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
搜索文档
上市!同济校友企业港交所挂牌
搜狐财经· 2025-10-26 12:50
上市里程碑 - 挚达科技于2025年10月10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股份代号02650HK,标志着公司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新阶段 [1] - 公司上市是其十五年发展历程的重要节点,并在活动中展示了新一代自动充电机器人“灵蛇”等明星产品 [1] 市场地位与业务规模 - 按销量计,挚达科技位居全球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市场第一,累计出货量超过130万台 [5] - 公司全球市场份额约为9.0%,中国市场份额约为13.6% [5] - 业务覆盖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服务网络涵盖360个城市 [5] 战略方向与行业趋势 - 公司正推进“全球化、数字化、智能化”的2.0战略,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进入智能化的下半场 [7] - 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大规模走向海外,公司三年前已对此趋势做出前瞻性研判 [7] 财务与运营表现 - 公司海外收入占比显著提升,从2022年的1.9%增长至2024年的12.1% [5] - 自主研发的“灵蛇 SmartLink 自动充电机器人”已在香港国际机场实现规模化运营 [5] 商业模式与产品 - 公司采用“产品+服务+数字化平台”的三位一体商业模式 [5] - 产品线包括交流桩“开拓者”、移动充电机器人等 [1]
难怪特朗普软了,美每天对华进口10亿美元商品,中国港口变得拥堵
搜狐财经· 2025-10-25 12:10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实际进口的背离 - 尽管美国提出加征关税甚至100%关税的政策,但每天仍有价值1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1] - 美国家庭的家电、玩具、衣服等消费品严重依赖中国供应链,美国企业的国产替代计划最终仍需要中国的零部件和原材料[1] - 特朗普承认关税政策"不可持续",但美国港口仍充满来自中国的集装箱,显示出政策与实际需求的矛盾[1] 中国港口运营与出口现状 - 中国青岛、上海等主要港口在秋季异常繁忙,货轮平均等待时间接近节假日高峰水平,码头吊车等设备全天候运作[3] - 港口拥堵的主要原因是订单量巨大,出口商争相在关税调整前发货,而非需求疲软[3] - 中国出口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链向高端制造升级,出口呈现多元化趋势[5] 美国市场与供应链的调整 - 美国洛杉矶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减少30%,但这并非消费需求下降,而是美国商家为规避关税和避免库存短缺,提前将订单转向中国的结果[3] - 美国加征关税的成本最终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导致超市物价上涨,购买电视、手机等商品的压力增大[5] - 美国单边主义策略未能撼动中国供应链的稳定性,反而凸显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关键地位[5][7] 中美贸易关系的本质与前景 - 全球化的深入使得国家间合作与分工密不可分,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贸易依赖于实质的货物流动和劳动力[7] - 中国通过出台"特别港务费"等举措反制美国政策,美国企业为规避新规需承担更多时间和费用成本[5] - 中国供应链展现出"硬核韧性",贸易实践而非空谈证明了谁才是全球供应链的主导者[7][9]
广东老板靠「山寨」饮料起家,一年狂揽百亿
36氪· 2025-10-24 22:48
