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卫星互联网
icon
搜索文档
盛洋科技2025半年报:营收增长16.62% 车载高速线缆产能突破月产3万公里
证券时报网· 2025-08-27 22:18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4.16亿元,同比增长16.62%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3.81万元,同比微降1.74% [1] - 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后净利润达1746万元,同比增长192.88% [1][2]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大幅增加149.41% [2] 业务驱动因素 - 射频电缆类产品销售订单显著增加推动营收增长 [1][2] - 全球通信产业持续发展及数据中心建设加速带动需求 [2] - 车载高速线缆产能达月产3万公里规模 [1][3] - 通过生产线改扩建与设备智能化改造提升产能 [3][4] 战略布局进展 - "有线/无线通信+卫星通信"双轮驱动战略进入落地阶段 [3] - 重点研发高速率、大容量数据线缆产品满足数据中心等领域需求 [3] - 3台罗森泰设备已融入高性能数据铜缆研发生产体系 [4] - 卫星通信终端业务聚焦海事终端、北斗车载终端及卫星互联网终端 [4] 行业机遇 - 数据缆线市场预计未来几年增速超过10% [3] - 2031年全球数据缆线市场规模预计达29.56亿美元 [3] - 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进程显著提速 [5] - 低轨卫星星座需2-3年技术验证和组网完善周期 [5] 技术研发突破 - 在北斗车载终端与5G卫星电视终端实现自主研发突破 [1][5] - 与行业领先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5] - 积极探索车路协同、应急通信等多元化应用场景 [5]
三维通信:卫星通信领航赛道,全球业务提速拓局
证券时报网· 2025-08-27 21:53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44.10亿元 [1] - 海外通信业务收入达2.38亿元,保持平稳增长 [5] - 铁塔运营业务收入8664.58万元,同比增长12.59% [3] 卫星通信业务 - 卫星通信运营服务收入9345.63万元,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2] - 子公司海卫通商船客户规模稳中有进,构建高中低轨卫星网络泛在接入能力 [2] - SeaCube平台完成多艘船舶功能测试与验证,带动连接船舶设备数量快速增长 [2] - 工信部向三家运营商颁发卫星互联网牌照,政策利好加速国内低轨卫星落地 [2] 铁塔运营业务 - 累计拥有通信铁塔站点超万座(含已转签及转签中站点),资产规模持续巩固 [3] - 全新信息化管理系统提升运营效率,覆盖合同管理、收付结算等核心模块 [3] - 中国铁塔表示铁塔机房将成为国家算力网络关键节点,提供边缘算力共享服务 [4] - 专业团队已组建完成并启动探索潜在运营类业务机会 [3] 海外业务拓展 - 欧洲市场积极开拓新客户并推进与头部运营商测试准入流程 [5] - 北美与拉美区域市场影响力持续深化,带来稳定收入与利润 [5] - 中大功率无线覆盖系列产品凭借性能优势获客户青睐 [5] - 已完成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市场调研,为海外拓展奠定基础 [3] 技术研发与战略布局 - 加大智慧商船应用研发投入,创新完善SeaCube船岸云一体化平台 [2] - 深度融合AI与边缘计算能力,为智慧航运提供实时数据支撑 [2] - 下半年将聚焦核心战略客户需求,加速商业机会向订单转化 [6]
亚马逊(AMZN.US)5.7亿美元布局越南卫星互联网 与SpaceX展开正面竞争
智通财经网· 2025-08-27 21:41
亚马逊柯伊伯计划越南部署 - 公司计划在越南部署柯伊伯卫星服务 通过低轨卫星网络为偏远地区及岛屿提供宽带互联网服务 [1] - 公司承诺至2030年投资5.7亿美元建设相关基础设施 包括在北部北宁省共建最多六个地面站及终端制造基地 [1] - 公司已在胡志明市注册成立"亚马逊柯伊伯越南有限公司" 并正式提交低地球轨道卫星服务运营申请 [1] 项目进展与竞争格局 - 公司首批27颗卫星已于今年4月从佛罗里达发射升空 标志着太空互联网网络正式进入部署阶段 [1] - 竞争对手SpaceX的Starlink已率先获得越南政府批准 将在同一时期实施类似卫星互联网计划 [1] - 公司正申请开展试点项目 计划五年内为消费者、企业及政府用户提供服务 [1]
关于国产星座,我说几句真心话
36氪· 2025-08-27 19:52
