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替代
搜索文档
联合国糖尿病日:国产血糖检测仪加速突围,如何重塑千亿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4 11:29
全球与中国糖尿病及CGM市场概况 - 2024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数量达5.89亿,其中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25%,总人数1.58亿 [1] - 2024年中国20-79岁成人糖尿病患者总数达1.48亿,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预计2050年增至1.68亿 [1] - 糖尿病并发症可导致失明、肾衰竭,并使冠心病和脑卒中风险增加1.5-2.5倍 [1] - 2025年全球连续血糖监测系统市场规模预计达718亿元,并以14.49%年复合增长率增长,2032年市场规模预计达1852亿元 [3] 中国CGM市场竞争格局 - 国内市场形成以雅培、德康为代表的进口阵营和以三诺、九诺、凯立特、微泰、硅基为代表的国产厂商两大阵营 [2] - 国内CGM赛道已形成“技术验证-产品落地-市场放量”的初级发展链条,头部企业正通过研发投入打破海外巨头技术垄断 [2] - 国产CGM终端售价集中在300-600元/套,较雅培同类产品低30%-50%,凭借性价比优势快速打开下沉市场 [2] - 医保集采政策对创新医疗器械倾斜,部分区域已将CGM纳入门诊特殊病报销目录,推动渗透率提升 [2] 本土领先企业表现与战略 - 三诺生物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34.53亿元,同比增长8.52%,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5.37亿元,同比增幅33.25% [4] - 三诺生物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接近9%,加速推进CGM产品技术迭代与全球布局,其第三代葡萄糖传感制备技术实现精准性、稳定性及抗干扰性显著提升 [4] - 三诺生物将AI技术融入慢病管理,自主研发SinoGPT系统结合DeepSeek大模型,构建“血糖监测—数据分析—行为干预”数字化闭环管理体系 [4] - 鱼跃医疗自2020年至2024年研发投入累计23.75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18.39%,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65.45亿元,CGM系列产品成为重要新增长极 [4] - 鱼跃医疗新一代CGM产品Anytime 5系列借助AI升级算法,核心技术指标已达全球头部水平 [5] 技术演进与行业趋势 - CGM技术因准确性、便利性和适用性优势,正逐渐取代传统“间断点测”方式,满足全天候血糖波动趋势监测需求 [1] - CGM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可为患者绘制完整血糖动态曲线,实现基于数据的个性化干预,助力饮食和运动方案优化 [6] - 通过科学干预,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在疾病早期或前期可实现逆转,即停用或减少降糖药物后血糖仍能维持正常水平 [6] - 国产替代核心逻辑从早期“低价填补市场空白”转向“全链路能力对标”,中低端市场率先突破,高端功能差异化布局 [6] - 行业未来将加速迈进“数据透明化、评估标准化、干预闭环化”的新阶段 [9] 未来发展挑战与方向 - 行业面临基层医疗人员专业能力不足、院外数据与院内诊疗脱节等挑战 [7] - 企业需应对政策合规挑战,严格遵守数据安全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构建全链条数据安全体系,并快速响应地方招标采购要求 [7] - 基层市场分散导致物流与设备维护成本较高,企业需通过整合仓储、优化供应链效率以降低运营成本 [7] - 未来突破方向包括爆款技术深耕、生态构建与全球化布局,需重点攻克传感器长效性、校准简化等核心技术痛点 [8] - 上游核心原材料如葡萄糖氧化酶、MEMS传感器芯片等仍依赖进口,需加强协同研发以降低对海外供应链依赖 [8] - CGM价值需从“数据展示”向“决策支持”深化,与AI算法、胰岛素泵、电子病历系统融合,构建“硬件+软件+服务”慢病管理生态 [9] - 全球化竞争需通过FDA/CE认证并加强本地化渠道建设,以打破国际巨头的全球垄断格局 [9]
通信ETF(515880)跌超2%,连续4日净流入额超7.5亿元,阿里再加码AI应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4 10:45