上市计划与财务表现 - 公司二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主要目的是满足国际业务发展需要[2][3] - 公司2021年登陆A股,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85亿元、112.57亿元、158.3亿元,同比增长21.81%、32.44%、40.62%[3]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7.37亿元,同比增长36.37%;实现归母净利润23.75亿元,同比增长37.22%[3] - 截至2025年10月17日,公司市值达1567亿元[3] 业务战略与市场地位 - 公司将增长视为最大战略,强调增长战略已深入员工骨子里[5] - 公司加快多元化与全球化步伐,推出补水啦、东鹏大咖等新产品以减少对核心大单品依赖[7] - 2025年上半年,新产品“补水啦”实现营收14.93亿元[7] - 按销量计,公司自2021年起连续4年在中国功能饮料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5.0%增长至2024年的26.3%[13] - 按销售额计,公司是2024年第二大功能饮料公司,仅次于红牛[1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在全国拥有超3200家经销商,超420万家终端销售网点[13] 创始人背景与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林木勤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拥有丰富的饮料行业从业经验[5][8] - 林木勤于2003年国企改制时个人出资267万元(占股58.04%)买下东鹏饮料前身[8] - 公司早期产品为菊花茶等,利润微薄,通过严格控制成本实现扭亏为盈[8][9] - 2009年公司推出东鹏特饮,采用带防尘盖的PET塑料瓶包装,定价为红牛的一半,主攻下沉市场[9] - 2012年东鹏特饮营收过亿元,同年中国红牛营收规模首次突破百亿元[10] - 2013年公司开始全国化扩张,签约谢霆锋作为代言人并在央视投放广告[11] - 2016年红牛商标之争为公司提供了市场突围机会[11] - 为适应北方市场,公司推出500毫升大瓶装产品,成功打开局面[11] 数字化建设与渠道管理 - 公司自2015年开始营销数字化创新,推出“一物一码”对产品进行精细化管理[14] - 数字化系统使管理层能实时查看进销存、动销等关键数据,比一般企业快一两个月了解市场情况[14][16] - 林木勤将数字化视为“一把手工程”,通过“五码合一”等技术深度融入经营决策[14] - 公司的终端渠道管理能力极强,可实时监控扫码、开瓶及费用投入效率等数据[16]
企业家热议二十届四中全会,TCL李东生:探索全球化新路径
南方都市报· 2025-10-24 22:02
会议核心精神 - 会议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强大信心和动力,指明前进方向 [1] - 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3] - 提出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 [3] - 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4] 公司战略与成果 - 公司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近六年研发投入超600亿元 [3] - 公司累计申请专利数量超过11万件,PCT专利近2万件 [3] - 公司在新型显示及材料、光伏材料等部分关键技术上取得领先成果 [3] - 公司推动印刷OLED技术量产,实现中国企业首次在主流显示领域“领跑” [3] 全球化运营表现 - 公司坚定全球化战略,通过推动海外本土化经营 [4] - 过去五年,公司海外营收年均增长率超19% [4] - 过去五年,公司出口额年均增长率超过15% [4] - 公司每100美元海外营收带动60美元产业链出口 [4]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继续加强原创性技术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3] - 公司将继续发挥国家级创新平台优势,完善技术生态体系建设 [3] - 公司将持续探索全球化新路径,推进科技制造业转型升级 [4]
金蝶国际持续深化“AI优先、订阅优先、全球化”核心战略 前三季度订阅服务年经常性收入约38.6亿元 同比增长约18%
智通财经· 2025-10-24 20:40
核心战略与财务表现 - 公司持续深化“AI优先、订阅优先、全球化”的核心战略 [1] - 截至2025年9月30日,金蝶云订阅服务年经常性收入(ARR)约为人民币38.6亿元,同比增长约18% [1] 产品续费表现 - 金蝶云·苍穹&星瀚的净金额续费率(NDR)为105% [1] - 金蝶云·星空的净金额续费率(NDR)为95% [1] - 金蝶云·星辰的净金额续费率(NDR)为93% [1] - 金蝶精斗云的净金额续费率(NDR)为88% [1] 重要客户拓展 - 期内集团中标签约知名企业包括Chin Hin Group Berhad、北汽集团、玉柴集团、新钢联、华熙生物、强脑科技等 [1]