行业背景与近期动态 - 中国星网在21天内进行5次发射 部署38颗卫星 显著加快GW星座部署节奏 [1] - 传闻有关部门即将发放卫星互联网牌照 潜在获牌方包括三大运营商 中国星网及上海垣信 [1] - 卫星互联网热度提升引发资本市场强烈关注 投资标的搜索活动激增 [1] 技术发展历程 - 中国首颗高通量卫星中星16于2017年发射 采用Ka频段多波束宽带通信系统 总容量达20Gbps [5] - 2020年成功发射首颗Ku频段高通量宽带卫星亚太6D 总容量50Gbps [5] - 2023年发射首颗超百Gbps容量高通量卫星中星26 [5] - 低轨星座需通过成千上万颗卫星实现全球覆盖 与传统中高轨卫星存在显著技术差异 [6][8][9] 竞争格局与挑战 - SpaceX通过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大幅降低发射成本 成功验证低轨星座商业化路径 [10] - 国内地面移动通信和光纤通信发达导致卫星通信长期被忽视 战略判断存在失误 [12][13] - 民营航天领域起步较晚 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12] - 低轨星座需面临境外市场准入挑战 包括政府审批和用户认可度问题 [17] 部署时间压力 - 根据ITU规定 GW星座需在2029年前完成约1300颗卫星部署 2032年前完成6500颗 2035年完成全部13000颗组网 [19] - 截至2025年8月 GW星座仅部署不到100颗 未来4年需完成1200余颗 年均部署压力达300颗 [20] - 上海垣信千帆星座规划15000颗卫星 需在2032年前完成1500颗部署 2038年完成全部组网 目前已完成5次发射部署90颗 [20] 产业链配套 - 终端厂商对卫星通信持观望态度 主要顾虑包括成本 芯片方案及星座选择 [21] - 手机直连卫星成为重要技术趋势 对终端要求低但需星座具备更强技术能力 [21] - 国内民营火箭在运力和可靠性方面尚难以支撑万级卫星组网任务 [20] 牌照政策解读 - 即将发放的牌照属于A13-1卫星移动通信业务 区别于此前常见的A23类第二类基础电信业务 [25] - 牌照发放象征性意义大于实际 真正商业运营仍需等待2-3年星座部署完善 [25] - 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电信最早布局天通卫星 中国联通基于天通验证技术 中国移动发射试验卫星并寻求民企合作 [26]
到2030年我国卫星通信用户或超千万
新华社· 2025-08-27 18:09
发展目标 - 到2030年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 [1] - 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新业态规模应用 [1] - 卫星通信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 [1] 产业生态培育 - 持续开展卫星通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制 [2] - 制定和完善卫星通信技术、产品和建设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2] - 支持企业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全球服务能力 [2] 市场开放与应用拓展 - 支持低轨卫星互联网加快发展 [1] - 推动手机等终端设备直连卫星加快推广应用 [1] - 促进卫星通信在应急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1] 资源管理与监管优化 - 科学规划卫星通信码号资源并推进频轨资源创新管理 [2] - 优化市场准入和设备进网等许可审批工作 [2] - 指导企业依法履行国家安全主体责任 [2] 技术发展路径 - 深入挖掘天通、北斗等高轨卫星应用潜力 [1] - 组织开展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 [1] - 进一步提高我国网络覆盖水平助力电信普遍服务 [1]
2025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36氪· 2025-08-27 18:06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现状 - 中国星网在2025年8月26日成功发射低轨10组卫星,这是一个月内GW星座的第6次发射,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迎来里程碑式发展 [1] - SpaceX凭借猎鹰9号可复用火箭优势,2024年发射次数超过全球其他所有运载火箭服务商总和,星舰第十次试飞基本成功 [1] - 中国采用"国家队+民营企业"协同模式:国家队主导战略布局,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与商业化应用突破,虽与SpaceX存在差距但增速明显 [1] 关键技术突破 - 可重复使用火箭领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及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等民营公司加速研制,未来为低轨互联网星座提供高效组网发射服务 [2] - 卫星批量化制造:上海G60卫星数字工厂采用数字孪生、柔性智能制造等技术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2] - 