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经济
搜索文档
没有雷军附体,还要不要学做小米?
搜狐财经· 2025-06-30 15:12
小米YU7上市订单的爆破力,注定久久不会消逝,而且极可能令惊恐的汽车圈很快卷起一波研判学习的浪潮。但究竟怎么学、到底能不能学小米,是个问 题。 售价超过25万元一台的车,3分钟爆单20万台,1小时大定28.9万台,18小时锁单24万台,事后雷军说这是"中国工业史上的奇迹"。必须说,这一点,雷总 没有夸张和虚假宣传。 此事不仅在国内引发轰动,外媒也纷纷跟踪报道,并将小米认为是特斯拉必须正视的头号劲敌,使用的话术都是"超越"、"颠覆"。比如彭博社是这么说 的,"小米SU7销量已经超越特斯拉Model 3,YU7的爆单进一步验证其颠覆能力"。 不是外媒故意放糖衣炮弹,确实是小米YU7不仅超越了当年特斯拉Model 3发布后创下的订单纪录,甚至比肩Iphone、LaBuBu等消费电子和潮玩IP的营销 效果。 可小米YU7是台价格并不便宜的汽车,无论核心属性、使用场景、生命周期、容错率,与消费电子和潮玩商品都存在极大的本质的不同。何况小米YU7的 上市,实际上还受着小米SU7在今年3月安徽铜陵事故的余波影响,小米YU7外观造型与法拉利Purosangue和保时捷Taycan的相似度也令不少网友颇有微 词。 但雷军和其领 ...
模型即 Agent 的含金量:Kimi深度研究功能详评
歸藏的AI工具箱· 2025-06-24 12:17
Kimi深度研究能力分析 - 核心观点:Kimi深度研究在内容丰富度、准确性和逻辑严谨性上表现突出,基于端到端自主强化学习技术训练的Agent模型,具备自主形成分析框架的能力[2][35] - 技术特点:采用自主训练的强化学习模型,不同于常见提示词工程方案,会开源预训练模型和强化学习后的模型[2] - 测试表现:在HLE和红杉Agent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2] - 信息处理:具备自主甄别能力,规划数十个搜索关键词并阅读上百个网页筛选可信内容[4] - 报告规模:生成的研究报告通常超过1万字,最高达2.2万字[4] - 防幻觉措施:采用文中内嵌、高亮跳转、原文溯源等方式辅助用户判断[4] Labubu案例分析 - 研究逻辑:先整体搜索得出初步结论,再分模块深入,包括粉丝经济、爆火原因、海外传播路径、发展历程等[10][11] - 报告结构:1.9万字报告完整覆盖IP设计、产品演变、运营策略、粉丝经济等维度[11] - 内容组织:按逻辑链条排列信息,先介绍设计理念和产品迭代,再分析运营策略[14] - 关键数据:设计师龙家升采用北欧暗黑美学风格[17],门店配件销售占比15%-20%,改娃师月收入达五位数,Vans联名款溢价24倍[22] - 爆火原因:设计师魅力、二手市场炒作、泡泡玛特品牌势能共同促成[26][29] 小米发布会分析 - 研究能力:处理复杂数据检索和预测分析,生成1.7万字报告[39][40] - 产品对比:详细对比小米YU7与特斯拉Model Y,包括尺寸(4999×1996×1600mm vs 4750×1921×1624mm)、轴距(3000mm vs 2890mm)、续航(835km vs 554-688km)等关键参数[48][49] - 销量预测:YU7三档预测分别为15万(保守)、25万(基准)、35万(激进)辆,考虑产能爬坡、定价策略(约25万元起)、市场竞争等因素[53][54][55] - 供应链分析:列出10家受益上市公司,包括华阳集团(智能座舱供应商,股价31.99元)、拓普集团(空气悬挂供应商,股价43.84元)等[61] 可视化呈现 - 网页设计:生成详细可视化网页,内容与报告同步,左侧带导航大纲[70] - 交互功能:图表可自由拖动缩放,解决预览问题[71] - 品牌适配:根据内容自动匹配品牌主题色(如小米橙色)[73] - 信息展示:采用高亮色和背景色直观呈现竞品优劣势[75] - 素材选择:精准匹配内容的相关图片和视频[75]
小米250亿市场预算背后的权力迁徙
海豚投研· 2025-06-20 18:00
