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搜索文档
内外资金共加持,港股科技流动性迎改善
搜狐财经· 2025-09-22 11:13
覆盖科技全产业链——港股通科技ETF基金(159101); 聚焦互联网龙头——恒生互联网ETF(513330)。 从国内资金来看,南向资金已成为港股市场的 "稳定器"。年初至今南向资金已累计净流入超10000亿港 元,其中商贸零售(含互联网电商)、通信、电子、传媒、计算机等科技行业获净流入居前。这一趋势 既源于国内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政策支持,也得益于全球 AI 等科技行业景气度回升,内外资金的 "同向 发力",为港股科技板块提供了坚实的流动性支撑。 【港股科技相关ETF】 港股市场流动性正迎来内外双重支撑。国际方面,美元指数走势对港股市场的影响尤为显著,这主要源 于香港特有的经济金融结构。香港采取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放大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溢出效 应,导致香港证券市场对美联储的政策变化异常敏感。从历史数据来看,恒生指数与美元指数呈明显负 相关,美元走弱时国际资金更倾向流入港股等新兴市场。 当前美联储仍处于降息大周期,市场预计2025年美联储或仍有两次降息。从历史上看,联储预防式降息 周期股表现好,因此在当前降息周期持续的背景下,港股市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全球配置资金关注。 每日经济新闻 ...
科技创新为石化行业“碳”未来
中国化工报· 2025-09-22 11:05
"我们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源化工行业首当其冲。"中国石化原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表 示,未来五年石油仍将在能源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石化行业必须既能保障能源安全,又能引领绿色转 型。他分析,行业目前面临三大难题:一是产业发展与降碳矛盾突出,碳排放来源多、总量大,降碳 难;二是节能减排压力持续加大;三是碳管理能力和低碳技术尚有差距,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高效低成本 工艺和技术装备尚未取得体系化的突破。 9月10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主题论坛——第四届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 在北京首钢园举办。与会专家提出,近年来,我国积极践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就显著,但仍面临 能源需求大、高耗能产业占比高等挑战,石化等领域的碳排放问题依然突出,急需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行 业实现低碳转型。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 介绍,截至今年7月,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达21.7亿千瓦,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规模近六成。我 国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并建立起当今世界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环境基准 ...
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硬实力”明显提升
人民网· 2025-09-22 10:16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9月1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上介绍,近年来,国资央企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全面践行新型举国体制,以更大的力度集聚创新 要素、完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重要成效。 "强"主要是体现在创新实力明显增强。"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有效汇聚内外 部创新资源,科技创新的"硬实力"明显提升。从研发投入看,中央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6.5%,已经连 续三年每年投入超过1万亿元,去年达到1.1万亿元。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是8.8%,这样去年就有接 近1000亿元投入了基础研究。从科研平台看,累计建设了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打造了国家技术创新 中心8个,中央企业牵头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有91个实现重组入列,这占全国的1/6。从科技人才看,中央 企业拥有研发人员144万人、占全国的1/5,中央企业还拥有两院院士219名,人才支撑更加有力。 张玉卓从"强""高""优"三个方面来概括成果: 张玉卓表示,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科技成果, 可以用"顶天立地"来形容。"顶天",就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
建信基金谢海玉:深耕长期价值创造 持续夯实投资者获得感
新浪基金· 2025-09-22 10:15
专题:北京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 新时代、新基金、新价值 作者 :谢海玉 建信基金总裁 今年5月,中国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旨在 推动行业从"重规模"向"重投资者回报"转型,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公募基金在服务实体经济、优化资源配 置和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促进构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行业生态。 站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如何锚定长期价值、锻造核心竞争力,以更专业的服务回应投资者 需求、契合国家战略方向,成为每一家基金公司面对的重要课题。作为深耕行业二十载的银行系基金公 司,建信基金始终坚定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将"长期主义"刻进投研基因,把"投资者获得 感"融入经营实践的各个环节,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连接居民财富与资本市场、连接长期资金与产 业升级、连接个体需求与社会价值,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专业力量。 向的各类权益产品,打造覆盖不同风险偏好、不同生命周期的产品矩阵,让投资者既能在市场调整 期"及时进",又能在产业风口期"跟得上"。 深耕科创前沿领域,筑牢发展动能。近年来,建信基金加速布局科技类基金,目前已 ...
