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分配

搜索文档
美欧贸易谈判可能要崩!欧盟愿意互为零关税,仍无法填饱美国胃口
搜狐财经· 2025-05-22 21:08
全球关税博弈现状 - 特朗普政府主导的全球关税博弈陷入僵局 临时性保护条款将于7月上旬到期 若谈判无突破 美国可能重新竖起高关税壁垒 [1] - 美国与英国达成双边协议缓解部分压力 但与其他经济体仍处于"对等关税"政策对峙状态 [1] 美欧贸易谈判核心矛盾 - 欧盟与美国年贸易额突破8600亿欧元 若互加10%关税将产生近900亿欧元额外成本 直接冲击产业链 [3] - 欧盟在5月21日提交改良方案 作出重大让步 包括逐步取消农产品及工业制品关税 但美方要求涉及欧盟税收主权和监管框架等内政领域 触及欧盟"不可谈判红线" [3][5] - 美方谈判策略显示其核心诉求已超越单纯贸易范畴 试图通过关税杠杆重塑全球产业链 [5] 汽车产业冲突 - 汽车制造业贡献德国15%、法国12%、意大利10%的工业产值 欧盟汽车产业链直接雇佣超700万人 [7] - 美国对进口汽车实施27.5%综合关税 欧盟要求恢复2.5%原始税率 英国仅争取到每年10万辆汽车10%关税配额 [9] - 特朗普政府推动"制造业回流"战略 要求欧盟将汽车产能转移至美国本土 欧盟视此为自断经济命脉 [7][9] 产业竞争与战略分歧 - 美欧矛盾本质是后工业化时代经济霸权再分配 美国通过关税壁垒保护本土创新生态 欧盟维护既有产业优势 [11] - 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被美国列为必须返美的战略产业 与欧盟产业政策形成直接冲突 [7][11] 潜在贸易战风险 - 欧盟已启动950亿欧元对美商品加税报复预案 涵盖波音飞机、新能源汽车、威士忌等产品 若7月关税豁免期前无进展将实施反制 [9] - 美欧可能陷入"关税升级-产业对冲-关系恶化"恶性循环 对全球经济体系构成系统性风险 [11]
碳边境调节机制下,中欧合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丨能源思考
第一财经· 2025-05-18 19:30
中欧经贸合作与CBAM影响 核心观点 - 中欧需在多边平台深化合作,争取CBAM简化措施利益,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 - CBAM短期对中国影响有限(钢铁、铝为主),长期将挑战制造业高碳现状 [2] - 中欧在新能源、基础设施领域合作潜力大,但CBAM可能引发贸易摩擦 [3][4] CBAM对欧盟的影响 - 欧盟内部不平等加剧:德国等发达国家受益,保加利亚等进口依赖国面临产出限制 [2] - 成员国成本分化:钢铁等高碳产品进口国(如希腊、爱尔兰)受冲击显著 [2] CBAM对中国的挑战 - 覆盖行业初期以钢铁、铝为主(占中国对欧出口主力),水泥、化肥影响较小 [2] - 中国工业化进程决定制造业高碳现状将持续,新能源高速增长难快速扭转 [2] - 可能引发WTO合规争议,增加贸易摩擦不确定性 [4] 中欧合作机遇 - 绿色技术协同:中国光伏组件、动力电池产能优势+欧盟政策框架(如《欧洲绿色协议》) [9] - "一带一路"绿色项目:核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合作加速 [3] - 碳核算体系共建:开发跨国数据平台,应用区块链/卫星监测技术提升数据透明度 [8] 应对CBAM的具体措施 - 政策协调:通过中欧气候对话机制讨论碳定价抵扣方案(如国内ETS抵减CBAM费用) [7] - 50吨豁免门槛:欧盟新规惠及中国中小型碳密集企业,节省数据验证成本 [6] - 收入再分配机制:提议设立CBAM低碳转型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脱碳项目 [9] 行业数据与覆盖范围 - CBAM过渡期覆盖钢铁、铝、水泥、化肥四大行业,钢铁和铝占中国对欧出口主要份额 [2] - 中国光伏组件、风电设备全球市场份额领先,具备全产业链整合能力 [9]
休假经济学:比996更狠的经济退烧药,新增两天假期的深层逻辑
搜狐财经· 2025-05-04 01:30
文章核心观点 休假制度调整是经济转型风向标,2025年新增法定假是“经济退烧药”,休假正重塑中国经济底层逻辑,目标是将“世界工厂”变为“全球消费中心”,人们消费能助力经济转型 [1][3][5] 休假制度与经济转型 - 1999年国企下岗潮遇东南亚金融危机,政府推黄金周,2800万游客和141亿旅游收入拉动经济 [3] - 2007年拆黄金周为小长假,将消费从“暴饮暴食”变为“少食多餐” [3] - 2025年制造业占全球31%而消费仅占13%,多放假成经济转型刚需 [3] 消费刺激与经济 - 上海静安区3000万消费券撬动4.5倍消费,身份证立减25%让补贴精准滴灌消费场景 [3] - 南京东路商圈跨年消费额暴涨14.8%,政府补贴、商家让利和消费者热情激活市场 [3] 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 - 2024年国庆7.65亿游客花7008亿旅游,实现区域财富再分配 [4] - 丽江旅游消费形成长达10级产业链,避免资金困在一线城市 [4] 企业休假与效益 - 互联网大厂取消大小周,某头部企业强制下班制度使员工效率提升30%,离职率下降50% [4] - 员工加班时薪低且摸鱼效益不如回家消费,老板应关注员工健康 [5] 休假制度方案 - 调休是经济转型过渡方案,“带薪休假+错峰休假”是真正解药 [5] - 政策制定者需结合“黄金周”“小长假”“带薪假”制定适合国情的休假制度 [5]
