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业绩下滑
icon
搜索文档
康宝莱中国区业绩连降 胡远江称受负责人频繁更迭影响
中国经济网· 2025-05-16 07:16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总净销售额为12.22亿美元,同比下降3.3%(去年同期12.64亿美元),中国区净销售额为6480万美元,同比下降13.8%(去年同期7520万美元)[1] - 2025年第一季度总边际贡献为5.23亿美元,同比下降0.8%(去年同期5.27亿美元),中国区边际贡献为2330万美元,同比下降10.7%(去年同期2610万美元)[1] - 2024年中国区全年净销售额为2.976亿美元,同比下降9.1%(2023年3.274亿美元),按当地货币计算下降7.5%[1] - 2023年中国区全年净销售额同比下降16.3%(2022年3.274亿美元),按当地货币计算下降11.8%[2] 业绩下滑原因 - 2024年销量下降6.5%,销售组合不利影响2.5%,汇率波动不利影响1.6%[1] - 2023年销量下降9.1%,汇率波动不利影响4.5%,销售组合不利影响3.1%,部分被价格上涨2.6%抵消[2] - 中国区负责人频繁更迭导致管理体系动荡(2017-2024年更换4任负责人),中层管理人员大量离职[2] - 经销商关系紧张,2024年发生公开讨薪事件,公司指控经销商违规但未出示证据[3] 管理层变动 - 2024年1月任命蔡孟红为中国区总经理,接替郭木(2018年上任)[2] - 2017年李延亮被解职后,约50%中层管理人员离职[2] 行业争议 - 2018年因违法直销被郑州工商局处罚573万元[3] - 经销商纠纷通过自媒体曝光,影响经销商信心和消费者留存[3]
利润骤降70%!传音控股,被小米们送进“非洲ICU”|BUG
新浪科技· 2025-05-16 06:40
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130.04亿元,同比下降25.45%,归母净利润4.9亿元,同比下降69.87%,创上市以来最大单季跌幅 [2] - 连续三个季度业绩下滑:2024年Q3至2025年Q1营收同比分别下降7.22%、9.39%、25.45%,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41.02%、0.48%、69.87% [6] - 股价较一年内最高点128.01元下跌38.27%,至79.02元 [6] 市场份额变化 - 2025年Q1非洲市场出货量占比降至47%(同比减少5%),仍居第一但优势削弱,小米份额13%(同比+32%),三星21%(同比+7%),OPPO和荣耀各占3%(同比分别+17%和+283%)[3][4] - 2024年Q4小米非洲出货量增长22%,realme增长70%,中国品牌集体挤压传音份额 [5] 竞争压力与市场挑战 - 非洲市场面临小米、realme、OPPO、vivo等中国品牌渠道建设和价格战冲击,传音被迫让利渠道或产品 [4] - 东南亚市场拓展难度大,需应对运营商和连锁渠道等复杂体系,品牌根基不稳 [10] - 高通专利诉讼导致供应链成本上升,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5] 战略与内部动态 - 创始人竺兆江年薪从2023年1252.76万元降至2024年784.31万元,降幅37.39% [2] - 三大员工持股平台(传力企管、传承企管、传音企管)退出前十大股东,其中新余传承企管持股比例从1.53%降至0.91%,估算套现6.34亿元 [8][9] - 公司解释Q1业绩下滑因季节性因素及2024年Q1高基数(占全年收入25.38%),但未提及竞争和成本问题 [8] 行业趋势 - 中国手机品牌在非洲前五中占四席,非洲市场呈现"中国手机内战"格局 [3][4] - 小米已进入非洲100多个国家,在埃及、南非等16国建立稳定业务,vivo计划重点进攻非洲发达地区 [5] - 廉价机策略增长空间缩水,智能手机市场见顶且用户换机速度放缓 [10]
一季度净利润再降九成,金晶科技怎么了
齐鲁晚报网· 2025-05-15 20:07
财务表现 - 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12.2亿元,同比下降31.4% [2] - 归母净利润为852万元,同比下降95% [2] - 扣非归母净利润为455万元,同比下降97.2% [2] - 经营现金流净额为9000万元,同比下降73.7% [2] - 每股收益为0.006元,同比下降95.01% [3] 业绩下滑原因 - 行业周期波动导致浮法玻璃、光伏玻璃及纯碱等产品市场价格持续走低 [2] - 宏观经济环境和供需关系冲击导致销售收入锐减 [2] - 销售商品及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同比减少,资金回笼压力增加 [2] 管理层应对措施 - 拟动用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1亿元-2亿元回购股份,回购价格不超过8.06元/股,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 [2] - 2024年利润分配预案拟现金分红2126.01万元,占当期归母净利润的35.15% [2] 股价与股东结构 - 股价最高点为2021年9月3日的13.31元,最低点为2025年4月9日的4.31元 [3] - 控股股东金晶节能玻璃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32.03% [3] - 报告期内总资产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均有所增加 [3] 业务发展 - 加大研发投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超白压延玻璃、Low-E玻璃 [3] -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建立合作关系 [3] 行业挑战 - 行业深度调整期,公司面临业绩瓶颈,需实现营收与利润双增长 [3]
