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前三季度增加值达6700亿元,北京金融业再亮相
北京商报· 2025-10-28 15:08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召开,凸显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地位,其金融业发展以“五篇大文章”为指引,构建了政策协同、高水平开放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1][10] 政策框架与协同 - “五篇大文章”政策框架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方向,旨在实现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的精准滴灌 [2] - 北京是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系统落实“五篇大文章”的地区,构建了“1+N”的完整政策框架,强调跨部门和多金融工具的协同 [2] - 政策协同效应显著,截至2025年6月末,北京市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余额达6.8万亿元,增速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5.2个百分点 [3] 科技金融领域进展 - 截至2025年8月末,北京市科技贷款余额超4万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30.9%和14.3% [3] - 北京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专板自2023年8月开板以来,已支持超960家中小企业,累计融资规模突破300亿元 [3] -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已设立基金14只,落地规模超130亿元,认缴规模及落地项目居全国前列 [3] 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成效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累计成交量超320万吨,累计成交金额突破2.67亿元 [4] - 普惠金融方面,创新型中小企业首贷贴息比例提升至40%,通过“畅融工程”举办55场活动,服务金融机构616家次,对接企业817家次 [4] 养老金融与数字金融发展 - 个人养老金账户数及缴存资金规模居全国试点城市前列,商业养老金试点有效开户11.6万户,资产规模达257.4亿元 [4] - 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累计发布31个项目,19个顺利“出箱”,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有28个项目进入试点,13个转为常态化运营 [4] 高水平对外开放实践 - 通过“两区”建设推动金融开放从“要素流动型”向“规则制度型”转变,引进中外资金融机构数量接近200家 [6] - 法巴天星财险于2024年10月获批落户,高盛中国证券成为2025年北京首家取得基金销售牌照的外商独资证券公司 [6] 跨境金融创新与成效 - 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升级,惠及1700家成员企业,跨境收支规模超1500亿美元,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超10亿元人民币 [7] - 北京地区支持办理本外币合一账户业务的银行网点超700家,累计开户近11万户 [7] - 2024年北京地区涉外收支规模增长67.4%,达2.4万亿美元,占全国16.9%,2025年上半年跨境人民币收支达6.2万亿元,占比提升2.5个百分点 [7] 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 - 数字人民币试点深化,累计开立个人钱包近2000万个,累计交易5.4亿笔,金额近3000亿元,支持受理商户近200万家 [8] - 应用场景拓展至境外支付示范区、科技企业并购贷款及担保贷款,实现了资金的封闭管理和自动还款 [8] - 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升级至2.0版本,支持企业数量由1万家扩大至超3万家,升级后一个月内落地首批3笔科技研发贷,金额合计2亿元 [9] 金融业整体经济贡献 - 2025年前三季度,北京金融业增加值达6700亿元,同比增长9%,占GDP比重17.4%,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 [1][9]
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落地宁波市首笔“中试保融通”业务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0-28 14:36
项目启动与目标 - 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与中国人保宁波分公司联合启动“中试保融通”综合金融服务项目 [1] - 项目旨在贯彻落实加快中试平台建设的部署,促进中试资源整合与科技成果转化 [1] - 活动目标为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宁波路径 [1] 金融服务方案内容 - 发布“中试保融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推出“贷—保—补”三方协同的组合服务 [1] - 未来三年将为中试全链条提供银行端1000亿元综合金融支持和保险端1000亿元保险保障 [1] - 方案旨在加速推动科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1] 具体合作案例 - 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为甬江实验室孵化的某科技有限公司定制授信方案 [1] - 与某国家级半导体材料及核心装备中试平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 - 通过“金融+保险”双重支持为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注入动力 [1] 未来战略规划 - 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将继续深化科技金融战略布局,推动产品与服务创新 [2] - 公司计划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提升全市中试平台建设水平 [2] - 未来将满足各类创新主体多层次、多样化的中试金融需求,为区域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
国产芯片取得重大突破!这家银行这样助力“芯动能”
