在布局机会 [14] - 中等风险收益特征产品及多资产产品线成为政策鼓励方向 [15] - ETF-FOF等创新产品受关注,中欧/平安等公司已推出相关产品 [16]
百亿元债券ETF再掀降费潮!年内规模暴增82%,机构抢筹“低波资产”
华夏时报· 2025-06-14 10:12
百亿元债券ETF降费动态 - 海富通基金宣布自6月16日起下调上证城投债ETF管理费率至0.15%(原0.30%)和托管费率至0.07%(原0.10%)[4] - 该基金最新规模达149.11亿元 是继平安中债-中高等级公司债利差因子ETF后第二只降费的百亿元债券ETF[4] - 平安基金1月17日已将同类产品费率调降至0.15%(管理费)和0.05%(托管费) 其规模为116.97亿元[4] 债券ETF市场规模 - 全市场29只债券ETF总规模达3178.99亿元 突破3000亿元大关 年内增长1439.26亿元(+82.73%)[7] - 百亿元级债券ETF增至10只 富国政金债ETF(481.46亿元)和海富通短融ETF(480.67亿元)规模领先[1][7] - 年内新成立8只债券ETF 鹏扬30年国债ETF(183.01亿元)等产品成立不足一年即跻身百亿阵营[1][7] 行业竞争格局 - 机构投资者占比超90% 对费率敏感度极高 降费成为增强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手段[3][5] - 平安与海富通相继降费预示行业或开启价格战 推动管理服务升级与市场洗牌[6] - 富国、海富通、博时等头部公司占据规模优势 前三大产品合计规模超1300亿元[1][7] 市场驱动因素 - 低利率环境下债券价格上升 年内中债总财富指数上涨3.2% 增强配置吸引力[8][9] - 政策利好频出 基准做市信用债ETF纳入回购质押库等举措优化流动性[9] - 产品工具属性突出 交易成本低(综合费率0.2%)、透明度高且波动率仅0.3%[8][9] 产品结构特征 - 政金债/短融/可转债ETF规模占比最高 分别达15.1%、15.1%和10.7%[1][7] - 成立时间分布呈现两极分化 既有运作9年的老产品(如2014年成立的城投债ETF) 也有2023年新发产品[1] - 管理公司集中度较高 海富通独占3只百亿ETF 富国、博时各占1只头部产品[1]
“三投资”方法论③ | 公募基金篇二 主被动基金协同助力“三投资”
搜狐财经· 2025-06-12 17:39
主被动基金规模逆转 - 截至一季度末权益类基金总规模6.98万亿元 其中主动权益产品规模3.49万亿元同比减少1903亿元 指数型产品规模3.5万亿元同比增加53% 实现120亿元反超[3] - ETF市场规模达4.05万亿元 突破首个万亿耗时16年 后续新增万亿规模耗时缩短至3年/1年/7个月 呈现加速扩张态势[3] - 去年同期主动权益基金规模领先指数产品1.39万亿元 当前指数产品已占据权益类基金半壁江山[3] 被动投资崛起驱动因素 - 社保/保险等机构资金及个人投资者加速涌入ETF市场 推动指数化投资认可度提升[4] - 主动权益产品近年业绩表现不佳 投资者转向ETF等透明/低门槛工具[4] - 监管层推出ETF快速审批通道等政策支持 叠加产品分散化/交易灵活等固有优势[4] 主动投资价值定位 - 主动投资通过个股深度研究挖掘错误定价机会 在非完全有效市场中仍具核心价值[4] - 跟踪行业/公司业务及政策变化 可发掘长期增长潜力优质企业[5] - 偏成长风格市场中主动管理能创造显著超额收益 企业盈利改善将扩大阿尔法空间[6] 两类产品协同发展路径 - 宽基ETF适合作底仓 行业ETF适合阶段配置 Smart Beta产品适配低风险需求[6] - 建议采用"核心+卫星"策略 70%配置宽基或主动基金为压舱石 30%配置行业ETF捕捉机会[7] - 基金公司正以主动权益能力赋能指数编制/配置 同时加大指数产品开发力度[2] 行业长期发展前景 - 科技创新/央国企改革将持续创造结构性机会 主动基金仍具发展空间[2][7] - 中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 投资中国资产有望分享增长红利[7] - 公募基金将通过规则化建设提升业绩可复制性 畅通长期资金入市渠道[7]
年内15只ETF规模新增超百亿元,债券、宽基、黄金三足鼎立
搜狐财经· 2025-06-11 15:56
基金市场表现 - 2025年基金市场表现强劲,医药、消费、新能源等基金均有不俗表现,其中医药赛道年初至今涨幅超50% [1] - ETF总规模持续扩容,截至6月9日达到4.16万亿元,年内新增近4400亿元,份额增加844亿份至2.74万亿份 [1] - 中国市场成为全球ETF市场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反映投资者对被动投资工具的认可度提升 [1] ETF规模增长 - 年内有15只ETF规模新增超百亿元,去年同期仅8只,其中4只为沪深300相关基金 [2] - 创新药企业业绩兑现推动资金加速布局,相关主题基金净值增长率普遍上升 [2] - 规模增长超百亿的ETF中,黄金ETF(518880.SH)以313.29亿元居首,沪深300ETF华夏(510330.SH)以293.24亿元次之 [3] 行业分布 - 宽基指数ETF受“国家队”资金青睐,中央汇金等机构持仓总市值达4.8万亿元,覆盖45个行业、357家上市公司 [4] - 华夏上证50ETF(510050)前十大持有人中,中央汇金及其子公司合计持有超7成份额 [4][5] - 黄金ETF表现突出,4只黄金基金流入超百亿,近一年收益率超40%,仅次于港股创新药行业 [5][6] 黄金ETF驱动因素 - 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高盛预测2025年将降息3次,实际利率下行提升黄金吸引力 [6] - 全球央行购金潮延续,2025年一季度购金量达290吨,同比激增40% [6] - 地缘政治风险升级,黄金作为避险资产需求激增 [6] 债券ETF表现 - 债券类ETF从3月开始发力,海富通中证短融ETF(511360)规模半年内增加近200亿元 [7] - 国内利率跌破“1”时代,叠加“资产荒”背景,投资者通过债券ETF布局久期策略 [7] 资金偏好 - 资金偏好防御类资产,包括宽基、黄金、债券等,反映对低波动资产的需求 [10] - 短期看,全球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风险推升避险需求,中长期稳健收益需求客观存在 [10]
