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化转型

搜索文档
暴跌69%,豪车天塌了!
商业洞察· 2025-08-09 17:24
BBA业绩集体下滑 - 宝马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40亿欧元同比下滑29%[20] - 奥迪上半年营业利润暴跌45.2%至10.87亿欧元税后利润重挫37.5%[17] - 奔驰Q2净利润同比暴跌68.7%从30亿欧元降至9.57亿欧元[11] - 奔驰上半年净利润26.88亿欧元同比暴跌55.8%[11] - 沃尔沃上半年净亏损71亿瑞典克朗同比下滑177%[25] 中国市场表现 - 奔驰中国上半年销量14.04万辆同比下降19%[12] - 奥迪中国销量同比下滑10.2%纯电动销量下滑23.5%[17] - 宝马中国上半年销量31.8万辆同比暴跌15.5%[21] - 奔驰在中国纯电动车市场份额仅0.16%为宝马六分之一[13] - 保时捷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降28%[25] 电动化转型困境 - 奔驰上半年在中国仅交付5200辆纯电动车同比下跌66%[13] - 奥迪撤回全面电动化转型计划不再设定明确终止时间表[18] - 宝马在华电动车渗透率不足20%低于中国整体35%渗透率[24] - BBA的L2级辅助驾驶需花钱选装而国产车已将其作为标配[31] 经销商网络变化 - 上半年全国超过80家奔驰4S店终止授权涉及23个城市[15] - 奔驰一周内终止北京杭州等九家4S店授权部分由鸿蒙智行接手[15] - 宝马全球首家5S店关门天津最大奥迪4S店人去楼空[25] 国产车崛起 - 2025上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927万辆同比增长25%[34] - 国产车在30万以上市场份额从2020年不足5%升至34%[36] -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10年全球榜首2023年达1286.6万辆[33] - 国产车在智能座舱激光雷达等技术领域已形成竞争优势[31]
捷豹路虎连续十一个季度盈利,关税影响将逐步缓解
观察者网· 2025-08-09 15:49
财务表现 - 2025/26财年第一季度全球营收达66亿英镑(约合人民币637.8亿元),税前利润达3.51亿英镑(约合人民币33.9亿元),连续第十一个季度保持盈利 [1] - 全球批售销量为8.73万辆,其中近八成为揽胜、揽胜运动与路虎卫士 [1] - 全球自由现金流达7.58亿英镑(73.2亿元),流动资产达50亿英镑,包括33亿英镑现金和17亿英镑未提取信贷额度 [1] 战略与展望 - 公司预计英美贸易协议将缓解关税对财务表现的影响 [3] - 本财年将投入38亿英镑(约合人民币367.2亿元)支持下一代产品研发 [3] - 全财年业绩预期保持不变,包括5%—7%的息税前利润率目标,并致力在未来两个财年取得逐年提升 [3] - 推进五年180亿英镑(1739.4亿元)投资计划 [5] 电动化转型 - 上一季度通过对英国工厂设施与设备的循环利用及改造,创造了超过1亿英镑(约合人民币9.7亿元)的价值 [3] - 伍尔弗汉普顿的电驱系统制造中心生产线改造即将完成,未来将专注于电驱组件及电池组的制造 [3] - 基于EMA纯电架构打造的揽胜家族纯电动SUV车型已完成超过200项测试,揽胜纯电版意向客户注册人数增长至6.5万名 [4] - 目标在2030年前成为全面电动化的豪华汽车制造商,捷豹品牌将实现全面电动化 [4] - 到2039年将达到贯穿整个供应链、产品研发及运营的净零碳排放目标 [5] 产品与市场 - 在中国市场推出路虎卫士OCTA、全新揽胜运动SV及捷豹XFL 90周年典藏版等多款新车型 [4] - 2023年将旗下品牌重塑为捷豹、揽胜、发现和卫士四大品牌 [4]
利润集体崩盘,燃油车企用时间换空间
远川研究所· 2025-08-08 16:08