中国经营报· 2025-10-28 13:40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芯片领域取得新突破 大量活跃在产业链上的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急、可抵押资产少等融资困境 [1] - 上海华瑞银行通过构建科创普惠产品体系 采用多维度企业价值评估 为一家处于初创期向成长期过渡的智能科技公司提供了300万元信用贷款 破解其无抵押融资难题 [2][3] - 行业报告与专家指出 科技企业普遍呈现轻资产特征 传统银行风控模型难以衡量其技术潜力与未来价值 政策正推动建立差异化科技金融专属评估体系并加强风险分担机制 [4][5][6] 芯片行业与小微企业现状 - 科技型小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在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1] - 某智能科技公司成立于2023年 主营集成电路设计、芯片设计及产品销售 聚焦半导体行业上游 主攻基于RISC-V开源架构的SOC芯片研发 [2] - 该公司计划2025年陆续量产 2026年实现销售收入 但目前处于研发成果落地关键期 面临显著的资金缺口 [2] 银行创新融资模式 - 上海华瑞银行跳出重抵押、重营收的传统风控思维 以精准画像、动态评估、场景适配为核心制定服务方案 [2] - 银行通过现场尽调与深度核查 从技术与成果、项目与前景维度、主体信用、团队背景四大维度构建企业价值评估体系 [3] - 针对该公司短期预付缺口大、无抵押的特点 银行提供了期限不超过1年的300万元小微企业信用贷款 无须抵押担保 以科技成果价值与项目履约能力为核心授信依据 [3] 行业挑战与政策导向 - 科技企业资产负债表呈现典型的轻资产特征 核心价值体现为知识产权、研发团队等无形资产 固定资产占比低于传统制造业企业 [4] - 传统银行模型依赖历史现金流、利润率等指标 无法衡量技术潜力 导致成长期企业被判定为高风险 [4] - 政策要求金融机构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 提升科技型企业首贷率 试点将科技企业并购贷款占并购交易价款的比例上限提高到80% 并将最长贷款期限延长至10年 [5][6] - 政策强调需建立差异化的科技金融专属评估体系 分层分类设立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模型 并适当提高对科技型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 [6]
注册资本100亿元!邮储银行重磅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8 12:33
公司战略与定位 - 邮储银行获批筹建全资一级子公司中邮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亿元 [1][3] - 设立中邮投资是公司综合化战略的重要布局,旨在打造投贷联动创新平台、科技创新长期资本平台、结构性改革债转股平台和股权投资管理平台这"四大平台" [3] - 中邮投资将作为公司金融"1+N"经营与服务新体系的关键一环,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3] 业务模式与运营框架 -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需通过附属机构发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形式开展股权投资,并需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履行登记备案程序 [6] - 公司应对每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资金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开展或参与任何形式的资金池业务 [6] - 股权投资业务需根据内部授权报公司投决会或董事会审议,超出权限的应报母行审批,且每年应至少对业务开展一次专项审计 [6] 政策背景与行业动态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2025年3月发文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2][8] - 2024年9月政策将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范围由上海扩大至18个大中型城市,2025年3月进一步扩大至试点城市所在省份 [5][7] - 政策旨在发挥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在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企业重组方面的专业优势,以支持科技创新和培育新质生产力 [5]
主责主业筑根基 创新服务添动能——太平财险湖北分公司护航湖北支点建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12:09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助力湖北中部地区崛起为核心使命,致力于为湖北支点建设注入金融动能 [1] - 公司制定三年发展规划(2025-2027年),明确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发展路径,并通过优化绩效考核体系来校准经营方向 [2] 科技金融 - 截至2025年9月,公司累计服务科技企业5747家,提供风险保障超1600亿元 [3] - 公司参与推动国内首创的健康险产品“惠科保”落地,并联合推出全国首单“高校概念验证保险”,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风险保障 [3] - 公司的“水稻完全成本保险遥感技术服务项目”入选2024年湖北省卫星应用十大示范项目,利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技术实现智能监测 [3] 绿色金融 - 截至2025年9月,公司绿色保险原保费同比增长21.1%,提供风险保障825.64亿元 [4] - 2024年12月,公司启动湖北省首单政策性林业碳汇指数保险,为11万余亩公益林提供近380万元碳汇价值损失风险保障 [4] - 公司承保新能源车辆41952笔,提供风险保障617亿元,绿色产业保险业务保费同比增长43.2%,风险保障达116亿元 [4] 普惠金融 - 截至2025年9月,公司服务小微企业超6123家 [5] - 公司承保湖北省2个地市的医保意外项目及6个地市的“惠民保”项目,累计为192万职工和居民提供2233亿元风险保障 [6] - 公司2025年新开发十余个农险产品,截至9月累计为14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57亿元 [6]
国寿资产:以S策略架桥铺路,创新险资投资科创实践
券商中国· 2025-10-28 10:11
政策与行业背景 - 科技创新领域呈现政策与产业共振,成为保险资金运用的重点方向 [3] - 2023年9月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写入中央文件,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列为首要任务 [3] - 2024年6月国办发布“创投十七条”,2024年9月发布保险业新版“国十条”,引导保险资金发挥长期投资优势,培育耐心资本,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3] - 2024年3月《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鼓励保险机构通过多元化投资工具支持创业投资 [3] - 中国人寿集团要求加快构建科技金融服务生态,促进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 [3] 投资策略与创新 - 公司探索形成S基金份额等创新投资策略,以破解保险资金审慎原则与科技创新高风险间的结构性矛盾 [4][5] - 中国私募股权与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已达14万亿元,但面临募资与退出难题,形成股权市场“堰塞湖” [5] - 通过S份额进行长期耐心资本接力,缓解“堰塞湖”问题,为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增量资金 [6] - S策略通过选择接力时点进行价值分析,平衡资金审慎性与创新风险,为保险资金长期配置寻找新增长极 [6] - 该策略构建新型政企合作模式,实现政府引导产业“从0到1”与市场化资金接力“从1到100”的良性互动 [6] 具体实践案例 - 2022年公司发起“中国人寿-电子混改1号股权投资计划”,完成19.9亿元增资中国电子有限公司,资金用于PKS体系建设、发展集成电路先进制程等,助力突破“卡脖子”技术 [9] - 2023年11月发起“中国人寿-沪发1号股权投资计划”,投资规模约118亿元,以S份额方式受让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权,一次性投资2016年以来集成电路优质企业一揽子资产组合 [10] - 2024年12月发起规模50亿元的“中国人寿-北京科创股权投资计划”,以S份额方式参与创投母基金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支持硬科技领域投早、投小、投长期 [11] - 上述实践实现了从探索“卡脖子”技术、布局核心科创到发力创业投资的逐步进阶,以“类指数投资”布局“四投”领域,在保险资金与创业投资间“架桥铺路” [8][11]
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
上海证券报· 2025-10-28 07:36
公司治理与报告批准 - 公司第十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于2025年10月27日审议并通过了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董事会会议应到董事10人,实到10人 [1] - 公司第三季度财务报表未经审计,由董事长、行长及财务负责人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2] - 公司监事会第十一次会议于同日审议通过第三季度报告,应到监事9人,实到9人 [50] 股东结构变动 - 法国巴黎银行(含QFII)在2025年前三季度合计增持公司股份123,635,625股,占报告期末总股本的1.00%,期末持股比例达17.14% [5] - 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前三季度合计增持股份608,746,244股,占报告期末总股本的4.92%,期末持股比例达14.21% [5] - 南京紫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紫金信托合计增持股份160,508,574股,占1.30%,期末持股比例达13.51% [6] - 南京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前三季度增持股份148,303,153股,占1.20%,期末持股比例达9.99% [6] - 持股1%以上股东(不含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前三季度合计增持股份1,034,444,310股,占报告期末总股本的8.37% [7] 主要财务业绩 - 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资产总额29,623.0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709.08亿元,增幅14.31%;负债总额27,468.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73.73亿元,增幅14.48% [10] - 存款总额16,405.5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43.83亿元,增幅9.65%;贷款总额14,114.8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50.83亿元,增幅12.34% [11]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19.4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7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80.0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06% [12] - 利息净收入252.0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52%,在营业收入中占比60.09%;非利息净收入167.4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1.63%,占比39.91% [12] - 成本收入比为23.27%,较上年末下降4.81个百分点 [12] 资产质量与风险管控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不良贷款率为0.83%,与年初持平;拨备覆盖率为313.22%,保持了较好的风险抵补水平 [13] - 公司持续优化客户策略,严把风险入口关,提高新增授信质量,并加快存量风险处置 [13] 公司金融业务发展 - 对公贷款余额10,731.3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69.31亿元,增幅14.63% [14] - 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涉农贷款余额分别较上年末增长33.03%、17.47%、16.16%、7.80% [14] - 实体用信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34.90%,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1.56% [14] - 服务小微实体客户20万户,"鑫e小微"标准化产品体系触客近24万户,"鑫转贷"业务规模突破300亿元 [14] - 投资银行累计承销债务融资工具超2,200亿元,江苏省内市场份额保持第一;供应链金融业务量超2,427亿元 [14] - 国际业务客户数达12,838户,较年初增长28.38% [14] 零售金融业务表现 - 零售价值客户、财富客户、私人银行客户分别较上年末增长18.31%、16.31%、15.43%;手机银行App用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9.39% [15] - 零售金融资产规模达9,686.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17.52亿元,增幅17.14%;个人存款余额5,651.7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86.77亿元,增幅18.61% [15] - 个人存款付息率较上年末下降26BP;个人贷款余额达3,383.4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1.52亿元,增幅5.67% [15] - 母公司个人贷款不良率1.33%,较上季度末下降10个百分点;零售板块实现营收117.02亿元,同比增速22.10%,其中代销中收同比增速47.42% [15] - 零售板块实现利润16.22亿元,营收创利显著增长 [15] 金融市场与资产管理业务 - 公司资产托管业务规模达3.9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42% [17] - 南银理财产品规模实现较好增长,荣获"金贝奖"2025卓越银行理财公司等称号;鑫元基金公募资产管理规模达2,287.67亿元,同比增长18.77% [17] 重要事项与利润分配 - "南银转债"于2025年7月17日提前全部赎回并摘牌,累计共有19,996,127,000元转换为公司A股普通股,转股数为2,356,550,272股,占转股前公司已发行A股普通股股份总额的23.55% [18] - 如皋长江支行于2025年9月28日开业 [18] - 2025年中期利润分配方案为向全体普通股股东每10股派送现金股利人民币3.062元(含税),共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37.857亿元,占合并报表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30.00% [56] - 拟于2025年12月23日对南银优1优先股股东派发现金股息,每股发放现金股息人民币4.86元(含税),合计人民币2.3814亿元(含税) [27]
