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杠杆
icon
搜索文档
“出奇招”还是“走钢丝”?邦泰集团今年权益拿地面积居全国第二
新京报· 2025-05-31 09:52
公司表现 - 2025年前4月权益拿地金额50亿元排名第13位权益拿地面积124万平方米排名第2位仅次于绿城集团 [1] - 2024年权益拿地金额117亿元在民营房企中仅次于滨江集团 [3] - 2023年和2024年销售额分别为1397亿元和1689亿元排名从第102位跃升至第56位 [3] 行业地位 - 在民营房企阵营中拿地金额位居第二位仅次于滨江集团 [1] - 近两年房地产投资端主力多为国企央企和地方城投公司民营开发商活跃度低公司成为土地市场的"奇兵" [3] 战略布局 - 2025年新增13宗土地中70%位于中西部非一线城市土地溢价率普遍低于15% [4] - 采取"小打快出"策略单宗拿地金额较少2024年平均每宗不到5亿元2025年平均每宗不到4亿元 [6] - 布局集中在三四线城市或中西部省会城市开发新区偏重西南地区地块体量不大 [6] 资金状况 - 公司尚未上市近两年频繁进行产权质押质权人主要为银行保理机构和信托机构 [8] - 2024年拿地销售比为0352025年前4个月高达07远超行业安全线015-021 [9] 商业模式 - 采取"低成本+高周转+小打快出+改善产品"模式瞄准中小城市改善型需求 [6] - 被专家评价为高周转高杠杆高负债的"三高"模式类似碧桂园和中梁的旧有模式 [7]
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天庆祝与美国钢铁公司(X)相关的协议。美国钢铁仍将是一家美国公司。日本一直都是我的一个好朋友,对日本制铁(新日铁)副总裁表示感谢。美国钢铁将拥有一个不错的伙伴。美国钢铁将把总部留在匹兹堡。美国钢铁的CEO曾发出“拯救公司”的请求。会见美国钢铁CEO之后考虑过(对日本动用)关税(杠杆)。我们挽救了美国钢铁。
快讯· 2025-05-31 05:48
公司协议 - 美国总统特朗普庆祝与美国钢铁公司达成相关协议 [1] - 美国钢铁公司将保持为美国公司 [2] - 美国钢铁公司将把总部保留在匹兹堡 [3] 合作伙伴关系 - 美国钢铁公司将拥有一个不错的合作伙伴 [3] - 日本制铁(新日铁)副总裁受到感谢 [2] 公司运营与决策 - 美国钢铁CEO曾发出"拯救公司"的请求 [3] - 会见美国钢铁CEO后考虑过对日本动用关税杠杆 [3] - 美国政府宣称挽救了美国钢铁 [3]
美国总统特朗普:重申我在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磋商中动用了贸易杠杆。
快讯· 2025-05-31 02:16
美国总统特朗普:重申我在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磋商中动用了贸易杠杆。 ...