核心观点 - 今年春天小米的舆论风波源于汽车业务引发的内外利益重新洗牌,深层原因是权力和预算的再分配 [1][9] - 2025年下半年手机业务毛利率将因存储价格上涨承压,家电业务因"国补"退坡面临挑战,两大业务将以防守为主,预算继续向汽车倾斜 [1][11][13][14] - 小米需重新找回与粉丝真诚互动的初心,平衡内部资源分配与外部关系 [1][15] 市场费用与业务结构 - 2024年小米市场预算超250亿元,与研发费用持平,但汽车业务占据30亿元/季(占总量40%),手机/AIoT营收规模是汽车的5倍但市场费用相近,显示资源严重向汽车倾斜 [5][9] - 手机业务ASP创新高但毛利率下降,存储原料涨价导致被动提价,市场费用边际效益降低,转向价格获客策略 [7][8] -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成为最大毛利来源(毛利率25.2%),空调通过差异化设计提升ASP至2863元(同比+25%),但面临"国补"退坡和价格竞争压力 [13][14] 汽车业务战略 - 2025年Q1汽车业务毛利43亿元(毛利率23.2%),经营亏损5亿元,期间费用约50亿元,市场投入激进 [9] - 汽车销量目标上调至35万辆/年,2025年5月单月销量2.8万辆(累计13万辆),下半年将加大YU7推广预算 [15] - 汽车预算集中于KOL、社交媒体和雷军个人IP,边际效益显著高于其他业务 [15] 历史对比与行业背景 - 早期手机业务毛利率仅3%,依靠粉丝经济实现低成本社群营销,与媒体和用户建立深度连接 [3][4][5] - 当前资源分配失衡引发内外矛盾,老米粉和渠道商因资源减少产生不满,需重新平衡效率与用户关系 [9][15]
李子园(605337):健康新品维他命水有望放量,分红慷慨高股息积极回报股东
国投证券· 2025-06-20 11:5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给予买入 - A 的投资评级,6 个月目标价为 15.78 元,对应 25 年 24.3x PE [5][2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新品维他命水契合健康消费趋势,有望实现销售额新突破;公司治理向职业化、年轻化转型,营销与渠道变革提升品牌形象与产品曝光度;大包粉成本下降红利延续,毛利率有望提升;分红慷慨,当前估值较低具备抬升空间;预计 2025 - 2027 年公司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可观,成长性突出 [1][2][3][4][23] 公司简介 - 公司是国内甜牛奶乳饮料行业龙头企业,2016 - 2024 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 CAGR 分别为 15.09%和 10.22%;以年轻消费群体为定位,打造多元化产品矩阵,2024 年含乳饮料等业务有不同营收占比 [10][12] 业务分析 含乳饮料业务 - 是核心与基石业务,2017 - 2024 年营收 CAGR 为 12.40%,甜牛奶乳饮料系列畅销,合作经销商多,市场覆盖广、知名度高 [13] 乳味风味饮料业务 - 作为核心含乳饮料的补充,推出多款不同规格和口味产品,填补市场空白、扩大品牌影响力 [16] 复合蛋白饮料业务 - 仅有一款 250ml 核桃花生牛奶复合蛋白饮品,以线下零售终端为主,用于完善产品矩阵,2020 - 2024 年销量 CAGR 为 8.00% [16] 其他业务 - 涵盖新兴饮料产品,2024 年推出五红、五黑粗粮饮品及六零维生素水系列,2025 年计划推出更多新产品 [16] 盈利预测 - 预计 2025 - 2027 年公司实现收入 15.3/16.6/18.1 亿元,同比增速 8.0%/8.5%/9.0%,毛利率 41.7%/42.6%/43.3%;各业务板块收入和毛利率也有相应预测 [18][19][21] 投资建议 - 选取业务类似软饮料公司为可比公司,参考 2025wind 一致预期均值 24X PE;预计公司 2025 - 2027 年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可观,首次给予买入 - A 投资评级,6 个月目标价 15.78 元 [23]
“歌迷捧红自己的LABUBU”,五月天、周深衍生IP杀入热卖榜
36氪· 2025-06-19 18:46