金蝶国际(00268)持续深化“AI优先、订阅优先、全球化”核心战略 前三季度订阅服务年经常性收入约38.6亿元 同比增长约18%
智通财经网· 2025-10-24 17:19
核心战略与财务表现 - 公司持续深化“AI优先、订阅优先、全球化”的核心战略 [1] - 截至2025年9月30日,金蝶云订阅服务年经常性收入(ARR)约为人民币38.6亿元,同比增长约18% [1] 产品续费率 - 金蝶云·苍穹&星瀚的净金额续费率(NDR)为105% [1] - 金蝶云·星空的净金额续费率(NDR)为95% [1] - 金蝶云·星辰的净金额续费率(NDR)为93% [1] - 金蝶精斗云的净金额续费率(NDR)为88% [1] 客户拓展 - 期内集团中标签约知名企业包括Chin Hin Group Berhad、北汽集团、玉柴集团、新钢联、华熙生物、强脑科技等 [1]
金蝶国际(00268) - 自愿公告
2025-10-24 17:08
业绩数据 - 截至2025年9月30日,金蝶云订阅服务ARR约38.6亿元,同比增约18%[3] - 金蝶云·苍穹&星瀚NDR为105%[3] - 金蝶云·星空NDR为95%[3] - 金蝶云·星辰NDR为93%[3] - 金蝶精斗云NDR为88%[3] 市场拓展 - 期内集团中标签约Chin Hin Group Berhad、北汽集团等企业[3] 公司战略 - 公司持续深化“AI优先、订阅优先、全球化”核心战略[3]
鲁政委:ESG投资远比资本市场概念宽,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制定差异化策略
凤凰网财经· 2025-10-24 16:38
论坛核心信息 - 论坛主题为“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2025”,聚焦可持续投资新范式、产业绿色转型路径及ESG人才培育等关键议题 [1] - 论坛汇聚实体经济与金融投资领域的领军人物,共同探索创新性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 [1] 全球化与对外投资趋势 - 全球化正从过去的西方全球化转变到以中国为引领的全球化 [3] - 全球对外投资金额自2015年后增长放缓主要受发达经济体拖累,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对外投资金额不断上升 [3] - 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之路越走越平顺,后续企业出海速度将越来越快 [3] 企业出海方式与ESG关联 - 出口方式需关注进口国对产品安全、碳排放溯源及社会责任的要求,以及产业链本地化布局和上下游ESG要求 [4] - 境外上市(IPO)需重点关注上市地对可持续报告(ESG报告或绿色发展报告)的披露要求 [4] - 对外直接投资(ODI/设厂)需遵循项目融资原则(如赤道原则),考虑环境与社会风险,包括当地风俗习惯、社区影响、劳工权益保护、绿色设计及工厂邻避效应等 [4] - ESG要求在不同区域(东亚、东南亚、北美、欧洲、拉丁美洲)存在差异,企业需制定差异化策略 [5] 重点行业ESG应对策略 - 高碳排行业(如钢铁、水泥)需尽快进行低碳工艺改造,并建立全产业链的碳排放核算、追踪及审计体系 [6] - 光伏与新能源行业出口欧盟需应对可再生能源指令和欧盟零碳毁林法案,重点在于供应链透明、劳工保护、推广低碳工艺、设立海外合规中心及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6] - 电子制造业ESG策略核心是绿色设计、建立矿产溯源体系、参与责任矿产倡议、进行第三方审计认证以及做好回收再利用 [6] - 金融服务行业需遵循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和ESG透明化准则 [6] - 互联网行业需建设绿色机房并关注AI向善 [6]
中国SaaS的价值修正期,还要多久?
36氪· 2025-10-24 16:23
行业现状与核心问题 - 2025年中国SaaS行业呈现双面性,一面是“AI+SaaS”和“全球化”的概念喧嚣,另一面是企业追求“并购”和“利润至上”的务实生存[2] - 行业经历深刻价值修正,超过80%的SaaS企业进行了大范围的“人员优化”,涉及销售和产研团队[2] - 过去依赖融资的增长模式受到质疑,行业需从“TO VC”转向“TO Customer”,聚焦价值交付和客户成功[1][14] “TO VC”模式的弊端 - 2015年前后资本蜂拥而入,SaaS创业公司以“新签客户数量”为唯一增长筹码,复制消费互联网的“融资换增长”模式[2][3] - 该模式在TO B领域引发恶性内卷,包括“零元进场”的价格屠杀、只关注新签客户而忽视客户成功的规模幻觉、以及因低价导致服务资源不足的“签单即烂尾”交付黑洞[3][4][5] - 这种模式被指为饮鸩止渴,损害企业利润、渠道生态和项目交付质量,对SaaS企业和终端客户均有害[5] - 