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降级
icon
搜索文档
四个河南男人,掏空中产钱包
创业邦· 2025-05-19 18:15
核心观点 - 蜜雪冰城、泡泡玛特、胖东来三家河南籍创始企业凭借精准把握消费情绪和差异化商业模式成为消费赛道标杆 [4][5][7] - 三家企业的成功路径体现"普通人胜利"的创业叙事,打破精英创业传统认知 [11][14][16] - 豫商群体展现出重民生、精算账、耐周期等独特商业特质 [17][19][20][21] 企业表现 蜜雪冰城 - 港股上市首日大涨30%,股价从发行价202.5港元飙升至456港元,创始人兄弟身家超1300亿 [5] - 全球门店超4.5万家,东南亚市场布局550+门店,建立27个仓库和五大生产基地支撑供应链 [24][26] - 坚持极致平价策略,3元汉堡、1.5元炒土豆丝等产品定价精确到原材料克重 [21] 泡泡玛特 - IP Labubu全球热销推动股价回升至近200港元,2020年上市后完成价值重估 [5][7] - 全球门店选址纽约世贸中心、巴黎卢浮宫等地标,国际化战略强调"核心城市"布局 [27][28] - 创业初期曾因线下模式被资本冷落,首轮融资仅靠天使投资人偶然发现商业计划书 [11][13] 胖东来 - 自有品牌占比达30%,2024年销售额预计60亿元中对外输出占50% [28][29] - 员工福利体系包含每周四天工作制、"委屈奖"等创新制度 [8] - 坚守河南市场仅13家门店,通过商品输出实现全国影响力 [28] 商业模式 - 蜜雪冰城定位"两美元全球战略",供应链建设投入使市场重新评估其粮食属性价值 [26] - 泡泡玛特构建"快乐贩卖"场景,突破玩具年龄层限制创造情绪消费需求 [9] - 胖东来打造零售乌托邦,通过高满意度员工实现服务溢价 [8][20] 豫商特质 - 创业周期普遍超10年:蜜雪冰城第二家店耗时10年,泡泡玛特7年才盈利 [19] - 成本控制极致化:泡泡玛特精确计算板材裁切,蜜雪冰城将油量控制到"两"单位 [20][21] - 拒绝盲目高端化:蜜雪冰城关闭My Share等高端实验,回归平价本质 [22] 地域特征 - "山河四省"3亿人口基础培育出民生导向商业思维 [9] - 农业大省背景塑造"耕耘型"商业性格,重视可预期回报 [19] - 低线城市出身使创始人更理解大众消费心理 [7][15]
从排队到闭店,高端海鲜火锅为何跌落“神坛”?
36氪· 2025-05-19 17:09
高端海鲜自助餐饮行业现状 - 2024年高端海鲜自助行业出现闭店潮,知名品牌如京彩臻品、一哥澳门豆捞、海鼎荟、乾湖会等接连关闭门店 [2][7][9] - 京彩臻品拖欠商场数百万元租金,消费者充值卡涉案金额超百万元,单卡余额最高超5万元 [6] - 一哥澳门豆捞2024年关闭广州两家门店,仅剩一家门店运营 [7] - 海鼎荟泉州、晋江、厦门三家门店2024年11月突然闭店 [9] - 乾湖会杭州门店2024年6月闭店,淄博朝夕悦享2024年11月出现经营问题 [9] 行业困境原因分析 - 消费降级导致高端餐饮需求萎缩:2024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家庭年均物质消费同比下降12%,约减少28万元 [10] - 上海人均500元以上餐饮店占比从2023年5月的1.44%降至2024年的0.8%,门店减少900多家 [10] - 高租金压力:京彩臻品上海门店面积超2000平方米,月租金超20万元,占营收25%-30% [13] - 食材成本飙升:2024年帝王蟹进口成本同比上涨22%,活鲜海胆价格从120元/斤涨至180元/斤 [13] - 品质下滑问题:多家餐厅被曝使用低价冷冻食材替代进口食材,服务质量下降 [15] 平价海鲜火锅市场表现 - 2023年前8个月中国进口鲜活海鲜超8.5万吨,同比增长16%,平均进口价格上涨15% [16] - 