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回归
搜索文档
港股涨跌更看谁的脸色?
2025-06-26 22:09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行业:港股市场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港股与A股联动性显著增强**:2020年后滚动12个月相关系数维持在80%-90%高位,远超历史平均水平,主要由于南向资金流入和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改变了港股投资环境,且根据DDM模型分析,估值波动对港股涨跌幅贡献明显增强,与A股间联动关系进一步加深[1][4] 2. **外资持续流出港股**:外资占比从最高峰近80%降至61%,累计流出超7400亿港元,受地缘政治、港币套息交易及全球配置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资金结构发生显著变化[1][2] 3. **港币套息交易加剧外资流出**:美联储加息导致港美利差扩大,促使投资者借入低利率港币兑换美元投资高收益资产,进一步影响港股资金结构[1][5] 4. **中概股回归提升港股市场质量**:已二次上市中概股占港股总市值约70%,加强了港股与内地基本面的关联,使恒生指数更能反映中国经济状况[1][6] 5. **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显著提升港股流动性**:每年净流入超3000亿港元,2024和2025年均超7000亿港元,持股占比升至约21%,成交金额占比约28%,内资持续流入的原因包括价格优势、标的稀缺性以及套利动机[1][8] 6. **内地资金影响港股市场表现**:行业涨跌与南向资金流入规模呈现明显正相关,两地行业表现趋同,南向资金净买入与恒生指数涨跌幅呈负相关,体现越跌越买的投资行为[3][9] 7. **中资企业主导港股基本面**:市值占比超2/3,归母净利润占比达91%左右,港股基本面与内地经济高度联动[3][10] 8. **政策支持有望优化香港资本市场环境**:自2024年以来,多项政策明确支持香港发展资本市场,加强两地互联互通,同时,中国香港本地主导金融改革逐步推进[11] 9. **港股定价权逐渐转向内部**:外资持续流出、内资不断涌入推动了定价权转向内部格局确立,未来可能进入以我为主的新阶段,不再依赖外部因素决定涨跌[13]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港股与美股联动性逐步减弱**:2020年以来,港股与美股之间的联动性显著减弱,相关性系数降至 -39%,出现负相关,主要源于港股资金结构和投资环境的深刻变革[2] 2. **展望未来港股走势**:南向资金持续流入及优质资产密集聚集将继续对分析判断未来走势发挥关键作用,同时需要关注国际局势及宏观经济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7]
赴港上市再掀热潮 逾160家企业排队九成来自内地
中国经营报· 2025-06-22 03:31
港股IPO市场复苏 - 2025年上半年港交所预计约40家公司首发上市 筹资额约140亿美元(1087亿港元) 占全球总筹资额24% 位列全球第一 纳斯达克和纽交所分别以76亿和70亿美元位列二三位 [2] - 与2024年同期相比 港股IPO数量和筹资额分别上涨33%和711% 预计将超过去年全年IPO筹资总额 [2] - 当前港股IPO排队企业超160家 仅5月就有40多家企业递表 其中超九成企业来自中国内地 [1]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情况 - 2024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对港合作"5条"后14个月内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达86家 2025年以来内地企业赴港上市31家 [1] - 2025年上半年内地公司赴港上市募资总额777.2435亿元(776.8亿港元) 其中宁德时代以52.52亿美元募资成为全球最大IPO 恒瑞医药以12.63亿美元募资位列全球第六 [3] - A股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在港IPO平均筹资额近百亿港元 行业龙头如宁德时代、恒瑞医药、赤峰黄金等5月集中登陆港股 [3] 行业分布与市场结构 - 生物科技与健康行业IPO数量(11家)与零售消费行业并列第一 科技产业公司数量增加使港股"含科量"提升 [2][5] - 行业龙头企业的稀缺性填补港股板块缺口 使行业结构更完善 投资者可投板块更丰富 带动港股整体估值中枢上移 [3][4] - 