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能融合

搜索文档
山高新能源(01250.HK),新能源3.0的领航者
格隆汇· 2025-06-03 17:09
能源行业变革与AI驱动 - 能源革命是时代更迭的序章,从薪柴到煤炭再到电力,如今AI发展加剧能源焦虑 [2][3] - AI耗能显著,ChatGPT单次请求耗电2.9瓦时,日均响应2亿需求消耗50万度电,相当于1.7万美国家庭日用电量 [3] - 行业面临百年变局,站在"比特驯服瓦特"的历史拐点 [4] 山高新能源战略布局 - 公司构建"三维能源网络":风光基地为基座、算力集群为引擎、交通路网为血脉 [4] - 2024年风电业务收入11.87亿元同比增长24.2%,占总营收26.8% [8] - 2024年净利润4.63亿元同比增长32%,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0%,现金储备超36亿元 [29] 风光发电领域优势 - 截至2024年底拥有54座集中式光伏电站(2602MW)、分布式光伏(920MW)、19座风力电站(1176MW) [8] - 获得超过320万千瓦风电指标,占储备项目一半以上,探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新模式 [10] - 2024年新增375MW集中式风电指标、山东175MW分布式风电项目等 [10] 电算协同战略 - 数字能源市场规模从2015年6544.2亿增至2022年11051.5亿,万亿级市场成型 [14] - 全球数据中心用电增速达12%(IEA数据),2035年需新增362吉瓦发电装机 [17] - 与世纪互联合作打造"绿电+算力"源网荷储一体化综合体,投资2.99亿美元成为其最大机构股东 [17] 交能融合创新 - 国家政策要求到2027年交通行业电能占比达10%,非化石能源装机不低于500万千瓦 [23] - 依托山东高速集团路网资源,首批六个高速服务区光伏项目已并网发电 [26] - 与淄博周村区签署氢能试点示范项目协议,推进交能融合产业落地 [26] 行业政策与市场前景 - 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占全球六成以上,预计新增风电光伏装机2.8亿千瓦 [10] - 2025年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目标60%,能源消费占比20% [11] - 数据中心用电比重2035年或达4.5%,2050年可能升至8.7% [17]
交能融合发展应用与路径分析 | 交通战略研究
搜狐财经· 2025-05-30 18:33
交能融合概述 - 交通和能源行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领域,通过创新发展清洁能源和推动交能融合,可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水平,大幅减少碳排放并带来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1] - 交能融合是指交通与能源两大基础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等方式实现深度融合,构建"交通为体、能源为血、智慧为脑"的深度协同体系 [2] - 国家高度重视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推动建设了一批交能融合重点项目,持续完善交通运输清洁能源供应体系 [2] 政策支持 - 国家已先后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进交通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应用 [2] - 2025年4月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交能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3] - 2025年5月交通运输部牵头召开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视频推进会,推动交能融合发展取得实效 [3] 发展现状 - 全国交通基础设施已建风、光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过89万千瓦,累计建成充电桩3.5万个,充电停车位约5.1万个 [2] - 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占比达到77.6%,已建和在建清洁能源船舶超过430艘,全国铁路电气化率达到75.3% [2] -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充换电设施体系,截至2025年4月全国公共充电桩数量达399万个,充电站数量达1.6万座 [5] 核心应用场景 分布式光伏+储能 - 利用服务区、收费站、客货运站、机场等建筑屋顶及护坡、周边空地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配套储能系统与充电设施 [4] - 山东枣菏高速打造全国首个全路域交能融合示范项目,广东清远高速建设光伏"零碳服务区",年均发电量约94.7万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85.4吨 [4] - 北京大兴机场、昆明长水机场等均已配置分布式光伏电站 [4] 充换电网络 - 浙江省提出"村村通充电桩"计划,计划形成城市5分钟、城乡半小时充电圈 [5] - 四川省通过财政补贴、土地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县域充换电设施建设 [5] - 宁波—义乌新能源重卡运行线路首批两座充电站投用,标志着国内首条市场化运行的重型卡车绿色线路正式开通 [5] 绿色港口 - 上海港已实现100%岸电设施覆盖,建成全自动化码头多座,数量全球领先 [6] - 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等23个港口纳入"亚太绿色港口奖励计划" [6] -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实现4台风机与屋顶光伏并网发电,累计完成绿电发电量超2600万度,绿电消纳超1550万度 [6] 其他清洁能源应用 - 湖北交投在G45大广高速浠水服务区布局LNG加气站,日均服务200辆以上天然气车辆 [7] - 潜江、枝江西服务区投用加氢站2座,实现氢能示范线规模化常态运营 [7] - 多地对内河船舶进行电动化改造,远航船舶采用LNG或氢燃料替代 [7] 虚拟电厂 - 武汉东湖高新区项目基于AI技术打造光谷出行平台,接入13个停车场共6083个停车位和9座公共充电站点 [9] 发展路径 - 加快制定交通与能源深度融合的相关规划、标准及规范,完善安全、节能、环保等政策体系 [14] - 加快推进智慧交通、数字能源建设与深度融合,开展交通能源系统与能源网柔性互联、智能微电网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5] - 全面布局交通+光伏、储能、充换电站等一体化协同发展新格局,拓宽公路铁路、港口航道、枢纽场站等交能融合场景 [16] - 加强资金支持力度,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绿色信贷等各类资金渠道,创新投资运营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 [17]