中国暂停波音交付:影响有限与再分配对冲分析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4-30 19:1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鉴于中国市场在波音未来交付计划中占比显著下降,且波音具备将受影响飞机向其他市场再分配的能力,此次暂停对公司近期整体财务影响预计有限且可控,但事件持续时间、再分配效率及中美贸易关系长期走向仍构成潜在风险 [1][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 彭博报道中国暂停接收波音公司飞机交付及相关零部件采购,系对现有贸易摩擦的政策回应 [1][7] 影响量化评估 - 中国市场在波音年度飞机交付量中的贡献占比从2010 - 2019年的平均24%显著回落,当前占2025年剩余计划交付量约6%,含未确认订单最高达11%,2030年长期交付计划占比降至约4% [2][9] - 2025年波音向中国确认计划交付29架飞机(主要为737 MAX),占全球总交付计划比例低,此次暂停交付涉及的2025年计划交付飞机可能影响收入约35.3亿美元,占波音年度总收入比例小,短期内不会对整体营收构成重大冲击 [2][9] - 波音持有部分原计划交付中国的飞机库存,包括约10架737 MAX及6架787,管理库存会产生额外持有成本,但考虑库存规模,预计短期内存货成本增加对公司盈利能力影响有限 [2][9] 受影响飞机再分配可行性分析与市场需求考量 - 波音将受中国市场暂停交付影响的飞机再分配至其他客户的能力是消化风险的关键,当前全球航空市场需求旺盛,印度、东南亚等增长区域为其提供替代性销售渠道 [3][10] - 印度航空公司正寻求接收原计划交付中国航司的波音飞机,延续此前波音转售737 MAX飞机给印度航空的模式,印度航空对未来交付时段的兴趣为波音消化订单提供支持 [3][10] - 虽再分配涉及操作层面复杂性,但强劲市场需求及过往成功案例表明可行性较高,波音有能力将大部分受影响的29架2025年计划交付中国的飞机再分配至其他客户,对冲直接风险 [3][10] 潜在供应链风险 - 与中国商飞C919项目不同,波音全球供应链布局相对分散和成熟,高价值核心部件主要采购自美国及少数其他西方国家供应商,但某些环节可能与中国供应商有关联 [5][11] - 在中美贸易及技术紧张背景下,理论上存在中国限制特定航空相关产品或原材料出口的可能性 [5][11] 投资建议 - 建议继续关注【Howmet Aerospace】、【VSE Corporation】、【Rolls - Royce】和【LOAR】 [5][12]
中信证券:钢铁行业有望进入“供给侧改革3.0”
智通财经网· 2025-04-29 08:35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证券发布研报称,预计 2025年是中国钢铁行业的拐点年份。2025年Q1有望成 为钢铁行业长期业绩拐点。随着行业改革的深入,产能产量的持续性削减将势在必行。供应端有望带来 产量超预期收缩。同时随着钢铁行业"推进整合重组,推动落后低效产能退出"的持续推进,预计产业链 利润将持续进行再分配,而钢铁行业将在再分配中受益。中信证券认为当前在估值底部和产业即将持续 利润再分配的阶段是钢铁行业的黄金配置时期。维持钢铁行业"强于大市"评级。 中信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钢铁行业规范条件》自2010年首次发布以来,历经2012年、2015年及2024年的三次修订。《钢铁行业 规范条件(2025年版)》于今年2月份发布,对钢铁企业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根据文件内容,从指标 体系来看,新规范细分为6项一级指标和20项二级指标,涵盖依法依规经营、工艺装备、环境保护、资 源消耗、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等方面。尤为需要关注的是提出企业需要符合基本要求:依法依规开展生 产经营活动,不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未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维护行业自律。此文件的发布为 行业未来的产能产量淘汰升级提供了规则和依据。 产业链利润再分 ...
