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造
搜索文档
2025生物制造产业大会在广州国际生物岛举行 广东生物制造剑指万亿元规模
新浪财经· 2025-10-12 08:12
大会概况 - 2025生物制造产业大会于10月11日在广州国际生物岛举行 [1] - 大会主题为“广聚合成,智造先机” [1] - 大会汇聚政、产、学、研、投等多方力量,探讨技术突破、产业融合与政策支持路径 [1] 产业集群发展 - 广东省已初步形成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珠海、佛山等地协同发展的生物制造产业集群 [1] - 在合成生物、基因技术领域,一批关键技术实现了突破 [1] - 在酶制剂、核心菌种等领域,形成了华大基因、禾信仪器等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企业 [1] 应用领域与产品 - 生物制造技术在食品、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等应用领域取得进展 [1] - 生物降解塑料、菌蛋白等高价值产品已走向市场 [1]
陆家嘴财经早餐2025年10月12日星期日
Wind万得· 2025-10-12 06:33
房地产与城市建设 - 全国房地产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金额已超过7万亿元 [2] - 全国已有15个省区市二手住宅交易量超过新房交易量 [2] - 相关部门正在研究通过改造使老房子成为"好房子" [2] - 碧桂园正在对9只境内债券进行重组,其中8只债券(余额合计134.1669亿元)的持有人会议已通过重组方案 [14] 宏观经济与政策 - 粤港澳大湾区2024年经济总量达14.79万亿元,与东京湾区并列全球第一梯队 [4] - 央行本周公开市场操作实现净回笼4263亿元 [3] - 央行就《金融机构客户受益所有人识别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强调对低风险客户可适用豁免、简化识别标准 [4] - 9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1.2%,较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在扩张区间内加速扩张 [8] - 广东省政府计划近期赴香港发行不超过75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期限为3年、5年和10年 [14] 科技创新与智能制造 - 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方案,提出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按需布局算力基础设施 [3] - 中国算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二,5G-A、6G等关键技术研发处于全球第一阵营 [7] - 上海发布新政布局未来产业,聚焦六大方向,包括发展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第四代半导体、量子科技等 [7] - 工信部组织开展2025年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共设立28项任务榜单 [8] - 中国移动发布"AI+"行动计划升级,到2028年底AI领域总体投入将翻一番,探索十万卡智算集群建设,目标全国产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00 EFLOPS [10] 资本市场与投资策略 - 加密货币市场单日全网合约爆仓金额突破190亿美元,涉及爆仓人数164万,创历史最高单日清算纪录,其中九成为多单爆仓 [2] - 券商10月金股策略报告显示,电子、电力设备、传媒等板块推荐数量最多,科技板块热度不减 [5] - 多家主观私募机构看好后市结构性机会,认为指数上涨幅度温和,震荡属良性修正,高景气资产和顺周期资产成为重点配置方向 [6] - 第三季度点心债发行规模2210.6亿元,同比上升9.3%;可转债在前三季度发行量为180亿美元,同比上升27% [14] - 美国银行策略师预测,到明年春天金价可能达到6000美元 [15] 汽车与交通产业 - 9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223.9万辆,同比增长6%,环比增长11% [8] - 9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130.7万辆,同比增长16%,环比增长17%,新能源零售渗透率达58.5% [8] - 深圳拟修订管理规定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允许开展车内全无人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 [8] - 宁德时代旗下滑板底盘技术子公司"CATL时代智能"完成近20亿元融资,估值突破百亿 [10] - 滴滴自动驾驶获得20亿元D轮融资,用于推动L4自动驾驶应用落地 [10] 消费与零售市场 - 娃哈哈内部销售系统统计显示,今年1-9月实际销售额为279亿元,同比下降3.46% [10] - 