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气候变化
icon
搜索文档
英国新研究证实奇特地震信号成因
新华社· 2025-06-09 18:29
气候变化与极端事件 - 气候变化引发前所未见的极端事件 这些极端事件在北极等偏远地区引发的变化最为显著 [1] - 气候变暖导致格陵兰岛无名冰川发生两次大规模山体滑坡 进而引发两次巨型海啸 [1] 地震信号成因 - 2023年9月至10月出现奇特全球性地震信号 每隔90秒出现一次 持续时间长达9天 [1] - 格陵兰岛东部迪克松峡湾的两次巨型海啸是奇异地震信号的成因 海浪在峡湾系统内形成驻波产生地震信号 [1] - 牛津大学研究团队通过SWOT卫星数据绘制水位变化图 证实海啸与地震信号的关联 [1] 研究方法与发现 - 研究人员将观测结果与数千公里外的地壳微小运动联系 重建卫星未观测时段的海浪特征 [2] - 排除天气和潮汐因素影响 确认观测结果由海啸引起 [2] - 新一代地球观测卫星展示了对偏远地区极端事件的监测能力 [2]
新研究:气候变化速度远超珊瑚礁迁移能力
新华社· 2025-06-09 17:26
珊瑚礁迁移研究 - 新西兰和美国研究人员构建全球模拟模型,包含约5万处珊瑚礁分布点,整合珊瑚生长、扩散、进化及耐热适应等关键生态过程 [1] - 研究测试3种未来全球变暖情景:低温室气体排放(升温约2摄氏度)、中等排放(升温约3摄氏度)和高排放(升温超4摄氏度) [1] - 结果显示到本世纪末即便只升温1.5到2摄氏度,珊瑚礁数量就将减少三分之一,恢复需耗时数百年 [1] 珊瑚礁生存前景 - 珊瑚礁向高纬度海域迁移的速度远不及气候变暖的破坏速度,很多珊瑚礁的生存窗口期可能不足80年 [1] - 此前研究认为热带珊瑚可能通过扩张在亚热带和温带海域建立新的高纬度珊瑚礁"避难所",但此次研究证实新的珊瑚礁在高纬度海域形成得不够快 [1] - 未来50年将出现最严重的珊瑚消亡,美国佛罗里达北部、澳大利亚南部和日本南部等区域未来也许会出现新珊瑚礁,但其形成速度不够快 [1] 应对措施 - 任何程度的温室气体减排都将对珊瑚礁及其依存生态系统的未来产生关键影响 [2] - 需加强治理海洋污染等非气候因素,以提升现有和未来珊瑚栖息地的生态韧性 [2]
期指:或偏强震荡,关注今日通胀与外贸数据-20250609
国泰君安期货· 2025-06-09 10:2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期指或偏强震荡,需关注当日通胀与外贸数据 [1] 各部分内容总结 期指期现数据跟踪 - 6月7日四大期指当月合约悉数下跌,IF跌0.02%,IH跌0.09%,IC跌0.02%,IM跌0.01% [1] - 本交易日期指总成交回落,IF、IH、IC、IM总成交分别减少5760手、3198手、11364手、45213手;持仓方面,IF、IH、IC、IM总持仓分别减少3843手、2907手、3841手、14889手 [2] 期指前20大会员持仓增减 - 各合约多单和空单有不同程度增减变动,部分数据未公布 [5] 趋势强度 - IF、IH趋势强度为1,IC、IM趋势强度为1,趋势强度取值范围为【-2,2】区间整数 [6] 重要驱动 - 国务院总理李强与加拿大总理卡尼通话,强调中加合作潜力大 [6] - 证监会核准中央汇金成为8家公司实控人,或推动证券业新一轮并购 [6] - 美国5月非农新增13.9万创2月以来新低,失业率4.2%,“新美联储通讯社”称就业放缓或不代表经济疲软 [6] A股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窄幅整理,有色金属领涨,算力产业链震荡走高,创新药概念股午后回暖;新消费、足球、数字货币概念股回调 [7] - 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涨0.04%报3385.36点,深证成指跌0.19%,创业板指跌0.45%,市场成交1.18万亿元,上日为1.32万亿元 [7] - 上周,上证指数累计涨1.13%,深证成指涨1.42%,创业板指涨2.32% [7]
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清华团队成果发《自然》
北京青年报· 2025-06-08 14:06
研究核心观点 - 清华大学郑博团队在《自然》期刊发表研究,提出减污与降碳的融汇新理念,为气候与环境政策提供全新视角 [1] - 研究发现大气污染物通过影响OH自由基的生成与损耗,间接调控甲烷浓度变化,揭示减污措施可能意外减缓甲烷损耗速度 [2] - 该成果首次系统阐明全球尺度上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协同效应,要求政策制定时需兼顾两者关联性 [2][3] 科学机制发现 - OH自由基作为甲烷"清除剂",其活性受人类排放的强化学反应性气体(如空气污染物)直接调控 [2] - 部分空气污染物会加速甲烷损耗,治理过程中若忽视该机制可能导致甲烷浓度反升 [2] - 研究构建了"空气污染-OH自由基-甲烷收支"的全球相互作用模型 [4] 政策启示 - 传统分领域治理模式存在局限性,需建立跨学科协同治理框架 [3] - 类比医学多学科会诊,环境治理需整合大气化学与气候科学专家资源 [3] - 研究成果为《巴黎协定》等国际气候协议的落地实施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2] 学术价值 - 突破性连接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两大研究领域,开辟交叉学科新方向 [1][2] - 首次量化揭示全球空气污染物对甲烷收支趋势的年际影响机制 [2] - 方法论上实现从单一污染物控制到多系统耦合分析的范式升级 [3]