钢铁|钢铁行业有望进入“供给侧改革3.0”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4-29 08:09
▍ 2 0 2 5年Q1有望成为钢铁行业长期业绩拐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 0 2 5年Q1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 5 0 9 3 . 6亿元,同比增长0 . 8%。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 延加工业利润总额7 5 . 1亿元,成为继2 0 2 2年Q1后首个盈利的一季度。今年一季度钢铁企业效益逐步改善,重点钢铁企业营业 成本同比下降9 . 6%,钢材产品平均销售利润率同比上升0 . 6 7个百分点。此外,钢材产品的结构持续优化,一季度,建筑用钢 筋产量4 8 11万吨,下降了2 . 9%;用于制造领域的特厚板、中板、涂层板、镀层板产量同比增长都超过了1 0%,合计产量3 8 8 4 万吨;粗钢的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全国粗钢产量2 . 5 9亿吨,同比微增0 . 6%。 我们预计 2 0 2 5年是中国钢铁行业的拐点年份。2 0 2 5年Q1有望成为钢铁行业长期业绩拐点。随着行业改革的深入,产能产量的 持续性削减将势在必行。供应端有望带来产量超预期收缩。同时随着钢铁行业"推进整合重组,推动落后低效产能退出"的持续 推进,预计产业链利润将持续进行再分配,而钢铁行业将在再分配中受益。我们认为当前在估值底 ...
盛松成:如何通过再分配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 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4-23 18:30
文/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高级学 术顾问 盛松成 稳增长政策应重视收入分配结构与促消费、稳增长的关系。在已有研究的基础 上,分析宏观收入分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针对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 比低、再分配调节不够合理、民生领域支出有待增加等实际情况,从增加居民 部门可支配收入、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引导需求结构向消费倾斜等方面,提出 一系列政策建议。 2024年我国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全年GDP同比增长5.0%,其中四季度增长5.4%,为年内最高增速,成绩来之不易。但也要看到,很多积极 变化只是初步的,仍须夯实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随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内需重要性将更加突出,尤其是消费将在今年经济增长中扮演更重要的角 色。从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政策着力点也将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 由于居民和政府两大部门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额及其消费支出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一个经济体的消费发展水平,完善再分配机制,可能是激发消费内生 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把"钥匙"。"再分配"是指政府或公共部门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工具,对初次分配(往往是由市场机 ...
盛松成:如何通过再分配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 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4-23 18:30
文/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高级学 术顾问 盛松成 稳增长政策应重视收入分配结构与促消费、稳增长的关系。在已有研究的基础 上,分析宏观收入分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针对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 比低、再分配调节不够合理、民生领域支出有待增加等实际情况,从增加居民 部门可支配收入、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引导需求结构向消费倾斜等方面,提出 一系列政策建议。 2024年我国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全年GDP同比增长5.0%,其中四季度增长5.4%,为年内最高增速,成绩来之不易。但也要看到,很多积极 变化只是初步的,仍须夯实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随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内需重要性将更加突出,尤其是消费将在今年经济增长中扮演更重要的角 色。从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政策着力点也将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 由于居民和政府两大部门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额及其消费支出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一个经济体的消费发展水平,完善再分配机制,可能是激发消费内生 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把"钥匙"。"再分配"是指政府或公共部门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工具,对初次分配(往往是由市场机 ...
盛松成:如何通过再分配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第一财经· 2025-04-15 11:12
文章核心观点 需采取完善再分配政策措施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政策应兼顾短期与长期,将稳增长与促改革结合,引导经济需求结构向消费倾斜,且增发国债有空间,资金使用要在消费和投资、民生和建设间取得平衡 [1][2] 再分配调节机制有待改进 - 我国居民部门收入占GDP比重低于日本、德国和美国等主要国家,住户部门收入份额偏低与再分配调节不合理有关 [3] - 2000年以来我国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比重持续低于初次分配收入比重,再分配调节不合理,居民部门转移支付支出大于收入 [3] -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总体低于GDP增速,截至2023年末我国社保等民生领域政府支出有提升空间 [4] 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 增加对居民部门的短期转移支付 - 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政策倾斜,拓展支持品类,建立政策反馈机制 [12] - 增加对灵活就业人员、多孩家庭等群体的转移支付,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工资涨幅下降,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促进消费关键 [12] - 设定有效期的消费券有显著时效性优势,建议将本轮消费券使用有效期设定为3个月左右,分阶段、分批次发放 [13] 提高个税起征点、降低中低收入人群税率,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 建议将个税起征点从每月5000元上调至8000元,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税率,两项调整每年约减少税收1300多亿元,对国家财政影响小但惠及中低收入人群 [14] - 长期应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优化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机制,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资金使用和监管机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15] 引导需求结构进一步向消费倾斜 以政府购买撬动市场供给和相关投资 -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重建设、轻服务”倾向,需优化,以政府购买增加民生支出可带动企业投资,如家政、托育、养老领域 [17] - 注重政府投资基金等创新财政工具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17] 税制改革应关注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 产业端支持现代产业与消费升级融合,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给予税收优惠,建立创新消费税收试验机制 [18] - 需求端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推进消费税改革,下调升级消费品税率,考虑消费区域布局 [18] 加大个人养老金税优力度,并带动有关服务供给 - 降低个人养老金账户税率,完善对养老金融产品管理人激励机制,增加与个人养老金账户相关联服务 [19] 增发国债仍有空间,更多向消费领域倾斜 - 我国中央财政有较大举债和赤字提升空间,模拟显示不同情景下到2035年我国政府负债率有不同变化,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需转变观念,货币政策应配合 [20][21][22] - 资金用途要在支持消费和投资、民生和建设间取得平衡,消费和投资相辅相成,提振消费有助于稳外资,应对外部冲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