卫星互联网应用:GW星座和千帆星座组网提速,为交通运输、智慧农业、应急救灾、低空经济等领域赋能 [2] 商业航天核心逻辑与定义 - 商业航天核心逻辑形成"技术突破降低成本→成本下降扩大市场→市场需求拉动创新"良性循环 [4] - 商业航天指利用商业模式运营的航天活动,通过市场规则配置资源要素,以市场化机制获取商业利润为首要目标 [5][7] - 区别于传统政府主导的战略性、科研性、公益性航天活动,政府角色转向政策引导与采购支持 [5] 全球商业航天发展历程 - 政府主导期(1950s-1980s):美苏冷战太空竞赛驱动,以国家战略和科学探索为首要任务 [6][8] - 商业化起步期(1980s-1990s):政策松绑开启卫星通信等民间应用需求 [6][8] - "新航天"突破期(2000s-至今):SpaceX等私营企业以颠覆性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和私人资本推动产业发展 [6][8] 市场竞争格局 - 2024年全球轨道发射259次,2873枚航天器入轨,近70%火箭发射由民营企业提供 [12] - SpaceX Falcon 9火箭2024年送入轨道航空器数量达1,859,610kg载荷质量,优势显著 [10][11] - 中国航天为全球绝对第二力量,民营火箭公司如中科宇航、星河动力、蓝箭航天奋力追赶 [10][11] 中国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级政策: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将商业航天定位为"新增长引擎" [15] - 政策演进:从2014年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2020年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2025年推动大规模示范应用 [14][15] - 地方政策:北京、上海、广东等超20省市出台专项政策,打造区域性产业集群 [16][18] 产业集群布局 - 京津冀产业带:北京海淀商业卫星集群、亦庄火箭集群、天津制造集群、雄安卫星互联网集群 [20] - 长三角产业带:上海闵行火箭制造、南京卫星通信、苏州制造、杭州商业卫星集群 [20] - 大湾区及西部产业带:广州航天制造、深圳航天信息集群;西安动力、成都卫星、绵阳制造集群 [20] 资本投入与融资 - 2015年后行业融资高度活跃,2024年投资金额达130.41亿元 [22] - 资本角色:加速技术创新迭代、推动规模化工业化、催生产业生态"鲶鱼效应" [23] - 投资重点考量火箭/卫星研制、卫星通信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等方向 [24] 市场规模与结构 - 2024年全球航天经济规模达4150亿美元,商业航天占比近80%成为核心驱动力 [25][26] - 商业航天产品和服务是最大组成部分,定位导航授时领域2023年创造2090亿美元收入 [26] - 卫星服务中消费者服务852亿美元、企业服务197亿美元、遥感服务35亿美元 [32] 技术驱动因素 - 可复用火箭技术通过重复使用摊薄发射成本,当复用次数达阈值后成本下降显著 [35] - 卫星小型化/标准化采用立方星平台和商用元器件,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制造成本 [35] - 激光通信具备高信道吞吐率、强抗干扰能力,终端体积/重量/功耗更优 [42] 代表性企业进展 - 蓝箭航天:朱雀二号为全球首款入轨液氧甲烷火箭,2024年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 [67] - 中国星网:GW星座规划12,992颗卫星,2025年8月在轨超80颗,30天内实现6连发 [69][71] - 蓝星光域:激光通信终端LX-Z4在轨建链超300小时,建链成功率100%,最快4秒建链 [61][64] - 格思航天:上海5万㎡智能工厂年产300颗卫星,2025年交付200+颗卫星 [63][65] 未来应用场景 - 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成为6G重要愿景,卫星通信扮演关键角色 [74][75] - 天基计算将数据处理环节搬至太空,解决延迟和带宽痛点 [35] - 太空数据中心利用深空环境被动散热,10年运营成本仅820万美元(地面1.67亿美元) [77]
梅安森:子公司知与行已取得部分卫星互联网牌照
证券日报网· 2025-08-27 17:12
公司业务进展 - 参股子公司知与行已取得部分卫星互联网牌照 包括《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1] - 获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内甚小口径终端地球站通信业务 内容分发网络业务以及互联网接入服务业务[1] - 知与行公司正在推进办理相关扩容申请事项[1] 业务状态说明 - 相关业务办理以及商业推广尚在进行中[1]
工信部:支持企业申请卫星通信国际码号
北京商报· 2025-08-27 16:57