重庆:鼓励投资主体探索分布式光伏多元化应用场景建设
快讯· 2025-05-30 16:14
政策内容 - 重庆起草《重庆市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公开征求意见稿)》,鼓励投资主体探索分布式光伏多元化应用场景建设 [1] - 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一般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根据市内电力负荷分布确定不同上网电量比例 [1] - 主城都市区22个区县行政区域内的项目年自发自用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0%,其余区县年自发自用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40% [1] 应用场景 - 支持各地区探索构建增量配网、虚拟电厂、智能微网与大电网利益协调共享机制 [1] - 促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开发 [1] - 研究推动交能融合、光储充一体化、分布式光伏+储能、5G基站等开发模式 [1]
事关交能融合发展,交通运输部这样安排推进
新华社· 2025-05-20 21:56
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现状 - 全国交通基础设施已建风、光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过89万千瓦 [1] - 累计建成充电桩3.5万个,充电停车位约5.1万个 [1] - 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占比达到77.6% [1] - 已建和在建清洁能源船舶超过430艘 [1] - 全国铁路电气化率达到75.3% [1] 政策与规划协同 - 推动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规划衔接互动,开展公路水路充(换)电站设施网络规划 [1] - 加强与电网规划的协同布局,提升清洁能源就地保障水平 [1] - 指导地方开展交能融合规划研究,明确基础设施沿线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建设时序和网络布局 [1] 专项行动计划 - 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启曜"行动和"乘风"行动 [2] - 实施运输装备低碳转型发展行动 [2] - 实施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成网行动 [2] - 实施交通运输绿色燃料供应提速行动 [2] - 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项目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2] 应用场景拓展 - 充分利用公路沿线服务区、收费站、养护工区、监控中心等周边土地推进清洁能源就近就地开发利用 [2] - 加快建设一批(近)零碳枢纽、港口 [2] - 加强充(换)电等补能设施建设 [2] - 加快公路沿线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双向充放电设施智能化改造项目 [2] 运输装备低碳转型目标 - 到2035年推动交通运输和新型能源体系全面融合互动 [2] - 持续推进新能源车辆在城市公交、出租、邮政快递、城市配送、港口、机场等领域应用 [2] - 推动新能源重型货车(卡车)规模化应用 [2] - 大力支持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船舶发展 [2] - 大力推进高耗能、高排放铁路机车车辆节能改造和低碳化升级 [2] - 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地机场常态化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 [2] 科技研发与标准制定 - 依托国家科研平台和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建立交通与能源融合技术装备研发平台 [3] - 开展交通能源系统与能源网柔性互联、大容量固态电池、兆瓦级超级快充等关键技术研究 [3] -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电动重卡、氢能重卡、电动船舶等相关标准制定修订 [3] 战略意义与重大项目部署 - 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行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新型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3] - 部署实施一批标志性、引领性交能融合重大项目 [3] - 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用能结构重大调整,形成可再生能源替代的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 [3]
交能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点名大容量固态电池、兆瓦级超级快充等关键技术!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0 17:18
