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学
icon
搜索文档
向科学服务行业领军企业目标持续迈进
中国证券报· 2025-06-27 05:25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由华东理工大学毕业生团队创立,最初聚焦于解决实验室试剂种类、仪器可靠性等具体服务问题[2] - 2007年创立时即定位国际化,名称"泰坦"寓意强大力量和全球接受度[3] - 创业初期获得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20万元投资,该基金截至2025年4月累计资助4438个项目[2] 战略定位与商业模式 - 对标国际巨头赛默飞,同步开展科研试剂研发和实验室用品线上平台业务[3] - 2024年战略从规模扩张转向利润追求,自主品牌销售额占比63.23%,毛利占比84.74%[4] - 自主品牌高端试剂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1.19%,仪器耗材收入增长13.87%[4] 产能与研发突破 - 湖北宜昌智能生产基地2025年6月投产,实现无人化生产与暗灯运行[1][7] - 安徽天地高纯溶剂年产能从3800吨提升至1.38万吨,金标色谱级溶剂杂质含量低于5ppt[5][6] - 自主研发IVScope8000Pro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获海外订单[6] 并购与生态协同 - 2024年完成3家公司并购(润度生物、迈皋仪器、勤翔仪器)和2家合资公司建立[5] - 并购后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被收购企业产能与质量,如安徽天地产能提升263%[5] - 并购逻辑强调专业尊重与产业链协同,而非单纯规模扩张[5] 数字化运营 - 智能仓储物流系统基于化学品特性算法优化分区管理与配送路径[6] - 全库存二维码管理体系实现全流程追溯,物流线路库存系数优化至1.2-1.5倍[7] - 生产基地采用AI算法预测设备故障,非计划停机时间减少30%[7] 行业趋势 - 中国科学服务行业从进口依赖转向本土化崛起,基础科研设施自主化需求迫切[1] - 国际巨头已验证并购模式有效性,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5] - 智能化生产成为新标杆,推动科研基建生态重构[8]
如何在颠覆性技术中“掘金”?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划重点
证券时报· 2025-06-26 22:15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战略布局 -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规模100亿元,重点关注未来产业中的颠覆性技术及交叉科学融合运用,定义未来十年技术发展趋势[2][10] - 投资布局六大未来产业领域:未来信息、未来空间、未来制造、未来健康、未来能源、未来材料,加速进口替代或更新换代的产业化应用场景[1][10] - 采用"直接投资+子基金投资"模式,建立战略科学家委员会、科技项目经理人投研团队和概念验证经费联动投入机制[10] 机构化创业新模式 - 构建"上海市科委+母基金+子基金项目经理人"三级联动机制:科委统筹需求、基金桥梁对接、子基金执行落地[1][11] - 打造开放的投资验证孵化一体化平台,设立回购让利机制,形成从假设探索到外部风投的系统性孵化生态[10][11] - 建设未来启点社区,整合科学家、创业者、投资人资源探索"从0到1"创新路径[11] 颠覆性技术创新特征 - 当前硬科技创业启动资金达数十亿美元级别(如制药/核聚变公司),远超互联网时代50万美元量级,回报周期显著延长[7] - Gartner曲线呈现陡峭化特征,技术从萌芽到成熟周期压缩,验证迭代速度加快[7] - 美国Flagship等机构已形成机构化孵化模式,推动"0到1"转化效率提升[7] 技术创新与资本市场关系 - 近40年四波技术浪潮(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AI)持续推动美股慢牛长牛行情[5] - 创新曲线与市值曲线形成正反馈循环:技术投入→商业收益→股价上涨→融资增强→研发扩容[6][12] - 中国高质量专利和论文数量快速增长,为颠覆式创新奠定基础但面临更严峻"死亡谷"挑战[7]
北京已有132款大模型通过备案上线,占全国总量近35%
新京报· 2025-06-26 21:17
北京数字经济建设成果 - 全市已有132款大模型通过备案上线,占全国总量的35% [1] - 豆包、智谱、Kimi等通用大模型稳居全球第一梯队 [1] - 快手可灵、生数Vidu的文生视频模型技术实力全球领先 [1] - "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完成国际首批柔性高通量半侵入式无线全植入脑机系统人体植入手术,进入临床验证阶段 [1] - "天工"机器人获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 [1] 数字基础设施与产业规模 - 累计建成5G基站14.12万个,平均每万人拥有量超64个,位居全国第一 [2] - 海淀、朝阳、亦庄、京西4个E级公共智算中心总算力规模达3.3万P [2] - 算力互联互通平台接入优质算力1.3万P,构建京津冀蒙环京算力供给廊道 [2] - 