中荣股份实控人被监视居住,业绩下滑、股价破发加剧经营波折
搜狐财经· 2025-05-15 06:27
公司突发事件 - 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总经理黄焕然被中山市公安局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2] - 公司表示已妥善安排相关工作,生产经营正常,预计不会对日常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2] - 受消息影响,二级市场股价低开低走,收跌6 29% [2] 公司业务与产品结构 - 主营业务为纸质印刷包装产品的研产销,主要产品包括折叠彩盒(占比71 54%)、礼盒(11 99%)、彩箱等 [5] - 公司于2022年登陆创业板 [5] 财务表现 - 2018-2022年营收分别为18 86亿、20 63亿、21 77亿、25 44亿、24 73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 18亿、1 75亿、1 86亿、2 12亿 [7] - 2023-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 04亿和1 44亿,同比下滑4 4%和29 60% [9] - 毛利率从2022年的22 41%下滑至18 31%,主要因销售价格下行及新业务未形成规模效应 [9] - 2024年经营现金流净额2 67亿元,同比下滑12 43%,应收账款9 60亿元,同比增长51 19% [9] 行业对比 - 可比公司永新股份2024年毛利率23 78%,翔港科技毛利率提升至24 74%,一季度达28 95% [9] 股价与投资者关系 - 2022年10月上市发行价26 28元,首日破发收跌5 33%,此后持续破发 [10] - 投资者抱怨股价长期破发,2024年业绩说明会近三成问题涉及股价表现 [10] - 公司回应称重视股东回报,制定分红和回购方案 [10] 回购与分红 - 2023年9月拟回购2500万-5000万,8个月仅回购1311万,账上货币资金超8亿元 [10] - 2022-2024年累计分红超1 5亿,前两大股东合计持股70%获大部分分红 [11] 并购与业绩改善 - 2023年7月收购茉织华印务70%股权,交易对价1 92亿元,增值率70 71% [11] - 2024年一季度营收6 99亿元(同比+27 50%),归母净利润3935 76万元(同比-4 67%),增收不增利局面未改善 [11]
净利骤降四成!新秀丽绩后大跌近10%,机构相继下调目标价
格隆汇· 2025-05-14 15:14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净额7.97亿美元 较2024年同期的8.6亿美元同比下降7.3% [1][4] - 净利润4820万美元 同比骤降42.6% 期内溢利5520万美元 同比下降39.7% [1][4] - 经营溢利1.1亿美元 同比下降26.9% 调整后EBITDA为1.276亿美元 同比下降20.9% [4] - 毛利率59.4% 较去年同期60.4%下滑1个百分点 主要因高利润率的亚洲地区销售占比下降 [4] - 经营活动现金流从5500万美元降至850万美元 自由现金流由正转负为-4120万美元 [5] 地区销售表现 - 亚洲地区销售净额下降9.7%(按不变汇率计算下降7.0%) 主要受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 [6][10] - 北美洲销售净额下降8.3%(按不变汇率计算下降8.0%) 主要因消费者信心下降 [7][10] - 欧洲销售净额持平(按不变汇率计算增长4.4%) 受益于American Tourister和TUMI品牌增长 [8][10] - 拉丁美洲销售净额下降10.3%(按不变汇率计算持平) 主要受墨西哥消费者信心下降影响 [9][10] 机构持仓变动 - 易方达蓝筹精选基金在2024年第二季度持有新秀丽8430万股 占基金净值4.59% 位列第九大重仓股 [12][13] - 2024年年报显示持仓增至9888万股 公允价值19.77亿元 占基金净值比例提升至5.27% 位列第十一大重仓股 [14][15] - 2024年第三季度至2025年第一季度 该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未出现新秀丽 [13] 市场表现与机构评级 - 业绩发布后股价一度大跌近10% 报14港元 市值不足200亿港元 成交额3.28亿港元 [1] - 2025年以来股价累计下跌超35% [1] - 招银国际下调目标价至25.35港元 高盛下调至22港元并下调盈利预测 花旗下调至19.7港元 [17] - 瑞银上调目标价至16.3港元 评级"中性" 指出首季利润率逊预期且关税风险不确定性高企 [17]
日本汽车巨头撑不住了:裁员2万人,考虑关闭日本工厂
格隆汇· 2025-05-13 21:30