海鲜集市火锅模式受欢迎: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近5亿次,小红书相关笔记超4万篇 [17] - 朱富贵火锅已在福建开设20多家门店 [22] - 海鲜粥底火锅在抖音话题曝光量达15亿次,有米粥料海鲜火锅已在四城开设14家门店 [22][23] - 平价海鲜火锅人均消费控制在百元左右,价格透明且食材新鲜 [17][23] 行业发展趋势 - 高端海鲜火锅"重资产模式"与"消费降级趋势"冲突明显 [13] - 平价海鲜火锅凭借创新理念和务实态度获得市场认可 [26] - 海鲜集市火锅和粥底火锅等新模式正在重新定义行业未来 [27]
果然财经|‌传统雪糕遇挑战,18元一个的意式冰淇淋成新宠
齐鲁晚报· 2025-05-19 16:39
传统雪糕市场现状与策略 - 传统雪糕价格区间集中在1-10元 其中5元以下产品占比约60%的消费者选择 [1] - 联合利华冰淇淋业务2024年营业额83亿欧元(约63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5% 但销量同比下降6% [3] - 品牌通过平价策略(伊利 蒙牛推出3-10元产品)和健康创新(如和路雪轻优系列单支50大卡)应对市场变化 [3] Gelato市场扩张态势 - 2024年Gelato门店数量较2023年增长30%以上 一二线城市购物中心成为主要布局点 [4] - 头部品牌野人先生2023-2025年门店从109家增至431家 客单价稳定在30元 [6] - 意大利品牌Venchi2024年4月至2025年2月国内门店从45家扩张至65家 [6] 产品特性与消费趋势 - Gelato采用新鲜原料和低温慢速搅拌工艺 脂肪含量4%-8% 空气含量仅30%-40% [9] - 单店日均销量达350单(如野人先生) 五常大米 开心果等创新口味受追捧 [6][8] - 消费者认为Gelato口感细腻奶味足 但市场仍需教育认知差异(如福沅冰激淋18元/球定价低于国际品牌) [8] 市场竞争格局演变 - 传统品牌通过IP联名创新(如雀巢八次方联名脆脆鲨 和路雪联名三丽鸥)提升产品吸引力 [3] - 独立品牌加速市场渗透(如福沅冰激淋3家门店) 强调原料天然性和无添加剂特性 [8][9] - 行业呈现平价雪糕与高端Gelato并行发展 价格带覆盖1元至30元区间 [1][6][8]
四个河南男人,掏空中产钱包
投资界· 2025-05-19 11:46
核心观点 - 蜜雪冰城、泡泡玛特、胖东来三家河南企业凭借对消费情绪的精准把握成为行业标杆 [3] - 三家企业的创始人(张红超兄弟、王宁、于东来)均出身底层,通过差异化路径实现商业成功 [5][7] - 豫商群体具有务实、稳健、注重细节的商业特质,擅长实体零售领域 [13][14] 企业表现 蜜雪冰城 - 2024年港股上市首日股价大涨30%,两个月内从202.5港元涨至456港元,创始人身家超1300亿 [3] - 全球门店超4.5万家,越南/印尼门店达550+家,拥有27个仓库和五大生产基地 [18][19] - 坚持平价策略(如3元汉堡、1.5元炒土豆丝),两次高端化尝试均失败 [16] 泡泡玛特 - 2020年上市后经历股价波动,2024年因La bubu新品推动股价暴涨至近200港元 [4][5] - 全球化布局聚焦核心地标(纽约世贸中心、巴黎卢浮宫等),自有IP商业化能力突出 [20] - 创业初期因线下模式被资本冷落,2013年险些开放加盟 [9] 胖东来 - 2024年自有商品销售额20亿元(对外输出6亿),2025年目标60亿元(对外占50%) [21] - 13家门店全部位于河南,员工福利体系(四天工作制、委屈奖等)成行业标杆 [6][21] - 自有品牌占比30%,通过商品输出实现全国影响力 [20] 商业模式 - 蜜雪冰城:供应链驱动型,定位"两美元全球平价饮品",原材料成本控制精确到克 [16][18] - 