国寿资产:以S策略架桥铺路 创新险资投资科创实践
证券时报· 2025-10-28 02:18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寿资产作为行业龙头,通过S基金份额等创新方式,以渐进式策略将保险资金运用于支持科技创新领域,旨在破解保险资金审慎原则与科技创新高风险间的结构性矛盾,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1][3] 政策与行业背景 - 科技创新领域呈现政策与产业共振,成为保险资金运用的重点方向 [2] - 2023年“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列为首要任务 [2] - 2024年发布的“创投十七条”和保险业新版“国十条”引导保险资金发挥长期投资优势,培育耐心资本,服务科技创新 [2] - 中国人寿集团要求加快构建科技金融服务生态,国寿资产需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2] 投资策略与创新方式 - 公司探索形成S基金份额等创新投资策略,以应对股权投资市场募资与退出难题造成的“堰塞湖”问题 [3][4] - 通过S份额进行长期耐心资本接力,平衡了资金审慎原则与科技创新风险,为保险资金长期配置寻找新增长极 [4] - 该模式构建了新型政企合作,实现政府引导“从0到1”与市场化资金接力“从1到100”的良性互动 [4] - 公司以每年一个小台阶的方式,逐步完善对科技金融的投资策略 [5] 具体投资实践案例 - 2022年,公司发起设立“中国人寿-电子混改1号股权投资计划”,完成19.9亿元增资,助力攻坚网信领域“卡脖子”技术,此为公司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股权直投初次探索 [6] - 2023年11月,公司发起设立“中国人寿-沪发1号股权投资计划”,以S份额方式投资约118亿元受让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权,一次性投资2016年以来集成电路优质企业资产组合 [7] - 2024年12月,公司发起规模50亿元的“中国人寿-北京科创股权投资计划”,以S份额方式参与创投母基金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通过“类指数投资”布局,在保险资金与创业投资间“架桥铺路” [8] 投资效果与意义 - S份额投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股权市场“堰塞湖”问题,为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增量资金,助力企业专注技术创新 [4] - 投资实践实现了金融创新赋能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找到了保险资金审慎运用与科技创新、区域发展的同频共振点 [7] - 通过投资突破,探索出了保险资金进一步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可行路径 [8]
邮储银行)获准筹建中邮投资 注册资本100亿元
格隆汇· 2025-10-27 22:20
公司重大事项 - 邮储银行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同意筹建全资一级子公司中邮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亿元 [1] - 筹建工作完成后,公司将按规定向监管机构提出开业申请 [1] 战略定位与业务方向 - 设立中邮投资是公司响应国家号召、服务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1] - 新子公司将作为公司打造科技金融生力军的关键部分,旨在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1] - 子公司将通过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及股权投资试点业务,支持科技创新和民营企业 [1] 预期影响与目标 - 该举措旨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1] - 设立子公司将进一步推动公司的高质量发展 [1]
国有六大行AIC布局最后一子迎进展 邮储银行获批筹建中邮投资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7 22:04
10月27日,邮储银行披露,该行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筹建中邮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的批 复》(金复〔2025〕604号),同意筹建中邮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暂定名,公司名称以有关监管机 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名称为准,以下简称中邮投资)。 筹建工作完成后,邮储银行将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开业申请。 中邮投资是国有六大行全面布局AIC(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最后一子。记者注意到,2025年3月,国 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发文,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中邮投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亿元,将作为该行全资一级子公司管理。 大型银行要合理设定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业务权限。按照上述通知,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应按 照集团确定的风险偏好,深入细致开展股权投资项目的尽职调查,严格业务审批。股权投资业务应按照 内部授权管理要求报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投决会或董事会审议,超出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审批权限的应报母 行审批。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每年应至少对股权投资业务开展一次专项审计。 2025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进一步发文,将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范围扩大至试点 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