十一黄金周期间,小米以21.2%份额登顶中国市场手机销量第一 [10] - 成品油价有望迎今年以来第八次下调,预计下调幅度超过50元/吨 [7] - 国家医保局要求各地严肃核查处置"阴阳价格"问题,定性其为涉嫌价格欺诈 [7] - 美团在7个城市试点上线骑手评价用户和屏蔽用户功能 [11] 国际动态与跨国企业 - 美国联邦政府在关门期间开始永久性裁员,七个机构向超过4000名员工发出裁员通知 [12] - 美国政府取消了内华达州一个大型太阳能项目,该项目原本有望成为全球最大光伏发电厂之一 [12] - 穆迪警告美国约有22个州正处于经济衰退或濒临衰退 [12] - 美股遭遇"黑色星期五",市场担忧上涨行情终结 [13] - 过去一个月,流入"剔除美股"全球股票基金与ETF的资金超过1750亿美元,而包含美股的全球基金仅吸引约1000亿美元 [13] - 阿斯利康与特朗普政府达成协议,将大幅下调药品价格以换取制药业关税的三年豁免期 [11] - 苹果公司正就收购计算机视觉初创企业Prompt AI进行最后阶段谈判 [11] - 特斯拉CEO马斯克提出通过大规模部署工业级电池储能系统,将美国电网有效发电能力提升一倍 [11]
10月历来是变盘之月,今年可能也不例外、做好准备,迎接波动,把握机会
搜狐财经· 2025-10-08 00:26
历史季节性表现 - 过去20年10月份A股大盘平均振幅高达12.3%,仅次于4月份 [1] - 2008年10月全球金融危机时沪指暴跌24.63%,2015年10月股灾后反弹10.8% [1] - 国庆节后第一周A股上涨概率超过七成,节后5个交易日上涨概率约60% [5][16] - 过去20年10月上证指数上涨比例为55% [11] - 2000年至2024年10月,涨幅前五与后五行业平均收益差达18.5% [8] 当前市场状况与预期 - 2025年9月沪指上涨0.64%,深成指上涨6.54%,创业板指大涨12.04% [3] - 2025年以来恒生指数上涨32.33%,恒生科技指数上涨40.87% [16] - 券商机构对10月看法一致乐观,兴业证券认为“10月新一轮上行正在蓄势”,申万宏源直接喊出“红10月” [5] - 光大证券认为若市场继续调整,回调低点可能在3600点附近 [8] 政策与宏观事件 - 二十届五中全会于10月20日至23日召开,“十五五”规划将出炉,关键词包括新质生产力、AI、生物制造 [6] - 美联储10月降息概率高达98%,全球流动性拐点到来 [7][11] - 国内居民新增存款在7月减少1.11万亿元,8月少增6000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存款在7、8月合计新增超过3万亿,资金正从银行流向股市 [11] 行业与板块分析 - 近20年10月期间,银行、家用电器、机械设备、电子板块上涨比例超过60%,而煤炭和有色金属板块上涨比例不足40% [8] - 三季报业绩预喜率超60%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消费电子等新兴产业,地产链、传统建材表现不乐观 [11] - TMT板块存在较多催化因素,产业趋势有进展,且受益于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近期板块轮动已占优 [10][11] - 政策引导光伏和化工行业“反内卷”,竞争格局可能优化 [11] 重点公司观察 - 券商推荐金股包括海康威视、兆易创新、华友钴业、洛阳钼业,其中华友钴业9月已上涨37% [10] - 中芯国际作为国内唯一具备先进制程技术的晶圆代工头部企业,深度受益于AI芯片需求爆发,订单能见度已延伸至2026年 [11] - 药明康德值得关注,全球部分CXO巨头近期上调业绩指引,受美联储降息推动Biotech投融资回暖 [11] - 历史案例显示,宁德时代在2021年10月因三季报净利增130%而单月上涨25%,贵州茅台在2022年10月因三季报不及预期而当月下跌27% [6] 三季报业绩期影响 - 10月15日至31日为上市公司三季报密集披露期 [5] - 业绩好的公司会得到奖励,业绩差的会被抛弃,业绩是硬道理 [6] 市场结构与资金动向 - 公募基金正在调仓布局,转向估值切换与政策受益品种 [16] - 市场越来越分化,同一行业内好公司和差公司表现天差地别,自下而上选股越来越重要 [16] - 10月通常会出现风格切换,三季度涨幅靠前的品种在四季度可能无法延续强势 [16]
20小时“长出”相当于一头猪的蛋白、合成牛黄原料成本下降超90%记者实探这个规模近万亿产业取得的颠覆性成果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01 22:22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已近万亿元,发酵产能占全球70%以上,产业处于稳健前行的快速发展阶段 [1] - 生物制造技术,特别是微生物蛋白和合成生物技术,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展现出颠覆性创新潜力,具备高效、绿色、低成本的优势 [1][2][3][4] - 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快速转化需要学界创新与企业工程化相结合,并依赖耐心资本、针对性产业政策及产业链协同作为规模化量产的助推器 [5][6][7] 微生物蛋白技术 - 利用工业发酵生产菌丝蛋白,20小时即可完成,蛋白含量超过50%,在营养、口感、风味上接近动物源肉 [1] - 微生物蛋白生产效率远超传统养殖,占地5000平方米、年产2万吨的菌丝蛋白工厂可替代5万吨大豆或10万头牛或2400万只鸡产生的蛋白,减少超过90%的土地、水资源利用和碳排放 [3] - 该技术可拓展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革新传统农业获取蛋白的方式,是保障粮食安全、减少进口依赖的关键路径 [3] 合成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应用 - 通过生物合成技术制取熊去氧胆酸,有效成分制剂价格从天然熊胆粉1万元一瓶降至100元/盒以内,大幅降低制药成本 [3][4] - 突破合成生物技术实现胆红素生产,体培牛黄价格约12万元/公斤,不到天然牛黄的1/10,胆红素占合成牛黄总成本的70% [4] - 合成技术的普及应用解决了名贵动物药材资源枯竭问题,降低安宫牛黄丸等中成药成本,并有利于保护野生动物 [3][4] 微生物资源与产业基础 - 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开发处于大蓝海时代,目前发现的微生物种类不到地球上的1% [2] - 未来60%-70%的原料或化学品可通过生物制造方式生产,微生物菌种库是进行原始创新和保障产业安全、避免核心菌种资源被“卡脖子”的关键一环 [2] - 微生物底盘、基因元件和酶分子是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制造的基石,是生物制造产业的“芯片” [2] 产业创新与成果转化 - 推动“基础研究—中试验证—产业落地”的衔接,通过“政、产、学、研”四方协同和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实现快速迭代 [6][7] - 学界创新与企业工程化模式的成功移植需要技术底层具备规模化基因、产业链生态协同创新以及耐心资本和长期政策的支持 [6] - 截至2025年8月,湖南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已推动8项科研成果在常德本地转移、转化 [7] 政策支持与产业前景 - 工信部已遴选发布16项人工智能在生物制造领域应用典型案例,并组织开展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生物制造中试平台遴选及生物反应器揭榜挂帅等工作 [7] - 下一步将突出创新引领,加快新成果在应用场景方面先行先试成果转化,加力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 [7]
新股消息 | 华恒生物递表港交所 L-丙氨酸及L-缬氨酸的市场份额分别位居全球第一
智通财经网· 2025-09-30 10:58
公司上市申请 - 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9月30日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华泰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1] 公司行业地位 - 公司是全球合成生物技术商业化应用产品最全面的企业之一 [3] - 公司是全球首家实现系列氨基酸(包括L-丙氨酸及L-缬氨酸)厌氧发酵法产业化的企业 [3] - 以2024年收入衡量,公司L-丙氨酸及L-缬氨酸市场份额分别位居全球第一 [3] 公司业务与技术 - 公司专注于利用生物制造技术研发、生产和商业化生物基产品 [3] - 公司产品线包括氨基酸系列(丙氨酸系列、L-缬氨酸、色氨酸、精氨酸)、维生素系列(D-泛酸钙、D-泛醇、肌醇)及其他生物基产品(生物基新材料单体、苹果酸、熊果苷) [4] - 产品广泛应用于动物营养、日化护理、食品饮料、先进材料、植物营养等超过85个国家的768个客户 [4] - 公司采用发酵法与酶催化法两大绿色制造技术平台,构建了涵盖菌株构建、智能化发酵、高效提纯的核心技术群 [4] 行业市场前景 - 全球生物基产品市场从2020年的228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42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16.6% [5] - 预计市场将从2030年的801亿美元增长至2035年的1091亿美元,2024-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11.3%,2030-2035年复合年增长率6.4% [5] 公司财务业绩 - 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收入分别为14.19亿元、19.38亿元、21.78亿元、14.89亿元人民币 [5] - 同期年度/期内利润分别为3.19亿元、4.47亿元、1.85亿元、1.09亿元人民币 [5] - 2022年至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38.7%、40.4%、24.8%,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为23.5% [6] - 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占收入比例为4.6% [6]
2025中国乳制品行业简析报告
东京烘焙职业人· 2025-09-29 16:33