泡泡玛特:场景体验型,强调"非功能性消费",门店音乐分贝、收银姿势等细节极致优化 [14][15] - 胖东来:价值观驱动型,通过员工幸福感和自有商品构建护城河 [6][21] 创始人特质 - 张红超兄弟:草根出身(农村/勤工俭学),坚持"贫民窟学生"定价逻辑 [6][11] - 王宁:非精英背景(民办本科),早期亲力亲为计算板材裁切节省成本 [10][15] - 于东来:初中辍学经历,将童年挫折转化为员工关怀理念 [11][14] 行业洞察 - 消费降级趋势下,平价刚需型(蜜雪)和情感慰藉型(泡泡玛特)产品最具韧性 [6][7] - 实体零售需长期投入:蜜雪第二个店耗时10年,泡泡玛特7年才盈利 [13] - "山河四省"(豫冀鲁晋)3亿人口基础是培育国民消费品牌的关键市场 [7]
亏掉9个亿后,奈雪的茶悄悄涨价
虎嗅· 2025-05-19 07:39
早餐套餐调整 - 广深地区奈雪门店对9.9元早餐套餐设置购买门槛,需额外付费开通权益卡才能享受原价套餐 [2][3] - 未开通权益卡的早餐套餐价格从9.9元上涨至15.9元起 [4][6] - 开通权益卡后套餐可选范围缩水,仅剩厚切岩烧乳酪吐司+中杯茉莉初雪茶一种搭配,原可选烘焙品需单独购买或加价3-6元 [7][8][9][10] - 套餐内咖啡饮品同步涨价,美式和拿铁均涨价1元 [11] 消费者反馈 - 社交平台用户批评公司变相涨价并设置消费门槛,认为预付购卡模式降低消费自由度 [12][13] - 早餐权益卡与储值余额不通用引发消费者不满,储值余额无法用于购买会员券包 [14][16] - 部分忠实用户表示将减少消费或转向其他品牌 [16] 早餐业务发展背景 - 2020年进入早餐市场初期因产品单一、定价偏高未获成功,后通过扩充烘焙品类和自由组合套餐策略实现增长 [17][18] - 2023年上半年早餐销售额同比暴增620%,低价策略成功培养"奈门"忠实用户群体 [19][20] - 当前涨价决策可能源于原料成本攀升和整体业绩压力 [21][22] 公司财务与战略调整 - 2024年营收49.2亿元同比下跌4.7%,净利润由盈转亏达9.2亿元 [23][24] - 门店扩张放缓,全年净增143家至1798家,加盟店仅新增264家 [25][26] - 客单价从2023年32.4元降至2024年27.5元,反映消费降级趋势 [26] - 2025年战略包括更换品牌Logo强化品牌认知、推出green轻食店型拓展消费场景、差异化店型布局延长消费时段 [28][29][30]
四个河南男人,掏空中产钱包
36氪· 2025-05-18 18:56
核心观点 - 蜜雪冰城、泡泡玛特、胖东来三家消费赛道公司凭借精准把握消费情绪和差异化商业模式成为行业焦点 [3][5][11] - 三家公司的创始人张红超兄弟、王宁、于东来均为河南籍,其草根背景与务实经营理念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4][13][20] - 平价策略、情感价值输出和极致用户体验分别构成三家公司的核心商业密码 [11][12][25] - 三家公司在全球化扩张、高端市场探索和区域深耕方面呈现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29][33][34] 公司分析 蜜雪冰城 - 港股上市首日大涨30%,股价从发行价202.5港元飙升至456港元,创始人兄弟身家超1300亿元 [7][8] - 坚持极致平价策略,产品定价精确计算原材料成本,如3元汉堡、1.5元炒土豆丝 [27] - 全球门店超4.5万家,东南亚市场布局迅速,越南和印尼门店达550家 [31] - 拥有27个仓库和五大生产基地,供应链体系支撑全球扩张 [31] 泡泡玛特 - 2020年上市后经历股价波动,Labubu等热门IP推动股价回升至近200港元 [9] - 线下体验为核心,门店选址强调地标属性(如纽约世贸中心、巴黎卢浮宫) [33] - 