6月7日电,法国总统马克龙将于6月15日访问格陵兰岛,将重点关注北大西洋和北极地区的安全、气候变化、能源转型以及关键矿产资源。
快讯· 2025-06-07 16:12
智通财经6月7日电,法国总统马克龙将于6月15日访问格陵兰岛,将重点关注北大西洋和北极地区的安 全、气候变化、能源转型以及关键矿产资源。 ...
【环球财经】意大利成欧盟最易受气候影响国家之一 政策支持刻不容缓
新华财经· 2025-06-06 07:19
气候变化对意大利的影响 - 意大利是欧盟成员国中最容易受到气候风险影响的国家之一,气候变化对基础设施破坏严重,中小企业尤为脆弱[1] - 2024年意大利发生351起极端气候事件,较2015年的60起大幅增加,涉及干旱、洪水、冰雹等多种自然灾害[2] - 1993年至2022年期间,意大利约3.8万人死于气候相关极端天气事件,受影响程度全球第五[2] 极端天气对行业的影响 - 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和强度加剧,影响农业、制造业和物流等多个行业[2] - 意大利中小企业集中在农业、轻工业等对自然环境高度敏感的领域,经营模式单一,难以规避风险[3] - 2023年意大利极端天气事件增加22%,保险索赔额达60亿欧元,实际经济损失远超此数值[3] 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 - 意大利被誉为"中小企业王国",但缺乏经济缓冲和技术能力,恢复速度慢,抵御力弱[3] - 中小企业大多未购买足够商业保险,缺乏专门的气候风险管理机制[3] - 气候冲击可能加剧意大利区域经济不平衡,南部和中部更依赖农业、旅游等敏感产业[3] 政策与应对建议 - IMF警告气候冲击可能抑制意大利经济增长,呼吁政府表现出"更大的雄心"[4] - 建议政府限制对土壤的进一步破坏,如禁止地面发展光伏产业,促进农业用地净化废水再利用[4] - 需制定更谨慎和可循环的国家水资源管理战略,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5]
青藏高原冻土研究等入选2024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环球网资讯· 2025-06-05 22:40
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核心观点 - 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发布2024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这些成果代表生态环境科技领域最新前沿成果 具有巨大转化潜力和应用价值 将为美丽中国建设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1][3][8] 科技进展分类总结 气候变化与碳中和领域 -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碳循环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研究 为"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3] - 气候变化下关键大气成分演变规律与调控原理研究 提出有机气溶胶和臭氧污染防治框架 支撑重点区域多污染物协同控制 [3] - 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作用机制研究 揭示物种多样性与冠层结构在调节物候与碳汇中的协同作用 为制定适应与缓解气候变化策略奠定理论基础 [5] 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技术 - 环境气象多要素智能感知及大模型预报系统 实现"装备技术-感知机理-AI大模型"全链条创新 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部门和行业 [3] - 排放与大气过程集成耦合模式(EPICC-Model)研发 推动国产模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对大气污染精准预报与科学调控有重要意义 [3] - 智能化烟气碳污协同减排关键技术 首创碳污协同减排系统 实现重点耗煤行业燃烧烟气碳污协同减排 [6] 生态修复与流域治理 - 渐进式生态修复理论与河流修复实践 发明固化载体微生物净水与修复技术 为全球生态保护贡献中国方案 [5] - 黄河流域增容-减污-降碳技术体系 形成大流域系统治理技术体系 支撑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 [6] 基础研究与数据应用 - 全球土壤微生物源碳估算新公式 整合全球数据与AI技术估算土壤微生物源碳储量及升温影响 为统筹生态保护与碳中和目标提供理论基础 [5] - 中国城市地面沉降格局及机制研究 首次量化2015-2022年82个大中型城市地面沉降速率与格局 为城市减灾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5] 组织背景 - 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由11家全国学会联合企业、研究机构等组成 已连续6年开展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遴选工作 累计发布科技进展60项 [8]