工业互联网累计标识解析量超2900亿次,接入企业节点超16万家 [2] - 人工智能企业超2400家,核心产业营收超3500亿 [2] 技术应用与示范案例 - 京东物流智能仓仓储坪效高出行业平均水平2.5倍 [2] - 小马智行自动驾驶重卡在京津塘高速示范应用,累计安全运行超8万公里,示范载重运输超500个标准集装箱 [2] 未来发展重点 - 支持组建数字技术创新联合体,在人工智能、区块链、脑机接口、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 [3] - 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建设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综合试验区 [3] - 支持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3] -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化工业产品和行业龙头企业 [3]
岩山科技:岩思类脑与临港司南携手共筑脑科学创新高地
中证网· 2025-06-26 18:47
战略合作签约 - 岩山科技旗下岩思类脑与临港司南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2] - 合作以上海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整合双方优势资源 [2] - 合作重点围绕脑机接口与脑疾病核心赛道,打造脑电数据和算法共享平台 [2] 合作方背景 - 岩思类脑是岩山科技(002195)全资子公司,专注人工智能与脑科学交叉研究及脑机接口产业化 [3] - 临港司南是临港科投子公司,负责上海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运营,专注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等领域 [3] - 临港科投是上海市管国企临港集团下属公司 [3] 合作内容 - 计划在上海虹桥脑机接口产业集聚区联合设立"岩思司南脑科学实验室" [4] - 实验室将构建"数据-算法-硬件-系统"全链条技术协同创新体系 [4] - 合作构建高质量脑电数据与算法共享平台,覆盖脑科学基础研究到类脑智能前沿 [4] - 研发具有强泛化能力的基座脑电大模型,为创新企业提供支持 [4] 合作意义 - 这是岩思类脑首次深度对外合作,打通脑机接口"从实验室到产业界"的关键一步 [5][6] - 合作将加强面向临床研究、脑科学研究、医疗服务和商业应用的服务能力 [6] - 合作将加速脑机接口技术源头创新与应用转化,重新定义脑健康与人机交互 [6] - 临港科投表示这是上海未来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 [6]
草种科技赋能荒漠治理 蒙草生态培育冰草新品种助力科学治沙
全景网· 2025-06-26 18:44
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 公司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开展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选用蒙农1号蒙古冰草等乡土草种进行科学治沙,取得良好成效 [1] - 防沙治沙用种来自公司在当地建设的优质种源繁育基地,实现"可追溯、有保障" [1] 蒙农1号蒙古冰草特性 - 蒙农1号蒙古冰草株高90-120厘米,叶片深绿色,抗旱抗寒且适应性强 [5] - 该品种春季返青早,秋季枯黄晚,青绿期长,是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修复退化沙化草地、防止水土流失的首选草种 [5] 冰草新品种研发与技术体系 - 公司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合作,通过远缘杂交、染色体加倍、分子育种等技术培育出蒙农1号蒙古冰草等多个新品种 [6] - 形成冰草良种选育、提纯复壮、扩繁生产、精细管理等育繁推一体化产业化集成技术体系,提升生产性能和生态价值 [6] 冰草繁育技术标准 - 公司编制《冰草种子扩繁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和《蒙农1号蒙古冰草提纯复壮技术规程》团体标准,提供系统性作业流程 [7] - 标准涵盖地块选择、播种时间(春秋为主)、播种方式(机械条播,行距30-50cm)、播种量(15-22.5kg/hm²)等关键技术参数 [7] 种源繁育基地与产量 - 公司在乌拉特中旗建立9000亩蒙农1号蒙古冰草原种田 [9] - 在呼和浩特、巴彦淖尔、锡林郭勒等地建立冰草良种繁育基地,总面积达25000亩,年产量超1625吨 [12] 技术创新与项目成果 - 公司承担内蒙古自治区草种业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通过新技术使冰草生物量提高10%以上 [9] - 建立大数据育种平台,开发基因编辑、诱变技术与信息技术在冰草育种中的应用 [9]
AI研究必备!施普林格·自然AI资源与服务指南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26 16:32