行业趋势 - 2024年天猫平台「跨界玩家」开店入局潮玩的数量激增4倍,其中娱乐圈明星成为新势力[1] - 明星衍生IP周边销售起势迅猛,如周可可旗舰店上新当日实现千万成交,成为618首个破千万的明星周边商品[1] - 明星艺人周边和影视剧周边销售快速增长,五月天衍生品牌STAYREAL和胡萝卜造型IP"卜卜"已成为电商热卖榜常驻嘉宾[3] 明星IP商业化案例 - 周深原创OC形象"周可可"通过天猫旗舰店实现单链接销售额约129万,毛绒玩偶超4万人加入购物车[3] - 五月天胡萝卜IP"卜卜"线上官方旗舰店历史成交估算达3262万元,仅线上单一渠道[4] - 张杰独立音乐厂牌「行星文化」通过快闪活动发售周边商品,现场排队人气旺盛[6] - 苏打绿演唱会周边在线上开售,受欢迎度不逊于唱片[7] IP开发模式 - 明星衍生IP走粉丝和偶像共创模式,如"周可可"和"卜卜"通过话题共创实现情感积淀,再进行品牌化开发[8] - "周可可"IP起源自2022年爆款综艺《开始推理吧》,通过音乐与创意维护角色存在,逐步推动IP品牌化[11] - 五月天"卜卜"IP脱胎于粉丝圈层,由官方收编后通过插画艺术家再设计,赋予人格化特征[15] 粉丝经济迭代 - 1.0阶段为肖像简单授权,如明星印花T恤、演唱会应援物[18] - 2.0阶段为角色开发,基于明星真人形象开发动漫形象、虚拟偶像[19] - 3.0阶段转向以情感陪伴为纽带,产品商品化程度更高,与泛潮玩、泛二次元文化融合[19] 国际案例借鉴 - 韩国男团BTS推出角色IP家族"BT21",成员参与创作过程,合作方IPX规划内容开发和运营体系[22] - 韩国女子组合NewJeans与艺术家村上隆合作推出卡通形象,周边商品在快闪店掀起抢购风潮[24] - 韩娱公司MG财报显示,MD和IP授权业务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超40%,单季度最高创收5120亿韩元[24] 商业化潜力 - 明星衍生IP打破"明星附属品"局限,拓展到日常生活领域,如卜卜与星巴克联名马克杯首周销量突破1.2万件[15] - IP情感陪伴串联复合商业模式,如五月天演唱会+IP快闪店+文旅联动形成内循环模式[21] - IP化开发超越娱乐,内容创作价值通过多元化平台实现,提升商品化能力[26]
漫展内卷,卖掉热爱
36氪· 2025-06-18 20:23
行业现状 - 非一线城市商业漫展收益不稳定,部分展会保本或亏损,如石家庄NCE漫展五一档仅赚两三万元[1] - 行业面临成本攀升、竞争加剧、盈利模式单一三大冲击[2] - 疫情后线下活动不确定性增加,部分主办采取"老板打工+团队待命"的运营模式[1] 商业模式 - 收入结构:非一线城市漫展90%收入依赖门票,头部展会则依靠展位费和商业赞助[4] - 商业展与同人展区别:前者侧重官方产品展示和嘉宾活动,后者侧重创作者交流[4] - 头部展会优势明显:Bilibili World 2024年61.5万预约量,2.7万张优先购门票30秒售罄[7] 市场竞争 - 展会数量激增:杭州年办展量达30+场,数量增2倍但客群仅增1.2倍[5] - 新进入者冲击:资金充裕的主办开出10万元/场高价争夺嘉宾资源[18] - 同质化严重:内容相似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小型酒店展分流客群[5][7] 成本结构 - 支出构成:场地40%、嘉宾40%、其他20%[10] - 嘉宾费用暴涨:疫情前5000元/位,现在涨4-5倍至2-2.5万元[16] - 头部Coser报价达疫情前10倍水平,2010年3000元现在3万元+[16] 运营挑战 - 票务平台抽成:B站会员购抽取预售票10%、现场票6%佣金[23] - 隐性成本:年均7万元关系维护费用,举报投诉风险增加[23] - 场地制约:核心地段场馆议价能力弱,部分垄断配套服务[20] 政策环境 - 2023年国务院文件明确支持动漫节等业态发展[25] - 监管趋严:2022年南京"夏日祭"事件后审批难度加大[26] - 执行落差:补贴标准与漫展特性不匹配,十年未获政府补贴[25] 消费趋势 - 客群年轻化:主力消费者变为初高中生,消费能力有限[8] - 价格敏感:成本上涨但票价仅敢"按个位数"调整[8] - 维权意识增强:不满意即通过12345投诉[23] 行业演变 - 从亚文化社群转向粉丝经济,签售成为新盈利点[17] - 出现有偿代签服务,价格区间几十至上百元[17] - 国企入局加剧竞争,部分地方主办考虑转型专业展会[23]