海外燃油车企财务表现 - 德系三巨头上半年利润大幅下滑:大众营业利润同比下滑32%,奔驰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69%,上半年整体下滑56%,宝马利润下降26% [5] - 利润下滑幅度远超收入降幅:大众上半年收入仅下滑1%,交付量增长1%,但营业利润下降32.79%;奔驰上半年收入下滑8.59%,息税前利润腰斩 [9][15] - 福特净利润从31.7亿美元暴跌至4.4亿美元,降幅达85.98% [18] 新能源车型销售分化 - 插混/混动车型成主要增长点:奔驰插混车型销量增长34%,纯电车型下滑24%;现代混动车销量超30万辆,增速快于纯电 [18] - 欧美市场混动车型主导:欧盟混动/插混占新车销售40%以上,是纯电车型的5倍;美国混动车涨势优于纯电 [22][27] - 中国市场纯电后来居上: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渗透率达44.3%,纯电车型领跑 [22] 车企战略调整与困境 - 电动化目标普遍推迟或调整:大众将中国新能源目标调至80%,奔驰推迟50%电动化目标至2030,奥迪放缓纯电推出速度 [28] - 研发投入拖累利润:大众软件子公司CARIAD和电池业务PowerCo上半年亏损17.6亿欧元 [30] - 早期电动化尝试失败:宝马初代i3因设计缺陷销量低迷,奔驰EVA平台车型市场表现不佳 [32][34] 市场结构性差异 - 中国与海外市场形成割裂:国内新能源价格体系破坏燃油车溢价,欧美市场利润率仍可维持 [27] - 全球化车企面临双重压力:需同时维持燃油车利润、投入混动/纯电研发,导致利润率承压 [27][28] - 基建差异影响技术路线:欧美充电桩不足推高混动需求,中国充电网络完善加速纯电渗透 [20][22]
确认!高洪祥正式接棒李进,广汽本田再迎“广丰系”高管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8 11:33
管理层变动 - 广汽本田正式宣布高洪祥接替李进担任董事、执行副总经理,任命自8月7日起生效 [1] - 李进为广汽系资深高管,曾历任广汽长丰、广汽菲亚特等合资板块要职,2022年底回归广汽本田担任中方一把手 [1] - 高洪祥此前为广汽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此次换帅是广汽本田再度引入广丰系高管 [1] 经营业绩下滑 - 广汽本田2024年上半年销量仅15.5万辆,同比下滑25.63% [2] - 公司销量从2021年峰值78万辆下滑至2024年47万辆,净利润从2020年124亿元锐减至2024年18亿元 [2] - 广汽丰田7月销量6.6万辆,同比增长11.7%,超过本田在华两家合资公司销量总和 [3] 产品策略问题 - 飞度车型销量从2019年11万辆暴跌至2024年上半年不足3000辆,缤智、凌派等传统热销车型同样表现低迷 [3] - 冠道车型自2016年上市后未换代且仅提供纯燃油动力,雅阁新一代车型放弃i-MMD混动技术转向插混但市场反响不佳 [3] - 广汽丰田坚持主推第五代THS混动系统并强化"混动世家"定位,关键车型引入华为等本土供应商合作 [3] 新能源转型困境 - 广汽本田电动化品牌从e:N到极湃再到"烨"品牌多次调整,尚未找到明确转型路径 [4] - 广汽丰田铂智3X以11万元低价策略实现累计交付超2万辆,而广汽本田缺乏同类爆款电动车型 [4] 管理体系差异 - 广汽丰田中方管理层话语权较大,已建立中国首席工程师体制并规划本土化新能源平台,广汽本田仍由日方主导战略 [6] - 本田中国强调对智驾系统的主导权以确保"很本田",丰田则通过本土化团队传递"很中国"信号 [6]
“全球标准+中国配方”,揭秘奔驰如何打造“好开、好坐”的豪华好车
中国经济网· 2025-08-07 18:53
核心观点 - 公司依托139年技术传承和20年在华研发生产经验 以全球标准结合中国配方打造豪华座驾 满足用户对好开和好坐的核心诉求 [1] 底盘操控技术 - 构建底盘工程体系 将性能拆解为1000+零部件指标并量化为130+客观KPI 通过40个传感器覆盖100+方向测量 形成驾控黄金标准 [3] - 开发超过10种悬挂配置 包括带可调减振的敏捷操控系统(亿种阻尼组合)和ADS+空悬系统(数百个调校通道) [5] - 液压衬套调校使减速带冲击峰值降低至多三分之一 MO标识轮胎通过聚氨酯静音绵消除200赫兹空腔噪声 [5] - E-ACTIVE BODY CONTROL系统每秒1000次扫描路面 侧碰前0.1秒内抬高车身80毫米 悬挂反复升降增强抓地力 [7] - 底盘经过-40℃至70℃极温测试 200公里/小时弯道制动测试 全球500万公里(含中国110万公里)耐久验证 [7] - 线控转向技术配备±10度后轮转向 经过百万公里测试 支持L3级自动驾驶 [9] 座椅系统开发 - 座椅研发周期1460天 