Interactive Brokers Group (IBKR)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5-06-05 22:30
Interactive Brokers Group (IBKR) Conference June 05, 2025 09:30 AM ET Speaker0 If I get your attention, first, thank everybody for coming. It's great to be back for one session, this conference. It's much an improved with Patrick here. But, like, as Brian introduced, twenty four, twenty five years ago, we started this conference. The focus the entire time, has been electronic trading and and the advancement in electronic trading, whether it be retail, exchanges, trading companies, crypto, etcetera. But I co ...
中国团队解读卫星遥感如何守护“地球水塔”:全方位监测冰川变化
环球网资讯· 2025-06-05 20:46
冰川监测技术 - 卫星遥感成为全方位监测冰川变化最主要手段 通过多光谱 合成孔径雷达和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可监测冰川面积 运动 厚度变化及平衡线 [1][5][6] - 光学遥感通过波段运算结合AI算法实现冰川轮廓自动化识别 克服云雾遮挡及积雪干扰问题 精确计算面积变化 [6][8] - 合成孔径雷达对物质粗糙度 含水量敏感 可穿透表层区分干雪 湿雪 粒雪 裸冰分布 揭示冰川物质平衡过程 [8][11] 冰川变化影响 - 冰川加速消融直接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供给 生态环境及海平面上升 威胁小岛屿和沿海城市生存环境 [2][9] - 冰川快速运动易引发冰湖溃决或河流堵塞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可监测毫米级位移 用于灾害预警 [8] 国际合作与可持续发展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气象组织将2025年定为国际冰川保护年 提升公众对冰川保护重要性的认知 [2] - 冰川遥感技术直接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气候行动" 增强灾害预警及脆弱区适应能力 [10] 技术应用价值 - 短期监测可预防冰川跃动 冰湖溃决等灾害 长期数据有助于制定气候适应策略 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 [5][10] - 中国科学院空天院团队通过遥感技术立体记录冰川变化 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6][8][10]
普华永道:2025年全球企业商业模式重塑发生的价值转移或将达到7.1万亿美元
搜狐财经· 2025-06-04 11:31
未来十年,我们将迎来一个价值快速流动的时代,创新和行业重构将成为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企业需要 敏锐捕捉机遇,扩大自身的领先优势或者奋力追赶竞争对手。然而,机遇虽普遍,但部分公司因业务、运营 和技术模式未达表现门槛,难以抓住机遇。普华永道研究发现,表现前20%的公司占据大部分盈利增长,预 示未来赢家可能持续成功,加剧落后公司的紧迫感。 未来十年充满挑战。普华永道研究显示,今年重塑业务模式的公司将占重新分配收入的7.1万亿美元,未来 十年,每年还有数万亿美元机会,因先进技术和气候变化将重塑经济和增长机会。 未来将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为创新和生产力增长创造巨大可能性。若生产力繁荣达 潜力,到2035年,全球经济可能增长近15%。但若不受信任或被不负责任使用,其贡献可能微不足道;二是气 候变化:气候变化将施加重大经济约束,破坏性高温、火灾、洪水和干旱造成的损害将增加,使2035年全球 经济比无气候变化影响时缩小近7%。更积极的脱碳努力可能减少这些长期增长约束,但短期需承担搁浅 资产和其他转型风险的成本。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 资、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