华商基金: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绘制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新浪基金· 2025-09-22 10:12
专题:北京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 新时代、新基金、新价值 近年来,A股市场科技板块表现活跃,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的成长潜力和市场活力。这背 后,是国家战略的坚定引领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从"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到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之首;从顶层设计到产业扶持,一系列自上而下的利 好政策密集落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构建出良好的发展生态。 在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科技金融"作为链接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的 重要纽带,其战略地位愈发凸显,也为公募基金行业带来了长期而广阔的投资机遇。 在投研能力建设上,华商基金始终以主动管理为矛、深度研究为盾,践行"深度研究驱动投资"的理念, 团队深度覆盖TMT、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医药等细分领域,跟踪产业链动态与技术演进,注重对企业 的技术路线、研发能力、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的深入分析,致力于挖掘真正具有长期竞争力的优质科技 企业。 同时,华商基金始终秉持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避免盲目追逐短期热点。在投资决策中,公司坚 守"持有人利益为先"的初心,建立严谨的风控体系和投资流程,全面考量企 ...
人民日报头版关注:湖北聚才引智打造科创高地
人民日报· 2025-09-22 09:51
具体保障物流行区 七十重岁月如歌,从百度4 值线,形 官城会 力点都放在社会精度和反應失禁止 注易碰好占耐影演 HIL 热雷解步 日最 联播工作在世界国家工作在 重要的被控,建议保障 100-000 Ar 100 确立新时代党的治疆方 t的灰罐方膝的"八非 更特",将"法发出量 团 面積特圖,文化建 實提供藏 长期健康 以景之的目标,非直机想的方案 【 上 】 第 1 周 ( 1 ) 1 ( 1 ) 1 ( 1 ) 1 ) 1 ( ) 1 ) 1 ( ) 1 ) 1 ( ) 1 ) 1 ( ) 1 ) 1 ( ) 1 ) 1 ( ) 1 ) 1 ( ) 1 ) 1 ( ) 1 ) 1 ( ) 1 ) 1 ( ) 1 ) ( ) 1 ) ( ) 1 ) ( ) 1 ( ) 1 ) ( ) h属线,国家安; 2月外新疆河郡。此时,所属于 【 】 【 】 & 图图 图 PS 開發文献康 W 文化學副質量 融资量面试资讯的时代强省。 筑牢数字底座 搭建创新平台 加快场景应用 雄 安 发 力 设 智慧城 t fi 提建对新发教事会,驱逐渐发出面试题。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入围门槛再次提 李强会见美国国会众议员代表团 ...
为颠覆性技术领域创业者提供孵化服务 上海“未来启点社区”成立
解放日报· 2025-09-22 09:47
"我们希望通过未来启点社区,集聚中国最好的创业者、科学家和投资人,构建颠覆性创新领域的 产业化涌现生态。"魏凡杰表示,今后将有很多资源进入这个社区,让科学界、产业界、投资界精英都 能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和资源。通过社区模式,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将探索机构化发现和支持中国科技创 业者的新机制,让它更符合市场规律和创新规律。 记者 俞陶然 如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昨天,2025浦江创新论坛·WeStart创业投资大会主论坛在 上海举行,上海未来启点社区、WeStart投早投小联盟宣告成立,为科技成果、风投资本、产业资源对 接融合搭建了新的平台。 上海未来启点社区由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和上海市科委发起,是一个开放的人才服务平台,旨在为颠 覆性技术领域创业者提供孵化服务,培育让未来产业"涌现"的创新生态。WeStart投早投小联盟由科技 部发起成立,是一个由知名投资机构、创业服务机构、央企和银行等组成的生态组织,将依托WeStart 创业投资大会的TOP100创赛,通过链接头部资本和产业资源,加速推动早期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 力。 培育科技创业者和企业家人才 谈及设立上海未来启点社区的初衷,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经理 ...