集成6000+项标准控制 为每款车型开发专属骨架 全骨架电泳防腐确保15年不失效 [10][12] - E级车加热垫面积0.84平方米覆盖侧翼与头枕 S级延伸至扶手 通风系统风量9升/秒且噪音低于40分贝 [12] - 热石按摩功能通过-40℃至80℃区间1480小时测试 联动Burmester4D音响等实现全感官体验 所有车型通过德国脊背健康协会认证 [12] - S级座椅使用58块Nappa皮革 经2000巴高压水刀切割 16000根针打孔 近40000针缝制 缝线对齐误差≤5毫米 [12] 安全性能标准 - S级配备18个安全气囊 E级13个 包括PRE-SAFE Impulse Side侧向气囊和全球首创后排正向气囊 [13] - 气囊测试覆盖-35℃至90℃环境 座椅通过超200项测试和100项零部件测试 使用120种假人模型 [15] - 后碰测试要求20毫秒内加速度从0g提升到20g 靠背永久变形≤27度 头枕撞击测试标准超国标1.2倍 [15] - 座椅通过40000次上下车测试(24000次机械+15000次真人) 相当于超18年使用周期 [15] 在华研发生产体系 - 中国研发中心与北京生产基地比邻而居 构建京沪创新双引擎(北京聚焦电动出行/整车测试 上海专注智能互联/自动驾驶) [16] - 中国研发中心成为德国以外最大研发网络 高速领航辅助12个月落地 后排娱乐系统18个月完成开发 [16] - 北京生产基地累计产量超500万辆 覆盖13款车型(含燃油/混动/纯电) 全新纯电CLA将于年内下线 [16] - 生产体系采用MO360系统提升效率15% 总装线多车型灵活切换 车身车间自动化率100% 光伏面板21万平方米 [16] - 车身二工厂自动化率100%(625台机器人) 装配精度0.1毫米 合格率超99% 采用18种焊接工艺和213米涂胶技术 [17]
关税压力显现 本田净利腰斩
北京商报· 2025-08-07 00:05
本田2026财年第一财季财报表现 - 第一财季销售净额为5.34万亿日元(约合2600.53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1.2% [1] - 经营利润为2441.7亿日元(约合118.91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减少49.6% [1] - 净利润为1966.7亿日元(约合95.78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幅高达50.2% [1] 本田2026财年全年业绩预期 - 预计全年经营利润为7000亿日元(约合340.89亿元人民币),低于市场预估的8962.4亿日元 [1] - 预计销售净额21.1万亿日元(约合1.023万亿元人民币),市场预估21.21万亿日元 [2] - 预计全财年净利润4200亿日元(约合203.66亿元人民币),市场预估5986亿日元 [2] - 预计全球集团零售销量为362万辆,与此前预测持平 [2] 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 关税影响和汇率波动是一季度业绩不佳的重要原因 [2] - 美国与日本达成贸易协议,日本将向美国支付15%的对等关税 [2] - 北美市场营收占比超过40%,近40%的车辆从日本出口至美国,关税压力推高成本 [2] - 关税预计给整车业务带来3000亿日元损失,零部件和原材料预计损失2200亿日元 [3] 行业整体表现 - 日产2025年第一财季营收27069亿日元(约合1318.2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9.72% [3] - 日产净亏损1157亿日元(约合56亿元人民币),已连续4个季度亏损 [3] - 日产宣布裁员约1.1万人,计划关闭7个工厂 [3] - 马自达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从盈利498亿日元转为亏损421亿日元(约合20.41亿元人民币) [3] - 马自达5月在美销量同比减少18.6%至2.8937万辆 [4] 中国市场表现与挑战 - 本田6月在华销量为58596辆,同比下降15.2% [5]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本田市场份额受到挤压 [4] - 本田计划到2035年在中国销售的车型纯电动车占比达到100% [6] - 本田计划在2030财年前投入约10万亿日元推进电动化转型 [6] - 日产推出首款对标国内新势力的纯电车型东风日产N7,上市当日订单破万 [6]