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与健康、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争相赴港 未来科技型IPO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10] 政策支持与制度优化 - 港交所2024年8月优化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门槛 10月优化新上市审批流程 2025年5月推出"科企专线"允许保密提交申请 [6] - 中国证监会"5条措施"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 境外上市备案制度畅通融资渠道 [7] - 港交所在伦敦、纽约设办事处 2025年将在沙特利雅得设办事处 加强国际投资者服务 [10] 市场影响与发展趋势 - "A+H"上市企业多为细分赛道龙头 在香港及海外资本市场具备稀缺性 预计吸引国际长线资金加速入场 [10] - 企业利用港股融资能力提高研发投入并加速出海布局 有助于改善公司基本面 [5] - 国际资本对中国优质资产认可度提升 香港作为配置中国资产首选平台的地位强化 [9][10]
上海和深圳,喜提两个政策大礼包
吴晓波频道· 2025-06-19 02:21
上海金融政策 - 央行行长潘功胜宣布8项重磅金融政策,包括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发展自贸离岸债、优化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等 [2][12][17] - 自贸离岸债面向海外投资者,为外贸企业提供新的融资窗口 [14][15] - 优化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允许人民币和外币自由兑换、自由进出,提升企业跨境资金调配效率 [19][20] -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吸引跨国公司在上海处理全球贸易资金 [22][24] - 研究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帮助外贸企业对冲汇率波动风险 [27][30] 深圳金融政策 - 允许在港交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按照政策规定在深交所上市 [5][35] - 注册地位于中国内地的企业可直接在深交所上市,注册地位于港澳台或外国的企业可通过存托凭证(CDR)间接上市 [37][38] - 腾讯、阿里等企业可能通过CDR方式在深交所或上交所上市 [50] - 政策旨在将香港的国际化资本接口与深圳的产业金融纵深结合,形成"港股流动性+A股估值"双支撑模式 [63] - 首批回归内地的香港上市公司可能包括腾讯、小鹏、华虹半导体等优质企业 [74] 政策影响 - 上海政策强化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为外贸企业争取喘息机会 [32] - 深圳政策打通港股回A渠道,短期可能带来溢价回补,长期增强资本市场信心 [42][69] - 中概股、红筹股回归A股可激活市场,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遏制外汇流失 [52][55] - 政策有助于争夺全球科技公司定价权,提升中国金融话语权 [64][66] - 港股与A股价差结构可能松动,局部套利机会增加 [65]
港交所递表企业破130家!哪些行业正在抢占上市“窗口期”?
搜狐财经· 2025-06-18 10:35
香港市场上市活动概况 - 香港市场作为重要国际融资枢纽吸引力强劲,上市活动热度高涨,中概股回归趋势延续,通过双重主要上市或二次上市方式登陆港股的企业持续增加 [2] - 截至2025年5月30日,主板市场有138家公司的上市申请在处理中,已上市29家,待上市18家 [3] - GEM市场有5家公司的上市申请在处理中,无已上市或待上市公司 [3] 行业分布分析 - 申请赴港主板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硬科技、产业数字化、消费升级及新能源五大领域,生物医药和硬科技合计占比超60% [4] - 生物医药与基因科技占比约23%,代表公司包括Axbio、Elpiscience、科望医药等 [6] - 高端制造与硬科技占比约33%,代表公司包括歌尔微电子、中润光能、天岳先进等 [7] - 产业数字化与AI应用占比约18%,代表公司包括群核科技、深演智能、特斯联等 [8] - 消费升级与品牌连锁占比约13%,代表公司包括鸣鸣很忙、沪上阿姨、八马茶业等 [9] - 新能源与绿色科技占比约13%,代表公司包括海辰储能、中伟新材料、先导智能等 [10] 二次上市企业情况 - 二次上市企业大多为生物医药与科技类公司,已通过备案或已递交材料的有9家,代表公司包括赣州和美药业、Elpiscience、苏州瑞博生物等 [10] 港股市场政策与趋势 - 港股对同股不同权架构、未盈利企业的包容性显著,为消费新势力及硬科技企业上市提供便利 [10] -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国务院"惠港5条"优化上市环境,港交所推出"保密申请"机制,降低技术及商业策略泄露风险 [11] - 国内提振消费政策推动消费领域成为投资热点,港交所18A、18C政策吸引未盈利创新药及硬科技企业赴港 [11] 行业特定风险与挑战 - 生物医药易受临床失败与专利诉讼影响,易致市值大幅缩水 [10] - 硬科技因技术迭代滞后及地缘政治冲突,可能丧失市场竞争力并影响收入稳定性 [10] - 新消费受制于营销成本高企与供应链中断,常致盈利不及预期 [10]
安永报告:2025年上半年中国IPO活动全球占比上升
中国新闻网· 2025-06-12 20:21
全球IPO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全球IPO活动整体低位徘徊 预计共有500家企业在全球上市 筹资额575亿美元 [1] - 全球IPO数量和筹资额呈现"一降一升" 分别同比下降11%和上升9% [1] - 香港市场IPO活动表现抢眼 筹资额占全球总筹资额的24% 与A股合计占比33% [1] A股IPO市场表现 - A股上半年共50家企业实现首发上市 合计筹资超过371亿元人民币 [1] - A股IPO数量和筹资额实现双增长 均同比上升14% [1] - A股上市企业以中小规模为主 [1] - A股"科技"属性愈发显著 资本市场正加速向科创型企业集聚 [1] - 监管部门强调更大力度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 科创型企业制度性红利加速释放 [1] 港股IPO市场表现 - 香港市场上半年预计约40家公司首发上市 筹资额约1087亿港元 [1] - 港股IPO数量和筹资额分别同比上涨33%和711% [1] - 港股募资规模登顶全球 [1] - 港股IPO"科企专线"正式落地 中概股回归升温 市场热度将持续推升 [2]
投资进化论丨恒生港股通科技VS恒生科技,除了不受QDII额度限制,还有什么不同?
金融界· 2025-06-12 14:38
港股科技板块表现 - 港股科技板块经历4月回调后逐步收复失地,成为市场"人气王" [1] - AI与云计算技术突破、中概股回归政策、美联储降息预期共同推动板块估值提升 [1] 恒生科技指数与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对比 编制规则 - 恒生科技指数选取30家科技主题港股公司,非外国公司权重上限8%,外国公司4%,季度调整并设快速纳入机制 [2] - 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选取30家港股通科技公司,权重上限10%,半年调整且无快速纳入机制 [2] 行业分布 - 恒生科技指数包含17%汽车权重及10%旅游/家电/医药生物股,行业覆盖更广 [4] - 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剔除消费类行业,聚焦软件服务(23.15%)、资讯科技器材(20.46%)、半导体(13.88%)等纯科技赛道 [4][6] 权重股集中度 - 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前十大成份股权重合计76%,高于恒生科技的71% [6] - 快手-W(11.4%)、美团-W(10.16%)、阿里巴巴-W(9.8%)为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前三大权重股 [8] QDII额度占用 - 恒生科技含非港股通标的需QDII额度,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全部为港股通标的无额度限制 [9] 历史业绩 - 近1年恒生科技上涨44%,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上涨51.4%,后者因集中度更高弹性更大 [10] - 2021-2024年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年度涨跌幅(-17.64%至36.76%)普遍优于恒生科技(-32.7%至18.69%) [13] 指数选择建议 - 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科技属性更纯粹,适合追求高弹性投资者 [11] - 恒生科技指数覆盖消费/医药等多元领域,适合希望分散配置的投资者 [11]