刘刚:“对等关税”后的全球市场2025下半年投资机会前瞻
2025-05-31 00:09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者公司 未提及具体公司,涉及全球市场、美股、港股、美债、黄金、比特币、欧洲资产、印度市场、大宗商品、美元指数、中概股、中国市场、新经济板块、分红板块等行业和资产领域[1][2][4][7]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关税调整与市场影响**:2025 年下半年“对等关税”政策影响全球市场,关税下调幅度超预期(从 145%降至 10%),美国有效税率降至 16 - 17%,近期美股和港股快速反弹显示市场情绪修复,但市场向上突破动力不足且向下空间有限,需关注 7 月 9 日和 8 月 12 日关税豁免截止日及转口限制风险[1][2] - **资产表现与流动性分析**:替代性资产如比特币、黄金、欧洲资产和印度市场表现突出,大宗商品、美元指数和中概股相对落后;美股反弹快于预期,显示前期衰退担忧过度;流动性冲击是抄底机会,央行干预通常有效;美国增长放缓但非衰退,通胀减轻,预计年底核心 PCE 降至 3.5 - 4%,四季度美联储可能降息 1 - 2 次[4] - **美债与美股展望**:美债当前 4.5%收益率吸引力有限,建议等升至 4.8 - 5%再做多;美股科技龙头资本开支强劲,当前 27 倍估值合理,在 5900 - 6000 点区间震荡,突破需新催化剂;长期美国例外论受挑战,但不宜将长期逻辑短期化,资金流向“各回各家”[5] - **黄金美元与中长期格局**:黄金和美元近期表现纠结,黄金在 3500 美元后回调,美元支撑位在 97 左右,建议采用定投或网格交易策略;美国经常账户与金融账户需动态平衡,完全逆转贸易格局不现实,中国难以靠内需替代出口,消费板块预期不宜过高[6] - **中国市场影响**:关税对中国市场影响从 3 个百分点降至 1 - 1.5 个百分点,港股盈利受影响小于 A 股约 5 个百分点,政策对冲力度可能低于预期,新经济板块更具韧性[7]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问答环节**:美债当前 4.5%利率做多空间有限,建议等升至 4.8%甚至 5%再技术性做多;纳斯达克 5900 - 6000 点区间需新催化剂突破,关税谈判不顺可能回调但回调后是买入机会;港股在 23000 - 24000 点区间可部分获利了结转配置分红板块,等待回调机会;关税调降使对中国 GDP 影响从 3 个百分点降至 1 - 1.5 个百分点;黄金拥挤度达多年新高,建议采用定投或网格交易策略[8][9]
26股获杠杆资金爆买!
证券时报· 2025-05-30 16:07
融资净买入情况 - 截至5月29日市场融资余额合计1.8万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11.28亿元 [2] - 26只个股融资净买入额超5000万元,胜宏科技以2.47亿元居首,汇川技术(1.5亿元)、新易盛(1.28亿元)紧随其后 [2][3] - 计算机(4只)、汽车(3只)、电力设备(3只)行业获融资客集中加仓 [2] 定增预案披露 - 华瓷股份拟非公开发行7556万股募资7亿元,投向东盟陶瓷谷项目 [5] - 双林股份拟募资15亿元用于滚柱丝杠及关节模组产业化等项目 [5] 机构调研动态 - 近两日99家公司获机构调研,26家获10家以上机构扎堆 [6][7] - 金帝股份获78家机构调研,主要关注轴承保持架及eVTOL相关产品 [7] - 震裕科技(44家)、北信源(31家)、海大集团(30家)调研热度居前 [8] 行业分布特征 - 融资净买入超5000万元个股中电子行业占比最高(胜宏科技6.2%流通市值占比) [3] - 机构调研集中在机械设备(金帝股份、震裕科技等)、电力设备(震裕科技、昌科能源)行业 [7][8]
和讯投顾朱和旺:职业短线的八大天坑 别走我的弯路
和讯财经· 2025-05-29 21:45
大股东减持风险 - 大股东或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时投资者应优先离场 大股东作为最大主力减持行为往往预示股价顶部 离婚减持等特殊形式更需警惕[2] - 杀毒软件公司案例显示大股东离婚分割持股后股价表现显著恶化 相关解释性声明可信度存疑[2] 限售股解禁影响 - 原始股东持股成本极低(低至几分钱) 即使股价大幅下跌仍存数倍利润空间[3] - A股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上市前包装现象 发行价较实际价值溢价显著(如10元资产包装至50元) 解禁后抛压集中释放[3] - 民营企业解禁股风险尤为突出 机构资金回避为大股东接盘[3] 利好兑现效应 - 市场提前炒作预期利好 正式公告时反而进入调整阶段 高位利好兑现常形成股价顶部[4] - 未启动个股突发利好更具参与价值 已累积较大涨幅个股利好兑现需高度谨慎[4] 交易认知误区 - 短期交易成功易导致过度自信 实际稳定盈利需持续3年10倍收益验证[5] - 2015年案例显示 顶级认知投资者加杠杆(1:3)后仍因黑天鹅事件(连续6跌停)爆仓归零[6] 信息处理策略 - 消息群荐股成功率极低 独立决策能力是长期盈利核心 历史走势复盘优于即时消息追踪[7] - 技术指标(MACD/均线等)存在人为操纵可能 单一指标有效性随时间递减[8] 强势股运作逻辑 - 近十年大涨个股多由情绪驱动而非基本面支撑 龙头股选择应放弃价值分析专注资金动向[10] - 有效策略为大盘强势期聚焦板块龙头 其余时段保持空仓[11]
关税被叫停,美债收益率不降反升,为什么?