市场表现与资金流向 - 通信ETF(515880)近期持续回调,单日跌幅超2%,自10月29日以来累计回调近12% [1] - 回调背景下资金逢低布局,该ETF连续4日净流入额超7.5亿元,当前规模超120亿元位居同类首位 [1] - 通信ETF(515880)投资组合中,光模块占比近50%,"光模块+服务器+光纤+铜连接"合计占比超75% [2] 行业驱动因素与竞争格局 - 人工智能军备竞赛持续,国内外云厂商资本开支高增,驱动算力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1] - 阿里巴巴已秘密启动"千问"项目,基于Qwen模型打造个人AI助手,产品定位全面对标ChatGPT,加入全球顶级AI应用竞赛 [1] - 推理侧token调用量指数增长,硬件需求仍处初期,叠加国产替代加速,产业链核心环节具备长期配置价值 [2] 细分市场前景与需求 - 光模块市场未来五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预计达22%,主要由数据中心互连与AI集群扩张驱动 [2] - 中国AI服务器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上半年达到160亿美元,同比实现翻倍增长 [1] - 共封装光学(CPO)技术加速渗透,预计到2030年为交换芯片市场贡献47亿美元收入,800G/1.6T模块需求强劲 [1] 供应链现状与瓶颈 - 通信行业受AI算力需求驱动,光模块及上游芯片供给紧张,尤其是磷化铟(InP)激光器产能瓶颈制约高速模块出货 [1] - 本土芯片与服务器厂商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1]
奥浦迈(688293):业绩延续高速增长 培养基业务贡献业绩弹性
新浪财经· 2025-11-14 10:39
投资建议 公司作为国产培养基市场龙头,持续受益于国内生物药市场的蓬勃发展和国产替代,且考虑到战略布局 的CDMO 业务与培养基业务呈现协同发展,我们判断公司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考虑到业务 确认节奏等因素,调整前期盈利预测,即预期25-27 年营收从3.82/4.81/6.05 亿元调整为3.74/4.73/5.95 亿 元,对应EPS 从0.67/0.93/1.37 元调整为0.61/0.90/1.29 元,对应2025 年11 月13 日58.50 元/股的收盘价, PE 分别为96/65/45 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加剧风险;客户管线推进具有不确定性;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CDMO 业务新产能释放不 及预期 事件概述 公司公告2025 年三季报:25Q1-3 实现营业收入2.72 亿元,同比增长25.79% 、实现归母净利润0.69 亿 元, 同比增长75.66%、实现扣非净利润0.49 亿元,同比增长81.48%。 分析判断: 业绩延续高速增长,培养基业务贡献业绩弹性公司25Q1-3 实现收入2.72 亿元,同比增长25.79%,其中 25Q3单季度实现收入0.94 亿元,同 ...
中原证券:机械行业25Q3行业景气向上 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智通财经网· 2025-11-14 10:31
行业整体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中信机械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8888.43亿元,同比增长5.98% [1] - 实现归母净利润1284.42亿元,同比增长12.91%,增速环比加速 [1] -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098.75亿元,同比增长14.12% [1] - 行业毛利率为22.21%,净利率为7.37%,较2024年年报分别提升0.36个百分点和1.83个百分点 [1] - 行业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6.52%,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 [1] 子行业业绩分化 - 锂电设备、船舶制造、起重运输设备、服务机器人等子行业扣非净利润增速超过50% [2] - 油气设备、激光加工设备、核电设备、铁路设备、工程机械、基础件等子行业扣非净利润增速超过20% [2] - 3C设备、锅炉设备、纺织服装机械、光伏设备、工业机器人等子行业增速相对靠后 [2] 行业趋势与投资策略 - 行业经营形势呈现明显复苏趋势,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3] - 传统周期子行业复苏明显,贡献了较大业绩增量 [3] - 部分成长子行业出现底部反转,开始走向业绩拐点 [3] - 投资策略建议关注景气度复苏、财报持续改善的周期复苏板块,如工程机械、船舶制造、油气设备、锂电设备 [3] - 同时推荐符合国家自主可控、国产替代及未来产业规划的新兴科技成长子行业,如机器人、人工智能配套设备、基础件 [3]
一天一个价,存储芯片的“涨价潮”没有尽头?