创业初期曾因"太慢"被资本冷落,首笔融资来自天使投资人麦刚 [17][18] - 电影和游戏部门允许长期孵化,给予业务线充分成长时间 [26] 胖东来 - 员工福利体系成为营销亮点,包括四天工作制、"委屈奖"等 [15] - 自有品牌占比达30%,2024年销售额2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60亿元 [34] - 坚守河南市场,仅布局许昌、新乡、郑州三地13家门店 [34][36] - 商品输出模式见效,帮扶永辉等超市时自有商品引发抢购 [36] 行业洞察 消费趋势 - 消费降级背景下,蜜雪冰城平价策略契合年轻群体需求 [11] - 情绪价值消费崛起,泡泡玛特IP产品成为成年人情感寄托 [13][15] - 经济下行期,胖东来"乌托邦"式经营引发社会共鸣 [12] 区域经济特征 - "山河四省"(山东山西河北河南)3亿人口构成国民消费基本盘 [13] - 河南创业者偏好民生领域,双汇、三全、白象等企业均发源于此 [23] - 线下实体经营注重细节优化(如收银台座椅高度、背景音乐分贝) [25] 创业生态 - 非精英创业者通过深耕细分领域取得成功,打破学历门槛限制 [19][20] - 实体零售扩张缓慢,蜜雪冰城第二家店耗时10年,泡泡玛特7年才盈利 [25] - 早期团队多由同乡、校友构成,强人格魅力弥补资源短板 [22][23] 商业模式对比 定价策略 - 蜜雪冰城坚持成本导向定价,曾尝试高端子品牌My Share和M+但最终放弃 [27] - 泡泡玛特溢价销售IP衍生品,Labubu新款引发全球抢购 [9] - 胖东来自有商品兼具性价比与品质,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34] 扩张路径 - 蜜雪冰城通过供应链输出实现全球化,提出"两美元全球战略" [31] - 泡泡玛特聚焦核心城市地标店,放弃财务核算优先原则 [33] - 胖东来采用商品输出替代门店扩张,保持区域深耕 [36] 用户触达 - 蜜雪冰城依靠极致性价比吸引价格敏感群体 [11] - 泡泡玛特构建沉浸式线下场景强化情感连接 [15] - 胖东来通过员工幸福度反向塑造品牌形象 [15]
3377倍神话!最强夫妻档揭秘:年轻人的钱,正在撑起港股消费牛市
搜狐财经· 2025-05-18 14:23
港股新茶饮IPO热潮 - 沪上阿姨港股IPO公开募资部分获3377倍超额认购,融资申购额达921.22亿港元[1] - 2025年港股新茶饮赛道形成"五花聚鼎"格局,包括奈雪、茶百道、古茗、蜜雪冰城及沪上阿姨[7] - 古茗上市三个月股价上涨160%,蜜雪冰城上市后涨幅达144%,带动板块估值修复[16] 消费企业赴港上市驱动因素 - 港股上市门槛较低,允许亏损企业上市且审核周期短,吸引A股撤回企业转战港股[27] - 政策推动消费升级,企业通过港股融资加速扩张(如蜜雪冰城开拓东南亚市场)[27] - "港股三姐妹"泡泡玛特、老铺黄金、蜜雪冰城股价分别上涨9倍、17倍、144%,树立估值标杆[19][26] 下沉市场与新消费趋势 - 沪上阿姨48.2%收入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数量从2021年3000家激增至2024年9176家[12][15] - 零食品牌鸣鸣很忙58%门店位于县城及乡镇,覆盖28个省份所有线级城市[7] - 消费逻辑重构:低价(蜜雪冰城)、文化内涵(老铺黄金)、悦己(泡泡玛特)成为新趋势[20][22][23] 代表性企业成长路径 - 沪上阿姨从25平米夫妻店起步,凭借血糯米奶茶单月营收突破30万,2014年切入下沉市场[10][12] - 老铺黄金上市一年股价涨17倍市值超千亿,泡泡玛特市值达2600亿港元[26] - 新茶饮行业分化显著:奈雪股价较发行价跌94%,茶百道市值蒸发超百亿港元[16]
如何打破“消费降级”的困局?发钱?涨房价?