核心观点 - 日产汽车宣布大规模重组计划 包括到2027财年裁员20000人(占员工总数15%)和将全球工厂从17家缩减至10家 [1][3] - 2024财年出现严重财务恶化 净亏损6709亿日元 营业利润暴跌87.7% [1][8] - 公司目标在2026财年恢复盈利 并实现5000亿日元总成本节约 [3][5] 财务表现 - 2024财年合并净销售额12.6万亿日元 同比下滑0.4% [1][8] - 营业利润698亿日元 同比下滑87.7% 营业利润率仅0.6% [1][8] - 净亏损6709亿日元 较上年4266亿日元净利润恶化257.3% [1][8] - 第四季度净亏损6760亿日元 前一年同期盈利1013亿日元 [8] 重组措施 - 裁员规模达20000人 相当于员工总数15% [1][3] - 全球工厂数量从17家减少至10家 [1][3] - 目标实现5000亿日元总成本节约 [3] - 暂停发布年度利润预期 [11] 市场表现 - 全球销量334.6万辆 保持稳定 [1] - 中国区2024年销量69.66万辆 同比下滑12.23% [7] - 2025年1-4月中国区累计销量167630辆 同比下滑24.56% [7] - 4月中国区销量46295辆 同比下滑15.71% [7] 管理层表态 - 新任首席执行官伊万·埃斯皮诺萨主导重组计划 [1] - 公司优先考虑自我提升 减少对销量依赖的盈利能力 [5] - 目标2026财年恢复盈利 [5] 外部环境 - 面临激烈竞争 外汇和通货膨胀压力 [9] - 美国关税政策带来不确定性 正在优化本地产能 [10] - 特朗普贸易战冲击导致重组成本飙升 [11]
品高股份: 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广州市品高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之保荐总结报告书
证券之星· 2025-05-13 19:26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名称为广州市品高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证券代码为688227 注册资本为113,055,275元 注册地址和主要办公地址均为广州市天河区思成路45号品高大厦 法定代表人为黄海 实际控制人为黄海 刘忻 周静 董事会秘书为李淼淼 [1] -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于2021年12月30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 持续督导期间为2021年12月30日至2024年12月31日 [1] 保荐工作概述 - 保荐机构民生证券在尽职推荐阶段对发行人及主要股东进行尽职调查 组织编制申请文件并出具推荐文件 配合审核及反馈答复 最终顺利完成保荐工作 [1] - 持续督导阶段保荐机构针对公司具体情况确定督导内容和重点 包括督导公司规范运作 审阅信息披露文件 督导募集资金使用等 [2] 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 公司使用募集资金17,393.95万元置换预先投入募投项目及支付发行费用的自筹资金 其中预先投入募投项目自筹资金16,220.48万元 支付发行费用自筹资金1,173.47万元 [3] - 公司两次使用超募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第一次使用10,000万元 占超募资金总额28.74% 第二次使用10,438万元 占超募资金总额30% [3] - 公司使用自有资金支付募投项目人员薪酬 个税及社保等费用并以募集资金置换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累计置换金额45,997,012.63元 [4] - 公司多次使用超募资金及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 额度分别为75,000万元 65,000万元 47,000万元和30,000万元 资金可循环使用 [4][5] - 公司调整募投项目进度及内部投资结构 "专属信息化云服务平台"项目延期至2023年12月 "信息技术创新云平台"项目延期至2026年12月 [6][7] - 募投项目"品高大厦建设"截至2024年12月31日累计投入金额达承诺投资总额88.37% 差异主要因地下土地出让金及办公家具购置款暂未支付 [7] 公司经营业绩 - 2023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54,626.43万元 同比增长9.58% 但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068.04万元 同比减少5,778.65万元 降幅122.67% 由盈转亏 [7]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52,000.78万元 同比减少4.81% 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6,405.52万元 同比亏损扩大5,337.48万元 降幅499.74% [8] - 业绩下滑主要因全球经济下行 行业景气度下降 客户投资及支付能力减弱 项目启动延缓 建设进度延后 验收及收款延迟 交付成本增加 同时应收账款信用减值损失增加及毛利率下降 [7][8] 公司配合与信息披露 - 公司能够及时提供真实 准确 完整的文件材料 积极配合保荐机构尽职调查及持续督导工作 规范运作并及时准确信息披露 [8] - 保荐机构审阅认为公司持续督导期内信息披露真实 准确 完整 及时 募集资金存放与使用符合规定 无违规使用情形 [9][10] 后续安排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尚未使用完毕 保荐机构将继续对募集资金存放和使用履行持续督导责任直至使用完毕 [10]