行业概览 - 中国乳制品行业2024年销售额整体下滑3.1% 与快消品市场3.0%的增速形成对比 [5][23] - 液体乳和奶粉是两大核心品类 分别占据44.0%和32.5%的消费份额 [5][56] - 伊利和蒙牛形成双寡头格局 合计市场份额超过50% [5][59] 发展历程 - 行业经历六个发展阶段:贫瘠期(1949-1978)、革新期(1979-1996)、发展期(1997-2007)、提质期(2008-2014)、兴盛期(2015-2019)、恢复期(2020至今) [14][15][16][17][18][19] - 三聚氰胺事件引发行业信任危机并促使政府颁布首部行业法规 [17] - 常温酸奶产品推动伊利蒙牛跻身全球乳业十强 [18] 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乳制品零售规模达5216.7亿元 预计2026年增长至5966.6亿元 [29] - 原奶产能过剩导致价格下跌 2025年预计过剩量仍超110万吨 [29][67] - 乳制品产量波动上升 但2022年起中小牧场减退 [29] 政策环境 - 政策导向从安全重建转向高质量与竞争力提升 [33] - 新国标GB25190禁用复原乳并规范标识 [35] - 政策推动奶源自给率提升至72% 支持养殖加工一体化 [35] 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涵盖饲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和终端分销 [36] - 中游乳品加工环节具备最强议价能力和最高价值 深加工产品毛利率超30% [37][45] - 上游原奶供应高度分散且利润受挤压 依赖进口大包粉补充10.5%的原料缺口 [37][40] 消费结构 - 城乡消费差距显著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量16.28KG是农村居民8.94KG的近两倍 [51] - 常温白奶占据液体乳83%市场份额 低温鲜奶仅占17% [56] - 奶粉细分市场呈现较快增长态势 主要消费群体包括婴幼儿和老年人 [51][56] 渠道分布 - 线下渠道占据主导地位 2024年零售额占比达83% [48] - 线上渠道通过电商平台逐步发力增长 [48] - 冷链物流数智化升级使鲜奶损耗率从15%降至5%以内 [76] 企业案例 - 伊利集团位居全球乳业五强 2024年液体乳/奶粉/冷饮产品分别实现收入368.9/145.1/73.2亿元 [63] - 公司拥有三大百亿级单品:伊利纯牛奶、金典和安慕希 [63] - 产品矩阵覆盖液体乳、奶粉、酸奶、冷饮、奶酪等多品类 [64] 未来挑战 - 豆粕饲料价格2024年同比上涨18% 占原奶成本62% [67] - 深加工技术瓶颈导致乳清蛋白等核心原料70%依赖进口 [68] - 乳制品主粮属性削弱 消费场景被其他品类侵蚀 [69] 发展机遇 - B端乳制品市场快速扩张 奶酪黄油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达703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14.3% [75] - 低温奶年均增速超15% 冷链升级推动渗透率从25%向40%突破 [76] - 政策支持学生奶计划2025年覆盖3500万学生 刺激人均消费量提升 [77]
(经济观察)中国生物制造进入产业化加速关键期
中国新闻网· 2025-09-28 20:49
(经济观察)中国生物制造进入产业化加速关键期 中新社湖南常德9月28日电 (记者 刘育英)作为中国着力培育的未来产业之一,当前生物制造领域正进入 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加速的关键阶段。 在近日举行的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介绍,生 物制造是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利用生物体,包括酶和微生物细胞,结合工程学的原理进行产品的规 模化生产。生物制造和酶、微生物等密切相关,可以横跨很多行业,在医药、农业、食品、化工、材料 中都可以得到应用。 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生物制造有望创造30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占全球制造业的三分之一。谭天伟表 示,生物制造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制高点,欧洲和美国都制定了相关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202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生物制造作为未来产业。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 表示,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正稳健前行,产业总规模已达近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发酵产能占全球 70%以上,一批有竞争力的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逐步成长壮大。 中国地方政府纷纷布局生物制造赛道。以湖南省常德市为例,2024年,该市35家合成生物制造企业实现 产值125亿元 ...