钛媒体APP· 2025-11-14 09:49
存储芯片价格飙升态势 - 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存储芯片涨价潮加速,进入11月后变得愈加疯狂,DDR5高性能存储芯片现货价格在一周内飙升了25% [2] - 三星、SK海力士等原厂一度暂停报价,引发市场恐慌性采购 [2] - 2025年第四季度服务器DRAM合约价飙升近70%,NAND合约价上涨20-30% [2] - 小米集团因上游存储成本飙升,将Redmi K90系列全系涨价100-400元,不同存储版本价差从400元拉大至600元 [2] AI驱动内存超级周期 - 摩根士丹利指出,由AI驱动的内存超级周期真实存在,其强度和持久性可能远超市场想象 [2] - 与以往由PC和智能手机驱动的周期不同,本轮内存需求核心是围绕AI数据中心和云服务商展开的“算力军备竞赛” [3] - AI客户对价格敏感度远低于传统消费者,更关心获得足够算力基础设施支持大语言模型和AI应用开发 [3] - SK海力士、三星等存储芯片厂商将凭借强大定价权,迎来利润率扩张和盈利飙升 [2] 科技巨头AI资本开支激增 - Meta计划在2025年底前部署高达130万块GPU,到2028年将在美国数据中心和基础设施上花费至少6000亿美元 [3] - 微软2026财年第一季度资本支出达349亿美元,预计全年资本支出将大幅增长,计划两年内将数据中心规模扩大一倍 [4] - 谷歌将2025年资本支出预期上调至910-930亿美元,并暗示2026年将“大幅增加” [4] - 亚马逊2025年已预留高达1000亿-125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预算,主要用于AI项目和数据中心建设 [4] AI服务器对存储需求的拉动 - AI服务器是“内存吞噬者”,单台AI服务器的DRAM内存搭载量比普通服务器高出3-5倍 [5] - 用于训练大模型的高带宽内存需求飙升至“前所未有”水平 [5] - 英伟达Blackwell平台的AI服务器,其SSD配置正从64TB向96TB升级,推动大容量存储需求 [5] - 存储芯片厂商将资本支出和产能优先分配给HBM、DDR5等高端产品,导致生产DDR4等传统内存的晶圆资源被大幅挤压 [5] 产能转移与供应紧张 - HBM由于其复杂堆叠结构,在生产中消耗大量产能,要达到与DDR5同等芯片密度需消耗三倍晶圆,使DRAM整体产能雪上加霜 [5] - 产能转移导致PC和智能手机用的低功耗DRAM供应紧张,价格涨幅预期被大幅上调 [6] - 出现前代产品DDR4价格反超新一代产品DDR5一倍的“价格倒挂”现象 [5] 国产存储芯片的替代机遇 - 面对原厂提价和供应紧张,小米、OPPO等品牌已启动“国产存储替代计划”,引入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国产芯片 [6] - 国产存储芯片凭借本土化生产和政策支持,价格通常比同等级别进口产品低15%-20%,若手机存储模块成本为500元,采用国产芯片可能直接节省75-100元 [7] - 长鑫科技LPDDR5X产品已实现部分量产,提供12GB、16GB、24GB、32GB等封装解决方案,最高速率达10667Mbps,性能对标国际领先水平 [6] - 德明利为阿里云“磐久服务器”定制企业级SSD,标志着国产存储厂商成功进入头部云厂商供应链 [7] 国产存储的技术进展与挑战 - 长江存储自研Xtacking架构提升了存储密度,一些国产存储在能耗控制上表现出色 [7] - 与本土供应链紧密合作使定制化开发和快速响应需求成为可能 [7] - 在高性能存储介质(如HBM)、高速接口技术和产业生态等方面,国产厂商仍存在代际差距,国际厂商已实现HBM3E量产并在研发HBM4 [7] - 国产存储更现实的突破口在通用服务器内存和企业级SSD领域,凭借性价比和供应链安全优势快速提升份额 [8]
浪潮数字企业(00596.HK)深度报告:国产替代主线上的云与AI转型升级红利
格隆汇· 2025-11-14 09:11