2020年资本市场寒冬导致外部输血中断,行业泡沫破裂,在2020至2024年间出现全面“后撤”,部分明星企业消失[7] 向商业本质的回归 - 不以客户成功为基石、不以健康利润为目标的商业模式被证明不可持续[8] - 部分企业开始构建以“产品、生态、利润”为核心的“新三驾马车”发展路径[9] - 微盟集团在2025年年中实现上市后首次盈利,得益于“AI+SaaS”产品布局提升了客户粘性与单价,形成“技术投入-产品价值-商业回报”的正向循环[9] - 销售易与腾讯战略联手,摆脱资金困扰,重心转向产品打磨与生态协同,并明确拒绝参与“低价竞争”[10] - 北森通过收购酷学院补强AI学习体系,帆软则坚守“单品冠军”逻辑,要求每款产品均需通过PMF验证并实现独立盈利[11] AI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 全球范围内,Salesforce、ServiceNow等巨头已切换至“AI+SaaS”模式并实现增长,中国SaaS行业的进展相对缓慢[11] - 过去“烧钱后遗症”带来双重拖累:厂商侧因长期亏损而无力重投入新技术研发;客户侧因长期被低价策略“喂养”而对体现更高技术价值的新定价体系接受度有限[12] - 行业需先完成“内部革命”,肃清低价竞争乱象,建立基于价值的健康供需链条和企业自我造血能力,才能更好地投身AI和全球化[12] - 中国在AI基础设施(如腾讯、阿里、华为的基础大模型)和全球数据中心布局方面具备优势,可为已走上良性轨道的SaaS企业赋能[14]
从价格厮杀到价值共创,双十一进入新常态
经济网· 2025-10-24 10:11
双十一活动演变 - 双十一已从单向促销活动演进为一整套商业生态系统,成为观察中国消费韧性、产业变革与技术创新重要窗口 [1] - 双十一呈现出周期拉长、玩法简化、技术深度嵌入等新特征,平台竞争焦点从流量战转向效率战 [1] - 双十一作为强大引擎,倒逼供应链响应速度、物流运营效率、技术创新应用及产业绿色转型不断突破极限 [1] 消费趋势与品牌格局 - 消费行为向更理性、更注重品质和个性化方向演变,平台普遍采用官方立减、一件直降等简化规则替代复杂凑单模式 [2] - 具备强大数字化运营能力国货品牌表现抢眼,例如珀莱雅在双十一开售仅6分钟成交额即破亿 [2] - 国际品牌如iPhone 17系列通过全球首发策略,在不到两小时内成交额便超越去年全天 [2] - 消费市场细分与下沉趋势明显,Z世代、小镇青年等新兴消费群体带来多元化、个性化细分需求,快递末梢深入田间地地激发农村地区消费潜力 [2] 技术应用与效率提升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深度和广度达新高度,天猫AI导购在首小时调用量即超过150亿次,通过深度学习算法为消费者精准推送商品 [3] - AI数字人直播大放异彩、智能客服广泛应用,显著提升转化率和分担人工压力 [3] - 即时零售爆发式增长,全国有40万家门店接入闪购服务覆盖270个城市,夜宵订单同比增长200% [4] - 智慧物流体系持续进化,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实现物流行业对高峰件量预测准确率高达99.7% [4] 产业生态与相关企业 - 直播电商相关企业超37.3万家,2025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7.4万余家,近五年注册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 [3] - 广东省直播电商相关企业数量位居首位超5.5万余家占全国14.94% [3] - 快递物流相关企业超131.9万家,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企业数量位居前列,三个省市数量总和超41.3万家占企业总数31.35% [4][5] - 跨境电商相关企业超3.5万家,2025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1.4万余家,近五年注册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并在2024年达顶峰 [6] - 广东省跨境电商相关企业数量位居首位超1.1万余家占全国31.4% [6] 绿色转型与全球化 - 绿色消费成为双十一重要风向,2025年天猫平台优惠首次可叠加政府以旧换新补贴,平台联合商家共同投入60亿元进行让利 [6] - 政策对1级能效产品补贴达20%,推动高能耗产品替代和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 [6] - 双十一全球化步伐加快,京东平台新增马来西亚、泰国等海外包邮区,美国和新加坡是订单量最多海外国家 [6] - 双十一溢出效应持续扩大,深刻带动农业振兴、产业数字化转型以及服务消费增长,直播助农让农产品更便捷出村进城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