人工智能在科研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 生成式AI(如ChatGPT)激发各行业热情,对科研效率提升产生深远影响,科研成果数量大幅增加 [1] - 施普林格·自然作为领先科研出版机构,积极开发AI工具和服务,以科技赋能科研,推动全球学术交流 [1] 施普林格·自然的AI资源与服务 Springer人工智能图书合集 - 2025年推出的全新合集,涵盖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生成式AI等核心领域,以及医疗保健、教育等应用方向 [2][3] - 图书类型包括专著、会议论文集、教科书等,面向研究人员、师生和专业人士,下载量最高达322k(《机器学习》) [5][7][11] Springer计算机科学图书合集 - 每年出版1100多本电子书,覆盖人工智能、信息安全、计算伦理学等新兴主题,提供基础理论和实际案例 [7][8] - 分支学科包括计算机视觉、数据科学、物联网等,其中《生成式AI应用》下载量112k [11][12][14] Springer智能技术与机器人图书合集 - 每年出版600多种电子书,涵盖智能交通、自动驾驶、医疗机器人等主题 [15][16] - 代表性书籍如《数据智能与认知信息学》下载量104k,《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前沿趋势与进展》下载量105k [17][19][20] Springer计算机科学期刊合集 - 每年出版100多种期刊,68%被SSCI/SCI收录,19种期刊位列学科前25% [24][26] - 高影响力期刊包括《人工智能综述》(影响因子13.9,下载量2.88M)和《国际计算机视觉杂志》(影响因子9.3) [27][29][31] 《自然》系列期刊 - 《自然-机器智能》影响因子23.9,学科排名第2,2024年下载量2.49M [35][37] - 《自然-计算科学》影响因子18.3,聚焦计算技术与AI协同发展,下载量707k [38][40] - 跨学科应用案例包括天文图像降噪(《自然-天文学》)、T细胞图谱(《自然-方法》)和中风预测系统(《自然-生物医学工程》) [41] AI驱动的科研服务 文本和数据挖掘(TDM) - 通过API工具结合生成式AI,从海量文献中提取模式,提升科研信息检索能力 [47] Methods Muse生命科学研究平台 - 提供实验方案生成、故障排除、数据分析功能,集成protocols.io平台优化科研流程 [50] 自然科研智讯 - 定制化解决方案包括《自然策略报告》、AI驱动的《自然引航》和科研表现评估工具《自然指数》 [53][56][57] 行业合作与生态 - 施普林格·自然与工业机器人(如埃斯顿自动化)、医疗机器人(如天智航)、人形机器人(如优必选科技)等企业建立合作生态 [68][70]
“清洁即损伤”? 鞋类清洁或将不再有痛点
消费日报网· 2025-06-26 11:08
行业现状与痛点 - 鞋子清洁剂市场产品种类繁多,单价从几元到数百元不等,温和配方、快速去渍、无需水洗是主要卖点,但效果褒贬不一 [2] - 消费者反馈洗鞋产品痛点集中在清洁效果不佳、损伤鞋面、残留异味及细菌等问题,当下产品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需求 [2] - 黑龙江省消费者协会比较试验显示,40款小白鞋清洁剂在去污性能、安全性能、使用舒适性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 [3] 团体标准发布 -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发布团体标准《T/ZGXX 0022-2025鞋子清洁剂》,从标准层面解决消费者痛点,规范行业发展 [1] - 团体标准制定严格的安全指标,确保清洁剂对所有材质的基础安全性,在清洁力、护色、保型等核心指标上设置基础要求 [4] - 团标首次明确使用鞋类清洁剂后应"鞋面无皱纹、起层、膨胀及明显变色"硬指标,剑指"清洁即损伤"的行业痛点 [4] 市场增长与趋势 - 2018年至2023年我国鞋面清洁剂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2%,增速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4] - 预计2025年我国鞋面清洁剂市场规模将扩大至160亿元人民币 [4] - 未来创新方向将聚焦不同材质精细化清洁、洁护一体化、原料绿色化等,推动行业从"粗放清洁"向"科学洗护"升级 [4] 消费者选购建议 - 在成分上优先选择含有生物酶或植物提取成分等刺激性弱的产品,避免选择强酸强碱类成分 [5] - 在包装设计上优先考虑按压式瓶口或刷类瓶口,更容易控制用量,避免浪费 [5] - 需要留意产品标注的适用类型,选择符合团标的产品在安全性、基础效能上是有保障的 [5]
探索向数据驱动软科学研究范式转型
中国电力报· 2025-06-26 11:05
研究范式转型 - 数字技术推动软科学研究范式从专家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强调运用数字技术揭示数据规律以提升决策质量与效率 [1] - 专家驱动范式依赖理论框架和逻辑推演,数据驱动范式则通过大数据分析解析海量数据的内在关联 [1] - 当前转型面临路径依赖和系统性要素适配不足的制约,需协同数据方法模型、数字人才储备和数据资源三大要素 [1] 转型路径解析 - 需建立数据与专家智慧双轮驱动模式,结合定性经验与定量算法优势互补 [2] - 通过人机协同明确研究问题与解决方案,同时将专家经验内嵌算法以增强模型分析能力 [2] - 战略层面需将数据思维纳入规划,理念层面需营造数据驱动文化氛围 [3] 人才与资源建设 - 加强数据能力培养,打造熟悉大数据技术、方法和精准分析的专门人才 [3] - 引进复合型人才,融合数据科学与软科学背景以满足数据驱动研究需求 [3] - 强化数据资源管理,建设特色数据库并整合外部数据形成跨领域主题库 [4] 方法与模型创新 - 加快算法模型开发,推动机器学习等技术嵌入研究流程实现定性向定量跃迁 [5] - 推动跨学科方法融合,从多学科角度解析数据以构建大数据时代研究方法体系 [5]
