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政策
icon
搜索文档
苏奎:美国商业造船业死亡之时,中国有明确的不在场证明
搜狐财经· 2025-05-07 10:36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苏奎】 近日,特朗普政府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了针对中国船舶征收惩罚性费用的最终方案,尽管相比2月份拟议的方案已经明显放宽,但这仍然是国际贸易史上保 护主义的新高点,其政策之荒腔走板、横蛮无理,可以说是史无前例。 特别是此前对任何拥有或者预定了中国制造船舶的经营人,每次靠港最高可达150万美元收费提议,可以说是骇人听闻,也让世界再次见证了美国政客们的 丑恶嘴脸。 目前媒体和各方评论多聚焦于方案的影响和可能的发展方向,需要注意的是,方案的法律基础却是1月16日拜登政府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所谓301调查报 告。如果我们分析这份时间跨度了两届美国政府的调查报告以及引发调查的美国钢铁工会等的调查请愿书,更能看出美国两党政客们的绝望与仇恨,码头停 靠收费只是一次拙劣的栽赃陷害,这样没有道德底线的打击根本没有奏效的可能。 荒唐的指控 请愿书先是哀叹美国造船业辉煌不再,已经是虚有其表。二战后直到1975年,美国曾拥有全世界最大的造船能力,而仅仅过去了50年,美国商业船坞减少了 70%,失去了数万工作岗位,目前美国的年商业造船量相比世界新增总吨位已经是微不足道了(0.1%)。 请愿书还列举了一些数字,比较 ...
法媒:中国是成功产业政策教科书式的案例
环球网资讯· 2025-04-30 06:40
对中国电动汽车主导地位进行评估后,Strat的创始人柯努贝尔回顾了过去"时局紧张"的一年:欧洲针对 中国电动汽车展开调查,美国残酷地收紧贸易政策,导致整个汽车供应链成本的上升。在此背景下,柯 努贝尔认为"中国是个成功的产业政策教科书式案例"。 几十年来,中国一直遵循明确的产业战略:成为汽车领域的世界领军者。这一战略主要基于两大支柱: 价值链控制和外交适应能力。在价值链上,中国的领先地位是无可争议的——从关键原材料的精炼到电 池的制造,再到活性材料的生产,中国主导着电动汽车生产的几乎所有战略性阶段,并持续进行大量投 资。面对当前的贸易紧张局势,中国正调整应对措施,针对性地回应美国的制裁。对于欧洲,中方则采 取更为缓和的姿态。自今年春季以来,为缓和双边关系,中欧之间恢复了有关磋商。 来源:环球时报 法国"汽车信息网"4月28日文章,原题:中国是成功的产业政策教科书式的案例 由法国国家汽车行业委 员会率领的法国代表团近期访问上海,在此背景下,产业预测公司Strat主席雷米·柯努贝尔在上海的研 讨会上发表了这篇关于电动汽车领域的中国与欧洲的演讲。 面对中国崛起,欧洲正试图回应。尽管欧洲已启动人工智能超级工厂及电池产业 ...
“双标”的美国产业政策:类型、动因、效果及思考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4-19 18:27
美国产业政策类型及运作机制 - 产业政策分为对内支持性政策和对外限制性政策,前者包括财政金融、政府采购等,后者包括投资限制、贸易保护等[5] - 财政金融政策通过补贴、税收抵免、贷款等方式提供低成本资金,如《通胀削减法案》计划投入3910亿美元,《芯片法案》提供520亿美元补贴[6] - 政府采购政策要求联邦机构优先采购本土产品,如《购买美国产品法案》规定每年至少2000亿美元用于本土商品[13] - 胁迫他国开放市场政策通过谈判施压,如中美第一阶段协议要求中国额外采购2000亿美元商品[13] 财政金融政策实施细节 - 能源部依据《通胀削减法案》为清洁能源等领域提供约900亿美元补贴,商务部依据《芯片法案》提供527亿美元补贴[10] - 税收抵免政策由财政部负责,如《通胀削减法案》中2600亿美元清洁能源税收抵免[11] - 优惠贷款由能源部贷款计划办公室等机构提供,如《芯片法案》授权750亿美元低息贷款[11] - 美国产业补贴支出从2000年458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1280亿美元[6] 创新支持政策 - 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每年预算约35亿美元,支持了互联网、GPS等重大技术突破[17] - 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1995-2012年产生7万多项专利,占同期美国专利申请量10%[41] - 能源前沿研究中心每年向大学和实验室提供300-500万美元支持能源技术研究[17] - 拜登政府三大法案对清洁能源、半导体等领域研发支持金额达数百亿美元[18] 基础设施投资政策 - 《基建法案》投资近1000亿美元用于道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19] - 宽带公平接入计划拨款424.5亿美元用于宽带网络部署[19] - 《通胀削减法案》投资约300亿美元升级电网[19] - 资金分配由交通部、能源部、商务部分工负责,州政府参与具体项目实施[20] 对外限制性政策 - 投资限制政策通过CFIUS审查中企投资,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多起并购交易[22] - 贸易保护政策包括加征关税(如2018年对华3600亿美元商品关税)和自愿出口限制[24] - 技术限制政策将华为等中企列入实体清单,限制技术转让与合作[27] - 出口管制政策限制半导体设备、AI芯片等对华出口,管制范围涵盖含美国技术产品[29] 产业政策实施效果 - 创新政策效果最好,如DARPA支持的技术催生新兴产业并创造大量就业[40][41] - 政府采购政策在半导体发展初期效果显著,国内采购占产量30-40%[44] - 财政金融政策推动制造业回流,2010-2023年计算机电子产业回流企业1470家[45] - 贸易保护政策效果有限,如钢铁关税挽救每个岗位成本达90万美元[48]
强化价格导向——《政府工作报告》解读【财通宏观•陈兴团队】
陈兴宏观研究· 2025-03-05 18:41
经济增长目标 - 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左右,与去年持平,但财政赤字隐含名义增长率4.9%,显示对经济增长判断更保守[1][4] -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目标下调至2%,较原3%目标更贴合实际且约束力增强[1][4] - 单位GDP能耗降低目标紧迫性提升,钢铁、有色、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生产约束加大[1][4] - 粮食产量目标首次提高0.1万亿斤,体现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1][5] 中央政策力度 - 财政预算赤字率设定为4%,突破3%红线,赤字规模5.66万亿元,同比增加1.6万亿元[2][6] - 地方政府专项债拟安排4.4万亿元,同比增加5000亿元,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同比大幅增加32%[2][6] - 财税体制改革转向"以支定收",消费税征收环节下划地方以丰盈地方财力[2][6] - 货币政策定调"适度宽松",提及适时降准降息,但需考虑美联储降息路径及供给约束[7] 重点任务领域 - 扩内需升为首要任务,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规模较去年翻倍[3][10] - 产业政策聚焦科技领域,明确支持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12个细分行业[11] - 地产调控延续"控新增+收存量"思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以消化存量[12][13] - 全国层面首次提出发放育儿补贴,中央财政可能加码生育支持力度[13] 专项政策工具 - 地方政府专项债优先级调整为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体现稳地产意图[8] - 央行宏观审慎功能拓展,可能尝试解决部分财政资金缺口[9] - 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350亿元,同比仅增5%,显示优化供给端思路下投资权重降低[11]