公司概况与财务表现 - 公司为浪潮集团控股、山东国资委实际控制的IT服务商,是国资背景ERP龙头,自1998年电脑元件分销业务起家,2010年转型企业服务软件,2014年推进云转型 [1] - 公司云服务+管理软件业务收入在2020-202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31.8%,至2024年达到53.2亿元(同比增长19.1%) [1] - 公司云服务收入同期CAGR达到60.1%,其占比于2024年首次超过50% [1] - 伴随云业务规模效应释放与非核心业务收缩,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改善,2024年经营利润率/净利率分别达到8.0%/4.7%(同比提升3.5个百分点/2.3个百分点) [1] 行业趋势与市场空间 - 中国ERP软件2023年市场空间为485亿元(同比增长12.2%),市场主要由外资厂商主导 [1] - 信创政策要求与中国特色结构调整带来的国产替代需求成为行业增长的主线 [1] - 云端部署与AI创新均出于提升软件投资回报率(ROI)的角度成为行业趋势 [1] - 国产化、云化、智能化三大趋势有望推动国产一线ERP厂商受益 [1] 公司业务战略与增长动力 - 公司云战略明确,以PaaS底座iGIX+原生应用GS Cloud的产品组合巩固央国企基本盘 [2] - 增长动力来自老客户上云及模块拓展,以及新客户总部切入及全级次复制两条路径 [2] - 公司同时不断优化面向中小企业的产品 [2] - 公司自2023年起推进AI First战略,建立企服垂类模型+AI原生ERP+AI Agent集群三层架构 [2] - AI相关订单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达到2.1亿元,长期有望通过AI场景模块增购持续扩大单客价值 [2]
中信证券:围绕AI的应用落地和国产替代将是2026年科技投资主线 关注算力产业链和AI应用
智通财经网· 2025-11-14 09:11
政策引领:"十五五"规划强调科技自立自强,2026科技投资仍将聚焦AI产业链。 2)从细分板块看,AI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AI叙事主线,呈现全产业链普涨特征,中信通信/中信电子/费 城半导体指数分别上涨+114%/+72%/+45%,芯片、光模块、PCB、液冷等细分领域表现更为亮眼。同 时,中信证券看到在AI应用方向商业化领先的公司如Applovin、Palantir获得投资人青睐,在涨幅、估值 方面领跑市场。 科技趋势:回顾过去,北美Capex坚定投入;展望未来,国产替代大势所趋。 1)2025年回顾,尽管AI应用尚未出现革命性产品,北美四大CSP仍坚定投入AI基建,践行"算力先行"逻 辑,认可AI应用的潜在巨大价值。2025年以来,北美CSP Capex持续超预期,不断上修2025年资本开支 指引至4000亿美元,同比增长60%。英伟达预计2030年全球AI基础设施市场规模有望达3到4万亿美元, 对应2025~2030 CAGR约40%(即5年增长5~7倍)。 2)2026年展望:北美算力出口持续收紧,国产替代持续突破,国产替代是必然趋势。对于以华为为代表 的国内厂商,单卡性能提升上限低于海外算力芯片厂商, ...
2025年中国薄膜沉积装置行业产业链图谱、发展现状、重点企业及未来发展趋势研判:先进制程与国产化双引擎加速,新兴应用拓宽成长空间[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1-14 09:09
文章核心观点 - 薄膜沉积装置是微纳制造与精密加工的核心设备,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光伏、显示面板等战略新兴产业,行业正迎来高速增长和国产化替代的关键时期 [1] - 全球及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持续增长,中国大陆已连续五年成为全球最大市场,2024年销售额达495.5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42% [1][5] - 随着芯片结构向3D NAND、FinFET等立体架构演进,薄膜沉积层数大幅增加,推动全球薄膜沉积装置市场规模在2024年达到231.86亿美元,占晶圆制造设备的22% [1][6] - 中国薄膜沉积装置市场在2024年规模达到约773.1亿元,同比增长38.75%,国产设备在成熟制程已稳定量产,并在14nm等先进制程逐步导入验证 [1][7] - 行业未来发展将聚焦技术攻坚、产业链生态共建和应用场景拓展三大趋势,构建自主可控、多元驱动的新格局 [1][9] 薄膜沉积装置行业相关概述 - 薄膜沉积装置核心功能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在基底材料表面逐层沉积特定材料,形成具有光学、电学、磁学或机械性能的功能性薄膜涂层 [2] - 主要分为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沉积(CVD)和原子层沉积(ALD)三大类,技术特点互补并存 [3] - PVD通过物理溅射或蒸发材料进行沉积,速度快、温度低,主要用于金属薄膜,但台阶覆盖性较差 [3] - CVD依靠气相化学反应成膜,台阶覆盖性好、薄膜质量高,是沉积绝缘介质膜的主流技术,但通常需要较高温度 [3] - ALD通过交替脉冲反应物进行单原子层沉积,具有极佳的均匀性和三维覆盖能力,尤其适合复杂纳米结构,尽管沉积速率较慢 [3] 中国薄膜沉积装置行业产业链 - 产业链上游涵盖机械类、电气类、机电一体类、仪器仪表类、气体输送系统、真空系统等原材料与零部件供应 [5] - 中游聚焦薄膜沉积装置的研发、生产与制造,核心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突破技术壁垒,形成以PVD、CVD和ALD为主的技术路线 [5] - 下游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制造、光伏电池、新型显示等战略新兴产业,其中芯片制造对设备技术要求最高,直接驱动中游产业技术升级 [5] - 拓荆科技在PECVD、ALD设备领域占据国内领先地位,北方华创则主导PVD工艺装备市场 [5] 中国薄膜沉积装置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2024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达1171亿美元,同比增长10%,中国大陆市场设备销售额达495.5亿美元,同比增长35%,占全球比重提升至42% [5] - 国产设备通过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头部企业产线验证,在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实现稳定量产,14nm先进制程设备逐步进入导入阶段 [5] - 芯片集成度提升推动薄膜沉积需求大幅增加,部分高端芯片的薄膜沉积工序已超100道 [6] - 2024年中国薄膜沉积装置市场规模约773.1亿元,同比增长38.75% [7] - 以拓荆科技、北方华创、中微公司、微导纳米为代表的国内企业,正通过技术突破与产品迭代,在多个细分领域逐步实现国产替代 [7] 中国薄膜沉积装置行业企业竞争格局 - 行业竞争呈现三级梯队结构:第一梯队由应用材料、泛林集团、东京电子等国际龙头主导,把控国内高端市场核心份额 [8] - 第二梯队以拓荆科技、北方华创、中微公司、微导纳米为代表,作为国产替代的中坚力量,在成熟制程与部分先进工艺领域持续实现突破 [8] - 第三梯队聚集了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注深耕特色工艺、专用设备或提供高性价比定制化解决方案,在细分场景中构建差异化优势 [8] - 薄膜沉积装置整体国产化率仍低于25%,但已形成由重点企业构成的国产化梯队 [8] - 拓荆科技是国内CVD设备龙头,唯一实现PECVD、ALD等五大技术路线量产,其PECVD设备市占率居首 [8] - 北方华创以前道全环节平台化能力为优势,可单厂覆盖超70%工艺环节 [8] - 中微公司以"刻蚀+薄膜"双核驱动,钨沉积产品全面覆盖存储应用并获验证 [8] - 微导纳米则专注ALD技术,率先突破High-k栅氧层工艺并进入核心产线 [8] - 重点企业呈现"高增长与盈利分化"态势:拓荆科技营收增速超54%领跑,中微公司保持43%以上高增长,北方华创实现约30%稳健增长 [8] - 盈利能力方面,北方华创毛利率约42%、净利率近20%,微导纳米净利率大幅提升至18.32%,拓荆科技因新产品验证成本高企导致盈利承压 [8] 中国薄膜沉积装置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技术层面,ALD技术因原子级沉积优势成为核心突破口,将在FinFET、GAA等三维结构器件及高深宽比填充场景中加速渗透 [9][10] - PVD、CVD与ALD技术的协同融合成为工艺创新重点,本土企业正通过低温沉积、模块化平台等差异化路径缩小与国际巨头差距 [9][10] - 产业生态上,国产替代将从单一设备突破迈向"设备-材料-零部件"全链条协同,推动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提升 [9][11] - 应用场景持续拓宽,向光伏TOPCon技术、新型显示IGZO薄膜制备及量子芯片、MEMS等前沿领域延伸 [9][12] - 3nm及以下节点中,ALD设备需攻克亚埃级厚度均匀性与超低杂质控制难题,以适配高k介质、金属栅极等关键工艺需求 [10] - 3D NAND堆叠层数提升推动ALD与CVD协同工艺成为主流,考验设备对三维结构的精准填充能力 [10] - 在光伏领域,TOPCon等技术升级拉动PECVD设备需求,国产设备凭借性价比优势快速渗透 [12] - 新型显示领域,柔性基底与深紫外器件对低温沉积技术的需求,催生专用ALD设备发展 [12] - 量子芯片制造需超导薄膜达到极高表面平整度,MEMS传感器对压电薄膜应力控制要求严苛,为专注细分领域的企业提供差异化突围机会 [12]