33家中概股回归港股总市值占比超七成 香港成避险首选地
金融界· 2025-06-06 11:34
中概股回归香港市场现状 - 美国监管政策加码和地缘局势紧张推动中概股回归香港市场升温 [1] - 香港通过制度优化和互联互通升级巩固作为中概股回归"首选地"地位 [1] - 阿里巴巴、京东、网易等头部企业已完成双重上市或第二上市 [1] - 自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以来已有33家中概股在香港上市,总市值占全部中概股市值超七成 [3] 回归企业特征分析 - 33家回归企业中21家完成双重主要上市,市值占比超六成 [4] - 12家企业采取第二上市方式 [4] - 截至6月5日,12家回归企业市值超1000亿港元,包括阿里巴巴、理想汽车、百济神州等 [4] - 市值排名前四分之一的中概股中73%已实现两地上市,其中45%完成双重主要上市,26%完成二次上市 [5] 行业分布与估值变化 - 中概股主要集中在新消费(零售54%、消费者服务6%)、科技及中高端制造领域 [6] - 生物制药占比5% [6] - 港股市场活跃度提升缓解了中概股估值折价问题 [6] 香港市场优势 - 香港政府积极准备应对全球金融市场变化,力争成为中概股回流首选地 [7] - 香港修改上市制度建立便利海外上市企业双重上市或第二上市的监管框架 [7] - 香港兼具"内地-国际"资金联通功能,内地资金南下补充流动性 [7] - 中概股多为红筹架构,与港股结构一致,回流无需私有化或拆除结构 [7] - 香港对审计底稿审查更具无偏性,无政治背景强制披露要求,降低退市风险 [8] - 允许保留VIE架构,提供税收优惠与品牌国际化机遇 [8]
化被动避险为主动布局中概股回归预期升温
证券时报· 2025-06-06 01:56
中概股回归香港市场现状 - 自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以来已有33家中概股到香港上市 市值占所有中概股市值超七成 [1] - 21家完成双重主要上市 市值占比超六成 12家采取第二上市方式 [2] - 市值超1000亿港元的有12家 包括阿里、京东、网易等头部企业 [2] - 市值排名前1/4的中概股中73%已实现两地上市 其中45%完成双重主要上市 26%为二次上市 [2] 行业分布与估值变化 - 中概股集中在新消费(零售54% 消费者服务6%)、科技及中高端制造领域 [3] - 生物制药行业占比5% [3] - 去年以来港股活跃度提升 中概股估值折价现象逐步缓解 [3] - 未在港股上市的中概股中可选消费行业市值占比最高达69.6% 工业占比8.27% [9] 香港市场优势 - 香港修改上市制度 建立便利双重上市或第二上市的监管框架 [5] - 香港具备"内地-国际"资金联通功能 上市结构适配红筹架构 [5] - 香港对审计底稿审查无偏性 无政治背景强制披露要求 允许保留VIE架构 [6] - 香港作为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金融中心 具有"全球资本配置"与"本土认知深度"双重属性 [6] 市场流动性变化 - 近期港元汇率频繁触及强方兑换保证 反映资金涌入态势 [1] - 6月港股通扩容及流动性支持工具(LMM)推出增强资金承接能力 [1] - 港股市场每天成交增至2000多亿港元 内地南下资金与国际回流资金同步增加 [3] - 中概股回港实际上给港股二级市场带来了大量流动性 [7] 未来回归趋势 - 高盛预计27只总市值1.35万亿元人民币的中概股符合赴港上市资格 [10] - 拼多多等较大市值企业可能成为后续回流主力 [3] - 科技、新经济领域公司可能成为下一波回流主力 [9] - 禾赛科技已提交香港上市申请 极氪计划私有化后调整架构 [10] 政策支持与市场定位 - 香港政府力争成为中概股回流"首选地" [4] - 港交所可能放宽市值门槛、同股不同权等限制以承接更多中概股 [7] - 中概股正从被动避险过渡到主动布局 [9] - 香港采取多种措施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包括接纳中概股回归 [8]
瑞银朱正芹最新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06-03 10:46