华尔街见闻· 2025-05-29 16:37
关税政策被叫停的市场反应 - 美国国际贸易法院阻止特朗普4月2日宣布的关税政策生效,裁定其越权 [1] - 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上破4.5%,2年期美债收益率飙升超过1个百分点 [1] - 30年期美债收益率达4.995%,2年期美债收益率达4.035 [2] 市场反常现象的原因 - 市场认为关税叫停暴露美国经济治理协调性崩塌,宏观经济无人掌舵 [3] - 美债净发行量接近历史高位,美联储不再通过量化紧缩充当买家,外国官方机构逐步撤退 [3] - 关税取消未能缓解美债压力,反而因潜在财政收入减少加剧市场对美国偿债能力的质疑 [3] 贸易谈判与政策不确定性 - 关税政策被司法部门叫停使特朗普贸易谈判立场被动,贸易对手方可能采取拖延战术 [4] - 民生证券指出这可能成为特朗普权力的"分水岭",其他政策问题也可能面临诉讼影响 [4] - 特朗普可能因愤怒导致贸易谈判受阻,重回股债汇三杀局面 [7] 市场结构脆弱性 - 负SOFR掉期利差、杠杆交易上升和美债期货流动性恶化显示市场结构脆弱 [4] - 机构大规模调整久期对冲可能将小幅波动放大为系统性风险 [4] - 历史上政策不连贯性曾引发市场激烈反应,如2013年伯南克缩减购债言论和2022年英国债券危机 [4] 资产表现预测 - 民生证券预测若关税叫停持续有效,资产表现将向"减税上升、关税下降"区域转变 [5] - 美债收益率或因关税收入下降和财政负担上升而居高不下 [5] - 美元和美股有望获得提振 [5]
2025年下半年债券投资策略:票息为主,积极持券
国信证券· 2025-05-29 09:56
报告核心观点 国内经济企稳主要靠政府加杠杆,下半年政府债券融资增速将减弱;贸易战存在不确定性,政策以稳为主,降准降息可期;债券投资以票息为主,积极持券,大幅调整风险不大 [116]。 宏观经济 - 出口增量贡献大但占经济体量可控,经济企稳以海外补库和抢出口为核心,内生性偏弱,出口占我国GDP比重约20% [4] - 关税风暴下,出口增速受损区间为(-3%,-11%),对应GDP增速受损1.5 - 2个百分点 [12] - 贸易战持久战会使全球产能重置,美国关税策略有4种情形,B和C概率更高,会对我国造成产能冗余与通缩压力 [15][18] - 国内经济基础不错,一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5.4%,3月和4月月度GDP同比增速约为5.9%和5.1% [19] - 生产法下,第三产业房地产和信息技术是主要拖累项,第一、二产业增速高于疫情前,第三产业差距较大 [22][28] - 疫情以来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高企,2024年第二产业增速12%,第三产业 - 1.1% [29] - 2025年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首批810亿元已下达地方,拉升一季度社零总额增速1.6个百分点 [40] - 核心CPI同比短期最低点在2024年9月,食品项同比短期低点在2023年11月,能源项今年3月和4月走弱 [41] - 生活资料下行明显,生产资料今年3月和4月走低,生活资料同比创新低 [46] - 金融数据中政府债券融资快速扩张,2025年4月累计同比20.9%,长期品种占比提升 [49] - 下半年政府债券增速面临下滑,若不临时增加预算,预计三季度开始减速 [54] - 经济增长企稳后回落,外需走弱和政府托底效应减弱,三季度GDP增速回落至5%以下,通胀同比抬升 [58] 国内政策 - 