10月末社融存量同比增长8.5%;中方回应稀土出口管制丨盘前情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4 08:45
A股市场表现 - 市场全天震荡拉升,三大指数低开高走,沪指涨0.73%至4029.5点,刷新十年新高,深成指涨1.78%至13476.52点,创业板指涨2.55%至3201.75点 [2][3] - 沪深两市成交额达2.04万亿元,较上一交易日放量969亿元 [2] - 市场热点轮番活跃,全市场104只个股涨停,锂电池产业链全线大涨,大消费板块表现活跃 [2] - 能源金属板块涨幅达8.55%,电池板块涨幅为5.59%,有色金属板块涨幅为2.73% [2][18] 资金流向 - 电池行业获主力资金净流入74.73亿元,净占比6.0%,能源金属行业净流入41.01亿元,净占比8.71% [18] - 个股方面,宁德时代获主力净流入26.55亿元,净占比11.57%,兆易创新净流入18.08亿元,净占比12.77% [19] - 电子元件行业主力资金净流出14.21亿元,净占比-1.83%,电力行业净流出11.13亿元,净占比-4.29% [18] 外盘与大宗商品 - 纽约股市三大股指显著下跌,道琼斯指数跌1.65%,纳斯达克指数跌2.29%,标普500指数跌1.66% [4][5] - 欧洲三大股指全线下跌,英国富时100指数跌1.05%,德国DAX指数跌1.39% [4][5] - 国际油价微涨,WTI原油期货收于每桶58.69美元,涨幅0.34% [4][5] 宏观经济与政策 - 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7.72万亿元,同比增长8.5%,广义货币(M2)余额335.13万亿元,同比增长8.2% [6] - 金融监管总局将发布新修订的《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管理办法》,并研究促进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政策 [9][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修订草案)》已提交全国人大,可能很快进入正式审议程序 [11] 行业与公司动态 - 我国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 [5] - 阿里巴巴秘密启动“千问”项目,基于Qwen模型打造个人AI助手,全面对标ChatGPT [12] - 沐曦股份科创板IPO获证监会批准注册 [14] - 中芯国际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41.1% [17] 机构观点 - 中银证券认为消费风格具有明确优势,多重催化下或将迎来轮动补涨机会 [15] - 中信证券看好国产算力发展,认为半导体设备、AI芯片等国产替代大势所趋,液冷、存储、光模块等细分领域有望迎来高业绩弹性 [15] - 东莞证券预计四季度政策利率及LPR报价仍有下调空间,建议采取均衡配置策略,关注医药、化工与高股息红利资产 [16]
中信证券科技2026年投资策略:AI投资机会扩散,关注算力产业链和AI应用
证券时报· 2025-11-14 08:43
2025年市场表现回顾 - 2025年以来中美科技股均取得亮眼成绩 [1] - 算力板块涨幅领跑市场 [1] - 模型和应用侧出现局部爆发机会 [1] 2026年国产算力展望 - 国产算力方兴未艾,业绩弹性及投资确定性兼备 [1] - 半导体设备、AI芯片等在海外管制下发展紧迫性增强,国产替代大势所趋 [1] - 国内芯片厂已探索出超节点等解决方案,以多卡数量优势补足单卡性能劣势,实现算力突围 [1] 算力产业链投资机遇 - 多卡集群建设对零组件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1] - 液冷、存储、电源、光模块、PCB、量子计算等细分领域有望迎来更高业绩弹性 [1] 模型与应用侧投资机会 - 模型和应用侧有望迎来局部爆发机遇 [1] - 看好AI全面赋能下的互联网科技巨头 [1] - AI广告、AI Agent、AI视频生成、商业化自动驾驶等落地速度较快的AI应用赛道被看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