神舟二十号乘组在轨两个月 开展了哪些科学实验与试验?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26 10:08
神舟二十号任务进展 - 神舟二十号乘组已在轨满两个月 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迅速适应微重力环境并完成与神舟十九号乘组的在轨交接 [1] - 4月25日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第6次"太空会师" 两乘组于27日完成在轨交接 [3] 空间科学实验 - 开展国内首次涡虫空间再生实验 研究空间环境对涡虫再生形态发生和生理行为的影响 [5] - 利用生物技术实验柜开展链霉菌研究 包括生长、发育分化、生物活性物质合成等机制 [7] - 进行"信任与协同机制""视觉运动重力表征""元认知监控研究"等多项心理与行为测试 [7] 出舱任务 - 5月22日完成历时8小时的出舱活动 安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并开展舱外设备巡检 [5] - 此次出舱为中国空间站建设以来第20次航天员出舱任务 [5] 航天员状态 - 三名航天员当前状态良好 各项空间科学实验正稳步推进 [7] - 使用超声诊断仪进行血管检查 并开展记忆滑动测试、力量测试等精细动作测量 [7]
时代专论丨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强国建设核心观点 - 文化强国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关系到民族复兴和国际竞争力提升[1][2] -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与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模式有本质区别[2] - 文化繁荣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思想引领、精神支撑和价值指引发挥作用[4] -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需要增强国际传播效能和话语权[5] - 新时代文化建设已取得历史性成就,包括理论创新、文化活力迸发和国际影响力提升[6][7][9]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数字文化产业成为消费"新引擎"[7] - 文化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多地文旅项目火爆出圈,"文艺+文旅"融合效应显著[7] - 文化科技融合孕育新型文化业态,如网络文学、游戏、影视剧等"新三样"在海外广受欢迎[9] - 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成为全球爆款,展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9] - 文化贸易结构优化,高附加值文化产品占比持续提高[9]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 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了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10] - 出台多项文艺发展政策文件,完善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10] - 改革学术评价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深化拓展[13] - 探索"非遗+"跨界发展和多渠道运营机制,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14] - 改进国际传播方式方法,推进中国故事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17] 文化创新发展方向 -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13]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精神内涵[14] - 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数字化赋能[18] - 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生态[18] - 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出反映当代中国生活的作品走向世界[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