谭天伟院士:加强生物制造顶层设计,助力我国在未来产业格局竞争中把握主动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9-28 10:32
生物制造产业战略地位 - 生物制造成为新质生产力核心组成部分 预计本世纪末占全球制造业产值三分之一 形成30万亿美元新兴产业市场[4] - 当前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焦点 美国计划20年内用生物基产品替代90%传统塑料[4] - 欧盟2027年实施碳边界调节机制 对中国高碳排放产品构成绿色贸易壁垒[4] 资源环境效益 - 50立方米生物反应器生产青蒿素效率相当于节约3万亩耕地[4] - 每吨生物基塑料较传统塑料减少0.6吨二氧化碳排放[4] - 人造蛋白技术可替代亿亩耕地规模的大豆进口依赖 增强粮食安全[4] 技术应用突破 - 农业领域出现生物信息素等精准虫害防治手段 可替代高残留农药 德国开发长效附着绿色农药技术[5] - 透明质酸等产品通过生物制造成本大幅降低 二氧化碳成为第三代生物制造原料[5] - 人工智能赋能数字化细胞工厂设计 实现绿茶抗氧化剂原儿茶酸等稀缺成分工业化高效生产[5] 产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形成全球70%发酵产能规模[5] - 存在自主知识产权菌种缺乏 核心工具软件受限等瓶颈[5] - 需重点攻关二氧化碳生物转化 未来食品制造等前沿方向[5] 行业会议信息 - 第五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设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主题论坛[6] - 特色活动包括生物质绿色预处理 非粮糖 生物基化学品 非粮生物基材料四大专场[10] - 设置生物质甲醇/燃料乙醇/生物沼气 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两大能源专场[11] - 包含100+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 非粮生物基青年论坛等配套活动[10]
产业规模近万亿元 中国生物制造如何竞逐“新蓝海”?
新华网· 2025-09-26 22:39
新华社长沙9月26日电 题:产业规模近万亿元 中国生物制造如何竞逐"新蓝海"? 新华社记者唐诗凝 大豆经生物酶转化,成为保健品市场的新宠;玉米变身燃料乙醇,助力减少航空业碳排放;利用基 因工程菌株生产的胰岛素,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手段……在我国,生物制造正成为产业创新发展 的"新赛道"。 "中国的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已接近1万亿元。"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在2025中 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上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正带动一批有竞争力的生物制造产业集 聚区逐步成长壮大。 9月25日至26日,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在湖南常德举行。来自全国的知名专家、创新企 业家和投融资机构代表等齐聚一堂,共话生物制造领域新技术、新机遇。 生物制造是一种新兴的生产技术,通过生物过程来合成或加工产品,与传统的化学或物理制造方法 相比,具有绿色、高效、可再生等特点。 "生物制造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生物制造具有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 力"……论坛上,与会嘉宾们纷纷表示,伴随生物制造快速发展,不断迭代的技术创新对新产业、新模 式、新动能的催生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慕恩广州(生物)科技 ...
从技术突破到产值跃迁 常德“生物制造谷”加速崛起
新华财经· 2025-09-26 22:12
新华财经北京9月26日电(记者闫鹏)生物制造被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之一。记 者近日在常德调研了解到,常德孕育了云港生物、利尔生物等一批生物医药企业,2025年上半年全市35 家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核心企业实现产值超过75亿元,在生物制造领域的实力持续增厚。 作为湖南省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核心区,常德正瞄定"国家级产业集群"这一目标,加速构建"一个中心三 基地"发展格局,推动生物制造产业从技术突破向规模化落地加速推进,在柳叶湖畔奏响"生物制造 谷"的建设强音。 企业领航:从技术突破到产值跃迁 走进常德云港生物的生物酶发酵车间,一条配置GMP标准的自动生产线正有序开展分离、发酵、纯化 等工序,通过生物技术合成称被誉为"药中之金"的"熊胆"。云港生物破解了传统胆资源利用的伦理与资 源困局,采用生物技术从鸡、鸭、猪等常见畜禽胆汁中提取合成熊去氧胆酸,转化率超99%,成为国内 首批实现从猪胆汁和鸭胆汁中提取该成分的企业之一。 目前,云港生物年加工动物胆资源超万吨,核心产品"熊去氧胆酸中间体"占据国内市场三分之一以上, 生产的胆红素可用于生产人工牛黄,胆汁酸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促进家禽、水产养殖脂肪吸收,逐步将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