行业政策指导 -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支持卫星通信产业发展 [1] - 政策提出科学规划卫星通信专用号段并支持卫星互联网和卫星物联网等新业态高质量发展 [1] - 政策支持企业申请卫星通信国际码号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1] 终端应用创新 - 面向手机终端创新"不换卡不换号"模式以深入挖掘存量号码使用潜力 [1] - 政策支持开展手机直连卫星应用并促进卫星通信与地面移动通信深度融合 [1]
工信部:有序推进卫星通信业务开放 2030年用户超千万
央视新闻· 2025-08-27 16:28
行业政策导向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指导意见 提出到2030年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 完善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规 [1] - 推动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规模应用 促进低轨卫星互联网全球宽带覆盖 [1] - 分业务分阶段推进卫星通信业务开发 向民营企业扩大开放 [1] 技术发展路径 - 支持国有卫星通信企业发展低轨卫星互联网 支持电信运营商开展手机直连卫星业务 [1] - 推动卫星通信与5G/6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 提供全域覆盖通信保障能力 [2] - 加强卫星通信与信息基础设施交叉融合 实现手机汽车飞机等终端直连卫星 [1] 应用场景拓展 - 支持民营企业探索卫星物联网等新型业务 组织开展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 [1] - 充分发挥卫星通信在应急通信数字惠民等传统领域应用优势 [1] - 天地融合成为重要趋势 卫星通信从专业领域向大众领域普及延伸 [2]
2025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甲子光年智库
搜狐财经· 2025-08-27 16:16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现状 - 中国星网在2025年8月30天内完成6次低轨卫星组网发射,GW星座加速部署[2] - 中国采用"国家队+民营企业"协同模式,国家队主导战略布局,民企专注技术创新与商业化应用[2] - 可重复使用火箭研制取得进展: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星际荣耀双曲线二号实现国内首次复用飞行[3][40] - 卫星批量化制造能力突破:上海G60卫星数字工厂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提升生产效率[3] - 2024年全球航天经济达4150亿美元,商业航天占比78%,卫星应用与服务是最大组成部分[28][35] 全球竞争格局 - SpaceX2024年发射次数超过全球其他所有运载火箭服务商总和,Falcon 9火箭实现1,859,610kg载荷入轨[2][14] - 中国成为全球航天产业第二力量,长征系列火箭快速追赶,民营公司中科宇航、星河动力等奋力追赶[14][17] - 2024年全球259次轨道发射中,民营企业提供近70%的发射服务[12] 关键技术突破 - 激光通信实现重大突破:蓝星光域LX-Z4终端实现100Gbps速率、4.9kg轻量化设计,在轨建链成功率100%[46][62] - 液氧甲烷发动机技术成熟:蓝箭航天天鹊发动机完成550秒长程试车,累计热试时长超6.8万秒[68] - 人工智能赋能卫星数据处理:航天遥感大模型实现图像自监督学习,支持地物分类与目标检测[52][55] 产业链生态建设 - 形成四大产业集群带:京津冀(火箭/卫星)、长三角(卫星制造)、大湾区(航天信息)、西部(航天动力)[21] - 资本投入高度活跃:2015-2024年行业融资超130亿元,2024年单年融资达130.41亿元[25] - 卫星互联网星座加速部署:GW星座规划12992颗卫星,千帆星座进入批量发射期[3][72] 商业化应用拓展 - 卫星通信应用收入最高:2023年全球定位导航授时领域创造2090亿美元收入[28] - 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成为6G核心愿景,卫星通信解决地面网络覆盖盲区[80] - 轨道数据中心概念兴起:太空计算模块能源效率为地面5倍,10年运营成本仅820万美元[82] 政策与资本支持 - 国家层面将商业航天定位为"新增长引擎",2024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9] - 地方政策密集出台: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发布专项行动方案支持产业发展[19] - 资本市场重点关注火箭/卫星研制、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领域[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