国际标准化组织港口码头标准化技术机构成立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成立港口码头分委会,秘书处落户中国,这是交通运输部首次提出并成功设立的ISO技术委员会,也是全球首个专注于港口码头标准化的技术机构[1] - 港口码头分委会成立大会于2025年5月20日成功举办[1] 交能融合发展进展 - 全国交通基础设施已建风、光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过89万千瓦,累计建成充电桩3.5万个,充电停车位约5.1万个[3] - 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占比达到77.6%,已建和在建清洁能源船舶超过430艘,全国铁路电气化率达到75.3%[3] - 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聚焦8个方面提出25项重点任务[4] 交能融合下一步重点举措 - 加强规划协同:推动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规划衔接互动,开展公路水路充(换)电站设施网络规划[5] - 加强政策协同:实施"启曜"行动、"乘风"行动等系列专项行动,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项目参与电力市场交易[5] - 拓展应用场景:推进公路沿线服务区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加快建设一批(近)零碳枢纽、港口[5] - 推广新能源装备:推动新能源重型货车规模化应用,支持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船舶发展,推进铁路机车低碳化升级[5] - 加大科技研发:建立交通与能源融合技术研发平台,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推进相关标准制定修订[5] 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质量提升 - 重大节假日期间高速公路小客车流量占比超90%,"五一"假期新能源汽车出行比例超18%[6] - 交通运输部出台《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办法》,包含等级配置类指标和水平评价类指标[7] - 等级配置类指标评价基础设施配置情况,水平评价类指标评价管理水平和服务品质[7] - 下一步将加快制定相关标准,聚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节假日服务保障等重点开展评定工作[7]
深城交(301091) - 301091深城交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15
2025-05-15 18:36
行业发展与公司定位 - 我国城市化进入存量优化新阶段,提升城市交通多方面水平是重点,新质蓝海赛道催生新型智能化基础设施需求,为公司提供业务机会 [3] - 公司定位为“新一代城市交通智能产品、建设与运营科技公司”,聚焦新质赛道领域,以“内生发展 + 生态合作”发力,实施数字化等战略,以“深圳标杆 + 全国化复制 + 国际输出”模式拓展 [3] 研发与投入 - 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营收约 10%,2025 年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用于数据 AI 底座平台、低空经济及车路云相关智能产品研发等,还将投资建设一批低空测试场、枢纽等基础设施 [3] 业务落地与市场拓展 - 公司新一代城市交通整体解决方案已在全国重点城市及香港、阿联酋等一带一路重点区域城市落地,2024 年新签合同外地订单占比过半 [4][5] - 2024 年公司在阿联酋、香港落地近 3.5 亿项目,近期正在沙特、阿联酋、新加坡等洽谈低空经济、智慧交通等项目 [5] 财务与盈利 - 2024 年公司净利润为 1.1 亿元 [5] - 一季度公司各类业务正常开展,三个主要业务板块均为盈利状态 [5] 公司规划与决策 - 结合战略和业务发展实际情况,公司将适时启动公司名称调整工作 [6] - 目前公司资金集中用于研发投入、重大项目投资及市场拓展等,如有回购相关计划会及时披露 [6] - 公司股东减持股票系个人资金需求,管理层看好公司发展前景 [6] - 公司未来如有重组计划,将按法规要求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6]
金溢科技(002869) - 2025年5月13日金溢科技业绩说明会、路演活动信息
2025-05-13 23:52
行业前景与公司战略 - 智慧交通行业在政策、技术和市场需求推动下发展动力强劲前景广阔,2024 年国家密集出台产业政策提供支撑 [2] - 公司依托“交通 + IT”双基因,基于“客户需求 + 技术创新”双驱动及全栈式服务能力,打造多业务集群,构建解决方案开拓产业空间,助力智慧交通发展 [2][3][4][5] 业绩表现 - 2024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96 亿元,同比增长 16.39%;实现归母净利润 7,875.48 万元,同比增长 59.69% [3] 业绩影响因素 - 2025 年一季度净利润下滑系研发费用增加和理财收益减少 [4] - 2024 年车路协同产品销售减少是因业务处于发展阶段,项目需求有不确定性 [4] 未来盈利驱动因素 - 打造业务集群推动数字化升级,深耕国内市场并开拓海外市场,构建运营体系,聚焦核心赛道,探索外延式发展路径 [5] 高管薪酬 - 公司制定了《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薪酬与考核管理制度》,高管实行年薪制,薪酬结构含基础薪酬、绩效年薪、奖金、长期激励四部分,每年董事会审议确认,遵循市场化原则适时调整 [6][7]
华设集团: 关于2024年度暨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情况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5-13 16:21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83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为5789.5万元,均同比下降 [1] - 2024年业绩与预算目标差距较大,利润差距42.03个百分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差距23.34个百分点 [4]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主要因购买理财产品增加 [4]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主要因支付2023年度股东红利 [4] 业务转型与增长点 - 