搜狐财经· 2025-05-15 04:43
消费市场整体表现 - 3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9%至4.09万亿元,呈现整体回暖趋势[2] - 北京3月社零同比暴跌9.9%,上海预估下降14.1%,与全国形成鲜明反差[4] 人口流动与消费力变化 - 北京常住人口连续第三年负增长,上海人口流入速度降至十年最低[5] - 每减少1%外来人口,北京年流失30亿元消费力,上海流失45亿元[5] - 外来人口占比超40%的京沪市场,消费冷暖直接反映就业与信心变化[5] 行业收入与消费行为 - 2024年北京金融业平均工资增速仅1.3%,互联网行业3.5%,远低于五年前两位数增长[7] - 待业群体日均消费支出较在职时期下降63%[8] - 产品经理岗位录取比例达2000:1,创历史新高[8] 消费降级现象 - 保时捷全系降价20%,劳力士绿金迪价格腰斩,高端消费退潮[6] - 星巴克被便利店咖啡取代,写字楼出现"咖啡降级"现象[8] - 核心商圈餐饮翻台率下降40%,奢侈品门店客流减少60%[10] 房地产市场影响 - 京沪房价累计跌幅达8.3%,远超全国平均水平[10] - 房产市值蒸发直接拖累中产消费能力,导致"持币观望"心态蔓延[10] 新兴消费趋势 - 2025年1-3月北京即时零售增长9.4%,智能家电销售增幅23.1%,新能源汽车占比突破31%[12]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家电销售增长35.1%,5G手机等通讯器材暴涨28.6%[13] - 以旧换新订单中70%来自外来务工家庭,体现市场韧性[13] 消费者信心 - 2024年北京消费者信心指数暴跌至90.1,创十年新低,同期全国指数保持105以上[9] - 共享单车使用时长缩短15分钟,反映消费行为收缩[10]
2023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市场洞察报告
头豹研究院· 2025-05-14 20:4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餐饮行业连锁化进程有望加速,连锁餐饮企业更具发展潜力,预计到2028年,加盟连锁餐厅市场规模达14190亿元,自营连锁餐厅达5409亿元,整体连锁餐厅占比提升至23.0% [4] - 快餐成为连锁餐饮行业占比最大部分,受快节奏生活方式、高效运营与成本控制、产品和服务可复制性等因素推动 [9][10][11] - 中国连锁餐饮品牌出海品类多元,布局从“点状试水”向“区域深耕”过渡,运营模式更灵活高效 [17][18][19] - 未来中国连锁餐饮行业呈现线上餐饮获客渠道提升、新消费格局倒逼业态调整、拓店重心向三四线下沉等趋势 [23][25][3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Q1:中国连锁餐饮行业发展现状如何 - 中国餐饮行业以非连锁独立餐厅为主,市场高度分散,截至2023年,自营连锁餐厅占比仅5.2%,中餐标准化管理与规模化复制难度大,企业面临维持产品一致性与创新的双重压力 [2] - 自营连锁餐厅竞争力逐步增强,凭借统一品牌形象、标准化服务流程、规范采购与烹饪标准,提升顾客信任感和复购率,重视声誉塑造,建立稳定运营体系和口碑效应 [3] - 未来餐饮行业连锁化进程有望加速,消费升级等因素为连锁餐厅提供市场,数字化与精细化管理优化运营,预计到2028年,加盟连锁餐厅市场规模达14190亿元,自营连锁达5409亿元,整体连锁餐厅占比提升至23.0% [4] Q2:快餐成为连锁餐饮行业占比最大部分的因素有哪些 - 市场拓展需求推动餐饮企业连锁化,2018 - 2023年小吃快餐门店数占主导,2023年占48%,小型门店模式是扩展重要驱动力 [9] - 快节奏生活方式普及,推动对便捷餐饮服务的需求,快餐能满足多样化场景用餐需求 [9] - 连锁快餐品牌通过集中采购等实现高效运营与成本控制,降低人力与物料成本,具备议价和抗风险能力 [10] - 快餐产品和服务可复制,标准化强化消费者品牌认知,通过加盟扩张,能实现本地化调整 [11] Q3:目前中国连锁餐饮品牌出海的品类、地域布局与运营模式情况如何 - 中式茶饮、咖啡、火锅等品类海外拓展动力强,如呷哺呷哺、海底捞、库迪、喜茶、蜜雪冰城等品牌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17] - 东南亚国家因距离近等成为出海优先落点,构成“出海第一梯队”,发达国家是拓展高端市场目标,部分品牌在迪拜等游客集中地布局,海外布局向“区域深耕”过渡 [18] - 连锁餐饮品牌出海探索多样化商业合作模式,从直营和标准加盟转向联营等模式,提升扩张效率和市场渗透速度 [19] Q4:未来中国连锁餐饮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 年轻消费群体崛起,90后成餐饮消费主要驱动者,贡献超60%收入,咖啡等细分业态和大单品战略受青睐,推动餐饮企业营销数字化转型 [23][24] - 新消费格局下,消费者追求“性价比”,催生低客单、高性价比餐饮模式,传统模式面临挑战,新型运营策略成核心路径 [25] - 线上导流成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关键,外卖业务和直播助力企业获客,线上导流效果与连锁化程度相关,流量经营成餐饮企业核心技能 [26][27][31] - 2024年前三季度一线城市餐饮市场疲软,部分企业经营压力大,国际连锁品牌加速下沉布局,低线市场增长潜力释放 [33][34]
美妆变局丨接连关闭旗下品牌 联合利华意欲何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4 19:47
品牌调整与战略聚焦 - 联合利华宣布关闭英国清洁美妆品牌REN,因内部因素和市场挑战导致品牌无法长期成功 [1] - 高端护肤品牌TATCHA退出中国自主运营线上渠道,仅保留丝芙兰等第三方销售,反映高端美妆战略调整 [1] - 新CEO Fernando Fernandez提出聚焦需求创造和高毛利业务的策略,一季度基础销售额增长3% [1][2] 组织精简与成本削减 - 2023年启动"增长行动计划",裁减7500名员工(占总人数6%),品牌组合从400余个缩减至30个核心品牌(占销售75%) [2]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已减少6000名全职员工,预计年底节省5.5亿欧元 [2] - 冰淇淋业务计划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拆分,7月1日开始独立运营 [2] 财务表现与业务结构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48亿欧元(同比降0.9%),基础销量增1.3%,基础销售额增3.0% [1] - 五大业务板块一季度营收占比:美容与健康22%(33亿欧元)、个人护理22%(33亿欧元)、家庭护理21%(30亿欧元)、营养23%(34亿欧元)、冰淇淋12%(18亿欧元) [3] - 重申2025年全年基础销售增长指引3%-5%,预计下半年中国市场回暖 [3][5] 中国市场挑战与应对 - 中国一季度营收高个位数下滑,延续2024年中个位数下滑趋势 [1][5] - 清扬、卫宝等主力品牌受冲击,冰淇淋业务盈利能力承压 [1][6] - 采取数字化渠道拓展(30%中国数字预算投入抖音/快手)、FTC物流模式、合肥美妆工厂投产等措施 [5] 行业竞争格局 - 欧莱雅北亚区计划2025年在华增长5%,聚焦功效护肤,一季度销售额117.3亿欧元 [6] - 本土国货品牌崛起,在洗护、彩妆赛道对联合利华形成分流 [6] - 中国年轻消费者偏好线上社交化体验和个性化产品,传统品牌面临转型压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