国际观察|欧美贸易协议难解德国汽车业困境
新华社· 2025-08-06 19:35
新华社柏林8月6日电(新华社记者李函林)今年4月以来,美国政府挥舞关税大棒,大幅提高自欧盟进 口汽车关税,重创欧洲汽车产业,导致德国主要车企集体陷入利润暴跌的"寒冬"。 欧美日前达成新协议,欧盟输美汽车关税从25%降至15%。分析人士指出,该协议或将暂时避免欧美之 间爆发全面贸易战,但德国制造业的困境远未解除,仍然高企的出口成本与政策反复所带来的不确定 性,正在持续削弱车企信心。 关税冲击车企业绩 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大众等德国主要车企近日公布的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企业利润普遍大幅 下滑。多家企业明确指出,美国高关税政策是造成其财务承压的重要因素。 宝马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该集团收入同比下降8.2%,净利润下滑29%。公司指出,高关税是其核 心业务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梅赛德斯-奔驰上半年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约61亿欧元"腰斩"至约 27亿欧元。 大众集团2025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下降0.3%,旗下保时捷汽车业绩也受到显著影响。保时捷公司表 示,上半年因关税额外支出约4亿欧元。 与此同时,德国车企现金流状况持续恶化。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受美国关税政策等因素影响,德国 三大汽车制造商今年 ...
二季度亏损100亿!沃尔沃全球闪电裁员,中国区三天完成裁员283人,赔偿基本为N+3
金融界· 2025-08-06 11:30
核心财务表现 - 第二季度亏损100亿瑞典克朗(约74亿元人民币),为2021年上市以来首次季度亏损,市场原预期利润23亿瑞典克朗(约16.92亿元人民币)[1] - 亏损主因美国关税导致114亿瑞典克朗(约84.36亿元人民币)一次性费用,剔除后经营利润为29亿瑞典克朗(约21.46亿元人民币)[2] - 经营利润同比大幅下滑,2024年同期为80亿瑞典克朗(约59.2亿元人民币)[2] 美国关税影响 - 美国对进口汽车征收25%关税,导致利润丰厚的ES90车型无法进入美国市场[2] - 公司从美国产品线撤出轿车和旅行车,但强调不退出美国市场[2] - 计划2026年底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工厂生产XC60 SUV车型,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关税[2] 成本削减措施 - 全球裁员3000人,占全职员工总数7%(全球员工总数43500人),产生15亿瑞典克朗(约11亿元人民币)一次性重组成本[4][5] - 中国区裁员283人,占在华员工总数3.5%,主要涉及上海技术研发中心工程、研发、供应链管理等岗位,赔偿标准为N+3[1][4][5] - 启动总额180亿瑞典克朗(约133.2亿元人民币)降本增效计划,2026年完成[5] - 取消2025年和2026年财务指引,减少全球业务投资[5] 电动化转型挑战 - 2024年中国市场销量15.64万辆,同比下降8%;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销量同比下降6%,中国市场同比下降12%[6] - 放弃2030年全面电动化目标,调整为"2030年90%销量为电动车"[6] - 首款原生纯电平台车型EM90(MPV)定价高难以跑量,2024年前5个月累计销量仅191辆[6][7] - EX30纯电SUV被视作极氪X换壳车型,前5个月累计销量459辆,2月销量仅84辆[7] - 产品更新迭代速度滞后,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等功能与国产新能源品牌存在差距[7] 