公司推进"数字化、产业化、平台化、国际化"发展战略,构建双增长曲线 [2] - 2024年新业务板块营收达13.8亿元,占总营收比例超过31% [2] - 低空经济板块订单量同比增长96% [2] - 基础设施数字化业务与智慧业务合同总额突破4亿元,总营收达4.2亿元,占总营收比例近10% [2] 行业现状与前景 - 行业整体处于下行周期,受宏观基建投资影响 [2] - 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增量时代较难再现 [3] - 数字技术、AI技术、低碳技术引领的新领域创造巨大蓝海市场 [3] - 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交通融合等领域成为新增长点 [2][3] 可转债与市值管理 - 公司发行的4亿元可转债自2024年1月29日起开始转股 [4] - 截至2025年3月31日,累计有10.9万元可转债转换为公司普通股 [4] - 公司将市值管理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 [4] - 公司已建立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4]
发挥交能融合倍增效应
经济日报· 2025-05-07 05:57
交能融合政策与规划 - 交通运输部等10部门发布《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实现交通运输与新型能源体系全面融合互动,电能占行业终端用能比例保持高位,绿色电力以就地消纳为主 [1] - 机构预计交能融合将带动数千亿至超万亿元规模的投资增长 [1] - 2024年底全国首个高速公路服务区陆上风电项目获核准,计划在宁沪高速仙人山服务区构建包含风电、光伏、储能的智能微电网系统 [1] 交能融合项目进展 - 山东枣菏高速公路交能融合示范工程首批并网发电,利用服务区、边坡等空地部署分布式光伏和储能设施,开发沿线新能源资源 [1] - 交通基础设施功能升级为集交通、能源、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覆盖公路、水运、轨道等多类运输方式 [3] 交能融合驱动因素 - 历史表明交通与能源存在协同发展关系(如煤炭推动火车、石油推动汽车),当前融合可发挥两大行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倍增效应 [2] - 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通过新能源发电+储能+电能替代,减少交通领域对石油天然气的依赖 [2] - 助力双碳目标:交通资产能源化与用能绿色化可加速低碳转型,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交通能源体系 [2] 市场与经济效益 - 低价新能源融入交通网可降低用能成本并提升运营效益 [3] - 挖掘交通沿线资源建设风电/光伏/储能可提升新能源装机量,支撑新型能源体系构建 [3] - 融合将拓展交通流量延伸收益,居民出行及货运成本预计大幅下降,同时降低交通碳排放 [3] 实施路径与挑战 - 需建立智慧交通网与智能电网衔接机制,实现供能用能协同并提升两网运行效率 [4] - 需通过试点示范优化融合模式,涉及规划标准、技术研发及交通用能特征匹配等多领域统筹 [4]
深城交: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点评:新签合同高增,业务转型下增长可期-20250506
光大证券· 2025-05-06 12:0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1][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受行业环境影响,公司传统业务承压,但智慧交通业务快速增长,新签订单提速,业务转型成效显著,放量可期,虽下调25/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但新增27年预测,维持“增持”评级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数据 - 总股本4.06亿股,总市值137.30亿元,一年最低/最高价为23.10/66.00元,近3月换手率149.50% [1] 收益表现 - 1M相对收益9.12%,绝对收益14.17%;3M相对收益 -22.94%,绝对收益 -23.59%;1Y相对收益8.56%,绝对收益11.65% [4] 事件 - 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13.2/1.1/0.5亿元,同比 -7.3%/-34.7%/-61.0%;25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1.8/-0.3/-0.3亿元,上年同期分别为2.3/-0.3/-0.4亿元 [4] 点评 -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新签合同高增,24年智慧交通业务增长显著,新质业务同比增长138%,占比超67%,25Q1营收仍承压 [5] - 25Q1毛利率上行带动归母净利润增长,24年毛利率和净利率下降,期间费用管控良好,研发费用上行,25Q1期间费用率增长拖累利润 [6] 转型成效 - 公司聚焦新质产业,向新基建工程及运营服务转型,成立三大专班,低空经济在手订单超3亿,推进多个项目,业务放量可期 [7]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 下调25/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1.94/2.49亿元(下调幅度7%/1%),新增27年预测为3.09亿元,维持“增持”评级 [7] 财务报表与盈利预测 - 利润表:23 - 27E年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等多项指标有相应数据及变化 [10] - 现金流量表:23 - 27E年经营、投资、融资活动现金流等数据及变化 [10] - 资产负债表:23 - 27E年总资产、负债、股东权益等数据及变化 [11] 主要指标 - 盈利能力:23 - 27E年毛利率、ROE等指标有相应数据及变化 [12] - 偿债能力:23 - 27E年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指标有相应数据及变化 [12] - 费用率:23 - 27E年销售、管理等费用率及所得税率有相应数据及变化 [13] - 每股指标:23 - 27E年每股红利、每股经营现金流等指标有相应数据及变化 [13] - 估值指标:23 - 27E年PE、PB等指标有相应数据及变化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