基金单月发行连续3个月超百只
证券时报网· 2025-06-04 16:09
债券型基金和FOF基金保持稳定发行节奏。数据显示,5月新发债券型基金26只,占发行总量的 20.97%,其中,中长期纯债基金14只,在债券基金中占比过半,达53.85%。FOF基金方面,当月新发4 只产品,占发行总量的3.23%。 基金发行市场持续保持回暖态势,与当前市场行情息息相关。今年以来,A股市场整体保持震荡走势, 在美国所谓"对等关税"扰动下,A股市场曾在4月初急跌,但随后逐渐震荡反弹,收复全部跌幅。 对于当前的市场行情,东兴证券认为,在政策面和基本面维持稳定的前提下,缺乏引领市场打破区间震 荡的重要因素。在7月之前市场有望维持大的区间震荡走势,由于市场成交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市场成 交难以支撑大市值板块持续上涨,市场热点轮动态势将会十分明显,即使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向好 的主线,目前量能情况下也难有整体性上涨基础,因此,积极参与主线轮动将是较为合理的策略。 国海证券表示,4月关税冲击之后,市场整体走势一波三折,修复"对等关税"缺口之后,当前处于等待 破局的阶段,指数波动的范围收窄,结构上科技成长的修复空间相对较大。宏观层面,经济整体呈现韧 性较强、供给好于需求的格局,出口不弱、内需不强的特点较为显著 ...
6月指数定期调样的影响估算
华泰证券· 2025-06-02 18:45
根据研报内容,以下是量化模型与因子的详细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指数调样冲击效应估算模型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计算被动指数调仓时资金流对个股流动性的冲击程度,预测短期价格影响[12][15]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计算单只股票在每只指数中的净资金流:$$\Delta weight_{k,i} \times AUM_k$$,其中$\Delta weight_{k,i}$为股票i在第k只指数中的权重变动,$AUM_k$为挂钩产品总规模[15] - 汇总多指数影响的净资金流:$$\sum_{k=1}^{N} \Delta weight_{k,i} \times AUM_k$$ - 计算冲击系数:$$impact_i = \frac{\sum_{k=1}^{N} \Delta weight_{k,i} \times AUM_k}{amt\_avg_{i,20}}$$,分母为近20日日均成交额[15] **模型评价**:对低流动性股票更敏感,需结合成交额动态调整预测值[23]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冲击效应模型** - 高冲击股票占比:36只个股冲击系数绝对值>2(占样本8.22%)[17][22] - 最大正向冲击:沪农商行冲击系数13.55(日均成交2.15亿元)[17] - 最大负向冲击:东方雨虹冲击系数-6.61(日均成交1.73亿元)[18]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被动资金流因子 **因子构建思路**:基于指数成分股权重变动与跟踪规模计算潜在资金流向[15]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调入股票因子值:$$inflow_i = \sum_{k=1}^{M} weight_{k,i}^{new} \times AUM_k$$ - 调出股票因子值:$$outflow_j = -\sum_{k=1}^{M} weight_{k,j}^{old} \times AUM_k$$ - 权重计算采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权(特殊指数按股息率/波动率等规则)[15] 2. **因子名称**:流动性调整因子 **因子构建思路**:通过20日日均成交额标准化资金流影响[15]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直接作为冲击系数模型的分母项$$amt\_avg_{i,20}$$[15]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被动资金流因子** - 宽基指数主导:沪深300调仓影响占比达72%(7调出/7调入)[14][17] - 行业指数影响:中证医疗调出6只(冲击系数-4.41至-1.58)[18] 2. **流动性调整因子** - 成交额中位数:1.28亿元(25%分位数0.58亿,75%分位数3.32亿)[17][18] - 低流动性放大效应:成交额<1亿的股票冲击系数平均放大2.3倍[22] 关键数据分布 1. **冲击系数分布** - 绝对值≤1占比:70%[22] - (1,2]区间占比:12.3%[19][22] - >3极端值占比:4.1%(正向2.3%,负向1.8%)[19] 2. **跟踪规模分布** - 总被动规模:3.26万亿元(2025Q1)[4][7] - 头部指数规模:沪深300(1.06万亿)、中证A500(2075亿)、上证50(1707亿)[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