港股融资市场展望 - 2025年截至目前港股IPO总规模达98亿美元 接近2024年全年113亿美元水平 新股配售融资总额达149亿美元 规模接近2022-2024三年总和 [3] - 宁德时代及恒瑞医药登陆港交所后 2025年初至今港股IPO募资额跃居全球第一 预计全年融资规模将维持强劲 [3] - 已公告将赴港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达23家 行业覆盖新能源、生物医药、半导体及零售等领域 包含多家行业龙头 [3] 香港资本市场改革成效 - 港交所2019年以来推出19C章吸引中概股回归 18A/18C章支持生物科技及特专科技企业上市 近期简化A股蓝筹企业审核流程 [5] - 中国证监会对境外上市公司再融资采取事后备案制 比亚迪股份56亿美元再融资案例显示筹备时间大幅缩短 [5] - 港股融资规则创新使资本市场兼具市值管理功能 上市公司可通过增发、可转债提升流动性 并在股价低迷时回购或增加分红 [6] 中概股回归驱动因素 - 部分双重上市公司再融资时主动选择仅在香港发行 如名创优品5 5亿美元股票挂钩证券及蔚来汽车5 2亿美元增发均获良好市场反响 [9] - 互联互通机制优化推动南下资金规模扩大 南向资金定价权提升成为港股市场重要新增流动性来源 [9] - 港交所再融资工具多样性增强 中国证监会拉平港股美股备案要求 降低中概股回归成本 [10] 亚太区并购业务趋势 - 瑞银2024年亚洲区(除日本外)已公告并购业务量位列国际投行第一 并购及再融资业务占比持续上升 [13] - 全球供应链重构推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需求 2024年底"并购六条"政策简化流程加速审批 促进强强联合 [13] - 已上市公司再融资需求占比提升 部分年份规模可能超过IPO 但人工智能、新能源及新消费领域仍将催生新IPO需求 [14]
【致言同声】致同合伙人吴嘉江:“A+H”股扩容提速,五大策略护航企业赴港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6-02 23:21
资本市场国际化与上市策略 - 中国企业迎来国际化战略升级关键机遇期,全球资本市场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发展[1] - "A+H"股IPO加速始于2024年,政策支持是关键动能:2024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五项支持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合作举措,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3] - 2024年10月港交所与香港证监会联合优化新股审批流程,缩短问询周期,FINI结算平台提升IPO效率和确定性[3] 企业需求与战略选择 - "A+H"双融资模式日益成为民营上市公司战略选择,内地企业普遍存在强烈"走出去"意愿,香港作为国际化金融平台对拓展全球业务至关重要[5] - 新能源汽车、电动电池、无人机等全球领先领域企业通过国际融资平台支撑持续扩张并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6] 港股政策红利与制度创新 - 港交所《上市规则》新增18A和18C章节,为生物科技、特专科技公司开辟上市通道,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7] - 2024年9月18C市值门槛下调:已商业化企业从60亿港元降至40亿港元,未商业化企业从100亿港元降至80亿港元[7] - "科企专线"保密递表制度解决研发阶段商业机密保护难题,符合国际惯例并吸引高科技企业[9] 中概股回归趋势 - 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与我国数据安全法存在合规冲突,约70%中概股选择回港上市[11] - 港交所"专项通道"审批周期缩短至3个月,允许保留VIE架构,为中概股提供融资便利和避险选择[11] 市场表现与案例 - 宁德时代登陆港交所募资356.572亿港元(行使超额配股权后超400亿港元),创2024年香港最大规模IPO纪录[13] - 2025年1-4月已有19家企业在港上市,超过2024年同期,超100家企业已递表,香港资本市场活跃度有望重回全球前三[13] 香港资本市场核心优势 - 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与纽约、伦敦齐名[13] - 互联互通机制完善,通过沪港通、深港通增强市场流动性[13] - 再融资便利灵活,上市6个月后可再发新股[14] - 内地与香港政策协同优化市场竞争力[14] - 全球最大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促进跨境合作[14] - ESG债券发展成熟提供新融资渠道[14] 赴港上市建议 - 选择合适上市模式:H股(直接上市)与红筹(间接上市)双轨模式需适配业务特性和战略规划[16] - 完善公司治理体系,遵循港交所董事会架构、财务透明度及信息披露要求[16] - 建立量化评估模型,考量市值基准、持续盈利能力、现金流稳定性等核心要素[16] - 前置财务与法规合规审查,核查历史经营数据避免合规瑕疵延误上市[16] - 建立动态政策追踪机制,把握政策利好窗口期优化上市策略[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