市场应对策略 - 采取激进降价策略:XC60降价14万元,S90燃油版降价10.6万元,XC90起售价下调16万元[7] - 经销商额外提供6万至10万元折扣,短期内刺激部分车型销量[7] - XC60的6月销量跃升至7179辆创年内新高,在豪华SUV市场排名升至第三[8] - XC90的2月销量7607辆,同比微增4.2%[8] 行业影响 - 沃尔沃业绩爆雷被视为欧洲与日本汽车行业面临挑战的风向标[3] - 美国关税连锁反应预计使汽车行业迎来充满挑战的财报季[3] - 日产汽车削减约15%全球员工,大众、奔驰、福特、通用等传统巨头均已宣布裁员和削减成本计划[5] - 博世、大陆等零部件巨头也在全球范围内裁减岗位[5]
二季度毛利率大跌54% 阿斯顿·马丁下调全年盈利目标
犀牛财经· 2025-08-05 16:21
业绩表现与盈利目标调整 - 公司下调2025年盈利目标,第二季度批发销量从1053辆降至972辆,营收同比下降34%至2.21亿英镑,毛利润同比大跌54%至6140万英镑 [2] - 预计今年毛利率与2024年的37%持平,放弃此前40%的目标,2025年调整后息税前利润可能为负 [2] 关税与市场挑战 - 美英协议导致英国汽车出口美国关税从2.5%升至10%,超过10万辆部分面临27.5%高额关税,对公司造成巨大压力 [2] - 亚太地区销售额占总收入25%以上,但同比下降9%,中国市场受鸿蒙智行、小米等国产品牌冲击,进口超豪华及豪华汽车销量逐年下滑 [2] 应对措施与战略调整 - 计划裁员5%(约170人),预计每年节省2500万英镑成本,战略重心转向提升运营执行力和财务可持续性 [3] - 电动化转型规划从2026年开始只销售电动或混合动力汽车,与Lucid Motors合作,但首款纯电车型推出时间一再推迟,转型进度落后 [3] 行业竞争与前景 - 公司面临关税、业绩下滑、市场竞争和电动化转型滞后等多重困境,能否逆转仍不确定 [3]
BBA集体失守中国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4 23:42
核心观点 - 传统豪华车企BBA(宝马、奔驰、奥迪)集体遭遇增长瓶颈,营收和利润普遍下滑,中国市场表现尤其疲软 [1] - 电动化转型成为BBA突围的关键,但三家路径分化:宝马领先、奥迪增势强劲、奔驰掉队 [11][12] - BBA面临双重挑战:加速电动化转型的同时需弥补智能化短板 [17] 集体承压,普遍失守中国市场 - 2025年上半年BBA核心财务数据呈现"两降一增"的营收分化和"全线下滑"的净利润困境: - 宝马营收676.85亿欧元(同比-8%),净利润40.15亿欧元(同比-29%) - 奔驰营收663.77亿欧元(同比-8.6%),净利润26.88亿欧元(同比-55.8%) - 奥迪营收325.73亿欧元(同比唯一正增长),净利润13.46亿欧元(同比-37.5%) [3] - 中国市场成为BBA全球降幅最大的单一市场: - 宝马交付量下滑15.5% - 奔驰交付量下滑14.2% - 奥迪交付量下滑10.3% [5] - 全球交付量: - 宝马120.74万辆(同比-0.5%) - 奔驰107.63万辆(同比-8%) - 奥迪79.41万辆(同比-5.9%) [6] 分化的困局 - 奔驰遭遇"断崖式下跌",净利润暴跌55.8%,创三家中最大跌幅 [8] - 宝马受中低端车型销量崩塌拖累: - X3/X4交付量同比-24.6% - i3/i4交付量同比-70.8% [8] - 奥迪重组费用持续吞噬利润 [5] - 入门车型(20-40万元区间)受自主品牌冲击严重: - 宝马iX3、i3销量下滑约50%,X3下滑43% - 奥迪A4L下滑25.4%,Q2L下滑46% - 奔驰入门车型全球销量下滑12.2%,高端车型下滑5.1% [9] 电动化竞速 - 奥迪纯电表现: - 销量10.14万辆(同比+32.3%) - 纯电渗透率12.8% [15] - 宝马纯电领先: - 销量22.06万辆(同比+15.7%),为奔驰和奥迪之和 [15] - 新世代平台(Neue Klasse)车型即将面世,目标2035年纯电占比50% [16] - 奔驰电动化掉队: - 销量8.73万辆(同比-14%) - 调整目标为"2030年新能源车型(含混动)占比最高50%" [17] - 战略调整: - 奥迪推迟停售燃油车计划,推出新内燃机和插混系列 [16] - 奔驰将推出基于MB-EA平台的纯电动GLC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