紧握科技创新“金钥匙”,爱尔眼科荣膺“2025年度未来健康产业之星”奖
经济观察网· 2025-09-22 09:35
公司荣誉与战略定位 - 公司荣膺2025年度未来健康产业之星上市公司奖 彰显其在眼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市场表现 [1] - 公司紧跟国家发展战略 持续深耕眼健康领域 成为服务范围覆盖亚美欧三大洲的全球化眼科医疗集团 [1] - 公司以创新驱动科技爱尔为发展战略 构建医教研一体化创新平台体系 实现全链条人才培养孵化 [2] 业务模式与网络布局 - 公司创新建立分级连锁模式 覆盖中心城市至县级医院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并实现城乡县域广泛覆盖 [1] - 2025年上半年门诊量达924.83万人次 同比增长16.47% 手术量87.9万例 同比增长7.63% 反映医疗服务吸引力提升 [2] - 医疗网络覆盖700余家眼科医疗机构 临床与运营数据通过四云架构整合 包含2700万个体临床数据库及专病库 [3]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 公司联合中科院计算所共建数字眼科研究所 布局五大实验室 攻克眼底影像辅助诊断模型等核心技术 [3] - 全自动AI眼底检测仪等智能装备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已在300余家医疗机构落地 实现全自动拍摄及数据传输 [3] - 眼健康大数据平台入选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 成为行业数据治理标杆 [3] 医疗质量与国际化发展 - 公司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强化风险防控 推进智能监管 完善集团化高质量管理体系 [3] - 基本实现医疗技术设备药品与国际水平三同步 加速国际化步伐 让创新技术惠及全球患者 [3] - 承担国家省市级重大项目10余项 参与芙蓉实验室建设 联合高校开展医工交叉研究 [4] 生态协同与未来规划 - 公司与上海交大高金学院合作探索数据资产评估 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 [4] - 推出爱尔眼科AI战略白皮书 强化眼科学及亚专科前沿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创新 [4] - 未来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 推动数字化技术产品服务发展 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眼科医学中心 [4]
命运与共好伙伴 | 传承中瑞建交精神 开创合作共赢的未来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9-22 09:29
9月的哥德堡港,海风轻拂。"哥德堡号"仿古帆船静静停泊,高耸的桅杆仿佛仍在诉说着两个多世 纪前中瑞海上贸易的辉煌历程。 280多年前,"哥德堡号"载着瑞典的黑铅、粗绒等货物远航中国,回程时满载丝绸、茶叶和瓷器, 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驶回北欧。这条跨越大洋的航线,不仅开启了中瑞两国最早的贸易往来,也架起 了东西方文明互鉴的桥梁。 1950年5月9日,瑞典成为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75年来,双方始终相互尊重、平等相 待,推动双边关系稳健发展。目前,600多家瑞典企业在中国市场深耕发展,近万家瑞典企业开展对华 贸易。沃尔沃、爱立信、斯堪的亚等瑞典品牌在中国家喻户晓。同时,中国高科技企业也为瑞典的绿色 转型和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大疆、北极星、极氪等中国品牌纷纷落户斯德哥尔摩市中心,优质的产品、 合理的价格和便捷的服务,赢得越来越多瑞典消费者的认可。 面向未来,中瑞双方可继续弘扬"哥德堡号"所代表的友好精神,从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推动各 领域交流合作走向深入,不仅为中欧关系注入更多稳定性与正能量,更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与方 案。 科技创新成为中瑞合作的新引擎。双方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