4月25日政治局会议提出强化底线思维,实施积极宏观政策,防范化解风险,完善政策工具箱 [64] - 4月对等反制,采取“以牙还牙”策略,推进“双循环”战略 [65] - 短期要“稳住楼市股市”,修复资产端,短长结合 [74] - 短期可能降准降息,乐观情形是有节制的结构性逆周期政策,冲击情形下货币和财政政策加码 [76] - 507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分别出台相关政策 [78][79][80] 债券策略 - 4月债券跳空高开后持续横盘,经济悲观预期有所消散,负carry逐渐收敛 [82][85] - 利率偏低但经济基础不牢靠,大幅调整风险不大,可安心持券,选择利差高的品种 [95] - 主要债券品种利率绝对水平低,利差偏窄,二级市场拥挤,一级市场利率债供给多 [100] - 超长信用债发行放量且流动性好转,信用利差总体在历史低位 [105][110] - 3年期品种持有3个月,不同评级品种票息抵御收益率上行能力不同 [113]
蒋飞:论降息的重要性
经济观察报· 2025-05-28 22:47
核心观点 - 自5月8日央行降息以来,市场对是否继续降息存在分歧,乐观者认为经济企稳无需降息,悲观者认为稳经济压力持续需要降息 [1] - 降息顺应资金供需变化,稳定房地产市场并提振国内投资和消费以对冲外需不确定性,同时兑现长期降息大周期趋势 [1][9] - 降息是货币政策工具箱的一种,但无法解决利率传导不畅、杠杆率走高、银行净息差缩窄、国内外利差扩大等问题 [1][10][11][12] 长期意义上降息的重要性 - 2018年起中国进入降息周期,人口、债务、房地产周期处于长期调整阶段,要求利率持续走低 [4] - 2024年全国总人口14.08亿,同比减少139万(减少率接近1‰),联合国预测2054年中国人口较2024年减少2.04亿 [4] - 2025年Q1实体部门宏观杠杆率达298.4%,接近300%的金融危机临界点,债务化解需降息支持 [4] - 2023年底房价房租比1.76,2024年回落至1.69,房地产软着陆过程中降息是稳定房价和房租的重要手段 [5] - 自然利率中枢可能持续下降,伴随经济正常增长利率中枢也可能下行 [6] 短期意义上降息的重要性 - 2024年稳增长重要性突出,外部不确定性要求增强内部稳定性,Q1净出口对GDP贡献率达38.9%,拉动GDP增长2.1% [7] - 城镇居民家庭总资产中房产占比66.8%,当前房地产实际利率较高抑制需求,5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回落至0以下 [8] - 2024年4月住户贷款增速降至3%,存款增速升至10%,两者差距达7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增速从2023年中14%降至8.6% [8] 降息解决不了的问题 - 利率市场化改革未完成,市场分割导致利率传导效率不高 [10] - 杠杆率上升主因是制度和效率问题,降息并非主因 [10] - 银行业总资产2024年达372.5万亿元,私人部门融资需求收缩导致银行净息差缩窄 [11][12] - 国内外利差扩大因各国货币政策独立,中国坚持"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 [12] 降息空间 - 测算显示2025年政府杠杆率不增加需实际利率降至0.32%,而2024年Q1实际利率为4.52%,政府杠杆率上升2.4个百分点至63.2% [2][13] - 财政可持续性空间受限,降息支持财政仍需较大空间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