霉霉之后,邓紫棋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重制版《I AM GLORIA》上线
36氪· 2025-06-13 09:18
邓紫棋与蜂鸟音乐版权纠纷 - 蜂鸟音乐声明拥有邓紫棋103首歌曲的词曲、录音及表演者权,禁止未经授权使用,威胁其演唱代表作合法性[1] - 邓紫棋通过重录专辑《I AM GLORIA》反击,收录10首经典+2首Bonus曲,由个人工作室"G Nation"发行[2] - 合约漏洞导致邓紫棋创作歌曲著作权归属蜂鸟音乐,仅享有版税分成,且"邓紫棋"和"G.E.M."被注册为商标[7] - 邓紫棋利用大陆《著作权法》第42条第二款"法定许可"条款合法重录,支付报酬即可无需原著作权人许可[9][23] - 14岁加入CASH协会的举动成为关键,协会代管的公开表演、广播、网络传播权不受蜂鸟音乐合约约束[10][24] 邓紫棋市场表现与商业价值 - 2024年以25亿票房总收入成为年度演唱会票房冠军,2025年"IAMGLORIA"巡演票房达4.24亿美元(约30.4亿人民币),全球女性艺人巡演票房第四[4] - 演唱会门票溢价率超300%,远超纯唱将型歌手[4] - 2024年大型营业性演唱会票房排名第一,超越五月天、张杰等歌手[5] - 粉丝群体庞大忠诚,二三四线城市渗透力强,演唱会片段如贵阳哽咽视频24小时播放量破亿[15] 音乐行业合作模式反思 - 艺人与经纪公司矛盾本质是资源分配权、控制权与个人发展诉求的多维度博弈[7] - 建议引入阶梯式分成模式,不同阶段分成比例不同,或采用工作室投资模式/资本合伙人制[17] - 重大决策需建立共同机制,通过坦诚交流解决潜在矛盾,转向利益深度捆绑的合作伙伴关系[17] 邓紫棋职业生涯关键节点 - 13岁创作首支完整作品《睡公主》,16岁签约蜂鸟音乐并获香港乐坛最年轻新人奖[6] - 2014年通过《我是歌手第二季》迅速走红内地[6] - 2019年解约后商演综艺锐减,2022年发行全创作专辑《启示录》创三年最长空档期[9] - 2023年12月重启个人演唱会,2025年推出重录专辑《I AM GLORIA》[2][9]
稀缺IP+粉丝经济=爆款制造机?乐华娱乐(02306)联手Wakuku解码潮玩炼金术
智通财经网· 2025-06-12 10:28
乐华娱乐与Wakuku合作 - 乐华娱乐与潮玩平台Wakuku深度合作,构建"明星IP-稀缺潮玩-粉丝经济"黄金闭环,有望复制Labubu的成功路径[1][3] - 乐华旗下王一博等顶流艺人为Wakuku提供原生IP富矿,王一博定制款SKU在48小时内售罄并引发二级市场溢价[3] - Wakuku通过Z世代精准触达、AR互动技术及社区生态,实现"展示-种草-转化-社交"闭环,特别款产品"胖哒哒"2小时内售罄[3] 谷子经济布局 - 2024年中国谷子经济规模达1689亿元,同比增长40.63%,预计2029年突破3089亿元[5] - 乐华娱乐将传统粉丝消费与谷子经济融合,2023年与TOPTOY合作的盲盒系列首日销售额破千万,二手市场溢价率300%[5] - 谷子产品标准化生产毛利率高,艺人活跃期内销售可持续变现,衍生性强[6] 股价表现与回购 - 乐华娱乐股价月内涨幅342.42%,最高达3.09港元,最低0.66港元,换手率24.067%[8][9] - 6月前10天累计回购460.8万股,耗资1089.6万港元,5月共回购11次总金额1863.4万港元[10][11] - 机构持股比例达25.32%,港股通持股比例从3%升至5%,散户持股比例从40%降至32%[12] 虚拟偶像业务 - 国内虚拟偶像周边市场规模2022年1866.1亿元,预计2025年达6402.7亿元,CAGR50.8%[14] - 乐华虚拟偶像A-SOUL年收入超1.5亿,AI技术将单曲制作成本从200万压缩至80万[16] - 公司向"粉丝运营商"升级,参考日本会员制经济及韩国HYBE模式,布局东南亚文化输出[16] 长期战略展望 - IP开发从单一代言向虚拟偶像、经典角色等多维度拓展,构建"乐华潮玩宇宙"[4] - 借助Wakuku跨境渠道及海外艺人影响力,复制模式至东南亚市场[4] - 中金认为自建渠道与数据反哺能力构成护城河,估值逻辑需重估[4][17]