业绩四连降,九阳股份再换帅
国际金融报· 2025-05-12 20:27
管理层变动 - 公司总经理郭浪因个人原因辞职,不再担任公司及子公司任何职务 [2] - 郭浪2024年税前报酬为280万元,较2023年的492 07万元锐减43% [2] - 近三年第二次重大人事调整,2022年末创始人王旭宁卸任董事长,由杨宁宁接棒 [2] 财务表现 - 2024年归母净利润1 22亿元,同比下滑68 55%,创2007年以来最低纪录 [3]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总收入20亿元,同比下降3 17%,归母净利润1 01亿元,同比下降21 91% [3] - 2023年总营收96 13亿元,同比下降5 54%,2024年进一步下滑至88 49亿元,同比降幅扩大至7 94% [5] 业务布局与产品表现 - 产品线拓展至破壁机、电饭煲、空气炸锅等多个品类 [3] - 2024年食品加工机系列营收微增1 84%至29 94亿元,但营养煲系列下降2 03%,西式电器系列降幅26 91%至16 86亿元 [5] - 2018年布局清洁电器赛道,收购尚科宁家51%股权引入Shark品牌,2021年成立清洁电器部门 [4] - 2023年底斥资1 26亿元收购深圳甲壳虫智能68 45%股权,涉足扫地机、洗地机器人领域 [4] 历史背景 - 公司始创于1994年,2008年5月于深交所中小板上市 [3] - 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营收与净利润双降,2022年净利润5 3亿元跌回2014年水平 [4]
康泰医学去年净利同比由盈转亏 实控人计划减持套现
证券时报网· 2025-05-12 19:42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净亏损7790.26万元,同比由盈转亏 [1][2] - 2024年营业收入4.8亿元,同比减少35.76% [2] - 净利润连续四年下滑,自2021年起持续恶化 [1] 业绩下滑原因 - 主营业务收入下降,主要产品销量及销售价格同比降低 [1][3] -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09亿元,因血氧类产品原材料及半成品存货周转放缓且可变现净值降低 [3] - 研发费用维持高位,2024年研发投入1.05亿元,与上年持平 [3] 行业与市场环境 -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在技术、质量、成本、品牌方面需加大投入 [2] - 各国医疗器械监管趋严,部分地区存在贸易保护,增加市场拓展和新产品进入成本 [2] - 各国政府和医疗机构采购预算减少,进一步影响公司主营业务 [2] 公司业务概况 - 主营医疗诊断、监护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涵盖血氧类、心电类、超声类、监护类等 [2] - 产品应用于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家庭等多个场景,形成院线类、家用类和其他类三大体系 [2] 实控人减持计划 - 控股股东胡坤计划减持不超过1200万股(占总股本2.9865%),其中集中竞价减持400万股,大宗交易减持800万股 [1] - 胡坤当前持股1.88亿股,占总股本46.8362% [2]
不装了,太累!上市当天直接破发,两年从45跌到13.7,还在下跌!
搜狐财经· 2025-05-12 19:12
上市表现 - 公司于2023年3月20日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上市首日开盘破发 盘中跌幅一度超19% 最低下探至40.01元 收盘跌幅16.1% 报41.95元 中一签500股投资者当日浮亏约4025元 [1] - 发行价为50元/股 发行市盈率41.21倍 显著高于行业市盈率26.98倍 [4] 财务表现 - 2023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78.51%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滑198.11% [5] - 2023年全年归母净利润为8300万元至9700万元 同比下降80.91%至77.69% [5] 股价表现 - 从上市首日盘中高点45元持续下跌 2024年9月10日盘中最低跌至11.41元 创上市新低 [7] - 截至2025年5月7日股价报收13.28元 较发行价下跌超70% 总市值缩水至53.12亿元 [7] 业务表现 - 锂电池材料领域六氟磷酸锂销售价格持续低位徘徊 虽然产销规模保持增长 但产品售价同比大幅下降导致盈利能力降低 [7] - 医药原料药领域受国家集采和医保政策影响 甲硝唑产品单位售价下降幅度大于单位成本下降幅度 导致产品毛利下降 [7] 资金运作 - 超募资金达15.45亿元 实际募资金额为预计募资额两倍以上 [10] - 上市次日即拿出20亿元购买理财 引发市场对"圈钱"行为的质疑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