亏7.4亿美元卖了,喜马拉雅投资人举杯庆祝“流血逃亡”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6-11 21:15
公司发展历程 - 喜马拉雅成立于双创时期后快速发展,两年后获得首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海纳亚洲创投基金和KPCB凯鹏华盈中国 [6][7][9] - 公司提出PUGC生态战略,吸引6000位自媒体大咖入驻,孵化草根主播并推动粉丝经济,逐步成为音频领域头部项目 [9][10] - 2015-2018年资本持续加码,2018年E轮融资时估值达200亿人民币(或40亿美元),但上市传闻被公司否认 [12][13] 财务与资本困境 - 2023年首次盈利但负债高企:总资产42亿,总负债144亿,2021-2022年净资产连续为负(-155亿和-138亿) [15][17][18] - 四次IPO冲击失败,投资人退出无门,老股长期无人接盘,腾讯音乐收购成为唯一流动性出口 [19][20][21] - 十年累计融资20亿美元,此次收购价12.6亿美元,早期投资人亏损但仍庆幸获得退出机会 [3][22][25] 行业与资本环境变化 - 互联网平台模式遇冷,融资难度加剧,头部项目亦难退出,流动性成为投资人首要诉求 [3][15][22] - 重要股东戴志康2020年被捕,创始人余建军曾通过贷款承接老股后低价抛售,加剧债务压力 [23] - 腾讯音乐收购后腾讯股价上涨,交易为行业提供罕见退出案例,反映当前一级市场困境 [25] 核心数据摘要 - 估值变化:2018年峰值40亿美元(254.64亿人民币)→2023年收购价12.6亿美元 [13][22] - 股权结构:挚信资本(9.94%)、腾讯(5.33%)、泛大西洋(4.1%)等为主要股东 [20] - 运营里程碑:2023年首次盈利,但负债率达242.8%(144亿/42亿) [17][18]
100亿明星收藏卡市场,腾讯阿里芒果都在布局,“明星小卡”到底有什么魔力?
新浪财经· 2025-06-06 09:27
明星小卡市场概况 - 2025年中国收藏卡行业市场规模预计达276.6亿元,其中球星卡/明星卡市场规模接近100亿,消费者规模约358.7万人 [1] - 明星小卡在二手平台闲鱼日均浏览量近千万,2024年明星周边成交量同比增长22倍 [6] - 韩国人气组合BLACKPINK成员朴彩英的小卡被炒至1.4万元,时代少年团宋亚轩小卡拍卖价达3.3万元 [8] 产业链与商业模式 - 明星小卡通过"配套营销"(如搭配专辑、活动获取)制造稀缺性,盲抽和限量机制进一步推高溢价空间 [8] - 娱乐公司通过小卡营销显著提升业绩,2023年韩国销量最高专辑达1600万张,Kpop全球化与小卡策略共同推动增长 [9] - 腾讯音乐以12.9亿元收购HYBE持有的SM娱乐股份,计划合作开发实体/数字小卡等IP业务 [1] 细分市场与衍生业务 - 卡套、卡膜等配套周边年销10万+,商家在尺寸、设计上激烈竞争 [10] - 自印小卡业务成本极低,10张小卡售价不足4元,依靠销量实现高利润 [12] - 视频平台如优酷推出16个影视IP小卡项目,总GMV超5000万,其中《永夜星河》卡牌GMV达1600万 [17] 品牌营销案例 - 瑞幸咖啡与易烊千玺联名小卡带动微博话题阅读量上亿,粉丝为集卡购买40杯饮品 [14][15] - 妮维雅与孙颖莎联名礼盒(含小卡)售价189元售罄,总销量超6万 [15] - 2024-2025年超20个品牌(如安慕希、茶百道、PUMA)通过礼盒、抽奖等方式开展小卡营销 [13] 消费者行为分析 - 小卡满足"陪伴感"需求,年轻人携带小卡旅行、合影并装饰生活空间 [20] - 收集属性驱动复购,粉丝倾向集齐全套,形成"被三寸小卡困住的人生"现象 [23] - 作为社交货币,小卡帮助粉丝建立圈层认同,通过同好交流提升幸福感 [23] 行业挑战与趋势 - 部分小卡价格崩盘,盲抽和二手机制消耗粉丝信心,稀缺性维护成难题 [29] - 二次元卡牌市场增速显著,卡游2024年营收100.57亿元,同比增长277.8% [19] - 2019-2024年中国集换式卡牌市场规模从28亿增至263亿,CAGR达56.6%,2025年预计299亿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